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VSR方法的上海市典型场地特征研究
1
作者 赵鹏 韦晓 胡峻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2-319,共8页
上海市强震台网获取了2020年5月3日日本九州6.0级地震等多次强震记录。通过对地震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分别计算了每个强震台站的H/V谱比曲线,结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基岩埋深分布图,得到了每个台站的基阶共振频率与沉积层厚度。结果表... 上海市强震台网获取了2020年5月3日日本九州6.0级地震等多次强震记录。通过对地震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分别计算了每个强震台站的H/V谱比曲线,结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基岩埋深分布图,得到了每个台站的基阶共振频率与沉积层厚度。结果表明:H/V谱比曲线峰值与沉积层厚度存在明显相关性,并且通过数据拟合建立了上海市沉积层厚度与基阶共振频率的经验公式,绘制了上海市场地基本周期分布图,可以为上海市抗震设防提供一定的参考;厚沉积层场地上地震记录的谱比曲线会出现多个峰值,第二个峰值代表了沉积层的高阶共振频率;通过数据拟合得到上海地区剪切波速与沉积层厚度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V谱比(HVSR) 共振频率 沉积层厚度 强震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霍山地区小地震时空特征研究
2
作者 王鹏 毕波 +2 位作者 孙冬军 邵永谦 刘芳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6,共14页
利用基于人工智能算法PhaseNet的地震处理系统RISP,对安徽省霍山地区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连续两年的地震波形资料进行了扫描,检测到3839个地震事件,这一数量是人工目录的3倍。地震识别匹配率达到了95%。该系统能产出各震级段的地震目录... 利用基于人工智能算法PhaseNet的地震处理系统RISP,对安徽省霍山地区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连续两年的地震波形资料进行了扫描,检测到3839个地震事件,这一数量是人工目录的3倍。地震识别匹配率达到了95%。该系统能产出各震级段的地震目录,特别是震级ML-1.1—0.0段的微小地震,提升了该地区地震监测能力ML0.5,解决了人工目录缺乏ML0以下微震的问题。结合当地的地震监测能力,使用人工和RISP自动目录组合的新目录,进行tomoDD重新定位。结果表明,在落儿岭—土地岭断裂与磨子潭—晓天断裂的交会部位出现两个呈分段式丛集分布的地震条带,它们的优势分布方向与断裂的走向一致。北东向的BB′条带规模更大,其倾角近垂直。北西向的DD′条带规模相对较小,其倾角为65°—78°。BB′条带分为西南和东北两个部分,西南侧地震较少且震源较浅。而东北侧地震较多且震源的深度变化区间更大,倾角更陡。在平静期内霍山地区的地震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在2021年2月1日至10日密集地发生了641次地震,时间特征明显:地震先从断层面中间开始,然后向东北侧转移,最后转移至西南侧,表现出显著的地震活动迁移特征,可能是受流体控制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震群 微震重定位 地震活动性 断裂构造 地震数据实时处理系统 双差定位与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综合观测揭示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地壳及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巍 郭震 +1 位作者 陈永顺 张安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79-3193,共15页
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以下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属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由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汇聚形成.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整合研究区域... 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以下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属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由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汇聚形成.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整合研究区域的接收函数与背景噪声数据,采用H-κ叠加分析、接收函数与背景噪声联合反演、克希霍夫偏移成像等方法,得到了沿秦岭东西方向具有高分辨率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研究结果显示:(1)莫霍面深度由西向东逐步抬升,由剖面西侧最深约55 km上升至剖面东侧最浅约30 km;莫霍面于东西秦岭之间起伏明显;桐柏以及东大别下方莫霍面局部加深.(2)西秦岭中下地壳观测到的高速异常阻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低速异常的向东扩张,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中下地壳流没有通过西秦岭继续向东流动.(3)西秦岭岩石圈地幔顶部高速异常延伸至100 km深度(剖面底部),桐柏—西大别岩石圈地幔顶部高速延伸至70 km深度,东大别、东秦岭岩石圈地幔顶部未见较大深度范围的高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接收函数 克希霍夫偏移成像 H-κ叠加 联合反演 地壳以及上地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翟晓辉 王华伟 +5 位作者 夏天 高建华 聂天亦 游子骏 宋秀青 李芯芯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了解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探究全球碳循环机制并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碳、氮、硫元素及其同位素(TOC、TN、TS、S^(2-)、δ^(13)C、δ^(15)N、δ^(34)S)测定,结合比表面积、色素... 了解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探究全球碳循环机制并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碳、氮、硫元素及其同位素(TOC、TN、TS、S^(2-)、δ^(13)C、δ^(15)N、δ^(34)S)测定,结合比表面积、色素生物标志物、热重分析等,阐明了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组成、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约束机制。结果表明,受水动力条件控制,TOC和TN含量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征,且受沉积物比表面积显著影响。同位素端元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混合了陆地植物、土壤和海洋藻类有机碳。其中黄河口及辽东半岛近岸海域土壤输入影响较大,有机碳碳反应指数较小;而南黄海海洋藻类影响较大,有机碳碳反应指数较高。渤海及北黄海沉积物TOC与TS的显著相关性表明有机碳降解与硫酸盐还原过程密切相关,较负的δ^(34)S表明沉积物-水界面的硫酸盐还原-硫化物氧化-海水硫酸盐扩散的循环过程,暗示了该区域有机质有氧到无氧的降解过程,其中色素降解潜在导致其与表层沉积物TOC之间相关性较弱。随着日益频发的藻华和水体缺氧效应,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海水水体氧化还原条件与表层沉积物元素循环的耦合关系,这对理解大陆架沉积物有机碳埋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黄海 表层沉积物 有机碳 硫同位素 色素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地球物理》专辑前言
5
作者 薛梅 杨挺 +3 位作者 于有强 夏少红 徐亚 宋海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3-375,共3页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三分之二,但在更广阔的海底在地球物理观测上存在着巨大的空白,不仅影响了地震灾害和海啸灾害的机制研究和预警能力,而且制约了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研究,以及对海底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Romanowicz,2008)。
关键词 地球内部结构 海洋地球物理 海底资源 地球表面 海啸灾害 地震灾害 预警能力 开发和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增益模型的强震概率预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钱晓东 贺素歌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为提高云南地区及邻区强震中短期预测的准确度,通过强震发生前不同地震前兆指标的对比研究,发现仅用单项指标很难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挑选出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强震发生规律的6项指标,采用概率增益模型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处理,通过估算每... 为提高云南地区及邻区强震中短期预测的准确度,通过强震发生前不同地震前兆指标的对比研究,发现仅用单项指标很难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挑选出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强震发生规律的6项指标,采用概率增益模型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处理,通过估算每种地震前兆的概率增益来定量判定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最终得到可用来预测云南地区及邻区M≥6.0地震未来中短期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综合概率P指标。计算分析表明:①使用综合概率P预测未来半年云南地区及邻区M≥6.0强震,能通过R值检验;②取P异常阀值为20%、30%,可对强震进行不同级别预警,P值小于20%为安全,P值为20%~30%为黄色预警,为云南地区及邻区未来存在发生M≥6.0地震的可能性;P值大于30%为红色预警,表示未来半年云南地区及邻区将发生M≥6.0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增益模型 综合概率 中短期预测 云南地区及邻区 M≥6.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山体地形地震动偏振效应研究
7
作者 王伟 齐亚坤 +3 位作者 熊文 王浩宇 李金宇 张晓庆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5-708,共14页
基于汶川M_(S)8.0地震后在窦圌山坡顶和坡脚测点获得的9次余震记录,通过基线校正、滤波处理,得到各余震记录的傅里叶谱谱比及质点运动轨迹图,结果表明山体的自振频率具有多阶段性,其最大位移方位会出现在山体的横向或走向上,且山体存在... 基于汶川M_(S)8.0地震后在窦圌山坡顶和坡脚测点获得的9次余震记录,通过基线校正、滤波处理,得到各余震记录的傅里叶谱谱比及质点运动轨迹图,结果表明山体的自振频率具有多阶段性,其最大位移方位会出现在山体的横向或走向上,且山体存在偏振效应。将9次余震东西向和南北的水平向加速度时程以10°为单位进行分解得到324条新的时程曲线,基于分解合成后的时程记录,将坡顶与坡脚相同分解角度下的时程作比值,对其峰值加速度比和傅里叶谱谱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者最大值所在的方位均与山体最大位移所在的方位相同。结合9次余震坡脚测点的傅里叶谱分析可知,各输入地震动频率成分丰富的频段有所不同,低频段容易激发山体的低阶振型,导致山体在横向上发生偏振;高频段容易激发山体的高阶振型,导致山体在走向上发生偏振;当二者同时存在时,山体会同时产生低阶和高阶偏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山体地形 偏振效应 谱比 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
8
作者 康清清 于悦颖 +9 位作者 顾勤平 李玲利 刘芳 王维 杨云 王俊菲 许田 周昱辰 孙小航 孙宗强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4-1895,共12页
基于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gCAP波形反演法获取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节面Ⅰ走向96°、倾角71°、滑动角17°;节面Ⅱ走向0°、倾... 基于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gCAP波形反演法获取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节面Ⅰ走向96°、倾角71°、滑动角17°;节面Ⅱ走向0°、倾角74°、滑动角160°,说明震源机制以走滑为主.P轴仰角2°,方位48°,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NEE-SWW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东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揭示其受区域应力场控制.本次地震矩震级为MW5.1,与面波震级M_(S)5.0、近震震级ML5.2较为一致.震源矩心深度为14.7 km,与重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16.5 km较接近,推测该地震发生在南黄海盆地地壳中部,震源由深至浅破裂,震源破裂尺度约3.5 km.重定位后余震展布呈现共轭型带状分布,优势分布方向为NWW向和NE向,NE向展布方向与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不匹配,震中附近亦没有已探明并公布的NE向断裂;而NWW向展布与节面Ⅰ走向相匹配,与附近的南部坳陷西侧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区域重、磁场异常分布情况,初步判定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我们推测本次地震为南部坳陷西侧断裂在NEESWW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呈NE向线性展布的零星余震穿越苏北—滨海断裂并向SW延伸至大丰海岸线附近,不排除其下方存在NE-SW向展布的隐伏断层,主震发震断层的错动诱发了该断层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丰海域M_(S)5.0地震 g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地震重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ewmark模型的地震滑坡概率危险性分析——以南迦巴瓦地区为例
9
作者 张艺 方韬 +4 位作者 叶青 朱国豪 任烨 倪友忠 钟卫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6,共14页
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分析主要是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Newmark位移模型相结合,以滑坡失稳概率为危险性指标,给出潜在地震滑坡的危险性区划结果。根据南迦巴瓦地区工程地质岩性及地形高程数据,参考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结果,本... 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分析主要是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Newmark位移模型相结合,以滑坡失稳概率为危险性指标,给出潜在地震滑坡的危险性区划结果。根据南迦巴瓦地区工程地质岩性及地形高程数据,参考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结果,本文给出了研究区50年10%超越概率水平下潜在地震滑坡的失稳概率。根据所得结果将南迦巴瓦地区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划分为低危险区(P(f)≤0.2)、中危险区(0.2<P(f)≤0.3)和高危险区(0.3<P(f)≤0.4),其中,中、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南迦巴瓦峰附近以及沿雅鲁藏布江、帕隆藏布江、则普曲和金珠藏布江等河谷两侧坡度较大的区域。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地震地质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制定提供依据,为重大工程建设安全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地区 NEWMARK 位移模型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震滑坡概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波相位测量和P波到时检测台站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
10
作者 赵顺 马知途 +2 位作者 孙耀充 薛梅 王晓美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6-373,共18页
地震观测中会遇到台站出现时钟错误和波形极性反转等问题,需要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其进行检测和校正。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面波相位测量和P波到时检测台站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的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检测了全球30个台网的2010... 地震观测中会遇到台站出现时钟错误和波形极性反转等问题,需要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其进行检测和校正。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面波相位测量和P波到时检测台站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的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检测了全球30个台网的2010个台站2008—2012年期间记录到的M_(W)≥5.5事件的长周期地震波形数据,对处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个台站的14个时段出现大于10 s的时钟错误,7个台站的8个时段发生了波形极性反转,表明此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地震台站出现的较大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的时段,在提高全球面波地震成像质量的同时,也为使用相关数据的震源机制反演等研究提供参考。但本文方法难以处理单个事件或时间长度小于1天的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问题,无法对数秒或更小的时钟偏差进行有效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站 时钟错误 极性反转 互相关分析 P波到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动检测方法的福建地区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芳 孙冬军 +3 位作者 周一剑 朱艾斓 魏薇 朴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8-549,共12页
利用福建地震台网88个地震台站于2015年记录的10个月的连续波形数据,基于台网约束下的长短窗特征触发式震相检测的模板事件识别方法和匹配滤波自动检测方法,识别出模板事件919个,匹配滤波后重新识别和定位了共计2243个地震事件,其中ML1.... 利用福建地震台网88个地震台站于2015年记录的10个月的连续波形数据,基于台网约束下的长短窗特征触发式震相检测的模板事件识别方法和匹配滤波自动检测方法,识别出模板事件919个,匹配滤波后重新识别和定位了共计2243个地震事件,其中ML1.0以上地震1991次,主要集中在ML1.0—1.5之间,这极大扩充了该震级范围内的福建地震台网目录。重新定位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0 km之间,多数发生在10 km内的上地壳。沿长乐—诏安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地震分布集中且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性。在长乐—诏安断裂带上检测到较福建台网目录更多的地震,且地震活动性表现为西南段较强、东北段较弱,沿断裂带的震源深度分布由南向北逐渐变浅,与莫霍面深度的变化相一致;在与之共轭的永安—晋江断裂带上则北西段地震活动更为集中,而东南段地震活动稍显分散。重新识别与精定位后的地震与福建地区地壳水平形变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特点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地震检测方法 长乐—诏安断裂带 永安—晋江断裂带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源地电场“选择性”现象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文舟 马钦忠 +1 位作者 李伟 周江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42-1752,共11页
地震电信号的“选择性”现象是地电学中非常重要的特征.地电信号的“选择性”现象普遍存在:上海浦东张江台观测不到源自其西南方向三个接地极上千安培入地大电流的附加地电场,而能够观测到其正南方向接地极入地大电流的附加地电场;山东... 地震电信号的“选择性”现象是地电学中非常重要的特征.地电信号的“选择性”现象普遍存在:上海浦东张江台观测不到源自其西南方向三个接地极上千安培入地大电流的附加地电场,而能够观测到其正南方向接地极入地大电流的附加地电场;山东地区邹城台和乳山台无法接收到青州接地极上千安培入地大电流.通过大地电磁测深手段探明了张江台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西南方向信号源至观测台之间地下存在着巨大的高阻体;其正南方向观测台至信号源之间地下以中低阻体和低阻体为主.上述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和断层解释为张江地电场台站观测特征的机理进行了很好阐释,解释了地震电信号在大区域范围传播过程中由于大尺度地下电性结构复杂性带来的影响,为深入认识地震电信号“选择性”现象提供了直接的勘探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断层解释 “选择性”现象 上海和山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及其邻区地壳P波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鑫 宋秀青 +3 位作者 石耀霖 殷海涛 朱元清 董腾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2-281,共10页
沂沭断裂带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重要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8(1/2)级强震,区域速度模型研究可以提升地震震动图精度以及地震烈度速报的准确性,有助于防御未来的巨震,降低震害损失。本文搜集了沂沭断裂带及其邻近区域2008—2020年的数字地震... 沂沭断裂带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重要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8(1/2)级强震,区域速度模型研究可以提升地震震动图精度以及地震烈度速报的准确性,有助于防御未来的巨震,降低震害损失。本文搜集了沂沭断裂带及其邻近区域2008—2020年的数字地震波数据,经过数据降丛集化、走时数据正态分布筛选等处理得到了地震事件震中参数和走时震相数据。基于FMTOMO方法,反演得到了沂沭断裂带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在近地表地层,速度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单元存在密切联系,褶皱带和基岩出露区域常常呈现高速速度分布,含较厚土层的凹陷或海域区域则一般呈现低速速度分布;在中地壳地层,速度分布特征与地震活动性有密切的联系,地震震中往往密集分布于高速和低速的过渡区域。在莫霍面深度,沂沭带的速度分布呈现了分段性差异特征,且两侧的速度分布存在差异。这可能意味着断裂带深达地幔的现象。且在沂沭带中南段区域,存在高速速度分布特征,这可能与区域地幔物质上涌有关,也可能构成强震的孕震背景。郯城区域从地表至地幔顶部均显示高速速度异常,该区域会积累高应力,可能发生8级以上地震,推测其复发周期应该很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沂沭带 P波 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低频差分压力传感器的研制
14
作者 刘丹 杨挺 +2 位作者 吴越楚 王宜志 林俊国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7-1380,共14页
低频差分压力计(Differential Pressure Gauge,DPG)已成为现代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一个重要组件,其不仅能记录地震及海底其他振动信号,更重要的是用于去除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屈服噪声,提高低频地震信号的数据质量.当前应用于海底地震仪... 低频差分压力计(Differential Pressure Gauge,DPG)已成为现代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一个重要组件,其不仅能记录地震及海底其他振动信号,更重要的是用于去除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屈服噪声,提高低频地震信号的数据质量.当前应用于海底地震仪的压力传感器,大多采用基于压电效应的水听器,由于受到压电陶瓷敏感原理的限制,在记录低频信号(<0.1 Hz)方面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深海压力传感器既要承受极高的压力,又须感知微弱的水压变化,存在极大的挑战.本文基于流经毛细管的流体满足泊肃叶方程的理论,研制了一种深海低频差分压力传感器,并建立了传感器仪器响应理论模型.通过将传感器搭载在自主研制的宽频带海底地震仪上开展观测实验,检验毛细管结构对信号的影响、分析传感器的数据质量及可靠性.结果表明:该传感器成功实现了将深海低频水压变化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且在低频段地震计的垂直分量与压力传感器分量数据存在线性关系;在西太平洋海底近10个月的部署期间,这一传感器稳定地记录了大量高质量的地震信号,其数据质量与附近的陆地台站记录相当;利用这种压力数据,我们去除了海底地震计垂直分量上的屈服噪声,显著提升了低频地震数据的信噪比;本文研制的传感器能够直接应用于地震学研究,也为记录用途广泛的深海压力信号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感器 差分压力计 海底地震仪 低频信号 屈服噪声 信噪比 压力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地震波传播的谱元-有限差分混合方法
15
作者 徐长智 刘少林 +4 位作者 杨顶辉 李孟洋 宋汉杰 申文豪 杨树新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8-355,共18页
为了充分发挥谱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各自在数值模拟复杂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优点,同时避免各自缺点,本文提出了模拟地震波传播的谱元-有限差分(SEM-FDM)混合方法。该混合方法在起伏地形附近采用谱元法计算地表附近的地震波传播;在远离起伏... 为了充分发挥谱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各自在数值模拟复杂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优点,同时避免各自缺点,本文提出了模拟地震波传播的谱元-有限差分(SEM-FDM)混合方法。该混合方法在起伏地形附近采用谱元法计算地表附近的地震波传播;在远离起伏地形的区域之下,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地震波传播;之后通过构建数据交换区实现两种方法的耦合。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谱元-有限差分混合方法能有效地模拟任意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具有刻画复杂地形的能力,能处理自由地表边界条件,且能适应模型内的速度间断面。通过模型试算,并与谱元法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混合方法用于地震波模拟的有效性和高精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元法 有限差分法 混合方法 起伏地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日本强震动记录的不同分类场地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统计分析
16
作者 程晓芳 李小军 +2 位作者 荣棉水 周伯昌 王玉石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0-788,共19页
首先利用日本强震动观测台网KiK-net的646个台站的场地钻孔资料和2万5275对水平向强震动记录,根据中、美、日三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场地分类方法分别对所选台站场地进行分类,并按此场地分类结果对强震动观测记录进行归类分组,形成了12个强... 首先利用日本强震动观测台网KiK-net的646个台站的场地钻孔资料和2万5275对水平向强震动记录,根据中、美、日三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场地分类方法分别对所选台站场地进行分类,并按此场地分类结果对强震动观测记录进行归类分组,形成了12个强震动记录数据集;然后,计算每一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包括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并针对每一强震动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数据集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三种场地分类方法的12类场地的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最后,基于统计所得衰减关系比较分析了基于三种场地分类方法的地震动场地效应的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中国和美国规范的场地分类方法能反映不同类场地地震动频谱特性的显著不同,展现场地条件的影响,但基于日本规范的场地分类方法对不同类场地地震动频谱特性的区分度不够;与基于美国和日本规范的方法相比,基于中国规范的场地分类方法获得的场地地震动具有更强的聚类性和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分类 加速度反应谱 衰减关系 场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卷积定位神经网络在两个地震相互干扰情形下的应用
17
作者 陈慧慧 张雄 +1 位作者 田宵 张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2,共14页
台站连续记录的弱余震或微震数据中经常会遇到两个地震发生的时间比较接近,波形存在互相干扰的情况,给震相拾取和关联等处理造成困难,进而影响地震定位结果.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使用深度学习方法直接从波形数据中定位地震,但鲜有对两个... 台站连续记录的弱余震或微震数据中经常会遇到两个地震发生的时间比较接近,波形存在互相干扰的情况,给震相拾取和关联等处理造成困难,进而影响地震定位结果.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使用深度学习方法直接从波形数据中定位地震,但鲜有对两个波形相互干扰的地震进行定位的情况.本研究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叠加两个高斯概率分布的方法,同时标记两个地震,使得同一时窗内存在两个波形相互干扰的地震事件时,神经网络能够同时定位两个地震事件.我们将该方法应用于美国南加州的Ridgecrest地震序列和样本,研究发现输入时窗只包含一个地震事件时,实际数据定位平均误差为2.8 km,当输出标签包含两个地震时,我们利用输出标签减去其中一个地震位置波峰的方法提取出两个地震的位置,估算出的干扰地震事件定位平均误差为7.9 km (定位范围89 km×72 km,包含了位置提取方法的误差).测试表明,该方法对两个波形相互干扰的地震进行定位具有一定的效果,对多事件相互干扰的定位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从而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的完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相互干扰 全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台风对上海地区钻孔应变的低频扰动特征分析
18
作者 袁媛 韩娜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42,共10页
基于上海佘山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在6次西太平洋台风期间的观测记录,利用小波分解、优势振动方向等处理方法提取出台风所激发的显著低频扰动信号,并详细分析扰动信号在时频域及空间域的表现特性。结果显示:在低频区间,台风激发的扰动信... 基于上海佘山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在6次西太平洋台风期间的观测记录,利用小波分解、优势振动方向等处理方法提取出台风所激发的显著低频扰动信号,并详细分析扰动信号在时频域及空间域的表现特性。结果显示:在低频区间,台风激发的扰动信号优势周期为2~4 min,信号能量随台风进程而变化,并主要与台风量级、台风中心的位置(海上或陆域)及其与台站间的距离有关。在台风中心不断逼近海岸时,佘山台4个分量记录的扰动信号均开始增强,但不同方向记录的信号强度存在较显著的差别,其中振动强度最大的方向(即优势振动方向)为160°,该方向与台站所处海岸线的走向密切相关。最后结合扰动信号的时频及空间响应特征,对比地表风速、海洋浮标记录后认为分量应变仪记录的低频扰动信号与近海浪高的相关性较好;综合信号的频谱特征,认为应变仪记录的台风扰动信号是由近岸浅海区域的海洋长重力波激发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四分量钻孔应变仪 小波分解 优势振动 有效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及邻区微震检测与定位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雅楠 李红谊 +3 位作者 张盛中 李炎臻 黄雅芬 钟卫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3-1124,共12页
本文利用基于图像处理器加速的模板匹配定位法(Graphics Processing Unit-based Match&Locate, GPU-M&L)和双差定位法(HypoDD),对上海及邻区13个台站记录的2011年至2020年共10年的连续地震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首先从中国地震台网... 本文利用基于图像处理器加速的模板匹配定位法(Graphics Processing Unit-based Match&Locate, GPU-M&L)和双差定位法(HypoDD),对上海及邻区13个台站记录的2011年至2020年共10年的连续地震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首先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46个地震事件目录中挑选了136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使用模板匹配定位技术对上海及邻区10年的连续资料进行遗漏地震事件的扫描和检测,共识别出824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中心提供地震目录事件数量的5.5倍.然后对识别出的地震事件通过深度去噪方法(DeepDenoiser)将信号与噪声分离,并对去噪后地震波形的频率和振幅特性分析来进一步确认识别出的地震事件.同时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震相拾取技术(PhaseNet),对去噪后的333个地震事件进行了震相拾取.检测后的地震目录完备震级由台网目录的Mc1.0降为Mc0.8.最后利用双差定位法对479个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精定位的结果显示,上海地区整体地震活动性较弱,地震的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定位后的地震事件部分集中于安角断凹,部分事件沿北东向的枫泾—川沙隐伏断裂带和沿北西向的南通—上海断裂分布.我们的结果,为研究上海及邻区地震活动性、地震发生灾害程度和风险性评价等,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地区 微震检测 模板匹配定位技术 深度去噪 双差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气冷堆核电厂建筑结构采用不同有限元模型的模态分析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伯昌 李小军 李亚琦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9-525,共7页
建立有限元模型是核电厂建筑结构模态分析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某高温气冷堆核电厂建筑结构为原型,在分析方法相同的前提下,建立2种不同模型(Solid模型和Shell模型),并对这2种模型进行模态分析。重点分析、对比2种模型的自振频率和振型图... 建立有限元模型是核电厂建筑结构模态分析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某高温气冷堆核电厂建筑结构为原型,在分析方法相同的前提下,建立2种不同模型(Solid模型和Shell模型),并对这2种模型进行模态分析。重点分析、对比2种模型的自振频率和振型图,计算分析表明:Solid模型与Shell模型相比,计算得到的结构自振频率值较高,但两者的差异很小,前30阶自振频率相对误差小于3.4%;2种模型的计算结构振型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核电厂抗震性能分析和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气冷堆核电厂 有限元模型 模态分析 振型 自振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