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阳 鞠志国 +5 位作者 袁明远 李荣先 张慧群 宁忠平 方明 李新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7-632,共6页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为心肌桥的1 658例患者资料,分析心肌桥在整个冠状动脉系统中的分布特点,测量不同形态心肌桥壁...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为心肌桥的1 658例患者资料,分析心肌桥在整个冠状动脉系统中的分布特点,测量不同形态心肌桥壁冠状动脉长度及收缩期狭窄程度,统计分析不同类型心肌桥形态学和收缩期狭窄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1 658例心肌桥患者中,1 606例(96.86%)为单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9例(0.54%)为单支冠状动脉多发心肌桥,43例(2.59%)为多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1 559例(94.03%)共1 606处心肌桥,左回旋支心肌桥81例(4.89%)87处,右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1.09%)19处。不完全型心肌桥患者1 244例(75.03%),完全型心肌桥362例(21.83%),兼有两型特点的复杂型心肌桥52例(3.14%)。复杂型心肌桥患者壁冠状动脉长度长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2±4.02)mm vs(16.13±1.27)mm,P<0.05];不完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50%的发生率[31.19%(388/1 244)vs 41.16%(149/362)]、近端冠心病发生率[9.41%(117/1 244)vs 35.08%(127/362)]、临床缺血症状阳性率[32.88%(409/1 244)vs 58.29%(211/362)]和心电图缺血表现阳性率[37.78%(470/1 244)vs 65.75%(238/362)]均低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部位多为左前降支,以单支单发为主。心肌桥可分为不完全型、完全型和复杂型3种类型,以不完全型为主,不同类型心肌桥的形态学和临床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心肌桥 壁冠状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 病理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回旋支心肌桥CTA表现特点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袁明远 李荣先 +3 位作者 贾雷 刑忠莹 宁忠平 李新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与左前降支心肌桥形态学差别来总结冠脉左回旋支心肌桥CTA表现特点。方法:研究49例左回旋支心肌桥病例的CTA资料,50例左前降支心肌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肌桥的形态、分布、类型、壁冠状动脉长度、收缩期直径及合并冠... 目的:通过比较与左前降支心肌桥形态学差别来总结冠脉左回旋支心肌桥CTA表现特点。方法:研究49例左回旋支心肌桥病例的CTA资料,50例左前降支心肌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肌桥的形态、分布、类型、壁冠状动脉长度、收缩期直径及合并冠心病发生率的区别。结果:左回旋支心肌桥发生率为3.36%。平均年龄为55.00±0.87岁,分布在回旋支近、中、远段的例数分别为9例(18.36%)、10例(20.40%)和30例(61.24%);其中浅表型39例(79.60%),深埋型10例(20.40%)。平均壁冠状动脉长度31.30±2.06mm,收缩期平均直径为2.19±3.05mm,心肌桥平均厚度1.23±2.16mm,合并冠心病5例(10.20%)。两组在肌桥类型、分布特点和合并冠心病例数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心肌桥厚度、长度和直径方面差异不显著。结论:左回旋支心肌桥罕见,肌桥类型以浅表型多见且跨度较长,好发于回旋支远段,较少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回旋支 左前降支 心肌桥 冠脉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伴慢性肾脏病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抗栓治疗方案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金灿 罗俊 +7 位作者 武英彪 朱茜 方明 王赛华 丛欣鹏 王雪君 王温慧 宁忠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87-1190,共4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最佳抗栓治疗方案。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上海周浦医院接受LAAC治疗的68例非瓣膜性房颤伴CKD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其中,38例LAAC术后服用...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最佳抗栓治疗方案。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上海周浦医院接受LAAC治疗的68例非瓣膜性房颤伴CKD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其中,38例LAAC术后服用华法林至少45 d(A组),30例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B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以及术后3、6、12个月随访期装置相关血栓(DRT)、血栓栓塞事件和大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永久性房颤、伴高血压、伴糖尿病、伴冠心病、伴心力衰竭、脑卒中史、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AAC术均获成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7 d内心脏压塞、血栓栓塞及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5~60 d DRT、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及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及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伴CKD患者经皮LAAC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近期DRT、血栓栓塞及大出血事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慢性肾脏病 抗血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LAmbre封堵术后器械相关血栓发生及转归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志宏 王赛华 +9 位作者 罗俊 武英彪 朱茜 方明 郇强 张小刚 田蓓 顾薇 宋湘 宁忠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LAmbre左心耳封堵术后器械相关血栓(DRT)发生率、预测因素和转归。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周浦医院接受LAmbre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31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50例(79.1%)完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LAmbre左心耳封堵术后器械相关血栓(DRT)发生率、预测因素和转归。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周浦医院接受LAmbre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31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50例(79.1%)完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复查随访。根据TEE结果,将患者分为无DRT组和DRT组,比较两组房颤患者临床一般情况、术中参数、抗栓治疗方案及12个月随访结果。结果左心耳封堵术后TEE检测时间为(72±7)d。完成TEE随访复查的250例患者年龄为(74.5±9.5)岁,平均房颤血栓栓塞风险(CHA_(2)DS_(2)-VASc)评分5.5±1.9,平均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3.1±1.1。明确诊断DRT 22例(8.8%)。DRT组与无DRT组相比术前CHA_(2)DS_(2)-VASc评分更高(P=0.04),术后接受抗血小板方案患者更多(P=0.004),左心房自发性显影发生率更高(P=0.01)。DRT组除2例不能耐受抗血小板药物方案外,其余患者继续抗凝治疗方案;随访12个月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各1例。结论LAmbre左心耳封堵器治疗房颤12个月后DRT发生率为8.8%。封堵术前较高的CHA_(2)DS_(2)-VASc评分和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是DRT发生的主要因素,增加了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LAmbre左心耳封堵器 器械相关血栓 脑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Watchman封堵失败后再置入LAmbre封堵器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志宏 郇强 +7 位作者 丛新鹏 王赛华 朱茜 朱珞宁 方明 顾薇 宁忠平 李新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25-1326,共2页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缺血性脑卒中高风险状态下的AF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抗凝治疗。不能接受长期抗凝及存在抗凝禁忌,作为替代治疗方案的左心耳封堵,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实;。我们报道1例AF患者左心...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缺血性脑卒中高风险状态下的AF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抗凝治疗。不能接受长期抗凝及存在抗凝禁忌,作为替代治疗方案的左心耳封堵,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实;。我们报道1例AF患者左心耳封堵翌日封堵器脱落取出后,抗凝过程中发生左心耳血栓重新调整抗凝方案,待血栓消失后再次行左心耳封堵,并结合文献分析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耳 心间隔封堵装置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Cbes左心耳封堵器植入术后固定盘呈高柱状形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小刚 武英彪 +2 位作者 丛新鹏 罗俊 宁忠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56-1059,共4页
目的探讨LACbes左心耳封堵器植入术后固定盘被挤压呈高柱状形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至2021年在上海周浦医院接受LACbes封堵器植入术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术后封堵器固定盘呈高柱状形态患者的基线特征... 目的探讨LACbes左心耳封堵器植入术后固定盘被挤压呈高柱状形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至2021年在上海周浦医院接受LACbes封堵器植入术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术后封堵器固定盘呈高柱状形态患者的基线特征,围手术期、术后45 d和12个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情况,术后6个月不良事件。结果150例患者植入LACbes左心耳封堵器。其中术后固定盘呈高柱状形态患者15例(10%),年龄为(70.2±8.9)岁,房颤血栓栓塞风险评分(CHA_(2)DS_(2)-VAS)为(5.3±0.9)分,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为(3.4±0.6)分,TEE检查示锚定区直径为(15.1±3.1)mm;6例患者左心耳形态呈仙人掌形态,4例呈菜花形态。15例患者均一次成功植入LACbes,围手术期、术后45 d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1例患者并发器械相关血栓(DRT),调整抗凝药物剂量治疗2个月后DRT消失;另1例术后90 d出现心脏压塞,行心包穿刺引流,结合相关检查考虑为心肌损伤综合征,给予激素治疗后随访9个月未见心包异常。未发生血栓栓塞、出血、死亡等不良事件。结论LACbes左心耳封堵器植入术后固定盘形态呈高柱状是安全的,且有良好的封堵疗效。LACbes封堵器适用于锚定区直径较小的左心耳,术中无需换用其他类型封堵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梗死预防 左心耳封堵术 LACbes封堵器 高柱状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mbre封堵器封堵左心耳后密封盘周围漏与封堵器相关血栓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赛华 赵志宏 +8 位作者 宋湘 郝舒雯 罗俊 武英彪 朱茜 方明 田蓓 顾薇 宁忠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植入LAmbre封堵器后密封盘周围漏与封堵器相关血栓(DRT)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周浦医院接受LAmbre封堵器封堵左心耳治疗并完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复查的137例房颤患者,...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植入LAmbre封堵器后密封盘周围漏与封堵器相关血栓(DRT)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周浦医院接受LAmbre封堵器封堵左心耳治疗并完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复查的137例房颤患者,比较不同型号LAmbre封堵器植入后密封盘周围漏和DRT发生情况。结果137例患者年龄为(74.9±9.2)岁,>80岁(80~93岁)患者占40.1%,女性占38.7%,房颤血栓栓塞风险(CHA_(2)DS_(2)-VASc)评分、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分别为(5.6±1.9)分、(2.7±1.6)分。左心耳植入LAmbre封堵器后1~3 mm密封盘周围漏最常见,仅1例植入3640型LAmbre患者密封盘周围漏为6 mm。比较植入不同型号封堵器后密封盘周围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盘周围漏与DRT发生无相关性。结论心房颤动左心耳植入LAmbre封堵器后1~3 mm密封盘周围漏发生最常见,不同型号LAmbre封堵器间密封盘周围漏与DRT发生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LAmbre 左心耳 密封盘周围漏 封堵器相关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盘式封堵器LAmbre与LAcbes封堵左心耳治疗心房颤动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志宏 王赛华 +9 位作者 朱珞宁 郝舒雯 罗俊 武英彪 朱茜 方明 田蓓 顾薇 宁忠平 宋湘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85-390,共6页
目的对比以盘式封堵器LAmbre与LAcbes行左心耳封堵(LAAC)治疗心房颤动(A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99例接受以LAcbes封堵器(LAcbes组)、130例以LAmbre封堵器(LAmbre组)行LAAC的AF患者,对比治疗效果、安全性及预后。结果LAcbes组左心... 目的对比以盘式封堵器LAmbre与LAcbes行左心耳封堵(LAAC)治疗心房颤动(A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99例接受以LAcbes封堵器(LAcbes组)、130例以LAmbre封堵器(LAmbre组)行LAAC的AF患者,对比治疗效果、安全性及预后。结果LAcbes组左心耳完全封堵率66.67%(66/99),LAmbre组57.69%(75/13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cbes组密封盘直径、固定盘直径及封堵术后周边漏(特别是1~3 mm周边漏)发生率均低于LAmbre组(P均<0.01)。2组围术期均无急性心脏压塞及死亡病例。术后(中位复查时间为术后72天)复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组间器械相关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12±6)个月,随访期间LAcbes组5例(5/99,5.05%)、LAmbre组1例(1/130,0.77%)发生延迟性心脏压塞,LAcbes组发生脑梗死、短暂性缺血发作各1例,LAmbre组发生脑梗死2例、脑出血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盘式封堵器LAmbre与LAcbes封堵左心耳治疗AF的效果及安全性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间隔封堵器 左心耳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ager与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小刚 武英彪 +2 位作者 罗俊 丛新鹏 宁忠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对比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中Laager封堵器与Watchman封堵器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市周浦医院接受全身麻醉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7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采集患者基线、围手术... 目的对比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中Laager封堵器与Watchman封堵器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市周浦医院接受全身麻醉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7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采集患者基线、围手术期、术后45 d、术后12个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及术后12个月临床事件资料,通过倾向值匹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连续76例患者中16例植入Laager封堵器,60例植入Watchman封堵器。1∶1倾向值匹配后,Laager封堵器组、Watchman封堵器组均为16例,年龄分别为(68.5±7.7)岁、(71.1±6.7)岁,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分别为4.5±1.3、4.7±1.6,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估评分(HAS-BLED)均为3.1±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6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倾向值匹配后Laager封堵器组、Watchman封堵器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为6.3%(1/16),临床复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25.0%(4/16)、18.8%(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者生存分析无差异。结论Laager左心耳封堵在器械植入成功率、围手术期安全性、临床有效性方面与Watchman封堵器对比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Laager封堵器 Watchman封堵器 对比 脑梗死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前后左心房自发显影临床分析
10
作者 赵志宏 王赛华 +8 位作者 郝淑雯 宋湘 罗俊 武英彪 朱茜 方明 田蓓 顾薇 宁忠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4-349,共6页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前后左心房自发显影(left atrial 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LA SEC)发生情况及其与装置相关血栓(device-related thrombus,DRT)发生的关系,和对临...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前后左心房自发显影(left atrial 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LA SEC)发生情况及其与装置相关血栓(device-related thrombus,DRT)发生的关系,和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心内科用LAmbre封堵器行LAAC并完成术前及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26例,LAAC术前LA SEC患者比例为19.8%(25/126)。根据术前TEE结果分为LA SEC组(n=25)和无LA SEC组(n=101),分析患者基线资料、LAAC相关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TEE复查时间中位数为72 d,根据TEE结果,再次分为LA SEC组(n=58)和无LA SEC组(n=68)进行分析。对这些患者平均随访(12±6)个月,比较DRT发生情况,随访缺血性脑卒中及脑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房颤患者LAAC术前LA SEC患者较无LA SEC患者接受抗凝方案的比例偏低,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内径增大,射血分数降低。LAAC后TEE复查诊断的LA SEC病例数增加至46.0%(58/126),其中40.0%(10/25)的LAAC前LA SEC患者封堵后TEE复查LA SEC继续存在;新发生LA SEC患者48例,占总例数的38.1%(48/126)。LAAC术后,TEE复查明确的LA SEC患者左心耳口直径较大及LAAC术后未接受抗凝方案而是选择抗血小板方案;LA SEC患者及无LA SEC患者之间死亡事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缺血发作、脑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房颤患者行LAAC术前TEE诊断的LA SEC患者特点为抗凝比例偏低,左心房及左心室增大,射血分数降低;LAmbre封堵术后TEE复查诊断的LA SEC患者特点为左心耳口直径更大,术后抗凝比例偏低,但临床预后与无LA SEC患者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房自发显影 装置相关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式封堵器封堵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大口径左心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1
作者 王赛华 郇强 +9 位作者 郝舒文 罗俊 武英彪 朱茜 方明 田蓓 顾薇 宋湘 宁忠平 赵志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58-961,共4页
目的评价盘式封堵器应用于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大口径左心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周浦医院接受LAmbre盘式封堵器封堵术治疗的老年房颤患者临床资料。78例左心耳开口直径≥31 mm患者为大口径组... 目的评价盘式封堵器应用于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大口径左心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周浦医院接受LAmbre盘式封堵器封堵术治疗的老年房颤患者临床资料。78例左心耳开口直径≥31 mm患者为大口径组,140例左心耳开口直径<31 mm患者为非大口径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术中参数、抗栓治疗方案及随访12(10,22)个月结果。结果大口径组女性占42.3%,年龄(75.8±9.1)岁,≥80岁患者比例为43.6%。大口径组盘式封堵器密封盘直径范围为32~40 mm,术后封堵器周边漏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大口径组(P<0.05);器械相关血栓(DRT)发生率为13.3%(8/60),高于非大口径组4.2%(4/96)(P<0.05)。两组术后发生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及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大口径左心耳房颤患者接受盘式封堵器封堵治疗安全有效,术后封堵器周边漏及DRT发生率增加,但不影响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盘式封堵器 左心耳封堵术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耳封堵联合二尖瓣球囊扩张治疗非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
12
作者 赵志宏 王赛华 +10 位作者 罗俊 武英彪 王菲 朱茜 方明 张小刚 郇强 田蓓 顾薇 朱珞宁 宁忠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目的 分析非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临床特点。方法 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确诊的4例非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患者,给予左心耳封堵术及左心耳封... 目的 分析非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临床特点。方法 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确诊的4例非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患者,给予左心耳封堵术及左心耳封堵联合PBMV术治疗,对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年龄57~70岁,超声心动图诊断为非风湿性中重度二尖瓣狭窄。左心房CTA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估左心房后,1例中度二尖瓣狭窄患者仅行左心耳封堵,3例在左心耳封堵同时行PBMV,其中1例左心耳远端血栓形成,术中应用脑保护装置。左心耳封堵影像学结果 显示4例患者左心耳封堵均获成功,围手术期均未发生心脏压塞、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衰竭、严重二尖瓣反流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TEE,无封堵器相关左心房血栓形成,随访6~12个月均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结论 左心耳封堵联合PBMV治疗非风湿性二尖瓣中重度狭窄伴心房颤动患者安全可行,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冠窦开口的右冠状动脉CTA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荣先 陈琦 +5 位作者 袁明远 赵志宏 宁忠平 李新明 徐鹏举 黄健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28-1231,共4页
目的:总结起源于左冠窦的右冠状动脉的CTA及临床表现,分析其开口类型、走行路径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的121病例,分析其开口类型、狭窄部位与走行特点并与临床表现对照,分析不同类型的CTA与临床表现差异。结果:... 目的:总结起源于左冠窦的右冠状动脉的CTA及临床表现,分析其开口类型、走行路径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的121病例,分析其开口类型、狭窄部位与走行特点并与临床表现对照,分析不同类型的CTA与临床表现差异。结果:开口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有以下几种开口类型和走行路径,分别是单独左冠窦开口111例(91.73%)、与左主干共同开口7例(5.78%)和单独左冠窦上开口3例(2.49%)3种类型;有主肺动脉间110例(90.91%)、主动脉与右室流出道间11例(9.09%)两种走行。单独左冠窦开口类型在开口狭窄率和起始段狭窄率分别是51.35%(57/111)和41.44%(46/111)与其它开口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例心绞痛和29例心律失常患者均发生于单独左冠窦开口类型,与其它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右冠状动脉左冠窦开口有左冠窦单独开口、左冠窦上单独开口和与左主干共同开口3种不同开口类型,主动脉肺动脉间和主动脉右室流出道间两种不同的走行路径。右冠状动脉单独左冠窦开口且主肺动脉间走行路径是最常见且有临床风险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 异常开口 异常路径 CT血管成像 左冠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