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沙比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上腹痛的疗效
1
作者 刘菲 陆玮 倪玮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174-174,共1页
西沙比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上腹痛的疗效刘菲陆玮倪玮(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消化科,超声波室200040)西沙比利(商品名普瑞博思,cisapride)作为第3代全胃肠促动力药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 西沙比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上腹痛的疗效刘菲陆玮倪玮(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消化科,超声波室200040)西沙比利(商品名普瑞博思,cisapride)作为第3代全胃肠促动力药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上腹痛症状。我们用西沙比利治疗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不良 功能性 药物疗法 西沙比利 上腹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对胃上皮细胞的凋亡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志芳 林庚金 +1 位作者 唐峰 许祖德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p)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作用。 方法  10例Hp阴性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 ,2 5例Hp相关性胃炎患者 ,以TUNEL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调控蛋白Bcl 2 ,Bax ,Bak等的表达。结果 与H...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p)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作用。 方法  10例Hp阴性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 ,2 5例Hp相关性胃炎患者 ,以TUNEL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调控蛋白Bcl 2 ,Bax ,Bak等的表达。结果 与Hp阴性的NUD患者相比 ,Hp相关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指数 (AI)明显增加 (19.6 6 %vs 3.0 3% ,P <0 .0 1) ,其促凋亡蛋白Bak ,Bax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 (47.0 7%vs 16 .6 3%&42 .6 %vs 13.8% ,P <0 .0 1)。Bcl 2蛋白表达也与促凋亡蛋白呈现一致的变化 (2 5 .1%vs 8.0 7% ,P <0 .0 1)。AI与炎症积分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AI、Bak、Bax及Bcl 2蛋白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1)。结论 Hp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伴随着Bak蛋白表达增加 ,提示Bak蛋白在Hp诱导的胃上皮细胞凋亡中起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上皮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胃癌组织WAF1基因的缺失与不表达 被引量:8
3
作者 钱立平 林庚金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416-418,444,共4页
探讨WAF1与胃癌的关系,为胃癌基因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32例胃癌和30例正常胃粘膜标本提取细胞DNA、总RNA,MTS1cDNA探针采用随机引物法进行32P-dATP掺入标记,WAF1与所提DNA、RNA进行... 探讨WAF1与胃癌的关系,为胃癌基因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32例胃癌和30例正常胃粘膜标本提取细胞DNA、总RNA,MTS1cDNA探针采用随机引物法进行32P-dATP掺入标记,WAF1与所提DNA、RNA进行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分析,检测标本中有无WAF1的缺失和mRNA的不表达。p53抗体与提取的蛋白质进行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标本中有无p53的表达。结果WAF1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分析结果显示,32例胃癌标本WAF1基因缺失率及mRNA不表达率分别为34.4%和40.6%,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WAF1基因缺失率及mRNA不表达与胃癌浸润的深度及分化程度有关,胃癌侵及肌层组WAF1基因缺失及mRNA不表达率分别为52.6%和57.9%,胃癌未侵及肌层组分别为7.7%和15.4%,高、中分化胃癌组WAF1基因缺失及mRNA不表达率分别为7.1%和14.3%,而低分化及印戒细胞胃癌组分别为55.8%和61.1%。结论胃癌的发生与p53失活及WAF1mRNA不表达有关,胃癌组织中p53失活与WAF1mRNA不表达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胃肿瘤 P53基因 WAF1基因 基因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套扎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 被引量:8
4
作者 林庚金 钱立平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463-465,共3页
观察内镜套扎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对49例食管静脉曲张病人进行内镜套扎治疗,并与同期行硬化剂(1%乙氧硬化醇)治疗的30例病人作对比分析。结果套扎治疗组与硬化剂治疗组治愈率分别为71.4%和66.7%,总有效... 观察内镜套扎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对49例食管静脉曲张病人进行内镜套扎治疗,并与同期行硬化剂(1%乙氧硬化醇)治疗的30例病人作对比分析。结果套扎治疗组与硬化剂治疗组治愈率分别为71.4%和66.7%,总有效率均为100%。套扎治疗组4.1%出现术中或术后出血,而硬化剂治疗组术中或术后出血率为40.0%;套扎治疗组与硬化剂治疗组食管溃疡发生率分别为8.2%和40.0%。结论内镜套扎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 硬化剂 套扎术 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志芳 林庚金 蔡定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33-35,共3页
观察幽门螺杆菌(Hp)对胃上皮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粗制Hp总蛋白与胃上皮细胞细胞株MKN-28共同孵育,测定细胞增殖(MTT染色)与细胞凋亡(DNA梯度、流式细胞仪和Hoechst33258染色法)。结果粗制... 观察幽门螺杆菌(Hp)对胃上皮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粗制Hp总蛋白与胃上皮细胞细胞株MKN-28共同孵育,测定细胞增殖(MTT染色)与细胞凋亡(DNA梯度、流式细胞仪和Hoechst33258染色法)。结果粗制Hp总蛋白能明显抑制胃上皮细胞的增殖,促进胃上皮细胞的凋亡,且此作用随着作用浓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上皮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抗原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徐三荣 吕元 +1 位作者 林庚金 王青岫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52-153,共2页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T抗原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玉 徐三荣 林庚金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399-400,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了溃疡性结肠炎 (UC)及非溃疡性结肠炎 (NUC)患者的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结果 ANCA阳性... 目的 探讨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了溃疡性结肠炎 (UC)及非溃疡性结肠炎 (NUC)患者的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结果 ANCA阳性率分别为UC组 10 .5 3% ,NUC组 4.76 % ,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UC组ANCA阳性率与病情程度、病变范围、病程长短、病理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我国UC患者ANCA阳性率不高的因素可能是 :①被检患者人种不同 ,缺乏可比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IIF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用硬化剂治疗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2
8
作者 汪一虹 林庚金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0-12,共3页
观察用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远期疗效。用硬化剂(乙氧硬化醇)注射治疗3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作静脉旁及静脉内联合注射,直至曲张静脉消失或基本消失,平均随访7a,观察其再出率及生存率,并与同期内科常规... 观察用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远期疗效。用硬化剂(乙氧硬化醇)注射治疗3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作静脉旁及静脉内联合注射,直至曲张静脉消失或基本消失,平均随访7a,观察其再出率及生存率,并与同期内科常规治疗的33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作对比分析(采用X2检验及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硬化剂治疗组与内科常规治疗组的5a生存率分别为71.4%与27.3%(P<0.01),10a生存率分别为41.7%与12.1%(P<0.01),再出血率分别为27.8%与75.7%(P<0.01)。结论:硬化剂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再出血率,延长生存期,其远期疗效是满意的。用硬化剂对食管静脉曲张的根治及随之产生的肝功能改善是成功地延长生存期,降低再出血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 出血 内镜 硬化剂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使RNA差异显示法比较正常结肠粘膜与结肠癌的基因表达
9
作者 王莉 陆玮 +2 位作者 陈员根 周筱梅 顾健人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469-469,共1页
信使RNA差异显示技术是Liang等[1]1992年首创的用于鉴别在某一细胞系、组织或某个发展阶段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的新方法。其特点在于能迅速方便地获得大量候选的分子生物学信息。该技术在结肠癌研究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我... 信使RNA差异显示技术是Liang等[1]1992年首创的用于鉴别在某一细胞系、组织或某个发展阶段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的新方法。其特点在于能迅速方便地获得大量候选的分子生物学信息。该技术在结肠癌研究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我们将该技术用于比较正常结肠粘膜与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结肠粘膜 信使RNA差异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抗原检测在大肠腺癌癌前状态中的临床意义
10
作者 徐三荣 林庚金 吕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T抗原检测在大肠息肉筛选检查和溃疡性结肠炎(溃结)恶变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半乳糖氧化酶法对111例大肠息肉病人,24例有大肠息肉病史、原有息肉已摘除、目前无新生息肉病人,28例溃结活动期病人,22例溃结缓解期病人... 目的 探讨T抗原检测在大肠息肉筛选检查和溃疡性结肠炎(溃结)恶变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半乳糖氧化酶法对111例大肠息肉病人,24例有大肠息肉病史、原有息肉已摘除、目前无新生息肉病人,28例溃结活动期病人,22例溃结缓解期病人及100例正常人的直肠粘液作T抗原检测。结果大肠息肉病人的T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有息肉病史者的T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低于有息肉病人(P<0.001),而与对照组相似(P>0.05),同时T抗原检测阳性率随增生型腺瘤、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的恶变倾向增加而增加(16.7%、42.9%、64.7%)。溃结活动期病人的T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溃结缓解期(P<0.01)和对照组(P<0.001),而溃结缓解期病人的T抗原检测阳性率与对照组相似(P>0.05);病程≥10年的活动期溃结病人与<10年者相比,T抗原检测阳性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01和P<0.05);缓解期、病程〈10年和病程≥10年的溃结活动期病人的T抗原检测阳性率呈增加趋势(13.6%、38.9%、80%)。结论(1)T抗原检测的阳性率与是否存在大肠息肉,特别是肿瘤性息肉有关,与有无息肉病史无关,因此该检测可试用于大肠息肉的筛选检查;摘除大肠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溃疡性结肠炎 T抗原 检测 大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乳糖-半乳糖胺检测在大肠息肉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11
作者 徐三荣 陆玮 +1 位作者 王青岫 吕元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5期397-398,共2页
半乳糖-半乳糖胺检测在大肠息肉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徐三荣,陆玮,王青岫,吕元(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消化科、检验科)大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中腺瘤有向腺癌转化的可能。及时摘除息肉,可以有效地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1... 半乳糖-半乳糖胺检测在大肠息肉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徐三荣,陆玮,王青岫,吕元(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消化科、检验科)大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中腺瘤有向腺癌转化的可能。及时摘除息肉,可以有效地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1]。半乳糖-半乳糖胺(即T抗原,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息肉 半乳糖 半乳糖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模拟结肠镜诊断结肠病变的初步临床报告
12
作者 孙旭 陆玮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389-390,共2页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我国上海等地区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占全部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且与结肠腺瘤,家族性多发结肠息肉关系密切,如能早期发现有恶变先兆的息肉并切除之,可以预防结肠癌发生。近年来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诊断...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我国上海等地区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占全部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且与结肠腺瘤,家族性多发结肠息肉关系密切,如能早期发现有恶变先兆的息肉并切除之,可以预防结肠癌发生。近年来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诊断技术———CT模拟结肠镜(Comp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病变 诊断 CT模拟结肠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
13
作者 刘菲 陆玮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237-238,共2页
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刘菲,陆玮(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消化科200040)兰索拉唑(lansoprazole)系作用于壁细胞的H+K+ATP酶,抑制酸分泌最后步骤的质子泵。我们于1995年2月~7月底应用兰索... 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刘菲,陆玮(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消化科200040)兰索拉唑(lansoprazole)系作用于壁细胞的H+K+ATP酶,抑制酸分泌最后步骤的质子泵。我们于1995年2月~7月底应用兰索拉唑治疗37例十二指肠球溃疡。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药物疗法 兰索拉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坚 徐刚 林庚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27-29,共3页
探讨如何识别早期胃癌并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内镜室近10年来经内镜和手术病理诊断的121例早期胃癌作一回顾性分析。对性别年龄构成、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内镜分型、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生存率等资... 探讨如何识别早期胃癌并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内镜室近10年来经内镜和手术病理诊断的121例早期胃癌作一回顾性分析。对性别年龄构成、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内镜分型、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生存率等资料作了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4.75%,其好发于50~69岁男性,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60%以上好发于胃窦部和胃角。其中凹陷型最多见,浅表型较少见,小胃癌与微小胃癌共占27.2%。青年组中病理示分化不良者较老年组中为多。肿瘤浸润深度与其大小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淋巴结转移与其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相关。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为90.1%。结论应重视胃癌癌前期病变的随访,改进设备并努力提高内镜检查技术以不断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诊断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