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拓展与诠释:中国武艺岩画研究的内容体系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郭玉成 徐在贵 +1 位作者 刘韬光 李忠瑞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0-669,共10页
以武艺内容为题材创作的武艺岩画对于武术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立足武艺岩画实际,以交叉学科视野,从武艺岩画研究理论方法的建构与阐析、武艺岩画的地域分布与文化特征、武艺岩画的题材分类与武艺形式、武艺岩画与地域历史文... 以武艺内容为题材创作的武艺岩画对于武术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立足武艺岩画实际,以交叉学科视野,从武艺岩画研究理论方法的建构与阐析、武艺岩画的地域分布与文化特征、武艺岩画的题材分类与武艺形式、武艺岩画与地域历史文化的互动、武艺岩画与地域武术文化的互证、武艺岩画与象形武术的内在联系、武艺岩画与原始宗教文化的融合、武艺岩画与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武艺岩画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联、中外武艺类岩画的对比与分析等10个方面,系统建构中国武艺岩画研究的内容体系。着力开辟武艺岩画研究新领域,进而为充实武术研究新史料,开拓武术研究新视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武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艺 武术 岩画 内容体系 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自在生成与自觉构建语境下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逻辑
2
作者 侯天媛 郭玉成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6,98,共12页
中华民族语境下的形(心)意拳曾保家国于危难、维社会之稳定、冠“国术”而传扬,是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过程同步且互构的一个缩影。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过程追溯、叙述性分析等方法发现,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体现出与中华民... 中华民族语境下的形(心)意拳曾保家国于危难、维社会之稳定、冠“国术”而传扬,是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过程同步且互构的一个缩影。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过程追溯、叙述性分析等方法发现,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体现出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相似的叙事逻辑:在中华民族自在生成的历史时期,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中凝结于拳师个体生命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天下观、民族观、家族观和人生观与中华民族叙事相融通;在中华民族自觉构建的历史时期,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从拳术理论到社会实践都体现出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反思与重构。中华民族语境下形(心)意拳历史叙事逻辑的重新梳理,对于探讨武术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作用和未来潜力具有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心)意拳 自在生成 自觉构建 武术 中华民族 历史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更有效力的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体系研究
3
作者 郭玉成 刘韬光 +2 位作者 李忠瑞 张美玉 劳嘉欢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4-271,共8页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提升中华武术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基于传播学理论,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体系的四个原则: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互动、整体传播与局部传播互联、主动传播与被动传播互融、刚性传播...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提升中华武术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基于传播学理论,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体系的四个原则: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互动、整体传播与局部传播互联、主动传播与被动传播互融、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互补;四个要素:以主体协同实现立体化传播格局、以受众分层实现差异化传播表达、以复合平台实现多维化传播渠道、以评估反馈实现动态化传播效果;五个对策:构建更有深度的理论体系、更有力度的话语体系、更有准度的标识体系、更有温度的叙事体系、更有广度的知识体系。以此提升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世界影响力、文化感召力、形象亲和力、话语说服力和舆论引导力,旨在推动中华武术更好向世界传播,更好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武术 武术传播 国际传播体系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 被引量:3
4
作者 郭玉成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3,共8页
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构成。聚焦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内涵阐释基础上认为:建构原则是赓续文脉、接续传统以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创新引领、与时偕行以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 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构成。聚焦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内涵阐释基础上认为:建构原则是赓续文脉、接续传统以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创新引领、与时偕行以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纲举目张、广博精专以体现系统性与专业性;总体思路是扎根文化、彰显自信以确立本土性与独立性,交融互鉴、筑牢根基以促进融通性与稳定性,承旧启新、经世致用以塑造创新性与实用性。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文化、传播、教育、竞技、健康、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8个方向,提炼和阐析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架构及内容,旨在为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挥应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武术 自主知识 体系 核心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体·主体·体道:武术套路审美的三重意象
5
作者 吕艾文 郭玉成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7,共11页
武术套路审美意象是武术套路审美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武术套路美的感受与认知。以中国传统哲学、古典美学以及审美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对武术套路审美意象的逻辑结构和实践意义进行归纳与总结。认为,武术套路... 武术套路审美意象是武术套路审美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武术套路美的感受与认知。以中国传统哲学、古典美学以及审美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对武术套路审美意象的逻辑结构和实践意义进行归纳与总结。认为,武术套路审美意象包含实体意象、主体意象和体道意象三部分内容。其中:武术套路实体意象以“象性思维”为哲学基础,分为“身体意象”和“情感意象”两大逻辑类别,在武术套路动作的创作与学习阶段以及技能的获得与提升阶段具有实践意义;武术套路主体意象以“诗性思维”为哲学基础,分为“形式意象”和“风格意象”两大逻辑类别,在引导习武者把握武术套路的审美意境、增强习武者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创新能力以及提升习武者的审美自信和艺术胸襟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武术套路体道意象以“德性思维”为哲学基础,分为“伦理之道”“修身之道”“人生之道”三大逻辑层次,在增强习武者的身心健康、提高习武者的人生境界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套路 审美意象 实体意象 主体意象 体道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谚语的多维取向、内容归聚与释读之方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韬光 郭玉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6,共9页
武术谚语是中国武术“活的语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文章依从武术谚语实际,认为其具有多维取向,即拳种流派之维:拳派个性的言说;地域民俗之维:文化差异的表征;伦理道德之维:尚德崇和的传统;朴素哲思之维:寓理于技的旨趣;... 武术谚语是中国武术“活的语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文章依从武术谚语实际,认为其具有多维取向,即拳种流派之维:拳派个性的言说;地域民俗之维:文化差异的表征;伦理道德之维:尚德崇和的传统;朴素哲思之维:寓理于技的旨趣;理法窍要之维:练用经验的总结;象形取意之维:天人合一的倾向。在此基础上,从修身、健身、防身、教学、训练、技法等方面析其内容归聚及要义,并提出武术谚语的释读之方及其理据,即文化性与传统性:武术谚语释读的双重面向;科普性和受众性:武术谚语表达的现代取向;理据性和准确性:武术谚语语素的合理释义;学术性和深刻性:武术谚语内涵的挖掘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谚语 多维取向 内容归聚 释读之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武术四时观的文化形成与现代阐释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守培 米晓宇 +1 位作者 孙富强 向春玉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9,共9页
为加快提炼中华优秀武术文化精髓,融通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时间生物学,对传统武术四时观展开深入剖析。研究认为传统武术四时观在战国时期已初步形成,其不断发展受习武者对四时的生活感知和文化承袭、对康养之法与技击之道的孜孜追... 为加快提炼中华优秀武术文化精髓,融通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时间生物学,对传统武术四时观展开深入剖析。研究认为传统武术四时观在战国时期已初步形成,其不断发展受习武者对四时的生活感知和文化承袭、对康养之法与技击之道的孜孜追求、对天地之理乃至生命本源的终极追问所影响,展现出人性与天道贯通的哲学本质,以及顺天应时的生命和谐观、以时统空的生命时空观、无往不复的生命变易观、契之以节的生命节律观等内涵。时间生物学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较好论证传统武术四时观的合理性,提出精准化、层次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新时代弘扬传统武术四时观,可从知识重建的维度发掘深层文化内涵,助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从伦理教育的角度彰显其内在精神追求,塑造习武者新的生命秩序;从置身世界的方式体验其安身安心之道,助力现代人找回内心安宁;从天人和谐的视野激活其文化认同价值,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生命关怀的立场承续其生命文化观念,促进现代人提高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四时观 时间生物学 和谐观 时空观 变易观 节律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道统论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思想论绎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韬光 郭玉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2-52,共11页
基于宋明理学道统论分析传统武术传承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仁义为本、德贯始终,厘定统序、标示正宗,以心传心、身体心验,技以承道、技道参融。其形成理路是,厚植传统武术师道尊严,深化传统武术谱系观念,发展传统武术礼制秩序,渗融传统武... 基于宋明理学道统论分析传统武术传承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仁义为本、德贯始终,厘定统序、标示正宗,以心传心、身体心验,技以承道、技道参融。其形成理路是,厚植传统武术师道尊严,深化传统武术谱系观念,发展传统武术礼制秩序,渗融传统武术义理范畴。其历史影响主要表现为:既培植了行仁由义的德性自觉,也滋生了假借仁义的伪妄现象;既深化了拳种门派的统序意识,也形成了相轻互斥的排他心理;既强化了体认自得的工夫方法,也催生了自以为是的偏蔽己见;既承继了志道精技的文化传统,也养成了离技论道的空谈陋习。辩证扬弃传统武术传承思想,回到其主要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场域进行多维审思,有助于更好地立足根本、返本开新,为优化新时期武术传承发展实践提供经验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道统论 传统武术 传承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