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医院常见躯体形式障碍临床特点及规律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瑞 毕晓莹 +2 位作者 陆峥 丁素菊 管阳太 《上海精神医学》 2009年第3期177-177,共1页
关键词 躯体形式障碍 临床特点 综合医院 横断面 家庭生活质量 主要表现 躯体症状 医院就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酶1A2和2C19基因多态性与难治性抑郁症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静 陆峥 +3 位作者 江三多 蔡军 钱伊萍 李霞 《上海精神医学》 2005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P450enzymes,CYP)1A2、2C19基因多态性与难治性抑郁症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测定79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及107名正常对照者CYP1A2C163A、CYP2C19G681...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P450enzymes,CYP)1A2、2C19基因多态性与难治性抑郁症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测定79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及107名正常对照者CYP1A2C163A、CYP2C19G681A基因多态性。结果两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显著性(χ2=3.605,P>0.05;χ2=3.154,P>0.05)。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对照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显著性(χ2=0.853,P>0.05;χ2=0.568,P>0.05)。79名患者中46名接受氟西汀合并小剂量利培酮(0.5~2.0mg/d)治疗,将其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两组间CYP1A2C163A(χ2=0.785,P>0.05;χ2=7.142,P>0.05)CYP2C19G681A(χ2=3.008,P>0.05;χ2=2.722,P>0.05)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根据CYP2C19G681A基因多态性将患者分为无突变组(G/G型)和突变组(G/A型和A/A型),两组患者CYP1A2C163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显著性(χ2=0.252,P>0.05;χ2=0.682,P>0.05)。结论CYP1A2C163A和CYP2C19G681A基因多态性与难治性抑郁症无显著关联,不是影响利培酮对氟西汀增效作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酶 难治性抑郁症 基因多态性 关联分析 聚合酶链反应(PCR) CYP2C19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0.05 CYP1A2 抑郁症患者 分布差异 等位基因 显著性 基因型 正常对照 扩增技术 方法应用 增效作用 利培酮 氟西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被引量:3
3
作者 陆峥 朱俊娟 《上海精神医学》 200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关键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成人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精神障碍 ADHD 双相情感障碍 社会经济负担 DSM-Ⅳ 1994年 主要特征 活动过度 青少年期 症状持续 诊断标准 统计手册 物质滥用 功能受损 儿童 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白哈拉桑 黄楠 陆峥 《上海精神医学》 2011年第6期368-375,共8页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为患者提供支持、有效的信息、心理社会干预以及康复治疗。中国的研究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非药物治疗领域进行着各项研究,而国外研究数据一致显示心理社会干预可以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尽管缓...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为患者提供支持、有效的信息、心理社会干预以及康复治疗。中国的研究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非药物治疗领域进行着各项研究,而国外研究数据一致显示心理社会干预可以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尽管缓解症状仍然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工作、学习、独立生活及社会化方面的功能损伤往往也是患者及其家属关注的重点。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有可能从着重于减轻残疾的干预中获益。本文对中外有效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心理社会干预进行综述,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社会技能训练、家庭干预、认知纠正、心理教育、职业训练、危机干预及综合心理治疗;同时就中外心理社会干预的差异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非药物治疗 心理社会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抑郁症状与脑血流量的关系
5
作者 李飞 邓时慧 +2 位作者 谷祥 李春波 吴文源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84-486,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症状的发生与脑血流量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判定标准,将首次发病的4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8分者为研究组(脑梗死后抑郁组)224例,<8分者对照组(无抑郁症状组)256例,...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症状的发生与脑血流量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判定标准,将首次发病的4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8分者为研究组(脑梗死后抑郁组)224例,<8分者对照组(无抑郁症状组)256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定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检测两组患者脑血流量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左侧半球除中央区外,其他各部位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右侧对应部位;双侧半球平均脑血流量,额叶、颞叶、顶叶局部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脑血流量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9.02,P<0.01);抑郁程度越严重,大脑各部位脑血流量越低。研究组卒中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程度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病残程度重和日常生活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与脑血流量下降有关,脑血流量可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的一项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抑郁 脑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