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托伐他汀对早期慢性肾脏病颈动脉斑块患者周围淋巴细胞GSK-3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寅轶 张清德 +1 位作者 李松华 曲忠森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16期138-142,146,共6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早期慢性肾脏病(CKD)颈动脉斑块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糖原合酶激酶-3(GSK-3)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10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和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就诊的CKD 1~2期并颈动脉斑块患者143例,按照随...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早期慢性肾脏病(CKD)颈动脉斑块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糖原合酶激酶-3(GSK-3)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10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和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就诊的CKD 1~2期并颈动脉斑块患者1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KD组(76例)和治疗组(67例)。同时选择同期年龄在42岁以上的正常人50名为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晚,治疗6个月后观察不同时间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SK-3β活性及GSK-3βSer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变化。采用放射性配体结合试验检测GSK-3β的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SK-3βSer9位点的磷酸化及总GSK-3β水平。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CKD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厚(P <0.01),外周血淋巴细胞GSK-3β的活性明显降低(P <0.01),且外周血淋巴细胞GSK-3βSer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 <0.01)。与CKD组比较,治疗组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可使IMT缩小(P <0.05),促进GSK-3β的活性明显恢复(P <0.01),且能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GSK-3βSer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P <0.01)。结论本研究提示CKD患者外周淋巴细胞GSK-3活性降低可能与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并进一步提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GSK-3βSer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升高GSK-3活性,从而进一步抑制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早期慢性肾脏病 颈动脉斑块 淋巴细胞 糖原合酶激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