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育赛事促进都市三民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赛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延超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24,共6页
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收集、历史分析等方法研究体育赛事促进都市三民(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建设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三民文化建设是一项对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建设工程,苏州河城市龙舟赛为上海三民文化建设提供生动素材,... 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收集、历史分析等方法研究体育赛事促进都市三民(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建设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三民文化建设是一项对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建设工程,苏州河城市龙舟赛为上海三民文化建设提供生动素材,促进群众对三民文化保护的需求表达,引导民众关注和参与三民文化活动,赛事评估推进三民文化保护规范化开展和推进三民文化发展的开发和利用。三民文化发展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活动,需要加强宏观规划,需要进行生产性保护,要加强多部门、多行业融合,并进行科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 苏州河城市龙舟赛 三民文化建设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运营效能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许玲 王岩 刘文董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0-44,共5页
运用谷歌地球(GOOGLE-EARTH)电子地图软件和公安信息网等电子资源,结合问卷调查法,从经济学角度对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和运营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调研,剖析广州大学城当前体育场馆资源优化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通过资本和资... 运用谷歌地球(GOOGLE-EARTH)电子地图软件和公安信息网等电子资源,结合问卷调查法,从经济学角度对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和运营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调研,剖析广州大学城当前体育场馆资源优化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通过资本和资产运营管理模式实现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共享与整合,构建大学城体育场馆的法人治理专业运营管理公司,探求适合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优化配置和运营的发展模式,在实践和理论上为我国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运营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场馆 大学 资源配置 资产运营 资本运营 法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制度主义视野下我国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延超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5-50,共6页
以新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制度困境,提出了草根体育组织发展路径选择。研究表明,我国草根体育组织面临着诸多制度困境:管制性制度不完善,导致其身份尴尬,缺乏归属感;规范性制度缺... 以新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制度困境,提出了草根体育组织发展路径选择。研究表明,我国草根体育组织面临着诸多制度困境:管制性制度不完善,导致其身份尴尬,缺乏归属感;规范性制度缺失,导致其发展无序,内部运行紊乱;文化-认知制度薄弱,导致其价值迷失,公信力偏低。因此,应以体制改革增强其发展活力,以制度创新促进其规范化发展,以文化认同优化其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根体育组织 生存发展 制度困境 路径选择 新制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体育之都”评选促进体育城市建设实践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林华 刘东锋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0-46,91,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欧洲体育之都”评选活动促进体育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基本经验及启示。“欧洲体育之都”评选在提高欧洲民众健康,促进体育兴盛、城市发展以及社会融合方面效果明显,其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清...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欧洲体育之都”评选活动促进体育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基本经验及启示。“欧洲体育之都”评选在提高欧洲民众健康,促进体育兴盛、城市发展以及社会融合方面效果明显,其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清晰的目标和评选标准指明了方向;充分的法律依据提供了多元化的组织支持;严格的程序和标准化项目推进提供了典范;多方协同的推进机制提升了大众参与水平;“欧洲体育之都”城市网络促进了协同创新。对我国体育城市建设的启示:秉承“五大”发展理念,精准定位体育城市的类型与特色;明确目标与任务,科学制定主体指标与实施路径;理顺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协调;坚持创新引领,构建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的体育城市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管理 体育城市 欧洲体育之都 实践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范围及层次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飞 杨林生 +1 位作者 石勇 罗筱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84,共5页
对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运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邻域分析等方法,对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的范围及层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资源分布于距大运河河道190 km以内,与大运河平均距离约30 km。人文类游憩资源更加靠近大运... 对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运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邻域分析等方法,对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的范围及层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资源分布于距大运河河道190 km以内,与大运河平均距离约30 km。人文类游憩资源更加靠近大运河河道约12.53 km。(2)以大运河为中心线外扩,3 km范围内是与大运河相关的高品质游憩资源富集区域,超出70 km后游憩资源数量增速急剧回落并趋于平稳。(3)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总体呈现3个层次:20 km、20~50 km、50~190 km。这3个空间层次的游憩资源类别存在差异,与大运河的相关性及资源集聚程度逐级递减。(4)8个省份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江苏、山东境内的河道长度及游憩资源数量占优,河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密度较高,河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更加发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游憩空间 范围 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