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猪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血清学监测 被引量:13
1
作者 沈冰 丁玎 +4 位作者 沈蕊华 朱小珍 柳炜 徐大麟 徐志一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5-116,共2页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血清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培养制备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凝素在临床血清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汤一苇 李永良 +2 位作者 叶克龙 汪健翔 徐志一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5期391-393,共3页
本文报告应用细胞培养来源的血凝素建立的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比较,结果完全一致。EHF病人血凝抑制(HI)抗体滴度低于免疫荧光抗体滴度。作者等对EHF病人血清中HI抗体... 本文报告应用细胞培养来源的血凝素建立的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比较,结果完全一致。EHF病人血凝抑制(HI)抗体滴度低于免疫荧光抗体滴度。作者等对EHF病人血清中HI抗体的动态变化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与免疫荧光抗体变化趋势相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血凝素 血凝抑制试验
全文增补中
间接法ELISA检测流行性出血热抗体
3
作者 李永良 徐志一 叶克龙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用间接法ELISA检测流行性出血热IgG抗体。54份EHF病人血清全部阳性,32份正常人、19份发热病人和18份误诊为EHF病人的血清全部阴性,与IFA检测结果相同。检测EHF病人系列血清,发病3d就可检出抗EHF IgG,抗体滴度随病程升高,表明间接法ELIS... 用间接法ELISA检测流行性出血热IgG抗体。54份EHF病人血清全部阳性,32份正常人、19份发热病人和18份误诊为EHF病人的血清全部阴性,与IFA检测结果相同。检测EHF病人系列血清,发病3d就可检出抗EHF IgG,抗体滴度随病程升高,表明间接法ELISA可用于EHF临床诊断。将间接法ELISA与IFA、RPHI和HI平行检测30份EHF病人血清,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43 211、1:413、1:253和1:143,有高度相关性,且ELISA比RPHI和HI更能检测出早期抗体。检测疫区人群血清4134份,间接法ELISA检出490份阳性,而IFA仅检出470份。结果表明间接法ELISA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尤其适用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ELISA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兆麟 李永良 +4 位作者 童政 马秋荣 徐志一 叶克龙 汤一苇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5期370-374,共5页
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索建德县罹患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危险因素。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证实的97例EHF病例,按年龄、性别和住同一医院与其他疾病病人作1:1配对调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村中曾有EHF史、外出他县、野宿和直接接... 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索建德县罹患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危险因素。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证实的97例EHF病例,按年龄、性别和住同一医院与其他疾病病人作1:1配对调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村中曾有EHF史、外出他县、野宿和直接接触鼠类四个因素是罹患EHF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5.67、11.94、18.18和7.36。病例家属隐性感染率(4.95%)与对照家属隐性感染率(5.12%)相似;病例与对照家中捕获的鼠类及其EHF抗体、抗原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对照研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oisson对数线性模型分析上海市南汇县居民肝癌死亡危险性
5
作者 俞国培 金铁华 +3 位作者 俞顺章 陆静金 谢美仪 吴菊芳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232-233,236,共3页
作者等在收集南汇县1976~1985年期间30~84岁居民肝癌个案死亡登记资料的基础上,试用国外近年发展而成的年龄、时间、出生队列Poisson对数线性模型(Age,Period and Cohort Modelling,简称APC模型)定量估计年龄、时间、出生队列等因素... 作者等在收集南汇县1976~1985年期间30~84岁居民肝癌个案死亡登记资料的基础上,试用国外近年发展而成的年龄、时间、出生队列Poisson对数线性模型(Age,Period and Cohort Modelling,简称APC模型)定量估计年龄、时间、出生队列等因素对肝癌死亡率的独立作用及其可能存在的交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C模型 肝癌 死亡 分析
全文增补中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巨细胞病毒抗体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国勤 秦万章 +2 位作者 刘佩莉 向熙瑞 吴文媛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59-160,共2页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巨细胞病毒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高辛配基标记HPV6、11、16、18型探针的制备和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云飞 刘佩莉 +1 位作者 俞顺章 林玉纯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47-149,156,共4页
地高辛配基标记HPV6、11、16、18型探针的制备和鉴定王云飞,刘佩莉,俞顺章,林玉纯(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病毒室)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用特定的探针直接检测组织核酸... 地高辛配基标记HPV6、11、16、18型探针的制备和鉴定王云飞,刘佩莉,俞顺章,林玉纯(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病毒室)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用特定的探针直接检测组织核酸中病毒的存在已成为可能。目前探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高辛 探针 乳头状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对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朱启镕 段恕诚 +4 位作者 徐华芳 徐志一 顾新焕 董左权 吕晴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6期461-464,共4页
本文报道106例母亲为双阳性(HBsAg、HBeAg)无症状携带者的健康新生儿,用等剂量的YHB疫苗和PHB疫苗,以同样的免疫顺序,作随机对照试验,分析两者对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经2年观察,每6个月随访1次各期的保护效果,经卡方检验两组间无显著性... 本文报道106例母亲为双阳性(HBsAg、HBeAg)无症状携带者的健康新生儿,用等剂量的YHB疫苗和PHB疫苗,以同样的免疫顺序,作随机对照试验,分析两者对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经2年观察,每6个月随访1次各期的保护效果,经卡方检验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来看,两组间亦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酵母菌提取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与血源乙肝疫苗有同样的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结果表明YHB疫苗用10μg也可获得好的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疫苗 酵母菌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妇血清中HBV-DNA与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HBV的效果
9
作者 邓新清 卢林耿 +2 位作者 奚龙福 欧阳佩英 徐志一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89-92,共4页
血清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分别于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20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随访2a。随机抽取母婴乙肝病毒(HBV)传播阻断成功的64例、失败的29例。用斑点杂交测定孕妇临产时血清... 血清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分别于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20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随访2a。随机抽取母婴乙肝病毒(HBV)传播阻断成功的64例、失败的29例。用斑点杂交测定孕妇临产时血清HBV-DNA水平。结果表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成功组孕妇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失败组提示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高可能是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失败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 母婴传播 斑点杂交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脑炎、麻疹胎传母体抗体的调查 被引量:5
10
作者 叶克龙 韩向阳 +2 位作者 许胜水 常红霞 田美英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27-30,共4页
86对母婴血清标本用间接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测定了乙型脑炎抗体,118对用血凝抑制(血抑)试验测定了麻疹抗体。结果发现,脐血乙型脑炎抗体阳性率为79.1%,母血为74.4%,几何平均滴度在脐血显著高于母血(t=5.1857,P<0.01),比值为1.2... 86对母婴血清标本用间接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测定了乙型脑炎抗体,118对用血凝抑制(血抑)试验测定了麻疹抗体。结果发现,脐血乙型脑炎抗体阳性率为79.1%,母血为74.4%,几何平均滴度在脐血显著高于母血(t=5.1857,P<0.01),比值为1.2∶1。脐血和母血的麻疹血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4%及84.8%,几何均值也是前者高于后者(t=4.0349,P<0.01),比值为1.3∶1。 108份婴儿血清标本测定结果显示,0~3个月婴儿乙型脑炎抗体阳性率为35%,4~9个月仅为13%,10个月及以上的婴儿全部阴性。此结果与近年上海市小于1岁组乙型脑炎发病率最高相一致,提示应考虑提早乙型脑炎疫苗的接种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脑炎 麻疹 胎传母体抗体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眼部皮脂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傅国鑫 俞国培 +1 位作者 倪逴 徐忠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5期359-363,共5页
用病例对照方法,对本院1973~1992年期间眼部64例皮脂腺癌进行病因学研究随机选用60例非皮脂腺癌、非恶性肿瘤病人为对照,并按年龄、性别、诊断时间和居住地区与病例组相配对。检验了病例对照两组之间的可比性;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 用病例对照方法,对本院1973~1992年期间眼部64例皮脂腺癌进行病因学研究随机选用60例非皮脂腺癌、非恶性肿瘤病人为对照,并按年龄、性别、诊断时间和居住地区与病例组相配对。检验了病例对照两组之间的可比性;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作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麦粒肿病史(OR=11.49)、霰粒肿病史(OR=258.79)、经常做饭(OR=5.29)、家中无专用厨房(OR=16.73)和刺激性气体接触史(OR=29.32)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脂腺癌 流行病学 眼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蚊虫在蚊群中的分布特点 被引量:6
12
作者 叶克龙 蔡方 +2 位作者 韩向阳 闵继光 徐志一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5期382-385,共4页
1987年6月27日至1988年5月11日,在上海市奉贤县进行一次蚊虫的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率和分布特点的研究。捕捉的39923只蚊虫中,92%为三带喙库蚊。以蚀斑形成试验分离到103株病毒,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为乙型脑炎病毒。三带喙库蚊的乙型... 1987年6月27日至1988年5月11日,在上海市奉贤县进行一次蚊虫的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率和分布特点的研究。捕捉的39923只蚊虫中,92%为三带喙库蚊。以蚀斑形成试验分离到103株病毒,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为乙型脑炎病毒。三带喙库蚊的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率为3.5%;含孕卵蚊的混合标本的乙型脑炎病毒检出率为47.6%,显著(X^2=17.94,P<0.01)高于不含孕卵蚊的混合标本的23.3%;每个混合标本含的有孕卵蚊数愈多,检出率愈高(X^2=24.83,P<0.01)。 阳性混合标本在细胞培养合内的频数分布能符合Poison曲线(P>0.3),反映了带乙型脑炎病毒的蚊虫在自然界蚊群中的分布是随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脑病毒 蚊虫 感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甲型肝炎病毒株间部分编码VP_1N端的核苷酸序列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奚龙福 徐志一 汪健翔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6期464-468,共5页
为估计从毛蚶中提取的甲肝病毒的VP_(1)N端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本实验用DNA多聚酶链反应特异性地扩增该区域基因,并将其次级克隆到M13载体作双脱氧核苷酸序列分析。与发表的HM-175、CR326和HAS-15株相应区域比较,除HAS-15株从第76位... 为估计从毛蚶中提取的甲肝病毒的VP_(1)N端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本实验用DNA多聚酶链反应特异性地扩增该区域基因,并将其次级克隆到M13载体作双脱氧核苷酸序列分析。与发表的HM-175、CR326和HAS-15株相应区域比较,除HAS-15株从第76位至93位存在18个核苷酸缺失外,测得的204个核苷酸序列中分别存在15、12和4个碱基替换。其中大多数碱基替换发生在不引起氨基酸改变的第三密码子上,仅第86、91和176位核苷酸改变在第一或第二密码子上。据此推导出不同地区甲肝病毒株的VP_(1)N端前68个氨基酸,除HAS-15株有6个氨基酸缺失外,只存在1至2个氨基酸区别。考虑到病毒是否经传代培养,无明显证据表明绒猴传代与这一区域核苷酸变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肝炎病毒 核苷酸序列 VP1N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P53基因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
14
作者 宋晓岩 顾惠心 +4 位作者 朱士雅 俞国培 王立年 袁柏君 孙志渭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48-148,共1页
关键词 胃肿瘤 P53基因 肿瘤转移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蚀斑形成试验分离虫媒病毒
15
作者 叶克龙 T.F.Tsai +2 位作者 韩向阳 闵继光 徐志一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35-38,共4页
本文报告用蚀斑形成试验分离虫媒病毒。从643个蚊虫混合标本中分离到乙脑病毒104株,甲病毒1株。经过C6/36白纹伊蚊细胞增殖后,标本阳性率为14.2%,直接从蚊虫混合标本分离的阳性率为13.2%,前者的蚀斑数显著高于后者(P<0.001)。乙脑... 本文报告用蚀斑形成试验分离虫媒病毒。从643个蚊虫混合标本中分离到乙脑病毒104株,甲病毒1株。经过C6/36白纹伊蚊细胞增殖后,标本阳性率为14.2%,直接从蚊虫混合标本分离的阳性率为13.2%,前者的蚀斑数显著高于后者(P<0.001)。乙脑病毒蚀斑于接种后第4~9天出现,直径约6mm,边缘较模糊。甲病毒蚀斑于接种后第2~3天出现,直径1~2mm,较乙脑病毒小。用蚀斑形成试验分离虫媒病毒的优点是可以根据蚀斑的形态和出现时间,初步区别分离物是甲病毒属或黄病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媒病毒 分离 蚀斑形成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吸烟与儿童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
16
作者 陈跃 李婉先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8年第2期59-61,共3页
父母亲吸烟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频率增高,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年幼时更为明显。Colley等调查了2205名儿童出生后五年的每年肺炎和支气管炎发病率,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的肺炎和支气管炎发病率和父母的吸烟习惯显著相关。父... 父母亲吸烟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频率增高,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年幼时更为明显。Colley等调查了2205名儿童出生后五年的每年肺炎和支气管炎发病率,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的肺炎和支气管炎发病率和父母的吸烟习惯显著相关。父母均不吸烟,其中一人吸烟和父母双亲均吸烟其发病率分别为7.8%,11.4%和17.6%。一岁以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则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吸烟 呼吸系统症状 支气管炎 儿童呼吸道感染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下呼吸道感染 住院率 发生频率 妊娠期 低出生体重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