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9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畜禽球虫生物学与球虫病防治研究——记上海兽医研究所四十年研究回顾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兵 韩红玉 +2 位作者 董辉 赵其平 朱顺海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共14页
为全面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所)在畜禽球虫生物学与球虫病防治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本文从球虫的流行病学调查、虫种分离鉴定、诊断技术、药... 为全面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所)在畜禽球虫生物学与球虫病防治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本文从球虫的流行病学调查、虫种分离鉴定、诊断技术、药物防治、抗药性检测、免疫预防、体外培养、分子生物学等方面,介绍了上海兽医研究所近40年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畜 家禽 球虫 生物学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树重要害虫为害特点及其寄生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星星 王凡 +1 位作者 蒋颖洁 张礼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50,共20页
桃树是我国重要的果树资源之一,其生长发育及果实产量受到众多害虫的影响。寄生蜂作为关键的生物防治因子,在有效控制如桃蚜、桃蛀螟、桃小食心虫等害虫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全面综述,重点讨论了桃树的重要害... 桃树是我国重要的果树资源之一,其生长发育及果实产量受到众多害虫的影响。寄生蜂作为关键的生物防治因子,在有效控制如桃蚜、桃蛀螟、桃小食心虫等害虫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全面综述,重点讨论了桃树的重要害虫及其为害特点、相关寄生蜂资源研究进展及寄生蜂在害虫综合控制中的应用,共梳理了21种对桃树具有显著经济影响的害虫(包括螨类),列出20科194种在桃树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关键影响的寄生蜂。本文也总结了当前在桃树害虫寄生蜂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旨在为桃树害虫管理策略的改进和桃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寄生蜂 重要害虫 危害特点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角血蜱铁蛋白HlFer1参与唾液腺退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冬琪 陈宋琴 +1 位作者 李秀丽 周金林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0,共6页
本研究旨在研究长角血蜱(H.longicornis)铁蛋白1(Ferritin1)与蜱唾液腺退化的关系,为唾液腺退化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利用PCR方法扩增长角血蜱Ⅰ型铁蛋白(HlFer1)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表达蛋白后制备多克隆抗体用于蛋白水平验证。... 本研究旨在研究长角血蜱(H.longicornis)铁蛋白1(Ferritin1)与蜱唾液腺退化的关系,为唾液腺退化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利用PCR方法扩增长角血蜱Ⅰ型铁蛋白(HlFer1)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表达蛋白后制备多克隆抗体用于蛋白水平验证。收集不同吸血时期的长角血蜱唾液腺,经qPCR分析HlFer1分子的转录水平以及Western blot验证蛋白表达水平,发现HlFer1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随唾液腺退化进程呈递增趋势。再利用RNAi技术干扰HlFer1基因,发现实验组蜱的线粒体出现膜密度增高,嵴减少、体积缩小等特征,唾液腺退化加快,表明HlFer1参与蜱唾液腺退化过程,可能与铁死亡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蜱的生物防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角血蜱 唾液腺 铁蛋白 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部分茶园蜱种类及其携带的两种新发病原的调查研究
4
作者 石涵 周勇志 +5 位作者 曹杰 王亚楠 张厚双 夏宣保 徐前明 周金林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1,共7页
为了保障茶叶主产区茶农的生命健康,查清新发人兽共患重要蜱传病的本底,本研究对我国中东部的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浙江金华三地区的茶园中蜱种类及其携带的蜱传田鼠巴贝斯虫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开展了调查研究。在2022—2023... 为了保障茶叶主产区茶农的生命健康,查清新发人兽共患重要蜱传病的本底,本研究对我国中东部的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浙江金华三地区的茶园中蜱种类及其携带的蜱传田鼠巴贝斯虫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开展了调查研究。在2022—2023年,共采集了963只蜱样本,发现有长角血蜱、微小扇头蜱、褐黄血蜱、龟形花蜱、微形血蜱5种蜱,分别占总数的72.90%、16.72%、9.76%、0.42%、0.21%。应用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方法对三地蜱样本中的田鼠巴贝斯虫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田鼠巴贝斯虫在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浙江金华三地的蜱样本中阳性率分别为25.17%、13.98%、4.99%。长角血蜱的阳性率占比最高(83.33%),褐黄血蜱和龟形花蜱中没有检测出携带田鼠巴贝斯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浙江金华三地的阳性率分别为20.07%、5.77%、7.84%,5种蜱均检测到阳性,其中长角血蜱的阳性率占比最高(60.82%),微形血蜱阳性率占比最低(1.03%)。在长角血蜱和微形血蜱中发现有田鼠巴贝斯虫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共感染情况,其中长角血蜱若蜱共感染最为显著。茶园是新发蜱传病高风险场景,应加强相关防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病 田鼠巴贝斯虫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D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5
作者 崔利兵 张志飞 +7 位作者 石晓娜 许榜丰 闫大为 滕巧泱 刘芹防 李泽君 焦培荣 苑纯秀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3,共7页
为了制备识别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gD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本研究以ILTV作为免疫原,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融合细胞,再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与间接免疫荧光(IFA)技术筛选能分泌特异性识别ILTV gD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对所分泌的单... 为了制备识别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gD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本研究以ILTV作为免疫原,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融合细胞,再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与间接免疫荧光(IFA)技术筛选能分泌特异性识别ILTV gD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对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特性研究。间接ELISA与IFA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筛选到2株能分泌识别ILTV gD蛋白的杂交瘤细胞。细胞微量中和试验结果表明,2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均能中和ILTV。抗体亚型鉴定均为IgG1,轻链为κ链。ILTV gD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研究为ILTV gD中和表位的筛选与ILTV血清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杂交瘤细胞技术 单克隆抗体 gD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菌WbkC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6
作者 鲁壮壮 连丽燕 +7 位作者 王志豪 林秋 范修齐 孔兰芳 蒋蔚 陈兆国 陈伟 韩先干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8,共8页
wbkC基因编码布鲁菌脂多糖O-链合成必需的甲酰基转移酶,开展其免疫原性研究,可为开发布鲁菌亚单位疫苗及诊断技术提供候选靶标。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后扩增wbkC基因,构建其表达质粒,进行蛋白表达,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WbkC的免... wbkC基因编码布鲁菌脂多糖O-链合成必需的甲酰基转移酶,开展其免疫原性研究,可为开发布鲁菌亚单位疫苗及诊断技术提供候选靶标。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后扩增wbkC基因,构建其表达质粒,进行蛋白表达,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WbkC的免疫反应性;通过对BALB/C小鼠免疫WbkC,评价其诱导小鼠抗体及细胞因子产生水平。结果显示:成功构建表达质粒pCold I-wbkC,获得大小约31 kDa的重组蛋白,并与布鲁菌阳性血清具有免疫反应性;在免疫小鼠后的7、21、35、49 d均可产生抗WbkC抗体,且在35 d达到最高水平;利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分别对小鼠细胞因子的转录和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IL1-β(P<0.01)、IL-6(P<0.01)、TNF-α(P<0.0001)、IFN-β(P<0.05)转录水平上调,免疫组血清中的IL-6、IFN-β和TNF-α的含量分别升高1.41、3.32和9.32倍,而IL-Iβ的含量没有变化。本研究表明WbkC蛋白具有多个B细胞、T细胞位点,结构复杂,是免疫原性蛋白;该蛋白可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能显著提升小鼠细胞因子的含量及脾脏细胞中的转录水平,表明其可诱导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为后续以WbkC蛋白为靶标开展布鲁菌亚单位疫苗和诊断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 wbkC基因 免疫原性 细胞因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TR与ROP5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7
作者 耿小玲 李瑞芳 +7 位作者 徐卫兵 杜晶莹 张曼玉 孙卿 蒋蔚 米荣升 陈兆国 王权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08-3422,共15页
为了探究弓形虫TR与ROP5在抗宿主ROS损伤中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TR与ROP5双基因缺失株(TR-ROP5-KO)弓形虫。通过体外增殖、入侵及小鼠体内毒力试验发现,与RH株、TR基因缺失株(TR-KO)及ROP5基因缺失株(R... 为了探究弓形虫TR与ROP5在抗宿主ROS损伤中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TR与ROP5双基因缺失株(TR-ROP5-KO)弓形虫。通过体外增殖、入侵及小鼠体内毒力试验发现,与RH株、TR基因缺失株(TR-KO)及ROP5基因缺失株(ROP5-KO)相比,TR-ROP5-KO株在体外细胞中入侵、增殖能力及小鼠体内毒力作用减弱,表明弓形虫TR与ROP5基因双缺失不仅导致虫体在体外细胞中的生存活力减弱,还降低对宿主的毒力作用;通过检测TR/ROP5基因缺失株的氧化应激水平以及感染RAW264.7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发现,TR-ROP5-KO株引发的氧化应激水平虽然显著高于RH株(P<0.05),但与TR-KO株无显著差异(P>0.05);利用RT-qPCR检测TR/ROP5基因缺失株感染RAW264.7细胞的NF-κB、IL-12、IFN-γmRNA水平和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12的水平发现,TR-ROP5-KO株感染组虽显著高于RH株感染组(P<0.05),但却未显著高于TR-KO株感染组(P>0.05),表明弓形虫的TR与ROP5在抗宿主ROS损伤中不存在协同作用。本研究构建TR与ROP5的双基因缺失株的方法探究两者在抗宿主ROS损伤中并无协同作用,为后续解析弓形虫多个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据,为弓形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CRISPR/Cas9 TR ROP5 R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炔诺孕酮对弓形虫入侵细胞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王生辉 龚海燕 +7 位作者 孙天聪 米荣升 黄燕 阿曼古丽·斯拉依 张艳 贾海燕 赵权 陈兆国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3,共8页
当前,流浪猫狗已成为公共卫生的一大隐患:它们携带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种类繁多,其中弓形虫尤为突出,极易传染给人类。为了解人用避孕药左炔诺孕酮(LNG)对犬猫携带和传播弓形虫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通过LNG作用于弓形虫来分析其对弓形虫... 当前,流浪猫狗已成为公共卫生的一大隐患:它们携带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种类繁多,其中弓形虫尤为突出,极易传染给人类。为了解人用避孕药左炔诺孕酮(LNG)对犬猫携带和传播弓形虫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通过LNG作用于弓形虫来分析其对弓形虫入侵的影响;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LNG对弓形虫孕激素受体膜组分(PGRMC)、微线体蛋白3(MIC3)、棒状体蛋白5(ROP5)编码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LNG在体外可抑制弓形虫入侵HFF细胞,且随着LNG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LNG可促进弓形虫的pgrmc基因的转录,同时下调MIC3和ROP5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提示LNG可能通过抑制入侵相关蛋白MIC3和ROP5的表达而阻碍弓形虫的入侵。研究结果为LNG在犬猫中的潜在使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炔诺孕酮 弓形虫 入侵 孕激素受体膜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抗绦虫药吡喹酮咀嚼片的溶出度研究
9
作者 范创创 王霄旸 +3 位作者 张可煜 王春梅 周文 年四辉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69,共5页
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本研究中自制的吡喹酮咀嚼片具有抗犬绦虫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吡喹酮咀嚼片的溶出度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且运用非模型依赖法对自制片与市售片的溶出行为相似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 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本研究中自制的吡喹酮咀嚼片具有抗犬绦虫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吡喹酮咀嚼片的溶出度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且运用非模型依赖法对自制片与市售片的溶出行为相似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溶出度测定方法在10~50 μg/mL时,展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8.67%~101.8%,进样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8%;3批自制吡喹酮咀嚼片与市售产品的溶出度曲线具有相似性,表明二者体外溶出具有等效性。综上所述,自制吡喹酮咀嚼片与市售片在关键指标及溶出行为方面具有相似性,可为后续的等效性研究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咀嚼片 溶出度 非模型依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切片技术的优化及其在兽医领域的应用
10
作者 史永红 陈秋生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7,共8页
超薄切片技术在兽医领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手段,但其通用制备程序在面对不同样品时,常难以取得高质量结果。本研究立足传统电镜技术,先优化羊皮肤超薄切片技术,再将优化方法应用于DTMUV感染鸭脑组织及BHK-21细胞、微孢子虫感染的三疣梭... 超薄切片技术在兽医领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手段,但其通用制备程序在面对不同样品时,常难以取得高质量结果。本研究立足传统电镜技术,先优化羊皮肤超薄切片技术,再将优化方法应用于DTMUV感染鸭脑组织及BHK-21细胞、微孢子虫感染的三疣梭子蟹肌肉组织和PRV感染的Vero细胞样品中,进行应用验证。优化方案包括:在常规固定液中添入4%多聚甲醛改良固定液,全程以丙酮作脱水剂,增设30%脱水步骤,100%脱水按10、15、20、30 min时间梯度进行,浸透时长延长至常规双倍并增用一部纯包埋剂。结果显示:经优化,能稳定获取平整且厚度均一的切片;同时,采用20%乙醇配制醋酸双氧铀溶液并延长染色时间至20 min,使得切片干净平整、无污染,染色反差良好;以75目大孔径载网捞片,显著扩大切片可观察区域。这些优化手段能制作出大视野、高质量的超薄切片,并在上述样品中得到验证,表明优化后的超薄切片技术可满足兽医超微形态学研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切片 透射电镜 皮肤 鸭坦布苏病毒 微孢子虫 伪狂犬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鸭源血清4型禽腺病毒主要结构蛋白的遗传演化分析及致病性研究
11
作者 黄聪 李嘉 +5 位作者 黄远玲 韩靖宜 魏常青 刘静宜 陈鸿军 陈宗艳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8,共7页
为确定2020年浙江地区某养殖场以肝脏白色点状坏死为特征的麻鸭发病原因,试验采集病鸭组织进行病原检测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病原进行麻鸭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病原确定为血清4型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FAdV-4),命名为QZ2... 为确定2020年浙江地区某养殖场以肝脏白色点状坏死为特征的麻鸭发病原因,试验采集病鸭组织进行病原检测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病原进行麻鸭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病原确定为血清4型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FAdV-4),命名为QZ20株;QZ20分离株与我国近年流行的FAdV-4毒株处于同一分支,核苷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8%~100%;QZ20分离株感染鸡肝癌细胞(Chicken liv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line,LMH)能够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能在LMH细胞中复制,病毒TCID50为105.5/0.1 mL;QZ20分离株接种鸡胚胚体潮红、全身弥漫性出血,并能致死鸡胚;QZ20分离株感染1日龄麻鸭可导致十二指肠、肝脏和肾脏均发生病理变化。研究表明,从患病麻鸭成功分离一株FAdV-4,其与我国鸡群中流行的FAdV-4差异较小,结果为FAdV-4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鸭 血清4型禽腺病毒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源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12
作者 刘丹 冯雅婷 +4 位作者 陈宗超 朱敏 郭容 王桂军 于圣青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4,共8页
本研究对广东省4个养殖场分离的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20株,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PCR鉴定、生化试验共鉴定出17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并对其进行血清型分型、药敏检测、毒力基因检测以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7株分离菌均为荚膜A型巴氏杆菌;14... 本研究对广东省4个养殖场分离的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20株,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PCR鉴定、生化试验共鉴定出17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并对其进行血清型分型、药敏检测、毒力基因检测以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7株分离菌均为荚膜A型巴氏杆菌;14/17株分离菌对多粘菌素B敏感,敏感率高达82%,17株分离菌对新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噻肟和呋喃唑酮4种药物的耐药率达80%以上;对17株菌均检测到其中的13个毒力基因;PM-3毒力最强,4个菌可以引起半数试验动物死亡。本研究表明从广东省4个养鸭场分离的菌株致病性强,且表现多重的严重耐药性。研究结果为预防控制鸭源巴氏杆菌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源巴氏杆菌 分离 鉴定 耐药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蜂DNA条形码研究进展与展望
13
作者 孙星星 蒋颖洁 +1 位作者 王凡 张礼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3-491,共19页
寄生蜂即寄生性膜翅目昆虫,是控制鳞翅目、半翅目等农林害虫暴发成灾的重要生物因子,在生物防治开发应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DNA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分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近年来在寄生蜂的分类鉴定和生... 寄生蜂即寄生性膜翅目昆虫,是控制鳞翅目、半翅目等农林害虫暴发成灾的重要生物因子,在生物防治开发应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DNA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分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近年来在寄生蜂的分类鉴定和生态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回顾国内外有关文献,本文对当前在寄生蜂上已经使用的主要DNA条形码及其引物进行归纳总结,深入探讨了DNA条形码技术在寄生蜂的分类鉴定、新种/隐种识别、食物网关系分析以及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此外,本文还针对当前DNA条形码在寄生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DNA条形码的选择、系统发育模型的筛选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等关键问题方面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寄生蜂资源挖掘、生物防治策略优化以及进化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蜂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食物网 系统发育 新种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复眼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研究方法
14
作者 张茂森 陈俊杰 +5 位作者 罗巧枝 王瀚樟 陈万斌 李玉艳 申忠健 张礼生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87,共12页
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在导航、觅食和避敌等关键行为中起核心作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视觉转导机制对昆虫的生态适应性极为重要。本文重点聚焦复眼的微观结构、研究方法、视觉行为和信号转导机制。微观结构方面,本文描述了昆虫复... 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在导航、觅食和避敌等关键行为中起核心作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视觉转导机制对昆虫的生态适应性极为重要。本文重点聚焦复眼的微观结构、研究方法、视觉行为和信号转导机制。微观结构方面,本文描述了昆虫复眼的基本构造,涉及小眼的精细构造和视网膜细胞的功能分化,探讨了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高效的视觉信息处理。研究方法部分重点介绍了高分辨率显微成像和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在复眼研究中的应用。视觉行为部分强调了复眼在昆虫昼夜节律调控和空间导航中的关键作用。最后,本文详细阐述了视觉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重点分析了从光感受到信号转导的完整过程,包括视蛋白的光活化、G蛋白偶联信号放大、离子通道调控等关键步骤。特别强调了新发现的信号调控分子和反馈机制在视觉信号精确转导中的重要作用。昆虫复眼的研究促进多种技术的开发,包括农业害虫的诱捕策略、基因靶向技术以及害虫监测和生态管理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眼结构 视觉行为 技术与方法 视觉转导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形蛋白在病原体感染宿主细胞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杨雪松 刘展 董辉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3,共5页
波形蛋白(Vimentin)是细胞骨架的必需成分之一,是一种具有保守结构域的Ⅲ型中间丝蛋白。已有研究发现,波形蛋白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入侵、增殖、释放等感染过程中的关键蛋白,但其在不同的病原体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机制有很... 波形蛋白(Vimentin)是细胞骨架的必需成分之一,是一种具有保守结构域的Ⅲ型中间丝蛋白。已有研究发现,波形蛋白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入侵、增殖、释放等感染过程中的关键蛋白,但其在不同的病原体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机制有很大差异,这可能与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细胞Vimentin蛋白分布、表达水平、磷酸化、可溶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以及病原体是否与Vimentin发生互作等有关。本文对波形蛋白的分子结构、在病原体感染中功能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蛋白 病原体 感染 受体 重排 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张云翔 刘芹防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7-142,共6页
流感病毒对公共卫生安全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成人流感发病率为5%~10%,儿童为10%~20%。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其是单股负链包膜RNA病毒,分为A、B、C、D四种类型,只有A型流感病毒根据两种主要表面糖... 流感病毒对公共卫生安全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成人流感发病率为5%~10%,儿童为10%~20%。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其是单股负链包膜RNA病毒,分为A、B、C、D四种类型,只有A型流感病毒根据两种主要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进一步分类为亚型,目前已经发现18个HA亚型与11个NA亚型,NA其位于病毒表面,属于糖蛋白,与HA和基质蛋白2(M2)相邻,也称为唾液酸酶。NA还在病毒生命周期中发挥多种作用,包括病毒组装、出芽等。NA通过切割唾液酸受体以释放新形成的病毒体并防止其聚集。NA也是目前治疗流感感染的主要药物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的作用靶点。文章就NA蛋白的结构、功能、在病毒生命周期中的作用等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NA蛋白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神经氨酸酶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病毒出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舍非线性环境因素对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陈佶 刘伟华 魏建超 《中国猪业》 2025年第1期73-83,共11页
猪舍非线性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有害气体浓度等。温度影响猪的采食量、肠道菌群组成和繁殖性能。湿度与温度共同影响猪只散热,对微生物繁殖和粉尘浓度也有影响。光照对猪的生物节律、繁殖性能和猪肉品质有显著作用。氨气和... 猪舍非线性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有害气体浓度等。温度影响猪的采食量、肠道菌群组成和繁殖性能。湿度与温度共同影响猪只散热,对微生物繁殖和粉尘浓度也有影响。光照对猪的生物节律、繁殖性能和猪肉品质有显著作用。氨气和硫化氢对猪的黏膜组织有破坏作用,并对免疫系统造成危害,诱发多种疾病。高浓度二氧化碳使猪缺氧、反应迟钝。对猪舍非线性环境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和控制有助于建立适宜的环境,从而改善猪群福利、促进生产性能,提高猪肉产量与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舍环境 生产性能 温度 湿度 光照 有害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少辉 刘萍萍 +4 位作者 魏建超 邵东华 史子学 李蓓蓓 马志永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36,共6页
为了解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在上海市不同超市和农贸市场采集479份动物源性食品样品,依据国标方法进行菌株分离,并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血清型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测定。结果共分离鉴定34株单增李斯特菌,分... 为了解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在上海市不同超市和农贸市场采集479份动物源性食品样品,依据国标方法进行菌株分离,并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血清型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测定。结果共分离鉴定34株单增李斯特菌,分离率为7.1%(34/47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耐药率虽然不高,但日趋严重,对氨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性最高(55.88%),林可霉素次之(41.18%)。血清型鉴定表明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以血清型1/2a(3a)型为主(76.47%),血清型1/2c(3c)次之(17.65%),而致病性强的血清型4b(4d、4e)仅占2.94%。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实验表明,所有的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76.47%(26/34)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微弱。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流行1/2a(3a)血清型,耐药率日趋严重,均可形成生物被膜。因此,应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耐药性 血清型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郊家鸭球虫感染情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姚倩 韩红玉 +8 位作者 黄兵 董辉 赵其平 姜连连 郭涛 李洋 李玉剑 樊玉娟 颜彦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26,共4页
为了解上海市郊家鸭球虫感染状况,于2008年9~10月,从上海市郊10个鸭场采集了457份粪样,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球虫卵囊,并将球虫卵囊置于2.5%重铬酸钾溶液中培养至孢子化,根据形态与结构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发现,10个鸭场的球虫阳性率... 为了解上海市郊家鸭球虫感染状况,于2008年9~10月,从上海市郊10个鸭场采集了457份粪样,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球虫卵囊,并将球虫卵囊置于2.5%重铬酸钾溶液中培养至孢子化,根据形态与结构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发现,10个鸭场的球虫阳性率为100%,总感染率为61%(278/457)。按不同月龄统计,3月龄以内感染率为100%,3~6月龄感染率为82%,6~9月龄感染率为70%,9~12月龄感染率为47%,12月龄以上感染率为54%。每克粪便卵囊数(OPG)为300~112200,平均OPG为4841。3月龄以内鸭的球虫感染强度最高,平均OPG为37015。观测了100个孢子化卵囊,鉴定出艾美耳科球虫3属10种,其中艾美耳属(Eimeria)5种(占36%)、温扬属4种(占52%),等孢属1种(占12%)。调查表明,上海市郊鸭群普遍感染球虫,3月龄以内鸭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高,是鸭球虫病预防控制的重点;鉴定出的10种球虫中,未检出致病性强的毁灭泰泽球虫(Tyzzeria pernici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鸭 球虫 感染 调查 种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禽源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颖利 李蓓蓓 +4 位作者 赵秋华 史子学 魏建超 邵东华 马志永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7-330,共4页
为研究上海地区禽源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状况及其耐药机制,本研究采用微量琼脂稀释法测定了209株弯曲菌(空肠弯曲菌84株,结肠弯曲菌125株)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错配PCR方法检测大环内酯类耐药... 为研究上海地区禽源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状况及其耐药机制,本研究采用微量琼脂稀释法测定了209株弯曲菌(空肠弯曲菌84株,结肠弯曲菌125株)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错配PCR方法检测大环内酯类耐药弯曲菌的23S rRNA基因突变情况。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空肠弯曲菌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95%(5/84)和2.38%(2/84),结肠弯曲菌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4%(105/125)和80.8%(101/125)。错配PCR结果显示,2株耐药空肠弯曲菌和76株耐药结肠弯曲菌均存在23S rRNA基因的A2075G突变,但未检测到A2074C突变。还有25株耐药结肠弯曲菌不含有A2075G和A2074C突变,对这些菌株的完整23S rRNA基因进行测序也未发现耐药相关突变。本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的禽源结肠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远高于空肠弯曲菌,并且表明23S rRNA基因的A2075G突变是上海市禽源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源弯曲菌 大环内酯类药物 23S rRNA基因点突变 错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