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上海风廓线雷达的台风“梅花”边界层风特征
1
作者 施红 顾松强 +4 位作者 汤胜茗 林莺 罗桓 徐菁 李用宇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4,共8页
利用4部上海风廓线雷达实测资料,对2022年台风“梅花”登陆上海前后的边界层风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位于台风移动路径右侧的小洋山雷达站风向随时间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位于台风移动路径左侧的金山、浦东和嘉定站则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利用4部上海风廓线雷达实测资料,对2022年台风“梅花”登陆上海前后的边界层风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位于台风移动路径右侧的小洋山雷达站风向随时间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位于台风移动路径左侧的金山、浦东和嘉定站则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台风中心过境前的风速明显大于过境后的风速。受下垫面建筑物影响,中心城区的近地层风速小于郊区,海岛近地层风速大于郊区。在城市冠层以上,中心城区、郊区和海岛的风速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风廓线雷达 边界层 风场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MET观测的台风“烟花”对上海地区PWV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夏武松 鲁小琴 +5 位作者 赵兵科 刘敏 张帅 林立旻 严嘉明 陆恒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5-819,共5页
利用上海5个GNSS/MET站2021-07-21~08-08的观测数据,使用GAMIT软件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研究台风“烟花”期间上海地区PWV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及PWV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GNSS PWV与探空PWV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9。降水生成前,PWV经... 利用上海5个GNSS/MET站2021-07-21~08-08的观测数据,使用GAMIT软件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研究台风“烟花”期间上海地区PWV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及PWV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GNSS PWV与探空PWV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9。降水生成前,PWV经历了3次波动性上升过程,降水生成时间比台风登陆时间早约60 h;降水持续期间,PWV剧烈变化时会造成降水量急升或急降;降水结束后,PWV逐渐下降至40 mm以下。台风登陆前,PWV基本在75 mm以上,PWV大于80 mm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上海南部和中部;台风登陆后,PWV在80 mm以上,高值区可达90 mm;台风远离后,PWV下降至85 mm以下。PWV高值区向西北方向的扩大、推移与台风路径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MET 大气可降水量 台风 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风预报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3
作者 余晖 陈联寿 +9 位作者 谈哲敏 端义宏 杨梦琪 陈琛 李永平 陈国民 黄伟 钱奇峰 麻素红 王新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6-797,共12页
近百年来,中国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看云识天、天气图分析、统计预报、统计-动力预报、数值预报及其集成应用等主要阶段。随着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中国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能力呈现出阶梯式跃进特征,准确性和稳定性均显著提升。展... 近百年来,中国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看云识天、天气图分析、统计预报、统计-动力预报、数值预报及其集成应用等主要阶段。随着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中国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能力呈现出阶梯式跃进特征,准确性和稳定性均显著提升。展望未来,台风预报已进入突破台风精细结构预报和长时效预报挑战的新阶段,加强物理规律认识深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融合是未来台风预报技术发展的一条希望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预报技术 预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毫米波雷达在台风外围云系研究中的应用
4
作者 朱怡杰 李泓 骆婧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7-590,共14页
为评估台风条件下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表现,利用上海2018年和2019年4个台风影响期间的毫米波雷达数据,结合雨滴谱仪、静止卫星、S波段天气雷达等资料,探讨了利用毫米波雷达研究台风外围云系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探测台风外围区域... 为评估台风条件下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表现,利用上海2018年和2019年4个台风影响期间的毫米波雷达数据,结合雨滴谱仪、静止卫星、S波段天气雷达等资料,探讨了利用毫米波雷达研究台风外围云系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探测台风外围区域具有良好的性能,对于云降水结构的垂直探测具有一定应用潜力;在降水强度低于5 mm·h^(-1)时雷达对于云顶高度的探测较为准确;提出一种融化层亮带判别方法,亮带识别结果与探空观测一致。对比毫米波雷达与S波段天气雷达降水强度反演,结果显示利用毫米波雷达衰减特征能够实现降水强度廓线的反演,但需要对存在显著雨滴碰并增长的降水进行识别并订正,可为毫米波雷达探测台风外围云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台风 云顶高度 融化层亮带 降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台风热力不对称结构对路径偏折的影响
5
作者 吴胜蓝 漆梁波 余晖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5-685,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1950—2022年影响华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台风路径相对于引导气流的偏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4个登陆台风中,85.2%在临近登陆时刻台风实际移动路径相...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1950—2022年影响华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台风路径相对于引导气流的偏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4个登陆台风中,85.2%在临近登陆时刻台风实际移动路径相对引导气流出现左偏(偏折角度大于5°),沿海地形对于台风移动偏离引导气流平均会产生约6°~7°的偏折角度。临近登陆时刻台风实际移动路径与引导气流之间的偏折角度与热力不对称参数有较好对应关系。热力结构接近对称的气旋一般对应较小的偏折角度,而明显的热力不对称结构,会使得台风实际移动路径与引导气流之间的偏折角度在临近登陆前偏大的可能性增加。沿海地形在临近登陆时刻易激发气旋前进方向左侧不对称对流活动,对流层低层厚度的增加影响热力结构分布,从而引起台风实际移动路径往引导气流方向左偏。但登陆台风左侧对流发展,有时也可使原本不对称性较大的台风趋于对称,实际业务应用中不能仅仅简单地依据不对称性的大小判断路径偏折角度,而应该更关注临近登陆时刻不对称性的变化,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路径偏折 热力不对称 引导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典型对流台风快速增强机制:地表潜热通量作用
6
作者 沈上骐 黄绮君 葛旭阳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2-766,共15页
利用再分析资料和红外云图普查西北太平洋具有非典型对流分布特征(对流集中于逆切变一侧)的快速增强(RI)台风个例。通过与具有典型对流分布(对流集中于顺切变一侧)的缓慢变化个例(noRI)对比分析后发现,RI组在风切方向左侧拥有更强的地... 利用再分析资料和红外云图普查西北太平洋具有非典型对流分布特征(对流集中于逆切变一侧)的快速增强(RI)台风个例。通过与具有典型对流分布(对流集中于顺切变一侧)的缓慢变化个例(noRI)对比分析后发现,RI组在风切方向左侧拥有更强的地表潜热通量高值中心。为进一步探讨可能机制,本文选取非典型对流台风利奇马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诊断结果表明,风切方向左侧较高的地表潜热通量有利于建立该地区对流不稳定。同时,地表潜热通量会通过“边界层熵恢复”机制削弱“通风效应”作用。在高层东风切变下,当对流从顺切变一侧移动至逆切变一侧,对流活动在高地表潜热区域可以得到增强,从而激发出强的上层出流通道;而出流通道的建立(出流阻挡机制)可以抵抗环境东风流,从而削弱垂直风切强度,帮助台风恢复直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快速增强 高层切变 出流 地表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复杂下垫面的台风风场模型及其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7
作者 熊政辉 宫婷 方平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3,共8页
台风巨灾模型对于台风巨灾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台风风场模型是其核心。利用Georgiou台风风场模型,融入西北太平洋最大风速半径和Holland参数B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适用于复杂下垫面条件的台风风场模型。根据所选择气象站提供的实测... 台风巨灾模型对于台风巨灾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台风风场模型是其核心。利用Georgiou台风风场模型,融入西北太平洋最大风速半径和Holland参数B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适用于复杂下垫面条件的台风风场模型。根据所选择气象站提供的实测风速和来自台风最佳路径集的台风强度数据,结合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关于我国沿海区域和重点城市的基本风压分布,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稳定且可靠。同时,由该模型得到的台风风场数据,可量化不同区域承灾体的损失概率,进一步可厘定不同保险费率。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台风巨灾风险管理中,并以广东省为例进行了不同区域保险费率的厘定,该厘定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其可为巨灾风险管理、保险和再保险业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巨灾 风险管理 台风风场模型 复杂下垫面 费率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空槽对9711号台风变性加强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93
8
作者 李英 陈联寿 雷小途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2-563,共12页
9711号台风Winnie是一个在中国大陆长久维持(2—3 d)并产生强降水的热带气旋(TC),在其深入内陆过程中变性加强为一个温带气旋。用MM5V3对不同强度高空槽影响下Winnie的变性加强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Winnie变性加强过程表现... 9711号台风Winnie是一个在中国大陆长久维持(2—3 d)并产生强降水的热带气旋(TC),在其深入内陆过程中变性加强为一个温带气旋。用MM5V3对不同强度高空槽影响下Winnie的变性加强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Winnie变性加强过程表现为强锋面侵入台风内部、冷空气包裹台风中心、一个温带气旋在近地层锋面上强烈发展的过程;(2)Winnie在陆上的变性加强与西风带高空槽的强度密切相关。TC与不同强度高空槽相互作用过程中,较深槽携带较强冷平流、正涡度平流以及较强的槽前高空辐散,从而有利于TC的维持和变性发展。数值试验中,高空槽越强,Winnie变性加强越明显,温带气旋的发展越快;(3)模拟结果的位涡分析表明,Winnie的温带变性发展与对流层高层正位涡下传、低层锋区和TC低压环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槽 热带气旋 变性 加强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7·31”局地强对流快速更新同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晓峰 王平 +2 位作者 张蕾 许晓林 李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4-136,共13页
利用雷达、自动气象站、飞机观测(AMDAR)和探空等多种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资料同化系统ADAS,对2011年7月31日上海局地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快速更新同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数值试验模拟降水的发生时间、落区和随时间演变... 利用雷达、自动气象站、飞机观测(AMDAR)和探空等多种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资料同化系统ADAS,对2011年7月31日上海局地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快速更新同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数值试验模拟降水的发生时间、落区和随时间演变与实况基本一致,较好再现了海陆热力差异导致上海南北两支海陆风爆发、形成低层辐合线,在热岛效应的叠加下进一步增强,继而引发局地强对流的过程。快速更新同化技术可有效延长此次过程的预警时效,这为城市强对流业务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强对流 快速更新同化 海陆风 热岛效应 边界层辐合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nie(9711)台风变性加强过程中的降水变化研究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英 陈联寿 雷小途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3-633,共11页
热带气旋变性过程是其结构、强度及其风雨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常导致预报失败。基于T106格点分析资料、日本气象厅TBB资料以及MM5V3数值模式结果,对9711号台风Winnie变性加强过程中的降水变化特征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Winni... 热带气旋变性过程是其结构、强度及其风雨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常导致预报失败。基于T106格点分析资料、日本气象厅TBB资料以及MM5V3数值模式结果,对9711号台风Winnie变性加强过程中的降水变化特征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Winnie台风变性加强过程中降水分布非对称性明显,强降水带首先出现在台风环流北部,之后向南弯曲,其强降水中心绕台风中心从北部顺时针转向东北和东南部。这种降水变化一方面与Winnie与西风带高空槽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风垂直切变明显增大,且其指向顺时针旋转有关。此间台风垂直结构发生明显倾斜,变性前期涡旋环流随高度增加先向北倾斜,发展到最强时又趋于垂直,之后又向东南倾斜。强降水区出现在垂直切变的下风方、台风气柱倾斜方向一侧。另一方面还与台风环流内冷、暖平流活动紧密相关,强降水落区与低层暖平流输送位置关系密切。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反映了Winnie台风环流内中尺度锋区与风垂直切变的相互作用,800hPa上的大值区对其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变性 降水 非对称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远距离暴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3
11
作者 丛春华 陈联寿 +1 位作者 雷小途 李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4-270,共7页
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针对台风暴雨的研究由来已久,并把台风暴雨分为台风环流本身的暴雨和台风远距离暴雨。近几十年来,有关台风远距离暴雨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和成果。2007年的第十四届全国热带气旋研讨会上还给出了最新的台... 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针对台风暴雨的研究由来已久,并把台风暴雨分为台风环流本身的暴雨和台风远距离暴雨。近几十年来,有关台风远距离暴雨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和成果。2007年的第十四届全国热带气旋研讨会上还给出了最新的台风远距离暴雨定义。谨从此定义出发,简要总结国内外在台风远距离暴雨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台风远距离暴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对台风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12
作者 雷小途 徐明 任福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79-688,共10页
全球变暖是当前热点问题之一,各大洋区时有发生的"超乎寻常"的台风活动也广为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台风活动特征是否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全球变暖是否存在关联?这些问题已成为国际台风界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取得了... 全球变暖是当前热点问题之一,各大洋区时有发生的"超乎寻常"的台风活动也广为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台风活动特征是否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全球变暖是否存在关联?这些问题已成为国际台风界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取得了许多进展。文中从全球台风活动特征变化事实的观测研究、成因分析、数值模拟与预测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概述。综合各方观点,得到主要共识如下:单个台风的异常活动不宜直接归因于气候变化;全球台风频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沿海地区人口增长和基础设施增加是近期台风对社会影响加重的主要原因;自1970年以来,一些海区的超强台风比例明显增大,比目前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要大许多;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台风的最大风速和降水很可能会继续增加;尽管在台风记录中同时有支持和不支持人类活动(全球变暖的影响)信号存在的证据,但在这一点上还不能给出一致的肯定结论。另外,由于台风和相关气候资料存在均一性方面问题,气候数值模式对台风气候特征描述也存在缺陷,这两类问题的存在使得在目前阶段确切阐明全球变暖和台风活动的关系仍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气候 全球变暖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条件下不同时距最大平均风速之间的转换系数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林雯 方平治 +2 位作者 雷小途 赵兵科 曾智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50,共9页
利用位于福建省漳浦县赤湖镇海岸线观测塔提供的三个登陆台风的四层超声风速仪观测数据,在数据质量控制基础上,研究不同下垫面条件下阵风因子与平均风速、观测高度,以及阵风时距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不同时距最大平均风速之间的转换系... 利用位于福建省漳浦县赤湖镇海岸线观测塔提供的三个登陆台风的四层超声风速仪观测数据,在数据质量控制基础上,研究不同下垫面条件下阵风因子与平均风速、观测高度,以及阵风时距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不同时距最大平均风速之间的转换系数,从而在不同研究机构采用的表征登陆台风强度的1min、2min和10min最大平均风速之间建立联系,并和WMO的推荐值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粗糙度对阵风因子有显著影响,对转换系数影响较小;本文给出的2~10min最大平均风速之间的转换系数和WMO的推荐值相差不大,表明计算结果是合理的,以及在相似地貌条件下利用WMO的推荐值进行强度估计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台风强度 最大平均风速 阵风因子 转换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风降水分离客观方法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王咏梅 任福民 +2 位作者 王小玲 李维京 邵德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0,共5页
针对中国台风*降水的分离问题,对原客观分离方法进行改进研究。首先提出判别指标,然后对主、客观方法分离台风降水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将原客观方法中两个重要的参数由固定参数调整为可变参数的方案思路,并最终确定了最... 针对中国台风*降水的分离问题,对原客观分离方法进行改进研究。首先提出判别指标,然后对主、客观方法分离台风降水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将原客观方法中两个重要的参数由固定参数调整为可变参数的方案思路,并最终确定了最佳改进方案。结果显示,客观分离方法的改进效果十分明显。此外,对客观方法进行个例检验,并引入了美国卫星综合降水(CMORPH)资料,结果表明改进后客观方法在双台风降水和台风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降水识别上均表现出较强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降水分离 客观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沿岸天文潮与风暴潮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端义宏 秦曾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0-87,共8页
运用二维非线性风暴潮、天文潮和联合水位模型对8次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引起的上海地区天文潮与风暴潮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研究,讨论了由天文潮与风暴潮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的增水特征,分析了控制方程中各非线性项对天文潮与风... 运用二维非线性风暴潮、天文潮和联合水位模型对8次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引起的上海地区天文潮与风暴潮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研究,讨论了由天文潮与风暴潮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的增水特征,分析了控制方程中各非线性项对天文潮与风暴潮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的水位变化的贡献。研究表明,考虑天文潮与风暴潮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后,使风暴潮和水位的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了改善,非线性底摩擦在控制天文潮和风暴潮非线性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非线性浅水项和动量对流输送对两潮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潮 风暴潮 非线性 相互作用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压大气中台风涡旋自组织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滕代高 罗哲贤 +2 位作者 李春虎 余晖 代刊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80,共10页
文中利用MM5(V3),实施了8个数值试验,对斜压大气中台风涡旋自组织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在试验1中,没有引进一个半径为80km的小涡旋,两个初始分离的半径为500km的轴对称涡旋,一边互旋,一边相互排斥,两个涡旋中心之间的距... 文中利用MM5(V3),实施了8个数值试验,对斜压大气中台风涡旋自组织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在试验1中,没有引进一个半径为80km的小涡旋,两个初始分离的半径为500km的轴对称涡旋,一边互旋,一边相互排斥,两个涡旋中心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致使双涡最终分离。(2)在试验2中引进了一个半径为80km的小涡旋,其他条件同试验1,两个初始分离的轴对称涡旋一边互旋,一边相互逼近,经自组织形成了一个由内区和螺旋带组成的类似于台风环流的较大尺度的涡旋。这个结果支持周秀骥在十多年前提出的重要观点,也支持以往在正压框架内的同类研究结果。(3)试验3—8为在前两个试验的基础上取不同初始涡旋参数的敏感性试验,其中,试验3和4为引入小涡旋不同初始位置对台风涡旋自组织的影响,试验5和6为不同初始轴对称双涡间距对台风涡旋自组织的影响,试验7和8反映了不同初始轴对称双涡强度对台风涡旋自组织的作用。它表明对涡旋自组织过程影响最大的涡旋初始参数是涡旋之间的距离,其与正压模式中的结果是类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 小涡旋 中尺度涡旋 台风涡旋 三维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棠”(Haitang)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成因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岳彩军 寿绍文 +1 位作者 曾刚 王咏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33-1342,共10页
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省前后所引发的降水呈明显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逐时MT1R静止气象卫星IR1云图分析揭示,陆地上台风环流云系呈南北非对称分布。浓白色的降水云区主要位于台风北侧,而在此期间,台风南侧云系则... 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省前后所引发的降水呈明显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逐时MT1R静止气象卫星IR1云图分析揭示,陆地上台风环流云系呈南北非对称分布。浓白色的降水云区主要位于台风北侧,而在此期间,台风南侧云系则相对较暗。在WRF模式成功模拟的基础上,分析模拟的700 hPa高度上相对湿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场表明,垂直上升运动场呈现出与降水场相似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而台风南北两侧空气相对湿度呈均匀分布。进一步改进的湿Q矢量(Q*)以及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简称地形因子)分析表明,Q*矢量散度辐合区、地形因子强迫产生的垂直上升速度区都呈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综合考虑指出,"海棠"台风降水分布的南北非对称性,主要由动力因子(Q*矢量(相当于上升运动)、地形抬升与地表摩擦以及垂直上升运动场)引起的,而热力条件(包括相对湿度)是不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棠”台风 台风降水 非对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超级台风“桑美”强度与结构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曾智华 陈联寿 +1 位作者 王玉清 高志球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0-763,共14页
使用一个高分辨率、非静力数值模式WRF模式对2006年超级台风Saomei强度和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评估了Makin的粗糙度长度公式对台风Saomei强度和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新参数后,使得模拟的台风强度变化与实况最佳路径资... 使用一个高分辨率、非静力数值模式WRF模式对2006年超级台风Saomei强度和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评估了Makin的粗糙度长度公式对台风Saomei强度和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新参数后,使得模拟的台风强度变化与实况最佳路径资料的强度变化更一致,对超级台风Saomei强度预报有改进;但对台风路径的影响不大。通过QuikSCAT、雷达和TRMM非常规资料的验证,进一步表明模拟的台风Saomei的结构与实况很接近,可以再现台风内核区域的部分"双眼墙"和"Annular"结构。其次,通过对台风Saomei边界层过程模拟的改进,表明在平均风速大于40m/s时边界层各物理量明显改善,使得模式最大强度比传统的简单外推插值方案有显著改进,特别是在台风最强阶段,当台风Saomei眼墙区域的海表面拖曳系数C_d的相对变小,使得其眼墙区域的平均切向风速、径向风速、垂直风速、温度距平、涡旋动能和绝对角动量等物理量均有增强。表明台风Saomei眼墙区域(20—40 km)各物理量的贡献对其强度和结构变化的影响十分重要。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模式海温和大尺度环境垂直风切变对台风Saomei强度和结构变化的可能影响,讨论了台风Saomei在其增强和消弱阶段中,大尺度环境垂直风切变对其强度变化的负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边界层 强度变化 Saomei 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合预报对台风天鹅(2015)远距离暴雨的不确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斌 楼茂园 +3 位作者 李海军 范晓红 陆琛莉 潘士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8,共14页
2015年8月23-24日期间台风天鹅引发华东中部沿海地区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天气。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集合预报分析导致此次远距离暴雨预报不确定的关键原因,并利用集合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的敏感区域,... 2015年8月23-24日期间台风天鹅引发华东中部沿海地区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天气。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集合预报分析导致此次远距离暴雨预报不确定的关键原因,并利用集合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的敏感区域,此外对暴雨发生发展的热动力机制展开探讨,主要结论包括:集合预报对此次台风天鹅引起的远距离暴雨的可预报性明显偏低,仅在暴雨发生前24 h才做出较大调整。在不同起报时次下,当台风路径的系统性偏差最小时,台风降水集合预报也最接近实况,但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台风路径误差与降水量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确定。不同雨量成员组间中低层环流场的对比分析表明:高空槽的预报差异是集合预报不确定的主要原因,高空槽东移加深有利于增加暴雨区的斜压不稳定,也有利于增强对流层低层的水汽输送急流带。500 hPa高度场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无论是初始场还是预报场,暴雨区平均降雨量均与高空槽的东移和加深显著相关,且随着预报时次的临近,显著相关区域向低槽下游明显扩大。此外还发现高空槽的东移有利于增强(减弱)暴雨区左(右)侧低层冷空气的强度,使得台风右侧更多暖湿气流向暴雨区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台风远距离暴雨 预报不确定性 集合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数值模拟中bogus涡旋四维变分同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栋梁 梁旭东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2-510,共9页
研究用MM5四维变分同化系统同化bogus涡旋变量对台风数值模拟的影响,对2002年13号台风Phanfone进行48h预报,结果表明:用四维变分方法同化bogus涡旋变量效果优于在背景场中直接植入模型涡旋的传统bogus技术。同时同化bogus涡旋的风、气... 研究用MM5四维变分同化系统同化bogus涡旋变量对台风数值模拟的影响,对2002年13号台风Phanfone进行48h预报,结果表明:用四维变分方法同化bogus涡旋变量效果优于在背景场中直接植入模型涡旋的传统bogus技术。同时同化bogus涡旋的风、气压、温度和比湿效果不如只同化气压和其中任一变量。同化bogus涡旋的气压和比湿,能够调整模式初始场的其他变量,得到结构更清晰、与环境场更协调的初始涡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台风Phanfone路径和强度预报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变分同化 台风 BOGUS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