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39
- 1
-
-
作者
姚明华
黄强民
-
机构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医学康复中心临床运动医学教研室
-
出处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5-418,共4页
-
基金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30802)资助
-
文摘
目的: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打击、离心运动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进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造模,以打击组非打击侧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每周进行1次造模实验,连续4周。最后一次造模结束1周后,在局部解剖直视下观察局部紧张带,肌电自发电位和局部抽搐反应。结果:(1)可触及紧张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的紧张带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和离心运动组阳性率分别为66.6%和33.3%,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1)。(2)肌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肌电图阳性率最高,为91.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8.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低,为16.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3)抽搐反应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肌肉内无局部抽搐反应,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抽搐反应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低,为2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结论:打击与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均可建立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但从临床特点上看,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更稳定可靠。重复同样强度的离心运动并不能有效激活触发点。
-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打击
离心运动
紧张带
肌电图
抽搐反应
-
Keywords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crushing
eccentric exercise
taut band
EMG
local twitch response
-
分类号
R87
[医药卫生—运动医学]
R-332
[医药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