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巨大或大型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三种技术的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永东 李明华 +7 位作者 方淳 顾斌贤 程英升 王永利 赵俊功 高不郎 王珏 李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2期707-712,共6页
目的评价可脱卸球囊、可脱卸弹簧圈和颅内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经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巨大动脉瘤20例,其中球囊/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9例,可脱卸弹簧圈动脉瘤腔填塞8例,覆膜支架治疗3例,另有2例为经弹簧圈... 目的评价可脱卸球囊、可脱卸弹簧圈和颅内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经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巨大动脉瘤20例,其中球囊/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9例,可脱卸弹簧圈动脉瘤腔填塞8例,覆膜支架治疗3例,另有2例为经弹簧圈瘤腔栓塞治疗后复发,行覆膜支架治疗。随访9~83个月,平均(41.1±25.3)个月。术后即刻血管造影结果评价标准为:动脉瘤完全闭塞(100%),大部闭塞(95%~99%)和部分闭塞(<95%)。随访血管造影结果评价标准为:不变、血栓形成和再开放。结果所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1例,大部闭塞7例,部分闭塞2例,其中1例部分闭塞患者术后7 d再出血死亡。19例健在患者最终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5例,大部闭塞3例,部分闭塞1例。19例中,10例载瘤动脉保持通畅。长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1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8例改善。结论动脉瘤腔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低且再通率高;可脱卸球囊或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治疗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但牺牲载瘤动脉,有潜在或短暂的脑缺血事件发生;覆膜支架治疗操作简单、安全,且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巨大动脉瘤 载瘤动脉闭塞 可脱卸弹簧圈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缪中荣 李宝民 +1 位作者 陈左权 赵宝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58-366,共9页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十分成熟的技术,具有预防脑卒中的作用。2003年Wholey等发表的全球颈动脉支架文献回顾结果显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成功率为98.9%,手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1%...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十分成熟的技术,具有预防脑卒中的作用。2003年Wholey等发表的全球颈动脉支架文献回顾结果显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成功率为98.9%,手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1%,小卒中2.1%,大卒中1.2%,与手术相关死亡率0.6%;手术后第1、2、3年的再狭窄率为2.7%、2.6%和2.4%;手术后第1、2、3年的脑卒中再发作率为1.2%、1.3%和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并发症发生率 手术后 文献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静脉高压兔模型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鸿祺 吴少帅 +5 位作者 李永忠 滕梁红 张智萍 郭德玉 卢德宏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541-546,共6页
目的建立脊髓静脉高压的兔模型,用于脊髓血管畸形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取新西兰白兔22只,分为实验组18只,正常对照组4只。对实验组兔行左侧肾动静脉的端-侧吻合,构建动静脉瘘。结扎左侧肾动静脉的肾门端,在左、右肾静脉之间结扎下腔静... 目的建立脊髓静脉高压的兔模型,用于脊髓血管畸形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取新西兰白兔22只,分为实验组18只,正常对照组4只。对实验组兔行左侧肾动静脉的端-侧吻合,构建动静脉瘘。结扎左侧肾动静脉的肾门端,在左、右肾静脉之间结扎下腔静脉的近心端,在降结肠静脉以近结扎下腔静脉的远心端,使左侧肾动脉的血流经动静脉瘘口进入下腔静脉,再经腰静脉返流到椎旁静脉丛,继而逆流入硬脊膜内的脊髓冠状静脉丛,造成脊髓静脉高压环境。术后1、3、7、14d及以后每周评价兔的双侧后肢运动、感觉功能(共计5周)。实验组术后分为早(≤3d)、中(4d至3周)、晚(>3周)3期,从存活的每期兔中随机抽取2只,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造影,了解瘘口通畅及血流情况;行磁共振扫描,观察脊髓的影像学改变;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脊髓组织结构的变化。正常对照组只麻醉,不实施手术,抽取2只行MRI和病理检查,作为与模型组对照的基准。结果实验组18只兔中,死亡5只,存活13只。与术前相比,术后实验组兔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均有所下降,术前兔的运动功能评分为4.0±0.0,术后分别为:第3天3.1±0.5,第2周2.6±0.5,第4周2.9±0.8;术前感觉功能评分为0.0±0.0,术后分别为:第3天4.9±1.7,第2周6.3±1.6,第4周5.4±2.6。造影显示实验组抽取的6只兔中,早期2只兔瘘口均通畅;中期1只瘘口存在,1只部分闭塞;晚期2只瘘口均闭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RI显示,瘘口通畅的实验组兔,胸腰段脊髓异常信号,病理检查显示,脊髓实质淤血,但水肿及变性坏死不明显。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脊髓静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但模型的长期稳定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疾病 模型 动物 静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