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马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对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孙瑛 许文音 +3 位作者 胡洁 许文妍 白洁 张马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研究曲马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对七氟醚麻醉患儿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七氟醚诱导和维持麻醉下接受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90例,根据手术结束前输注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手术结束前30 min注入0.1 mL/kg生理盐水)、曲马多组(手术结束前30 ... 目的研究曲马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对七氟醚麻醉患儿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七氟醚诱导和维持麻醉下接受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90例,根据手术结束前输注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手术结束前30 min注入0.1 mL/kg生理盐水)、曲马多组(手术结束前30 min注入1 mg/kg曲马多)和曲马多+丙泊酚组(手术结束前30 min注入1 mg/kg曲马多,联合手术结束即刻注入1 mg/kg丙泊酚)。记录各组术后拔管时间和麻醉恢复室(PACU)滞留时间,入PACU即刻进行小儿麻醉后躁动(PAED)评分、改良Aldrete评分和疼痛评分;观察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各组间术后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及改良Aldret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PACU即刻的PAED评分为对照组>曲马多组>曲马多+丙泊酚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马多组和曲马多+丙泊酚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以曲马多组最高,曲马多+丙泊酚组显著低于曲马多组(P<0.05)。结论曲马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可减少和减轻七氟醚麻醉下手术患儿的术后躁动,并降低应用曲马多所致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扁桃体切除术 曲马多 丙泊酚 术后躁动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和增殖体切除术的应用 被引量:23
2
作者 黄悦 陈煜 +1 位作者 杭燕南 周泓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94-295,共2页
关键词 增殖体切除术 全凭静脉麻醉 复合丙泊酚 雷米芬太尼 扁桃体 小儿 恢复情况 吸入麻醉 氧化亚氮 异氟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麻醉诱导期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黄悦 陈煜 +2 位作者 杭燕南 张马忠 周泓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741-743,共3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小儿麻醉诱导期意识消失(LOC)时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EC)变化,了解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方法 45例患儿择期接受手术.年龄3~8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S_1、S_2...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小儿麻醉诱导期意识消失(LOC)时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EC)变化,了解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方法 45例患儿择期接受手术.年龄3~8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S_1、S_2组分别输注舒芬太尼0.01、0.02 μg·kg^(-1)·min^(-1);C 组,生理盐水持续输注。所有患儿均不使用术前药,入室后开放静脉,稳定5 min 后分别输注舒芬太尼或生理盐水。输注30min 后,开始丙泊酚靶控输注,所有患儿的丙泊酚起始 EC 设定为 1 μg/ml,以后再逐渐递增至2、3、4 μg/ml。分别于基础时点、舒芬太尼输注30 min 后、丙泊酚每次达到预设 EC 稳定1 min 后以及 LOC 即刻记录 BIS、丙泊酚 EC、OAA/S 评分、HR、SBP及 MAP。结果患儿 LOC 时 S_1组丙泊酚 EC_(50)[1.28 μg/ml,95%可信区间(CI):0.99~1.53μg/m1]和 S_2组丙泊酚 EC_(50)(0.98 μg/ml,95%CI:0.52~1.33 μg/ml)均显著低于 C 组(2.02 μg/ml,95%CI:1.70~2.28 μg/ml)(P<0.05),S_2组 BIS_(50)(83,95%CI:78.7~92.9)明显高于 C 组(74,95%CI:70.2~79.8)(P<0.05)。结论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应用可以降低患儿意识消失所需要的丙泊酚效应窒浓度,两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舒芬太尼可以加强丙泊酚的镇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舒芬太尼 丙泊酚 小儿麻醉 靶控输注 药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用于婴幼儿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悦 陈煜 +3 位作者 杭燕南 白洁 孙瑛 周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3-526,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心内直视手术中,瑞芬太尼对婴幼儿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水平,及术后对拔管时间和ICU逗留时间的影响,以评价瑞芬太尼在心脏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方法20例患儿,ASAⅠ~Ⅱ级,择期行房间隔缺损(ASD)或单纯室间隔缺损(VS... 目的通过观察心内直视手术中,瑞芬太尼对婴幼儿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水平,及术后对拔管时间和ICU逗留时间的影响,以评价瑞芬太尼在心脏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方法20例患儿,ASAⅠ~Ⅱ级,择期行房间隔缺损(ASD)或单纯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所有患儿诱导前30min口服咪达唑仑糖浆,入室后予咪达唑仑、瑞芬太尼、维库溴铵静注诱导插管。术中机械通气应用PCV模式,O2-N2O—ISO吸入,瑞芬太尼及维库溴铵持续输注,根据患儿或手术调节瑞芬太尼用量。分别记录各时点患儿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以及其他用药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其中10例患儿,分别于其中5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结果本组患儿瑞芬太尼平均诱导剂量为(2.83±0.62)μg/kg,体外转流前维持剂量为(2.02±0.41)μg·kg^-1·min^-1,体外转流后维持剂量(1.56±0.34)μg·kg^-1·min^-1。与基础值比较,诱导后患儿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与诱导后比较,气管插管后1、3、5min患儿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变化(P〉0.05)。麻醉维持过程中,患儿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基础值。与诱导后比较。插管后5min、锯胸骨后5min、体外转流开始前及术毕的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无显著升高(P〉0.05)。术后拔管时间(53±57)min,重插管率0%,术后ICU逗留时间(15±8)h。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婴幼儿ASD或单纯VSD心内直视手术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术后能早期拔管等特点,适用于婴幼儿心脏快通道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心脏快通道麻醉 心内直视手术 血流动力学 应激激素 婴儿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罩通气道在儿科应用的并发症观察 被引量:21
5
作者 陈怡绮 许文音 +2 位作者 许文妍 季晨松 陈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喉罩(LMA)通气道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并发症。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年龄3个月~6岁的患儿120例。手术涉及骨科、泌尿外科以及普外科非胃肠道的择期手术。按体重分为Ⅰ组(5~10 kg),Ⅱ组(10~20 kg)和Ⅲ组(20~30 kg),每组40例。所... 目的观察喉罩(LMA)通气道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并发症。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年龄3个月~6岁的患儿120例。手术涉及骨科、泌尿外科以及普外科非胃肠道的择期手术。按体重分为Ⅰ组(5~10 kg),Ⅱ组(10~20 kg)和Ⅲ组(20~30 kg),每组40例。所有患儿在插入LMA后,保留自主呼吸,然后给予外周神经阻滞、骶管阻滞、脊髓麻醉或局部麻醉。记录围术期生命体征和相关并发症,包括LMA置入过程中发生体动,气道反应活跃,憋气、呛咳、喉痉挛以及多次操作;通气过程中发生的一过性低氧(SpO_2<95%)和P_(ET)CO_2升高(>45 mm Hg);手术过程中LMA移位以及拔除LMA后低氧、舌下坠或喉痉挛等。结果插入LMA时体动、气道反应活跃以及多次操作等情况在各组中均有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术中一过性低氧(12.5%)以及P_(ET)CO_2升高(37.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中发生LMA移位(10%),另两组中无发生。拔除LMA后,舌下坠、气道梗阻等情况均高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低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除LMA后共有5例发现血迹,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0 kg以下患儿使用LMA时并发症相对较多,在麻醉方法的选择与麻醉处理过程中应十分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管法 气管内/副作用 喉面罩 呼吸 人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栓对扁桃体切除术患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孙瑛 许文音 +2 位作者 胡洁 王燕婷 白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2-844,共3页
目的通过双氯芬酸钠栓在行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吸割患儿的应用,观察其对术后躁动发生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行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吸割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组1在手术前气管插管后即刻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2.5mg,组2在手术结束即刻给... 目的通过双氯芬酸钠栓在行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吸割患儿的应用,观察其对术后躁动发生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行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吸割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组1在手术前气管插管后即刻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2.5mg,组2在手术结束即刻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2.5mg,对照组手术前后均不给予双氯芬酸钠栓。记录所有患儿的拔管时间和恢复室滞留时间;进入恢复室后进行改良Aldrete评分和疼痛评分;于入恢复室后10、20、30min分别进行儿童麻醉后躁动(PAED)评分。结果各组拔管时间和恢复室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恢复室后10min,组1的PAED评分显著低于组2和对照组(P<0.05),而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恢复室后20和30min,组1和组2的PAE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入恢复室即刻的改良Aldret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和组2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患儿麻醉术后躁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扁桃体腺样体切除 双氯芬酸纳栓 术后躁动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太尼麻醉诱发先心病患儿呛咳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瑞冬 陈锡明 +1 位作者 白洁 张剑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57-560,共4页
目的探讨芬太尼麻醉诱发先心病患儿呛咳的影响因素。方法540例先心病择期手术的患儿,ASAⅡ或Ⅲ级,年龄1月~14岁,体重4~65kg,随机分为九组,每组60例。每组患儿按照正交实验设计表(L934)分别给予利多卡因预处理。对患儿的月龄、性别、... 目的探讨芬太尼麻醉诱发先心病患儿呛咳的影响因素。方法540例先心病择期手术的患儿,ASAⅡ或Ⅲ级,年龄1月~14岁,体重4~65kg,随机分为九组,每组60例。每组患儿按照正交实验设计表(L934)分别给予利多卡因预处理。对患儿的月龄、性别、体重、身高、体表面积、先心病类型、利多卡因预处理剂量、利多卡因预处理时间、芬太尼首剂剂量和芬太尼推注时间等可能影响呛咳的各种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性别、体表面积、利多卡因预处理剂量、芬太尼首剂剂量和芬太尼推注时间是芬太尼诱发呛咳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体表面积和芬太尼首剂剂量是芬太尼诱发呛咳的危险因素;而女性、利多卡因预处理剂量和芬太尼推注时间是芬太尼诱发呛咳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小儿 呛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入麻醉药与一氧化氮合用对呼吸功能及肺表面活性物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孙瑛 杭燕南 +2 位作者 安小虎 陈锡明 孙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43-546,共4页
目的 观察异氟醚、七氟醚与吸入一氧化氮 (NO)联合应用对机体的呼吸功能、肺表面活性物质 (PS)的活性以及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 36头幼猪随机分为六组 ,Ⅰ组为机械通气组 (对照组 ) ,Ⅱ组为NO吸入组 ,Ⅲ组为异氟醚吸入组 ,Ⅳ组为异氟醚... 目的 观察异氟醚、七氟醚与吸入一氧化氮 (NO)联合应用对机体的呼吸功能、肺表面活性物质 (PS)的活性以及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 36头幼猪随机分为六组 ,Ⅰ组为机械通气组 (对照组 ) ,Ⅱ组为NO吸入组 ,Ⅲ组为异氟醚吸入组 ,Ⅳ组为异氟醚 +NO吸入组 ,Ⅴ组为七氟醚吸入组 ,Ⅵ组为七氟醚 +NO吸入组。记录各时点呼吸功能参数和循环指标变化 ,并对肺泡灌洗液作生化测定。结果 Ⅲ、Ⅳ、Ⅴ与Ⅵ组的PS活性较Ⅰ组下降 ,上述四组通气结束时点呼吸系统总顺应性 (Crs)较同组基础时点下降 ,而Ⅱ组PS活性较Ⅰ组无显著变化 ,通气结束时呼吸功能较基础时点无显著变化。结论 吸入麻醉药对呼吸功能和PS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而吸入NO本身对其无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吸入 一氧化氮吸入 呼吸功能 肺表面活性物质 异氟醚 七氟醚 机械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对先心病小儿芬太尼麻醉诱发呛咳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瑞冬 陈锡明 +3 位作者 白洁 周泓 张剑蔚 陈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78-880,共3页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预处理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小儿芬太尼麻醉诱发呛咳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540例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ASAⅡ—Ⅲ级,年龄1月-14岁,体质量4—65kg。患儿随机分成9组(n=60),分别按照正交实验设计表(L9 3^4)接...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预处理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小儿芬太尼麻醉诱发呛咳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540例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ASAⅡ—Ⅲ级,年龄1月-14岁,体质量4—65kg。患儿随机分成9组(n=60),分别按照正交实验设计表(L9 3^4)接受利多卡因预处理,安排四因素各三水平分别给药。结果经利多卡因1.5mg/kg预处理后,芬太尼麻醉诱发的呛咳发生率最低,为56.1%。首剂芬太尼以5、7.5和10μg/kg诱导,呛咳发生率分别为55.0%、66.1%和72.2%;以10、20、30s推注芬太尼,呛咳发生率分别为75.0%、68.9%、49.4%。结论利多卡因1.5mg/kg预处理,在30S内缓慢静注首剂芬太尼5μg/kg,是先心病小儿芬太尼麻醉诱导时减轻呛咳反应较好的处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利多卡因 呛咳 小儿麻醉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体会 被引量:4
10
作者 白洁 陈煜 +3 位作者 陈锡明 周泓 张剑蔚 刘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69-270,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 心内直视手术 麻醉 操作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下儿童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1
11
作者 顾洪斌 陈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63-465,共3页
目的研究全麻下儿童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19例,ASAⅠ或Ⅱ级。丙泊酚3mg/kg在上肢静脉约30s左右注射完毕,注药后1、2、4、6、10、15、30、60、90、150、210、300、420min从右颈内静脉抽取1.5ml全... 目的研究全麻下儿童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19例,ASAⅠ或Ⅱ级。丙泊酚3mg/kg在上肢静脉约30s左右注射完毕,注药后1、2、4、6、10、15、30、60、90、150、210、300、420min从右颈内静脉抽取1.5ml全血。血浆药物浓度的测定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应用3p87软件包拟合总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最终药代动力学参数:清除速率常数(k10)0.1616/min,1室向2室转运速率常数(k12)0.0640/min,2室向1室转运速率常数(k21)0.0062/min,分布半衰期(T1/2α)4.1176min,清除半衰期(T1/2β)123.9559min,清除率(CL)0.0745L.min-1·kg-1,中央室分布容积(Vc)0.9505L/kg,表观分布容积(Vd)27.4100L/kg。未发现体重等变量和各个药代动力学参数间有线性方程可建立。结论丙泊酚在儿童的药代学模型呈二室模型,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儿童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明显不同于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丙泊酚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控制和容量控制用于儿童喉罩通气的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锡明 朱明 +1 位作者 周泓 白洁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1期944-944,972,共2页
关键词 喉罩 正压通气 压力控制通气 容量控制通气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腹联体婴儿分离术的麻醉一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瑞冬 陈煜 +3 位作者 白洁 周泓 马家骏 陈锡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42-642,共1页
关键词 胸腹联体婴儿 联体婴儿分离术 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 麻醉 分离手术 同时进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黄疸大鼠胆总管再通对丙泊酚麻醉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浩 宋金超 +3 位作者 张马忠 鲍杨 张金旻 俞卫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胆总管再通后对丙泊酚麻醉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8周龄,体重20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普通黄疸组(I组)和可逆性黄疸组(R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7、14、21d通...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胆总管再通后对丙泊酚麻醉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8周龄,体重20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普通黄疸组(I组)和可逆性黄疸组(R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7、14、21d通过尾静脉采集大鼠血液标本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L)和总胆汁酸(TBA)浓度。分别在胆总管结扎前和结扎后7、21d测定大鼠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和恢复时间。结果术后3、7、14、21dI组血清TBL和TBA浓度,R组血清TBA浓度明显高于S组(P<0.05);术后3、7、14dR组血清TBL浓度明显高于S组(P<0.05);术后14、21dR组大鼠血清TBL和TBA浓度明显低于I组(P<0.05)。术后7dI组和R组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恢复时间明显长于S组(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大鼠对丙泊酚的麻醉敏感性增加,胆管再通后增加的麻醉敏感性会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黄疸 丙泊酚 麻醉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心室小儿手术麻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瑞冬 张马忠 +1 位作者 陈锡明 刘锦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35-1338,共4页
单心室生理是指一侧心室发育不良或缺如,由发育良好的一侧心室独立供应体循环和肺循环。随着对单心室生理了解的深入和手术方式的改进,单心室患儿的生存期得到了延长。该文就姑息术前、术中和术后单心室解剖、单心室生理以及手术麻醉的... 单心室生理是指一侧心室发育不良或缺如,由发育良好的一侧心室独立供应体循环和肺循环。随着对单心室生理了解的深入和手术方式的改进,单心室患儿的生存期得到了延长。该文就姑息术前、术中和术后单心室解剖、单心室生理以及手术麻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心室 小儿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中麻醉方法与通气方式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静 禹二友 童易如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400-403,共4页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小儿常见急症,具有很大的风险[1,2],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3岁以下最多见,是最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之一[3]。小儿气道异物的取出不仅要保证足够的通气和氧合,还要提供外科医生足够的视野进行手术操作[4]...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小儿常见急症,具有很大的风险[1,2],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3岁以下最多见,是最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之一[3]。小儿气道异物的取出不仅要保证足够的通气和氧合,还要提供外科医生足够的视野进行手术操作[4],且麻醉过程中喉部的应激反应会引起异物堵塞气管、发生喉痉挛而导致死亡[5],因此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及术中的通气方式对治疗效果、手术的顺利实施及患儿的死亡率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异物取出术 通气方式 麻醉方法 小儿 儿童意外伤害 支气管异物 应用 手术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基于异速生长方程拟合上下法实验数据确定儿童右美托咪定半数有效量
17
作者 许文音 黄贞玲 +5 位作者 黄咏磊 张瑞冬 王璐 张莺 白洁 郑吉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13-1317,共5页
目的·探索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基于异速生长方程拟合上下法临床实验数据,以确定儿童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_(50))的可行性。方法·对22例2~12岁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儿采用右... 目的·探索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基于异速生长方程拟合上下法临床实验数据,以确定儿童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_(50))的可行性。方法·对22例2~12岁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儿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诱导睡眠并实施气道镜检查(drug-induced sleep endoscopy,DISE)。患儿静注艾司氯胺酮0.5 mg/kg,同时开始静脉输注预设剂量右美托咪定10 min,如置入内镜时无体动和/或呛咳并完成DISE检查视为镇静成功,反之为镇静失败。根据上下法确定右美托咪定剂量,初始剂量1.0μg/kg(剂量间隔1.2倍)。10 min后开始DISE检查。Dixon-Massey公式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用于计算ED_(50)。结果·9例OSA患儿镇静成功,13例患儿失败。Dixon-Massey公式计算的右美托咪定ED_(50)值1.9μg/kg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值2.0μg/kg相似。引入异速生长方程模型拟合效果显著改善(P<0.05),将成人体质量标准化为70 kg后,儿童ED_(50)和ED_(95)值分别为5.76×(体质量/70)μg/kg和11.5×(体质量/70)μg/kg,量效关系的斜率为4.25。结论·上下法实验数据可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基于异速生长方程拟合。相比Dixon-Massey公式的优点是可同时确定药物ED_(50)、ED_(95)以及量效关系的斜率,且这种方法有助于确定协变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右美托咪定 非线性混合效应 异速生长 上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2例小儿改良Fontan手术的麻醉管理分析
18
作者 陈煜 黄悦 +1 位作者 胡洁 顾洪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44-124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改良Fontan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142例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3月~14岁,体质量3.5~34kg。所有病例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前口服咪达唑仑糖浆,静注咪达唑仑、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诱导后... 目的探讨小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改良Fontan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142例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3月~14岁,体质量3.5~34kg。所有病例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前口服咪达唑仑糖浆,静注咪达唑仑、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通气模式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术中分次静注芬太尼和持续输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并辅以02-ISO吸入。连续监测心电图(ECG)、动脉血压(AB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HR)等,并定时进行血气分析。停转流后通过控制气道压力、输血补液及适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综合处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幂142例患儿中140例在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46.28±48.3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42±30.54)min;127例心脏自动复跳(89.44%),电击除颤复跳15例(10.56%)。术后早期死亡23例(16.2%),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综合征、心力衰竭及脑血管意外等。全组无因麻醉死亡病例。结论术中维持低状态肺血管阻力和较高水平的右房压,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体循环阻力以维持心排量和循环功能,是小儿改良Fontan手术麻醉尤其是体外循环后麻醉管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NTAN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麻醉管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大动脉错位纠治术麻醉处理一例
19
作者 陈锡明 张瑞冬 陈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30-730,共1页
关键词 新生儿 大动脉错位纠治术 麻醉处理 冠状动脉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对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丁晨 胡洁 +2 位作者 许文音 孙瑛 张马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9-562,共4页
目的评价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对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七氟醚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7岁,ASAⅠ或Ⅱ级,将入选患儿随机分为低剂量咪达唑仑组(M1组)、高剂量咪达唑仑组(M2组... 目的评价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对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七氟醚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7岁,ASAⅠ或Ⅱ级,将入选患儿随机分为低剂量咪达唑仑组(M1组)、高剂量咪达唑仑组(M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前30min分别给予M1组和M2组患儿分别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和0.75 mg/kg,口服10%葡萄糖混合液5ml。吸入8%七氟醚行麻醉诱导,术中吸入七氟醚及静脉泵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患儿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分、麻醉苏醒谵妄量表(PAED)评分和FLACC疼痛评分,并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滞留PACU时间。结果 C组患儿的分离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最高PAED评分、FLACC疼痛评分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2组滞留PACU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0.5mg/kg或0.75mg/kg能有效减轻患儿术前分离焦虑,但不能减少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咪达唑仑0.75mg/kg会延长PACU滞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醒期躁动 七氟醚 咪达唑仑 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