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晚期股骨头坏死及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然而,THA术后仍存在假体无菌性松动、周围骨折和假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使得THA术前选择合适的髋关节假体型号...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晚期股骨头坏死及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然而,THA术后仍存在假体无菌性松动、周围骨折和假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使得THA术前选择合适的髋关节假体型号和放置位置成为手术医师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常用的THA术前规划方法主要依赖二维X线或三维CT的静态影像,未能充分考虑髋关节在负重以及运动、腰椎-髋关节联合变化以及假体运动过程中撞击等问题。近年来,双平面X线影像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在体、动态放射成像技术,为THA术前规划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动态三维数据。但目前关于双平面X线辅助THA术前三维规划的技术流程和专家共识尚未建立,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鉴于此,全国骨科专家和相关专业代表共同讨论提出7个共识问题,并通过对与会专家推荐意见的问卷调查得出“专家推荐率”和“强烈推荐率”。本共识旨在为双平面X线辅助THA术前三维规划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腰椎在仰卧位到站立位中的生理几何变形情况,以及两种位姿间腰椎三维对位情况的差异。方法获取所有参与者仰卧位腰椎CT。准静态双平面数字摄影(DR)图像被用于拍摄受试者静态站立影像。为每个椎体建立自身的三维坐标系,由此获取...目的探究腰椎在仰卧位到站立位中的生理几何变形情况,以及两种位姿间腰椎三维对位情况的差异。方法获取所有参与者仰卧位腰椎CT。准静态双平面数字摄影(DR)图像被用于拍摄受试者静态站立影像。为每个椎体建立自身的三维坐标系,由此获取在站立位下各个椎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相对位置。计算腰椎三维参数:使用奇异值分解法计算每个终板的法立量。计算:腰椎三维曲度角、椎间盘三维角、骶骨三维倾斜角(定义为骶骨终板面法立量与人体竖直方向的夹角)、椎间盘高度;计算椎间盘应变:所有椎间盘以三角形网格表立。椎间盘压缩变形使用应变立量的竖直分量表立,剪切变形由应变立量在水平面上的分量表立。结果站立位的腰椎三维曲度角明显比仰卧位大(38.45±10.67 vs 27.56±10.81,P=0.0007)。站立位的L5/S1的椎间盘高度明显比仰卧小(5.59±1.81 vs 6.97±1.21,P=0.0028)。相对于仰卧位,站立位时L1/2、L2/3、L3/4的椎间盘前部受到拉伸变形,后部受到压缩变形,整体剪切力方向向后,L5/S1椎间盘整体受到了约30%椎间盘厚度压缩变形,整体剪切力方向向前。结论本研究发现相对于仰卧位,站立位的腰椎三维曲度角明显比仰卧位大,L5/S1椎间盘受到较大的压缩形变,L4/5椎间盘未表现出明显的应变情况,L1/2、L2/3、L3/4的椎间盘后部受到压缩变形,且整体受到向后的剪切力。展开更多
目的运动变异性(spinal movement variability,SMV)是CLBP患者脊柱运动控制改变的衡量标准之一。本研究希望通过使用探索各种不同类型的线性评估指标,在表征CLBP和健康人群之间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期间腰椎运动变异性时是否存在差异...目的运动变异性(spinal movement variability,SMV)是CLBP患者脊柱运动控制改变的衡量标准之一。本研究希望通过使用探索各种不同类型的线性评估指标,在表征CLBP和健康人群之间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期间腰椎运动变异性时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腰椎关节角度的定义:按照卡丹旋转序列计算得出上腰椎节段相对于下腰椎节段的关节角度,并分别计算包含空间变异性与时间变异性在内的运动学变异性、运动不规则性及协调变异性。结果CLBP与无症状对照组之间上、下腰椎的平均绝对相对相位(MARP)值存在显著性差(15.45±2.46 vs.12.33±2.39,P<0.001);两个群体之间其他参数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CLBP患者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时MARP高于无症状对照组,较高的MARP表明上下腰椎协调模式更加不同相,这可能意味着是响应了腰痛引起相关的躯干不稳定和机械负荷增加的应对性行为。结论本研究使用了包括标准差、范围和均方根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线性参数评估了CLBP和健康人群之间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期间腰椎运动变异性,涉及参数涵盖了各层面的线性指标对同一运动数据集进行量化与对比,并且支持认同不同类型评估SMV功能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同时发现了在重复坐位屈曲运动中CLBP患者的运动呈现出更加“异相”的结果,这可能疼痛与机械负荷增加有着直接的关联。展开更多
文摘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晚期股骨头坏死及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然而,THA术后仍存在假体无菌性松动、周围骨折和假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使得THA术前选择合适的髋关节假体型号和放置位置成为手术医师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常用的THA术前规划方法主要依赖二维X线或三维CT的静态影像,未能充分考虑髋关节在负重以及运动、腰椎-髋关节联合变化以及假体运动过程中撞击等问题。近年来,双平面X线影像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在体、动态放射成像技术,为THA术前规划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动态三维数据。但目前关于双平面X线辅助THA术前三维规划的技术流程和专家共识尚未建立,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鉴于此,全国骨科专家和相关专业代表共同讨论提出7个共识问题,并通过对与会专家推荐意见的问卷调查得出“专家推荐率”和“强烈推荐率”。本共识旨在为双平面X线辅助THA术前三维规划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文摘目的探究腰椎在仰卧位到站立位中的生理几何变形情况,以及两种位姿间腰椎三维对位情况的差异。方法获取所有参与者仰卧位腰椎CT。准静态双平面数字摄影(DR)图像被用于拍摄受试者静态站立影像。为每个椎体建立自身的三维坐标系,由此获取在站立位下各个椎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相对位置。计算腰椎三维参数:使用奇异值分解法计算每个终板的法立量。计算:腰椎三维曲度角、椎间盘三维角、骶骨三维倾斜角(定义为骶骨终板面法立量与人体竖直方向的夹角)、椎间盘高度;计算椎间盘应变:所有椎间盘以三角形网格表立。椎间盘压缩变形使用应变立量的竖直分量表立,剪切变形由应变立量在水平面上的分量表立。结果站立位的腰椎三维曲度角明显比仰卧位大(38.45±10.67 vs 27.56±10.81,P=0.0007)。站立位的L5/S1的椎间盘高度明显比仰卧小(5.59±1.81 vs 6.97±1.21,P=0.0028)。相对于仰卧位,站立位时L1/2、L2/3、L3/4的椎间盘前部受到拉伸变形,后部受到压缩变形,整体剪切力方向向后,L5/S1椎间盘整体受到了约30%椎间盘厚度压缩变形,整体剪切力方向向前。结论本研究发现相对于仰卧位,站立位的腰椎三维曲度角明显比仰卧位大,L5/S1椎间盘受到较大的压缩形变,L4/5椎间盘未表现出明显的应变情况,L1/2、L2/3、L3/4的椎间盘后部受到压缩变形,且整体受到向后的剪切力。
文摘目的运动变异性(spinal movement variability,SMV)是CLBP患者脊柱运动控制改变的衡量标准之一。本研究希望通过使用探索各种不同类型的线性评估指标,在表征CLBP和健康人群之间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期间腰椎运动变异性时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腰椎关节角度的定义:按照卡丹旋转序列计算得出上腰椎节段相对于下腰椎节段的关节角度,并分别计算包含空间变异性与时间变异性在内的运动学变异性、运动不规则性及协调变异性。结果CLBP与无症状对照组之间上、下腰椎的平均绝对相对相位(MARP)值存在显著性差(15.45±2.46 vs.12.33±2.39,P<0.001);两个群体之间其他参数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CLBP患者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时MARP高于无症状对照组,较高的MARP表明上下腰椎协调模式更加不同相,这可能意味着是响应了腰痛引起相关的躯干不稳定和机械负荷增加的应对性行为。结论本研究使用了包括标准差、范围和均方根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线性参数评估了CLBP和健康人群之间在执行重复坐位屈曲任务期间腰椎运动变异性,涉及参数涵盖了各层面的线性指标对同一运动数据集进行量化与对比,并且支持认同不同类型评估SMV功能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同时发现了在重复坐位屈曲运动中CLBP患者的运动呈现出更加“异相”的结果,这可能疼痛与机械负荷增加有着直接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