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体和配合饲料中钙、磷含量对河蟹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陈立侨 堵南山 赖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3-15,共3页
水体和配合饲料中钙、磷含量对河蟹生长的影响陈立侨,堵南山,赖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上海200062)河蟹一生需经多次蜕壳而不断增长。有研究表明河蟹的顺利蜕壳与其体内和壳中钙、磷积累的数量有关,但尚无有关河蟹对配... 水体和配合饲料中钙、磷含量对河蟹生长的影响陈立侨,堵南山,赖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上海200062)河蟹一生需经多次蜕壳而不断增长。有研究表明河蟹的顺利蜕壳与其体内和壳中钙、磷积累的数量有关,但尚无有关河蟹对配合饲料和养殖水体中钙、磷需求量的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生长 饲料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雀榕及其传粉昆虫传粉生态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勇 李宏庆 马炜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569-1574,共6页
雀榕 (Ficusvirens)花是单性的 ,雌雄同株 ,每一个隐头花序里同时具有雌花和雄花 ,雌花有长柱花和短柱花 (瘿花 )的分化 ,但二者均能结实和形成虫瘿 ,在生理上仍未分离。在这些花序中生长着 4种小蜂总科的昆虫 ,其中榕小蜂科的 2个种是... 雀榕 (Ficusvirens)花是单性的 ,雌雄同株 ,每一个隐头花序里同时具有雌花和雄花 ,雌花有长柱花和短柱花 (瘿花 )的分化 ,但二者均能结实和形成虫瘿 ,在生理上仍未分离。在这些花序中生长着 4种小蜂总科的昆虫 ,其中榕小蜂科的 2个种是雀榕的传粉者 ,尤以雀榕小蜂 (Blastophaga sp.)为雀榕的主要传粉者 ,是共生体系的真正的互惠共生伙伴。冠缝榕小蜂 (B.coronata)则是次要的传粉者也是主要传粉者的竞争者。食榕小蜂 (Sycophila sp.)和刻腹小蜂 (Ormyrussp.)是上述 2种榕小蜂的寄生者 ,但是刻腹小蜂的雄蜂也能参与出飞孔开掘。首次报道了我国雌雄同株的榕属植物和传粉昆虫在季节性环境胁迫下的共生关系 ,并探讨了共生体系维持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榕 榕小蜂 共生 传粉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综合养殖围隔中浮游细菌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国才 李德尚 董双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24-128,共5页
用5个养虾实验围隔研究了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浮游细菌的生产力。结果表明,生产量(μgC/L·d)变动在90~909之间,平均为292±141。对虾-罗非鱼-缢蛏混养及对虾-扇贝混养生态系细菌生产量相对稳定;对虾单养及对虾-缢蛏、对虾-罗... 用5个养虾实验围隔研究了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浮游细菌的生产力。结果表明,生产量(μgC/L·d)变动在90~909之间,平均为292±141。对虾-罗非鱼-缢蛏混养及对虾-扇贝混养生态系细菌生产量相对稳定;对虾单养及对虾-缢蛏、对虾-罗非鱼混养生态系细菌生产量却变化较大。细菌生产量与水温、细菌生物量及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量均呈现显著相关性。细菌的日P/B系数变化在0.22~1.67(d-1)之间,平均为0.93±0.37(d-1)。细菌生产量与浮游植物毛生产量比值平均为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产力 实验围隔 对虾池 浮游细菌 水质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诊断疟疾的免疫层析试条的研制 被引量:3
4
作者 范培昌 张伟 +5 位作者 石锋 瞿靖琦 杨柏林 包意芳 杨钥涛 宗英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58-363,共6页
开发成功了一种能快速、灵敏、高特异性检测疟疾的免疫层析试条。选自恶性疟原虫富组蛋白 一级结构中的九肽 ( AHHAHHAAD) ,经人工合成后作为免疫原 ,生产了一些单表位单抗 ;完成了一些单抗的纯化与鉴定 ;制取了金标单抗并对其吸收光... 开发成功了一种能快速、灵敏、高特异性检测疟疾的免疫层析试条。选自恶性疟原虫富组蛋白 一级结构中的九肽 ( AHHAHHAAD) ,经人工合成后作为免疫原 ,生产了一些单表位单抗 ;完成了一些单抗的纯化与鉴定 ;制取了金标单抗并对其吸收光谱进行了分析 ;选取了包被单抗和金标单抗间的配对 ;比较了影响检测的各种因子。当用此试条检测 62名已用常规血膜镜检法确证患有疟疾个体的全血 ,准确率达 93.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免疫层析试条 临床诊断 疟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饲养鱼类优化结构及其增产原理 Ⅲ.池养草鱼适宜生长的食物结构及其需求量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立侨 陈英鸿 倪达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8-328,共11页
在实验室以浮萍和苏丹草为青饲料,颗-1(蛋白质17%)和颗-2(蛋白质25%)为精饲料进行交叉梯度试验用特定生长率,饲料总生长效率、蛋白质效率等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草鱼种所需青饮料与颗-1、颗-2的适宜比例范... 在实验室以浮萍和苏丹草为青饲料,颗-1(蛋白质17%)和颗-2(蛋白质25%)为精饲料进行交叉梯度试验用特定生长率,饲料总生长效率、蛋白质效率等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草鱼种所需青饮料与颗-1、颗-2的适宜比例范围为20-50:1和15-30:1。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兼顾草鱼在不同季节的营养需求和控制池塘水质,调整各阶段青,精饲料的投喂量,于1987-1989年进行了池塘对比饲养试验,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生长 食物 结构 池塘养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袋栽金针菇灵芝科学依据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冀宏 王谦 +4 位作者 汪虹 陈文杰 朱朝辉 霍红 张玮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12,共3页
本研究以玉米秸为主料 ,筛选出分别适于金针菇 (F .velutipes)和灵芝 (G .lucidum)袋料栽培的培养基配方 ,同时确定金杂 19号和韩芝为适应玉米秸栽培料的高产菌株 ;栽培试验显示生物学效率均达到 70 %以上 。
关键词 玉米秸 金针菇 灵芝 袋料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饲养鱼类优化结构及其增产原理Ⅳ.草鱼传染性疾病的系统防治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立侨 陈英鸿 倪达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7,共7页
1987—1989年池塘对比饲养试验和1988年的扩充试验结果表明,夏末至秋季投放鱼种,将“囤养”在不适环境中密集饲养的鱼种及早稀疏;免除鱼种并塘越冬,坚持在越冬期间投饵,消除人为停食而造成体重锐减的隐患,补充草鱼种... 1987—1989年池塘对比饲养试验和1988年的扩充试验结果表明,夏末至秋季投放鱼种,将“囤养”在不适环境中密集饲养的鱼种及早稀疏;免除鱼种并塘越冬,坚持在越冬期间投饵,消除人为停食而造成体重锐减的隐患,补充草鱼种越冬期代谢所需的能量,保持其健壮的体质;将常规的“一草养三鲢”调整为草鱼:鲢、鲸鱼=1.5—2.5∶1;采取青、精饲料合理搭配、“均匀递增”的投喂方法,不施肥,缩短饲养周期3年为两年等辅助措施,从“增强鱼体体质、优化鱼类生活环境”着手,建立新的防病技术体系,系统防治传染性鱼病,可使草鱼的平均成活率达到80%以上,显著地提高鱼产量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传染病 防治 池塘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花鲈胚胎及前期仔鱼发育影响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38
8
作者 王永新 陈建国 孙帼英 《水产科技情报》 1995年第2期54-57,共4页
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0~22℃,10℃组中的畸形率偏高,因此最适宜温度为13~22℃。短时期的7℃低温对胚胎发育没有影响;前期仔鱼的造温范围与胚胎的适温范围基本一致。... 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0~22℃,10℃组中的畸形率偏高,因此最适宜温度为13~22℃。短时期的7℃低温对胚胎发育没有影响;前期仔鱼的造温范围与胚胎的适温范围基本一致。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为19‰~28‰,以22‰~25‰为最佳;仔鱼对盐度的要求与胚胎期近似。以低盐度和高盐度相比较,4日龄以后,低盐度似有利于仔鱼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胚胎 仔鱼 温度 盐度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骨折愈合中骨吸收活动的超微结构观察
9
作者 俞永林 蒋知节 +1 位作者 曹汉民 高均宜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303-305,共3页
将50只家兔造成实验性桡骨骨折,分批取骨痂标本,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破骨细胞是骨吸收的主要执行者,巨噬细胞能吞噬死骨,但不能吸收骨质。
关键词 骨折 愈合 骨吸收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题综合教学法的应用
10
作者 高震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程序题综合教学法 应用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导向药物(EQ75-ADR)的制备及对人表皮癌抑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何颖 张尚权 +3 位作者 赵峰 吴振华 王耀发 严缘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制备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EQ75)与化疗药物阿霉素(ADR)、免疫偶联物(EQ75-ADR),研究该偶联物对人表皮癌A431的抑癌作用和小鼠的副作用,为最终应用于临床打下基础。方法:用改进的戊二醛方法... 目的:制备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EQ75)与化疗药物阿霉素(ADR)、免疫偶联物(EQ75-ADR),研究该偶联物对人表皮癌A431的抑癌作用和小鼠的副作用,为最终应用于临床打下基础。方法:用改进的戊二醛方法制备EQ75-ADR,MTT法检测EQ75-ADR对人表皮癌细胞A431和对照细胞人羊膜细胞Wish的48h和2h细胞毒作用,建立荷人表皮癌裸鼠模型和C57BL/6J小鼠模型,观察EQ75-ADR的抑瘤作用,比较EQ75-ADR和ADR对C57BL/6J的副作用。结果:EQ75-ADR对A431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体外作用48h,EQ75-ADR对A431细胞的杀伤分别是EQ75,ADR和EQ75与ADR混合物(EQ75+ADR)的50倍,14倍和10倍,而EQ75-ADR对Wish细胞的杀伤只有ADR和EQ75+ADR的1/10,对Wish细胞的杀伤只有对A431细胞的1/300,2h作用得到类似结果。EQ75-ADR显著抑制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抑制率高达92.2%(P<0.01),对C57BL/6J小鼠的副作用明显低ADR。结论:EQ75-ADR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在体外和体内对表皮癌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偶联物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表皮癌 EQ75-A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