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武术教育“格拳致知”的文化遗产 被引量:53
1
作者 戴国斌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23,共8页
在中国格物致知的语境中,武术人以拳为物而格,以武之德的养成和拳之艺的继承创新而致知,形成了"格拳致知"的教育文化遗产:在对象上,将拳细分为"七拳"后,将所格之拳扩展到"身体之拳"、深入到"心意之... 在中国格物致知的语境中,武术人以拳为物而格,以武之德的养成和拳之艺的继承创新而致知,形成了"格拳致知"的教育文化遗产:在对象上,将拳细分为"七拳"后,将所格之拳扩展到"身体之拳"、深入到"心意之拳"、延伸为"器械之拳";在方法上,通过内视而格"拳病、分类、心意、时空、武德";在目标上,以"武德之馨香和武艺之继承创新"成为德才兼备的武术人,这是致知之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武术教育 文化遗产 格拳致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术传播三题:文化史视角 被引量:21
2
作者 戴国斌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61,共6页
整合武术史和文化研究认为,武术传播的本土话语在对象上是"儿子与弟子"、在内容上是"新与旧"、在目标上是"大众与精英"。应整理的文化遗产在传播对象上是师父如何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在传播内容上是师... 整合武术史和文化研究认为,武术传播的本土话语在对象上是"儿子与弟子"、在内容上是"新与旧"、在目标上是"大众与精英"。应整理的文化遗产在传播对象上是师父如何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在传播内容上是师父如何处理新授与复习或学与练、在传播目标上是门户如何对待普及与提高和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史 武术传播 传播对象 传播内容 传播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捶丸发展与演变的考古学观察——兼及古代体育史有关研究方法的思考 被引量:6
3
作者 崔乐泉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3,共6页
从近年发现的考古文物资料出发,结合既往学者对历史文献记载的探讨,对中国古代捶丸的发展与演变进行考古学分析。研究认为,由步打球、棒击球发展而来的捶丸活动,迟至宋代已在社会得到广泛开展;延至明朝中期,捶丸从宫廷至平民百姓都有着... 从近年发现的考古文物资料出发,结合既往学者对历史文献记载的探讨,对中国古代捶丸的发展与演变进行考古学分析。研究认为,由步打球、棒击球发展而来的捶丸活动,迟至宋代已在社会得到广泛开展;延至明朝中期,捶丸从宫廷至平民百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普及和传承;明朝末年开始,在自身特点和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具有竞技性特点的捶丸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但由其独特的运动特点和规则分析,中国古代捶丸与诞生在西方的高尔夫球,应当有着某种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捶丸 步打毬 棒击球 高尔夫球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中国求道传统的武术文化实践 被引量:66
4
作者 戴国斌 刘祖辉 周延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31,共8页
求解“何为武术,武术何为”的元问题,需在文化自觉语境中,由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文武分途而教出发,发现当代武术发展的历史根源以及武术人“锻炼行道,练以成人”的文化实践。研究认为,武术人将动作作为求道对象,不仅将拳区分为4种类型,... 求解“何为武术,武术何为”的元问题,需在文化自觉语境中,由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文武分途而教出发,发现当代武术发展的历史根源以及武术人“锻炼行道,练以成人”的文化实践。研究认为,武术人将动作作为求道对象,不仅将拳区分为4种类型,并探索“改变常人拳,三节四梢微观化透视,时空之练”的求道路径,而且在改造身体时变化了气质,终以“武德和功夫”作为“练以成人”的体现。武术人的“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不仅完成其“由社会人而武术人”的成人,而且还以其区别于常人、军人、文人的动作方式,作为文化标识之所在、文化认同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心时代 求道 锻炼行道 练以成人 武德 功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骊中国武学典籍中“黄金分割”思想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同为 张平安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4-87,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方法,在探究西方美学理论有关"黄金比例"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古典武学中也存在着相关的理论。研究认为,在中国武学典籍中虽然没有明确用数字关系揭示出"黄金比例",但不可否认已存在着"...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方法,在探究西方美学理论有关"黄金比例"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古典武学中也存在着相关的理论。研究认为,在中国武学典籍中虽然没有明确用数字关系揭示出"黄金比例",但不可否认已存在着"黄金分割"思想,并认为"黄金分割"理论中的自相似性、偏正律、对数螺线等原理对武术动作的规范、节奏的把握与运动规律的把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黄金分割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球类活动演进与捶丸起源研究——兼具考古学资料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崔乐泉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9-96,F0003,共9页
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中,球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由史前石球演进和拓展而来的众多球类运动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体育大家族的主体成员。通过对相关考古文物资料的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对中国古代主要... 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中,球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由史前石球演进和拓展而来的众多球类运动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体育大家族的主体成员。通过对相关考古文物资料的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对中国古代主要球类运动形式的演进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捶丸活动起源的历史背景和演进过程做出了整体探究。认为,史前时代的石球是古代球类运动形式之源;而由石球到蹴鞠直到演变而来的击鞠,则是捶丸活动形式之祖;由击鞠蜕变而成的步打球和棒击球,当为捶丸活动的前身和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球 蹴鞠 击鞠 步打球 捶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人类学研究:概念、议题与展望 被引量:15
7
作者 戴国斌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0,共10页
在前期人类学化研究的探索之后,武术人类学研究现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重要研究进路。新时期的武术人类学研究,既要在思考武术人类学定义、揣摩田野调查方法、推敲民族志文本基础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地扩展研究思路,也需... 在前期人类学化研究的探索之后,武术人类学研究现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重要研究进路。新时期的武术人类学研究,既要在思考武术人类学定义、揣摩田野调查方法、推敲民族志文本基础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地扩展研究思路,也需聚焦武术"‘国之大事’的文化缘起、中国文化的土壤与背景、为人性的文化目的"核心议题,体现人类学研究对于文化自觉的研究价值,推进武术人类学研究的规范化、体系化与本土化建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人类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 田野调查 民族志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推进武术国际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戴国斌 李文博 张忠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9,22,共4页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新格局的粤港澳大湾区为武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文化传播之规律,粤港澳大湾区协调推进的武术国际化发展需强化“武术是文化”的认识,继承“丝绸之路”和“儒家文化圈”的历史经验,树立“服务国家,联通世...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新格局的粤港澳大湾区为武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文化传播之规律,粤港澳大湾区协调推进的武术国际化发展需强化“武术是文化”的认识,继承“丝绸之路”和“儒家文化圈”的历史经验,树立“服务国家,联通世界,提升影响”的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武术文化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捶丸对外传播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崔乐泉 别鹏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文物资料,对中国古代捶丸发展过程中对外传播的历史事实进行探讨。认为:在中国古代捶丸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唐宋以降中外陆、水路的畅通,这一具有独特运动规则的球类活动在东亚和欧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伴随捶...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文物资料,对中国古代捶丸发展过程中对外传播的历史事实进行探讨。认为:在中国古代捶丸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唐宋以降中外陆、水路的畅通,这一具有独特运动规则的球类活动在东亚和欧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伴随捶丸活动在中国明末清初的沉寂,传至东亚地区的捶丸活动也逐渐走向了暗弱;而传至欧洲的捶丸活动,在流行过程中对当地盛行的类似捶丸形式的棒击球产生一定影响,并最终发展成风靡全球的现代高尔夫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捶丸 对外传播 棒击球 铜镜 高尔夫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丸经》对古代捶丸活动的记载看中国传统体育运动观
10
作者 崔乐泉 任塘珂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86,126,共7页
通过对中国古代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丸经》的研究,展示了古人在体育竞赛中对待胜负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运动道德、运动作风、竞技精神和竞技心理。研究认为,在几千年华夏文明中发展起来的捶丸运动,无论是它的运动形式还是竞赛规则,都深深... 通过对中国古代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丸经》的研究,展示了古人在体育竞赛中对待胜负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运动道德、运动作风、竞技精神和竞技心理。研究认为,在几千年华夏文明中发展起来的捶丸运动,无论是它的运动形式还是竞赛规则,都深深打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传统体育运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丸经》 捶丸 竞技 中华传统文化 运动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国家化:民国时期武术转型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周延 戴国斌 段丽梅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79,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传统武术在民国时期的转型发展。认为:民国以来的武术转型是将"国家富强"作为发展目标的国家化发展历程,其转型因"病夫"的焦虑而展开,"国民"成为武术发展的主体,"尚武"成...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传统武术在民国时期的转型发展。认为:民国以来的武术转型是将"国家富强"作为发展目标的国家化发展历程,其转型因"病夫"的焦虑而展开,"国民"成为武术发展的主体,"尚武"成为救赎国民精神的药方;为使武术成为强国、强种、强身的国家化行动与策略,"革命"和"统一"成为武术服务国民身体改造、国家发展的方式,推动了传统武术传承目的、对象、方式的革新,发展阵地、竞技系统、人才培养的统一。由此,武术由民间走向国家、传统走向现代,成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武术 转型发展 国家化 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传统体育养生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丁省伟 范铜钢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6-111,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新时代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路径。新时代大力推进传统体育养生发展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健康水平、传播和谐理念、助力健康产业,并最终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健康中国、和谐社会、经济强国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建...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新时代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路径。新时代大力推进传统体育养生发展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健康水平、传播和谐理念、助力健康产业,并最终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健康中国、和谐社会、经济强国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建议:通过构建系统化养生传播、建立处方化养生宝库、打造时尚化运动形象、建设专业化养生体系、实施全员化人群参与、加大实证化科学研究,建构新时代传统体育养生发展路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新时代 传统体育养生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体育院校表演(武术)本科专业之定位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三 赵光圣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126,共5页
对7所体育院校表演(武术)本科专业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业界需求对其职业、能力、课程、学科定位等要素进行梳理。认为:"由武而演,由导而制"为其职业定位,"能打会演,能编会导"为其... 对7所体育院校表演(武术)本科专业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业界需求对其职业、能力、课程、学科定位等要素进行梳理。认为:"由武而演,由导而制"为其职业定位,"能打会演,能编会导"为其能力定位,"打演为主,编导为辅"为其课程定位,"艺术为体,武术为用"为其学科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表演(武术) 本科专业 体育院校 专业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专业技术教学:问题反思与改革探索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文武 张元驰功 薛源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86,共6页
以专业与否为标准可将武术教学分为专业教学和非专业教学,前者是后者的师资来源,意义非同一般。目前,武术专业教学在技术教学环节上采用的是体育的专项模式,存在弊端既大且深。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教育观察、教学实验、调研访谈等方法,围... 以专业与否为标准可将武术教学分为专业教学和非专业教学,前者是后者的师资来源,意义非同一般。目前,武术专业教学在技术教学环节上采用的是体育的专项模式,存在弊端既大且深。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教育观察、教学实验、调研访谈等方法,围绕"为什么练""练什么""怎么练"的逻辑线路,反思武术专业技术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研究认为:武术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后由运动员到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变,对武术专业教学仍沿用专项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武术专业教学在视野和思维上不能局限于专项本身,而应立足专业的内涵;根据武术专业技术教学的目的,设计2种与之相匹配的内容选择,即拳种模式和跨项模式;教学内容的新设计带来教学方法、形式的新调整,由以往专项教学的"分割式""闭锁式",调整为"理法明"前提下与拳种和跨项模式相适应的"重整合""开放式"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化对武术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专业 技术教学 教学实验 教学模式 专项 拳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16
15
作者 范铜钢 虞定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03,共8页
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理念、源流、特点、内容、流程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养生典籍种类数目繁多,功法技术分布广、重复多;典籍功法技术活化成套,系统挖掘整理内容较少;典籍功法套路层出不穷,功法活化程... 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理念、源流、特点、内容、流程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养生典籍种类数目繁多,功法技术分布广、重复多;典籍功法技术活化成套,系统挖掘整理内容较少;典籍功法套路层出不穷,功法活化程序缺乏规范;典籍功法功效论证充实,健身机制缺乏研究;典籍功法套路活化众多,基本技术体系建构缺失。提出:功法技术活化应进行典籍功法横向纵向比较,建构养生功法技术筛选标准;系统挖掘整理功法技术规律,建构养生功法技术处方系统;规范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程序,建构养生功法技术理论框架;论证功法技术内在健身机制,建构养生功法技术科学体系;提炼典籍功法主要技术内容,建构养生功法基本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 养生功法 技术活化 典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型、法合一”的当代意义审视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文武 戴国斌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2-326,332,共6页
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大,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向着武术本身回归,通过反求诸己式的探研,坐实武术之"文化自觉"。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对武术"型、法合一"的当代价值进行... 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大,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向着武术本身回归,通过反求诸己式的探研,坐实武术之"文化自觉"。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对武术"型、法合一"的当代价值进行审视。研究认为:型是武术的外壳,法是武术的灵魂,决定武术型之塑造的是武术独特的攻防之法,武术除技击以外的其他功能的衍生,也因其方法上的独特性而别具一格;武术"型法合一"的规定性,在近现代以来武术竞技化演变过程中被分解后的项目形式破坏,以武术拳势攻防方法为前提,保持型与法的统一,是令武术找回自我、占据主动的必要途径;中国武术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能够独树一帜的地方,是深具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拳种门户,终而落脚于微观层面拳势之型与法的"中华规定性"上面,故武术拳势强调型、法合一,对于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拳势 拳种 技术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论武术之打 被引量:30
17
作者 刘文武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0-94,共5页
无论在武术界还是其他社会各界,对武术之打既充满谈论的兴味,也怀有颇多难以解答的疑惑。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并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对武术打之迷思进行释疑,对武术打之真相进行再诠解,对武术打之价值进行再认识。主要观点:1)人类的斗争本能... 无论在武术界还是其他社会各界,对武术之打既充满谈论的兴味,也怀有颇多难以解答的疑惑。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并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对武术打之迷思进行释疑,对武术打之真相进行再诠解,对武术打之价值进行再认识。主要观点:1)人类的斗争本能,使得特别像武术之打这样一种外显、直接的斗争形式,可引发对其持久进行讨论的兴趣。而现代传媒与实战擂台的"联姻"和武术中的"非体育"因素与竞技擂台的"体育性"之间所存在的"规则盲区",使人们很难对武术之打做出唯一的且能得到众人认同的评判结果。2)对"练体"与"练用"的不同处理导致武术之打与他国武技之打的不同面貌,护具缺乏导致中国武术独特的"练用"方式,过于求巧的技击理念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技击制胜规律,这些原因造成了武术之打相对落后的现实。同时,护具缺乏既使武术得以创造出许多"作用于物"的绝技,很可能也是中国武术能够出现诸多"粘连型"技击方式的重要原因,也为武林故事围绕"招势"展开编创和演绎的无限可能提供了条件。3)人们对武术之打的价值"误读",源于对"效率"的过度追求,如果从人们对打的实际需求角度而言,武术之打虽不能说是最佳选择,却因其在打之追求上的独特性,不失为一个良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域外武技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数学思维解读武术美学思想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世春 刘同为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73,共6页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理论移植、专家访谈、影像解析等方法,从数学中蕴藏的美学视角,管窥它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契合美学的基本要素,还包括几何形式美的规律与结构法则。从数学多种思维方式来审视武术动作的空间美、距离美、对立美以及蕴涵...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理论移植、专家访谈、影像解析等方法,从数学中蕴藏的美学视角,管窥它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契合美学的基本要素,还包括几何形式美的规律与结构法则。从数学多种思维方式来审视武术动作的空间美、距离美、对立美以及蕴涵的精神美等美学思想,运用数学几何形式中"四元体"、"五角形"与"完形压强"格式塔心理美学理论来解析武术审美法则。研究表明:数学思维打破了传统美学思维方式,开阔了人们对武术的审美视野,开拓了武术多维而又新奇的审美空间;数学美应是衡量武术运动之美的一把"标尺";深层阐明了武术运动轨迹、对立统一、均衡协调、互为转化的内涵及表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 武术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身体外练到人生修为:武术价值目标升华的动因、路径和条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文武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8-704,共7页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对武术由身体外练到人生修为价值目标升华的动因、路径和条件进行研究。主要结论:(1)武术的历史发展,在明清之际实现了武技→武术形态的演变,后者与前者相比,在功能价值、内容形式、文化...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对武术由身体外练到人生修为价值目标升华的动因、路径和条件进行研究。主要结论:(1)武术的历史发展,在明清之际实现了武技→武术形态的演变,后者与前者相比,在功能价值、内容形式、文化蕴含诸方面,都表现出很大不同。(2)武术技术结构的转变为其价值目标升华奠定了形态学基础,但人在武术修炼过程中,由于思想上形成的"自我对话",是武术由身体外练向人生修为价值升华的实施路径。(3)这一路径的打通,尚需具备3个方面条件作为支撑,即负荷条件、技术条件和悟性条件。(4)武术借助由武技向武术演变所提供的形态学基础,通过"自我对话"的思想修为路径,借助于负荷、技术、悟性3个条件,最终促成其由身体外练向人生修为价值目标升华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身体外练 人生修为 价值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养生古籍进行功法技术规律挖掘整理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范铜钢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8-168,共11页
养生古籍数以万册,养生功法数以千计,数量之多规律难循,且真伪难辨。本研究基于养生古籍,通过对古籍所记载功法技术进行筛选与规律挖掘,旨在将古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本研究在查阅上千种养生功法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查、... 养生古籍数以万册,养生功法数以千计,数量之多规律难循,且真伪难辨。本研究基于养生古籍,通过对古籍所记载功法技术进行筛选与规律挖掘,旨在将古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本研究在查阅上千种养生功法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查、专家访谈、古籍整理与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版本学、辨伪学等学科知识,从81本养生书籍中收集到1277册古籍,并根据古籍被引频次选定18册古籍,从18册古籍中选取功法45种,将45种功法分解为984式技术动作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主要对古籍功法技术从动作姿势、次数、结构、方位、时辰、类型、方法、部位、技法、穴位、施治等内容进行了规律挖掘。根据对功法技术规律的统计结果,本研究认为,功法技术习练坐立卧三势宜均衡交替,丰富坐功加强卧功为要;凡导引三七行气宜五七,摩三咽三叩三鸣天鼓三;左右上下前后侧转多为,内外屈伸俯仰勤习为妙;东向南向导引北向行气,向日向阳明坐立卧为好;子丑寅时三辰行功慎为,卯午酉时三辰行功为宜;导引行气存思三功同行,仿生导引器械运动辅助;行气调息吐纳亦轻无声,鼻纳鼻出口纳口出为主;手功足功行功导引之根,腰身协调口鼻行气宜行;叩齿咽津伸腰叉手常行,摩摇振鼓按挽拓举并进;引泥丸摇天柱常行常为,摩丹田擦涌泉宜多宜密;目耳颈腰腹胸手足常引,脏腑气血筋脉骨肌常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古籍 养生功法 功法技术 挖掘整理 古籍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