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 被引量:6
1
作者 郭玉成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3,共8页
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构成。聚焦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内涵阐释基础上认为:建构原则是赓续文脉、接续传统以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创新引领、与时偕行以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 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构成。聚焦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内涵阐释基础上认为:建构原则是赓续文脉、接续传统以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创新引领、与时偕行以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纲举目张、广博精专以体现系统性与专业性;总体思路是扎根文化、彰显自信以确立本土性与独立性,交融互鉴、筑牢根基以促进融通性与稳定性,承旧启新、经世致用以塑造创新性与实用性。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文化、传播、教育、竞技、健康、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8个方向,提炼和阐析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架构及内容,旨在为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挥应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武术 自主知识 体系 核心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武术竞赛的思想进路、价值取向与实践逻辑
2
作者 崔浩军 张君贤 +1 位作者 刘洪 王震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0,共8页
中国近代武术竞赛体系的形塑过程,既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觉醒,又映射出身体政治与民族国家建构的深刻关联。在思想进路上,构建了以“启”为核心双重逻辑:一方面通过“身国一体”的竞赛设计,将个体身体规训与国家命运相联结,形成情绪... 中国近代武术竞赛体系的形塑过程,既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觉醒,又映射出身体政治与民族国家建构的深刻关联。在思想进路上,构建了以“启”为核心双重逻辑:一方面通过“身国一体”的竞赛设计,将个体身体规训与国家命运相联结,形成情绪动员与认知重构的思想粘连;另一方面以“民族体育”为框架调适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规则,实现文化主体性与时代适应性的辩证统一。价值取向上以“强”为引领展开三重维度:“擂台赛”通过对抗性竞技重塑国民形象,消解“病夫”的污名化标签;“国术考”建立标准化考核体系,以身体技术甄别并强化国家人才;“运动会”中的武术展演则通过视觉化呈现塑造“健夫”形象,构建身体政治的象征符号。实践逻辑遵循“行”的路径,表现为参与主体的全民性与精英性互动、竞赛规则的中西规则融合创新、尚武精神与国家认同的价值互构,形成从个体技术操演到民族精神培育的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武术 武术竞赛 擂台赛 国术考试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体·主体·体道:武术套路审美的三重意象
3
作者 吕艾文 郭玉成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7,共11页
武术套路审美意象是武术套路审美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武术套路美的感受与认知。以中国传统哲学、古典美学以及审美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对武术套路审美意象的逻辑结构和实践意义进行归纳与总结。认为,武术套路... 武术套路审美意象是武术套路审美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武术套路美的感受与认知。以中国传统哲学、古典美学以及审美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对武术套路审美意象的逻辑结构和实践意义进行归纳与总结。认为,武术套路审美意象包含实体意象、主体意象和体道意象三部分内容。其中:武术套路实体意象以“象性思维”为哲学基础,分为“身体意象”和“情感意象”两大逻辑类别,在武术套路动作的创作与学习阶段以及技能的获得与提升阶段具有实践意义;武术套路主体意象以“诗性思维”为哲学基础,分为“形式意象”和“风格意象”两大逻辑类别,在引导习武者把握武术套路的审美意境、增强习武者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创新能力以及提升习武者的审美自信和艺术胸襟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武术套路体道意象以“德性思维”为哲学基础,分为“伦理之道”“修身之道”“人生之道”三大逻辑层次,在增强习武者的身心健康、提高习武者的人生境界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套路 审美意象 实体意象 主体意象 体道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更有效力的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体系研究
4
作者 郭玉成 刘韬光 +2 位作者 李忠瑞 张美玉 劳嘉欢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4-271,共8页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提升中华武术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基于传播学理论,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体系的四个原则: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互动、整体传播与局部传播互联、主动传播与被动传播互融、刚性传播...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提升中华武术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基于传播学理论,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体系的四个原则: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互动、整体传播与局部传播互联、主动传播与被动传播互融、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互补;四个要素:以主体协同实现立体化传播格局、以受众分层实现差异化传播表达、以复合平台实现多维化传播渠道、以评估反馈实现动态化传播效果;五个对策:构建更有深度的理论体系、更有力度的话语体系、更有准度的标识体系、更有温度的叙事体系、更有广度的知识体系。以此提升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世界影响力、文化感召力、形象亲和力、话语说服力和舆论引导力,旨在推动中华武术更好向世界传播,更好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武术 武术传播 国际传播体系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非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5
作者 于江南 李守培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24,57,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探究体育非遗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契合性,分析构筑的价值意蕴并提出实践路径。体育非遗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逻辑相通、共有属性相同。构筑的价值意蕴:地域交往功能,加深多元交流交往;文化承载功能,深化...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探究体育非遗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契合性,分析构筑的价值意蕴并提出实践路径。体育非遗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逻辑相通、共有属性相同。构筑的价值意蕴:地域交往功能,加深多元交流交往;文化承载功能,深化共有精神记忆;社会教化功能,构建共同价值体系。构筑的实践路径:梳理发展历史,呈现共有精神血脉交融;开拓实践场域,打造共有精神体认新范式;推进创新发展,探究精神家园认同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非遗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核心要素的若干问题论述 被引量:7
6
作者 程馨 李守培 +1 位作者 曹雪莹 程大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6-72,96,共8页
传承人认定、身体技艺认证、文化空间认同是体育非遗传承实践的基础和逻辑起点,这些核心要素在体育非遗传承中呈现出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中存在行政主导与伦理规范之间的反差、文化取向与实用优先之间的权衡问题;身... 传承人认定、身体技艺认证、文化空间认同是体育非遗传承实践的基础和逻辑起点,这些核心要素在体育非遗传承中呈现出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中存在行政主导与伦理规范之间的反差、文化取向与实用优先之间的权衡问题;身体技艺认证中存在史实导向与虚无应对之间的矛盾、身体技艺的过度阐释与强制阐释双重问题;文化空间认同中存在系统内部传承中的文化认同降低、外部元素冲击下的传承空间萎缩变质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吸收更多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者进入体育非遗传承工作中,构建专业的体育非遗知识体系,践行尊重历史文化的道德底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身体技艺 文化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谚语的多维取向、内容归聚与释读之方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韬光 郭玉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6,共9页
武术谚语是中国武术“活的语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文章依从武术谚语实际,认为其具有多维取向,即拳种流派之维:拳派个性的言说;地域民俗之维:文化差异的表征;伦理道德之维:尚德崇和的传统;朴素哲思之维:寓理于技的旨趣;... 武术谚语是中国武术“活的语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文章依从武术谚语实际,认为其具有多维取向,即拳种流派之维:拳派个性的言说;地域民俗之维:文化差异的表征;伦理道德之维:尚德崇和的传统;朴素哲思之维:寓理于技的旨趣;理法窍要之维:练用经验的总结;象形取意之维:天人合一的倾向。在此基础上,从修身、健身、防身、教学、训练、技法等方面析其内容归聚及要义,并提出武术谚语的释读之方及其理据,即文化性与传统性:武术谚语释读的双重面向;科普性和受众性:武术谚语表达的现代取向;理据性和准确性:武术谚语语素的合理释义;学术性和深刻性:武术谚语内涵的挖掘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谚语 多维取向 内容归聚 释读之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武术“学科意识”的觉醒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红军 白俊亚 戴国斌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1-270,共10页
在近代学术转型背景下产生的分科治学思想,重组了武术知识,形塑了近代武术的学科意识。作为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武术的学科意识在近代学术转型与分科治学背景下,借助报刊、议决案反复言说与教育活动的不断实践,在尝试将武术知识推介为... 在近代学术转型背景下产生的分科治学思想,重组了武术知识,形塑了近代武术的学科意识。作为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武术的学科意识在近代学术转型与分科治学背景下,借助报刊、议决案反复言说与教育活动的不断实践,在尝试将武术知识推介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激发了武术由教学而学术的知识转型。在武术知识转型中,在中央与地方的学科认知互动中,在解纾学科建构之困中,在由教学而学术的转捩中,武术的学科意识逐渐觉醒。近代武术学科意识的觉醒,使武术知识获得新的书写方式,成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一环,折射出了西风东渐之后国人的文化自觉,也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学科 学科意识 学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南方武术主静性、重防性、尚拳性的内卷化发展
9
作者 曾祥林 戴国斌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97,共8页
针对当下流行的否定性内卷化认知,从康德、戈登威泽作为发展阶段与文化模式的内卷化概念出发,以明之浙江内家拳、清初福建永春白鹤拳、清末广东咏春拳作为南方拳种的案例,研究中国武术“由北而南”发展中出现的“内向型”发展趋势。研... 针对当下流行的否定性内卷化认知,从康德、戈登威泽作为发展阶段与文化模式的内卷化概念出发,以明之浙江内家拳、清初福建永春白鹤拳、清末广东咏春拳作为南方拳种的案例,研究中国武术“由北而南”发展中出现的“内向型”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南方武术在明清之际的内向型发展形成了主静性、重防性、尚拳性的内卷化文化特征:其一,因南方山泽地理环境对稳固性追求所致,南方武术出现了静止性新要求,带来了腿部静立支撑功能的新定位,并以其“以静制动”理念体现其主静性文化特色;其二,静下来的南方武术,在确立“主于御人”目标、身体中线发现与利用、守中用中文化系统的建立中,形成其重防性特色;其三,静而守之的南方武术,还丰富了拳法、探索了手臂“听”功能、转向心意化,而体现其尚拳性特色。研究认为,南方武术由动而静、由攻而守、由腿而拳的新发展,既带来中国武术分类“南拳北腿”的新尺度,也反映中国武术精细化、内在化发展的新成果,是认识中国武术文化特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武术 内卷化 主静性 重防性 尚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自在生成与自觉构建语境下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逻辑
10
作者 侯天媛 郭玉成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6,98,共12页
中华民族语境下的形(心)意拳曾保家国于危难、维社会之稳定、冠“国术”而传扬,是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过程同步且互构的一个缩影。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过程追溯、叙述性分析等方法发现,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体现出与中华民... 中华民族语境下的形(心)意拳曾保家国于危难、维社会之稳定、冠“国术”而传扬,是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过程同步且互构的一个缩影。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过程追溯、叙述性分析等方法发现,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体现出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相似的叙事逻辑:在中华民族自在生成的历史时期,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中凝结于拳师个体生命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天下观、民族观、家族观和人生观与中华民族叙事相融通;在中华民族自觉构建的历史时期,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从拳术理论到社会实践都体现出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反思与重构。中华民族语境下形(心)意拳历史叙事逻辑的重新梳理,对于探讨武术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作用和未来潜力具有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心)意拳 自在生成 自觉构建 武术 中华民族 历史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养生术治理的社会动因、实践形态及其当代关照——以晚明士人为考察中心
11
作者 李文博 刘洪 戴国斌 《体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5,共10页
晚明是中国养生发展的世俗时期,在士人群体的关涉下养生术实现了从仙释帝王之学向民众应用之学的下移,并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治术性质的“古代样本”。研究认为,士人在晚明科举壅滞、疾病政治衰落及其“行道于世”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养生... 晚明是中国养生发展的世俗时期,在士人群体的关涉下养生术实现了从仙释帝王之学向民众应用之学的下移,并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治术性质的“古代样本”。研究认为,士人在晚明科举壅滞、疾病政治衰落及其“行道于世”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养生术为载体发展出“治己”与“治他”两条治理路径:一是,注重精神修养、自我救护和优化生活方式的个人身心治理;二是,将养生术纳入生产医学新知、奉亲孝养、公共卫生和地方教化等多维领域的社会治理。这些举措对推进新时代中国健康治理具有重要启示:以“民惟邦本”的使命意识和“寓德于治”的道德精神,提升新时代健康治理的人文关怀;以“承继传统”的文化自信,涵养中国健康治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守正创新的探索精神,发挥中国养生术“一体多用”的协同治理功能;以“地方精英”的次生治理作用,深化基层健康治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晚明 养生术 健康治理 守正创新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堕距”到“弥合”:传统武术现代化存续的并联式实践——基于富县“Y拳”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秦丽 姜传银 虎晓东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1-68,共8页
以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宁夏富县Y拳(化名)为研究个案,对传统武术现代化存续危机及弥合实践进行田野考察。调查发现,工业化进程解构了传统武术与乡村社会结构间的稳定关系,暂时性“失域”感使传统武术存续表现为普遍“式... 以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宁夏富县Y拳(化名)为研究个案,对传统武术现代化存续危机及弥合实践进行田野考察。调查发现,工业化进程解构了传统武术与乡村社会结构间的稳定关系,暂时性“失域”感使传统武术存续表现为普遍“式微”状态。然而,Y拳在现代化存续中,传承人却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政策,并通过“文化形塑、人才培育”的创新方法,实现了该拳在“教育化、社会化、国际化”等场域中的文化表达。研究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武术堕距的产生源于在外部制度作用下,其内部“观念层和技术层”的变迁与社会发展间的异步性;Y拳的良序发展得益于“制度、观念、技术”的并联式弥合;传统武术内外部各要素间的并联式弥合度越高,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堕距就越小,反之亦然。唯此,传统武术现代化存续需要在并联式实践下,内外因素协调发展,才能历久弥新,永葆生命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文化存续 文化堕距 中国式现代化 并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武术四时观的文化形成与现代阐释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守培 米晓宇 +1 位作者 孙富强 向春玉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9,共9页
为加快提炼中华优秀武术文化精髓,融通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时间生物学,对传统武术四时观展开深入剖析。研究认为传统武术四时观在战国时期已初步形成,其不断发展受习武者对四时的生活感知和文化承袭、对康养之法与技击之道的孜孜追... 为加快提炼中华优秀武术文化精髓,融通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时间生物学,对传统武术四时观展开深入剖析。研究认为传统武术四时观在战国时期已初步形成,其不断发展受习武者对四时的生活感知和文化承袭、对康养之法与技击之道的孜孜追求、对天地之理乃至生命本源的终极追问所影响,展现出人性与天道贯通的哲学本质,以及顺天应时的生命和谐观、以时统空的生命时空观、无往不复的生命变易观、契之以节的生命节律观等内涵。时间生物学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较好论证传统武术四时观的合理性,提出精准化、层次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新时代弘扬传统武术四时观,可从知识重建的维度发掘深层文化内涵,助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从伦理教育的角度彰显其内在精神追求,塑造习武者新的生命秩序;从置身世界的方式体验其安身安心之道,助力现代人找回内心安宁;从天人和谐的视野激活其文化认同价值,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生命关怀的立场承续其生命文化观念,促进现代人提高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四时观 时间生物学 和谐观 时空观 变易观 节律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武术“以用为主”的学术转型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红军 刘洪 戴国斌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21,32,共9页
以武术为主干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中国式学术体系建设需以文化自觉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近代武术学术转型进行探讨,认为:①近代学术转型在救亡图强、知识群体重组、以西释中等背景下形成了新认识,在武术的功能化发展中形成“以用... 以武术为主干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中国式学术体系建设需以文化自觉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近代武术学术转型进行探讨,认为:①近代学术转型在救亡图强、知识群体重组、以西释中等背景下形成了新认识,在武术的功能化发展中形成“以用为主”的体用观;②在“体”“用”分途后,近代武术群体以功能性发展为主、本体性发展为辅,这也促使其产生“以用为主”的学术转型;③在“以用为主”的体用观主导下,武术学术研究形成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理论性研究为辅,术化为主、学化为辅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武术 学术转型 武术学术 以用为主 术化为主 学化为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道统论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思想论绎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韬光 郭玉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2-52,共11页
基于宋明理学道统论分析传统武术传承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仁义为本、德贯始终,厘定统序、标示正宗,以心传心、身体心验,技以承道、技道参融。其形成理路是,厚植传统武术师道尊严,深化传统武术谱系观念,发展传统武术礼制秩序,渗融传统武... 基于宋明理学道统论分析传统武术传承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仁义为本、德贯始终,厘定统序、标示正宗,以心传心、身体心验,技以承道、技道参融。其形成理路是,厚植传统武术师道尊严,深化传统武术谱系观念,发展传统武术礼制秩序,渗融传统武术义理范畴。其历史影响主要表现为:既培植了行仁由义的德性自觉,也滋生了假借仁义的伪妄现象;既深化了拳种门派的统序意识,也形成了相轻互斥的排他心理;既强化了体认自得的工夫方法,也催生了自以为是的偏蔽己见;既承继了志道精技的文化传统,也养成了离技论道的空谈陋习。辩证扬弃传统武术传承思想,回到其主要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场域进行多维审思,有助于更好地立足根本、返本开新,为优化新时期武术传承发展实践提供经验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道统论 传统武术 传承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休闲体育市场秩序重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晓峰 康健 +1 位作者 朱兰芳 范燕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8-576,共9页
重构长三角区域休闲体育市场秩序是贯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有效路径。基于市场秩序治理理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视角,分析长三角区域休闲体育市场秩序的内涵,并提出重构的理论依据:1)通过完善市场治理体系,鼓励市场主体充分竞争,... 重构长三角区域休闲体育市场秩序是贯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有效路径。基于市场秩序治理理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视角,分析长三角区域休闲体育市场秩序的内涵,并提出重构的理论依据:1)通过完善市场治理体系,鼓励市场主体充分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通过长三角区域产业专业化延伸产业链,将资源禀赋优势有效转化为长三角区域产业市场竞争优势,推动长三角区域市场主体合作及协调专业化分工;3)通过协调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发挥长三角区域内各地产业要素比较优势,实现长三角区域产业业态分布格局的优化。分析认为,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休闲体育市场秩序重构的现实困境为:1)休闲体育市场治理体系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阶段不相适应;2)小市场利益分割格局与统一大市场要求不相适应;3)休闲体育产业业态的同质化空间布局与休闲体育产业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不契合。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区域休闲体育市场秩序的重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 区域一体化发展 休闲体育 市场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功夫人生”到“武学之道”:李小龙研究50年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洪 戴国斌 岳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50年来(1973-2023年)的李小龙研究进行历史回溯与梳理,研究指出:国内外李小龙研究主要聚焦于“人生史”“电影”“武术”三大领域,以“功夫人生”到“武学之道”为内在线性理路的渐变,整体呈现出多元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50年来(1973-2023年)的李小龙研究进行历史回溯与梳理,研究指出:国内外李小龙研究主要聚焦于“人生史”“电影”“武术”三大领域,以“功夫人生”到“武学之道”为内在线性理路的渐变,整体呈现出多元研究并立纷呈的局面。其中,以李小龙武术实践为主线的人生故事追溯和还原研究较为突出,凸显出叙事性、娱乐性和大众性。在李小龙电影研究上,则以“武术的电影”和“电影的武术”阐释李小龙与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及中国文化形象生成之间的多重性与互动性。在武学研究上倾向于对李小龙“咏春拳”历史与“截拳道”生成逻辑的追溯,以及对其武学思想的解读释疑,表现出碎片化与小众化。展望未来,李小龙研究亟需纵深化与体系化。在立体多维地认识与挖掘李小龙功夫实践基础上,深度阐发李小龙武道哲学之核心要义,揭示中国武术文化制胜的技理逻辑,不仅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武术文化的必要之举,更是“继往开来”、书写中国武术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小龙 人生史 截拳道 功夫电影 武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研究:内容构建、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亚佩 丁省伟 范铜钢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0-158,共9页
为促进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标准化、运动处方等理论为指导,归纳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的内涵、价值及内容构建,在此基础上,探索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研究认为... 为促进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标准化、运动处方等理论为指导,归纳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的内涵、价值及内容构建,在此基础上,探索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研究认为,基于健身气功标准化的理论基础,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的内容构建应以基础标准、研制标准、管理标准、保障标准4个层面为一级指标,细分24个二级指标。对应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的内容构成不具体、研究力度不充足、发展体系不完善、制度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不成熟等推进困囿,提出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建设应厘清发展思路、深化理论研究、构建发展体系、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以期为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标准化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推动健身气功运动处方的规范化、科学化、全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身气功 运动处方 标准化 内容构建 推进困囿 纾解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影释武:李小龙武道哲学的身体叙事及时代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尹永佩 连亚菲 +1 位作者 刘福根 姜传银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9,100,共13页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李小龙“以影释武”的身体叙事和时代价值进行解读。认为:无法无执、动静中和、无我无限是李小龙武道哲学的核心内涵;李小龙电影以身体为叙事语言和媒介,分别从“以身演事、以身行事、以身成事”3个层面...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李小龙“以影释武”的身体叙事和时代价值进行解读。认为:无法无执、动静中和、无我无限是李小龙武道哲学的核心内涵;李小龙电影以身体为叙事语言和媒介,分别从“以身演事、以身行事、以身成事”3个层面,完成了对“艺术的身体”、“武道的身体”和“哲学的身体”的身体叙事和文化建构;李小龙尚武求真的武学理念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境界,对构建中国武术话语体系和唤醒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阐发李小龙现象的文化内涵,能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力量”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影释武 李小龙 武道哲学 身体叙事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视域下形意拳传承的三重进路: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 被引量:1
20
作者 侯天媛 郭玉成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3,共7页
基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当下的形意拳传承正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研究从文化遗产理论出发,运用比较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从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3个层面对当下形意拳传承机制进行分析,以探究形意拳传承发展的内在... 基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当下的形意拳传承正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研究从文化遗产理论出发,运用比较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从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3个层面对当下形意拳传承机制进行分析,以探究形意拳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形意拳传承通过“见景见情见精神”的记忆重塑增加形意拳时间延续和空间认同的认知维度;通过“见人见拳见生活”的价值重构扩大形意拳功能范围和影响领域;通过“见众见智见和谐”的秩序重建规范形意拳传承中的理念与行为。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为形意拳搭建起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形意拳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考,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遗产 形意拳 传统武术 身体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