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O2纳米管负载金催化剂催化丙烯直接环氧化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原宇航 张春雷 周兴贵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18,65,共4页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TiO2负载金催化剂,并用于催化丙烯直接环氧化反应。研究表明载体形态对金催化剂性能有明显影响,同粒状TiO2相比,以纳米管状TiO2为载体时,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对反应产物环氧丙烷的吸附能力减弱,抑制了环氧丙烷的聚...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TiO2负载金催化剂,并用于催化丙烯直接环氧化反应。研究表明载体形态对金催化剂性能有明显影响,同粒状TiO2相比,以纳米管状TiO2为载体时,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对反应产物环氧丙烷的吸附能力减弱,抑制了环氧丙烷的聚合副反应,从而显著延缓催化剂的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催化剂 TIO2纳米管 环氧丙烷 环氧化 失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性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月珍 周柳茵 +3 位作者 邵华德 张春雷 张伟民 邵敬铭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9期3375-3377,共3页
采用氧化-还原自由基引发体系,以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型高吸水树脂。以引发温度较低的过硫酸钾-抗坏血酸为引发剂,研究了交联剂、引发剂、中和度以及大分子亲水化合物对高吸水树脂吸纯水能和吸盐水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交联... 采用氧化-还原自由基引发体系,以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型高吸水树脂。以引发温度较低的过硫酸钾-抗坏血酸为引发剂,研究了交联剂、引发剂、中和度以及大分子亲水化合物对高吸水树脂吸纯水能和吸盐水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剂、引发剂及中和度的不同直接影响树脂的吸纯水能和吸盐水能;随着亲水性物质的加入,树脂的吸水性、耐盐性有明显提高,吸纯水能达到450g/g以上,吸盐水能达到60g/g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水性树脂 耐盐水性 溶胀比 亲水基团 聚丙烯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CM-22的二氢吡喃衍生物水解性能研究
3
作者 李雪梅 许宁 +2 位作者 刘歆文 张春雷 邵敬铭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0期57-59,共3页
采用动态合成法制备了纯度和结晶度高的MCM-22,研究了其对2-乙氧基-3,4-二氢吡喃的水解性能。结果表明,HMCM-22因其独特的结构和表面酸性,对吡喃的水解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时空收率高,稳定性好。在363K、吡喃/水摩尔比1/7.5、... 采用动态合成法制备了纯度和结晶度高的MCM-22,研究了其对2-乙氧基-3,4-二氢吡喃的水解性能。结果表明,HMCM-22因其独特的结构和表面酸性,对吡喃的水解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时空收率高,稳定性好。在363K、吡喃/水摩尔比1/7.5、空速(相对于吡喃的液时空速)3.15h^-1。条件下,连续运转920h,活性稳定,平均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分别约99.1%、94.1%和9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CM-22 二氢吡喃衍生物 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乳液聚合合成硅丙乳液的稳定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玉春 李海涛 +1 位作者 张春雷 马建学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7-40,共4页
采用新型核/壳乳液聚合技术,首先合成种子乳液,然后以种子乳液为核,加入壳层单体预乳化液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硅丙乳液。讨论了乳化剂类型、用量、比例,乳液pH值,有机硅类型、用量、加入方式等因素对硅丙乳液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 硅丙乳液 核壳结构 聚合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对异丁烯部分氧化合成甲基丙烯醛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赵小岐 罗鸽 +3 位作者 温新 庄岩 褚小东 邵敬铭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1-557,共7页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Mo-B i-Co-Fe-Cs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用于异丁烯部分氧化制备甲基丙烯醛反应,结合H2-TPR、XRD、BET和TEM表征,考察了焙烧温度以及焙烧时间对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焙烧温度升高,催化剂物...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Mo-B i-Co-Fe-Cs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用于异丁烯部分氧化制备甲基丙烯醛反应,结合H2-TPR、XRD、BET和TEM表征,考察了焙烧温度以及焙烧时间对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焙烧温度升高,催化剂物相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变,而催化剂颗粒则逐渐增大,氧化能力降低,且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减弱;当焙烧温度提高到540℃时,催化剂局部颗粒已出现烧结.催化剂活性随焙烧温度提高逐渐下降,而甲基丙烯醛选择性则在焙烧温度为520℃时达到最大值,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可能因催化剂表面活性位密度不同所致.合适的焙烧温度为520℃,焙烧时间为5 h,此时异丁烯转化率为98.4%时,MAL选择性可达到87.2%,具有较好的反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烧温度 焙烧时间 异丁烯 甲基丙烯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