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醉学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白浪 王新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57-458,共2页
关键词 临床研究论文 麻醉学科 质量调查 临床科研水平 临床流行病学 评估方法 核心期刊 麻醉学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托洛尔缓释片用于胸科手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丁震敏 陈杰 +1 位作者 王祥瑞 杭燕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5-346,共2页
关键词 美托洛尔 胸科手术 缓释片 手术前用药 临床观察 血流动力学效应 围术期并发症 麻醉前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EB_1蛋白在大鼠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傅强 王新华 +1 位作者 张宏 郝怡鑫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87-889,共3页
目的研究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对大鼠脑组织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1)的表达调节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急性对照组、急性吗啡依赖组、急性吗啡戒断组、慢性对照组、慢性吗啡依赖组、慢性吗啡戒断组,每组6只。采用免疫... 目的研究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对大鼠脑组织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1)的表达调节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急性对照组、急性吗啡依赖组、急性吗啡戒断组、慢性对照组、慢性吗啡依赖组、慢性吗啡戒断组,每组6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不同脑区和核团CRE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急性吗啡依赖和戒断抑制蓝斑CREB1蛋白表达。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增加皮质、海马、蓝斑等脑区核团CREB1蛋白的表达,但是在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时,伏隔核CREB1蛋白表达下降。结论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时CREB1在大鼠皮质、海马、下丘脑、蓝斑、伏隔核等脑区的表达存在差异,可能与介导阿片类药物依赖信号转道通路的反应性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依赖DNA结合蛋白质 环AMP反应性 海马 伏隔核 蓝斑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处理后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CREB_1蛋白的改变 被引量:1
4
作者 傅强 王新华 张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1-222,共2页
目的研究急、慢性吗啡处理后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1蛋白)的改变。方法取原代培养7d的成熟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吗啡急性作用组、纳洛酮急性戒断组、吗啡慢性作用组、纳洛酮慢性戒断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皿细胞... 目的研究急、慢性吗啡处理后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1蛋白)的改变。方法取原代培养7d的成熟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吗啡急性作用组、纳洛酮急性戒断组、吗啡慢性作用组、纳洛酮慢性戒断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皿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REB1蛋白相对含量。结果吗啡急性作用组和纳洛酮急性戒断组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内CREB1蛋白表达没有影响,而吗啡慢性作用组海马神经元内CREB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且纳洛酮慢性戒断组免疫荧光强度进一步增加(P<0.01),但与吗啡慢性作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吗啡慢性作用组海马神经元内CREB1蛋白较吗啡急性作用组表达明显增强(P<0.01),纳洛酮慢性戒断组较急性戒断组CREB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多次使用成瘾药物才引起CREB1蛋白表达增加,其机制可能是多次使用吗啡通过反复对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引起神经元细胞核CREB1蛋白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培养 吗啡 海马神经元 免疫荧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CREB1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慢性吗啡依赖大鼠脑内Gi_2蛋白的表达
5
作者 吴青华 傅强 +3 位作者 王新华 赵建华 刘立伟 唐时荣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31-1033,共3页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大鼠腹侧背盖区(VTA)、伏隔核(NAc)、前额皮质(PC)、海马及蓝斑(LC)各脑区Ⅱ型抑制性鸟苷酸结合蛋白(Gi2蛋白)的改变,探讨吗啡依赖的可能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急性吗啡依赖组、急性吗啡戒断组、急性...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大鼠腹侧背盖区(VTA)、伏隔核(NAc)、前额皮质(PC)、海马及蓝斑(LC)各脑区Ⅱ型抑制性鸟苷酸结合蛋白(Gi2蛋白)的改变,探讨吗啡依赖的可能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急性吗啡依赖组、急性吗啡戒断组、急性空白对照组、慢性吗啡依赖组、慢性吗啡戒断组和慢性空白对照组。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戒断组腹腔注射纳洛酮5mg/kg,作用30min。断头处死各组大鼠,取出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Ac、PC、LC、VTA和海马的相对Gi2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与急性空白对照组比较,NAc区Gi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慢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与慢性空白对照组比较,NAc区Gi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LC区Gi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吗啡依赖可引起大鼠脑内Gi2蛋白水平发生改变,但各脑区Gi2蛋白水平的变化并不相同。Gi2蛋白水平改变可能是吗啡耐受和依赖潜在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依赖 抑制性鸟苷酸结合蛋白 海马 腹侧背盖区 前额皮质 伏隔核 蓝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内Gi_2蛋白水平的影响
6
作者 吴青华 傅强 +3 位作者 王新华 刘立伟 赵建华 唐时荣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79-880,共2页
目的观察吗啡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内Ⅱ型抑制性鸟苷酸结合蛋白(Gi2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取培养7天的成熟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吗啡处理4h组(M4)、8h组(M8)、16h组(M16)、24h组(M24)、48h组(M48)和空白对照组(C),每组6孔。吗啡处理组加... 目的观察吗啡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内Ⅱ型抑制性鸟苷酸结合蛋白(Gi2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取培养7天的成熟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吗啡处理4h组(M4)、8h组(M8)、16h组(M16)、24h组(M24)、48h组(M48)和空白对照组(C),每组6孔。吗啡处理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的吗啡,C组加入生理盐水。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元内的Gi2蛋白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M16组、M24组和M48组海马神经元内Gi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M4和M8组无明显变化(P>0·05)。M48组海马神经元内Gi2水平明显低于M16、M24组(P<0·05)。结论吗啡可降低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内Gi2蛋白水平,降低程度与吗啡处理时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海马 神经元 荧光免疫测定 抑制性鸟苷酸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输注与穴位电刺激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钱滔来 王新华 +2 位作者 张磊 刘圣 范颖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性疼痛的治疗是极为棘手的,对这种常见并发症治疗效果的提高是目前须解决的临床问题。近年来,计算机控制微量泵静脉输注利多卡因有了新的认识,因此被用于神经性疼痛的治疗。穴位无创电刺激治疗能治疗多种原因的疼痛... 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性疼痛的治疗是极为棘手的,对这种常见并发症治疗效果的提高是目前须解决的临床问题。近年来,计算机控制微量泵静脉输注利多卡因有了新的认识,因此被用于神经性疼痛的治疗。穴位无创电刺激治疗能治疗多种原因的疼痛,其机制涉及针灸和理疗治疗机理,包括促进机体内啡肽释放,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代谢,改善神经的缺血缺氧状态,减轻组织水肿,增加神经的传导速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神经痛 电刺激治疗 利多卡因 静脉输注 临床疗效 穴位 神经病变性疼痛 常见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太尼抑制体外培养大鼠胰岛动态条件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永亮 钱滔来 +2 位作者 王新华 张磊 刘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1-403,共3页
目的研究芬太尼对体外培养大鼠胰岛动态条件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根据芬太尼浓度将SD大鼠胰岛随机均分为四组:Ⅰ组(0.3 ng/ml)、Ⅱ组(3.0 ng/ml)、Ⅲ组(30 ng/ml)和Ⅳ组(0 ng/ml)。每组胰岛分别按以下3种方式与药物... 目的研究芬太尼对体外培养大鼠胰岛动态条件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根据芬太尼浓度将SD大鼠胰岛随机均分为四组:Ⅰ组(0.3 ng/ml)、Ⅱ组(3.0 ng/ml)、Ⅲ组(30 ng/ml)和Ⅳ组(0 ng/ml)。每组胰岛分别按以下3种方式与药物共同培养24 h:单独与芬太尼,芬太尼+0.1μg/ml纳洛酮和芬太尼+1μg/ml纳洛酮。每组设6个培养孔,每孔加入胰岛30IEQ,重复3次。检测胰岛细胞活力。动态培养条件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按以下方法进行:先加入2.8mmol/L葡萄糖(低糖)培养液培养,分别于10 min(第一分泌时相)和60 min(第二分泌时相)吸取上清液,然后加入16.7mmol/L(高糖)的培养液继续培养,分别于10 min和60 min吸取上清液,测定胰岛素含量。结果四组胰岛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一和第二分泌时相单独芬太尼培养下,Ⅱ组和Ⅲ组低糖和高糖刺激胰岛素释放量明显低于Ⅳ组(P<0.01),且Ⅲ组高糖刺激胰岛素释放量最低(P<0.05)。第一和第二分泌时相芬太尼+0.1μg/ml纳洛酮培养下,Ⅱ组和Ⅲ组低糖和高糖刺激胰岛素释放量仍明显低于Ⅳ组(P<0.01),且Ⅲ组高糖刺激胰岛素释放量仍最低(P<0.05)。第一和第二分泌时相芬太尼+1μg/ml纳洛酮培养下,各组胰岛素释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浓度芬太尼抑制体外培养大鼠胰岛素的分泌,并且对鼠胰岛细胞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胰岛素分泌 葡萄糖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