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卒中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研究的十年进展 被引量:39
1
作者 王永亭 曾丽莉 +6 位作者 吕海燕 袁法磊 谢博华 蔡蓓蓓 汤耀辉 管永靖 杨国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2-27,共26页
脑卒中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疾患之一,具有高发病、高致残及高致死性之特点,其中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占60%~80%。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明确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疾患之一,具有高发病、高致残及高致死性之特点,其中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占60%~80%。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明确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筛选高危人群、早期干预从而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近10年来,随着生物学技术和神经影像学领域的发展,新方法、新设备不断涌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脑梗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脑网络研究进展——结构、功能、计算与应用 被引量:39
2
作者 孙俊峰 洪祥飞 童善保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EI CSCD 2010年第4期74-90,共17页
对复杂脑网络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性介绍。首先回顾复杂网络和脑网络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介绍基于结构性连接、功能性连接、和因效性连接而建立的3种不同类型的脑网络,进一步讨论了关于结构性脑网络和功能性脑网络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基... 对复杂脑网络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性介绍。首先回顾复杂网络和脑网络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介绍基于结构性连接、功能性连接、和因效性连接而建立的3种不同类型的脑网络,进一步讨论了关于结构性脑网络和功能性脑网络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基于计算模型的脑网络研究,之后重点介绍复杂脑网络的两个重点应用,即在脑相关疾病和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对脑网络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脑网络 脑疾病 认知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马媛媛 杨国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8,共12页
脑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临床治疗方面,除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外,血管内机械取栓的出现是近年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重大突破。许多新药业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缺血性... 脑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临床治疗方面,除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外,血管内机械取栓的出现是近年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重大突破。许多新药业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拟就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简称"十二五")时期取得的缺血性卒中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组学技术、基因治疗、微小RNA治疗研究和干细胞治疗,特别是干细胞治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基础研究向临床积极转化为脑血管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中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国源 王继先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2期913-915,共3页
卒中的研究无论是在临床还是在基础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1970年,高血压被证实是所有类型卒中的很强的独立危险因烈。此后,其他几个主要的危险因素也相继确定并证明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卒中的发病率。1975年,
关键词 卒中 危险因素 复发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米簇标记小鼠胚胎干细胞的体外研究
5
作者 李金辉 李海 +3 位作者 程昌明 张春富 古宏晨 汪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978-1983,共6页
通过制备表面带正电荷(Cationic Magnetic Nanoclusters,CMNCs)和负电荷(Anionic Magnetic Nanoclusters,AMNCs)的磁性纳米簇,分别在体外对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mESC)进行标记.采用Prussianblue染色... 通过制备表面带正电荷(Cationic Magnetic Nanoclusters,CMNCs)和负电荷(Anionic Magnetic Nanoclusters,AMNCs)的磁性纳米簇,分别在体外对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mESC)进行标记.采用Prussianblue染色、电镜观察鉴定2种磁性纳米簇对mESC标记率的结果表明:CMNCs细胞标记组铁浓度在0.03~0.09mmol/L和AMNCs细胞标记组铁浓度在0.3~0.9mmol/L时,90%以上细胞被标记,透射电镜可见磁性纳米簇颗粒位于胞浆中.用7-AAD和CCK-8试剂盒分别检测标记后mESC的活力和增殖能力,结果显示:CMNCs细胞标记组在低于0.3mmol/L浓度标记后,对mESC的增殖能力与正常未标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AMNCs细胞标记组在高于0.06mmol/L浓度标记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MNCs相比,CMNCs在mESC标记方面表现出了优良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胚胎干细胞 磁性纳米簇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陈雅静 刘建荣 杨国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27-1733,共7页
外泌体是细胞内的多囊泡体与细胞质膜融合后主动分泌到细胞外的一种大小在30~100 nm的小囊泡。外泌体内含有脂质、蛋白质、miRNA等活性物质,可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或水平转移内含物发挥生物学功能。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间交流方式... 外泌体是细胞内的多囊泡体与细胞质膜融合后主动分泌到细胞外的一种大小在30~100 nm的小囊泡。外泌体内含有脂质、蛋白质、miRNA等活性物质,可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或水平转移内含物发挥生物学功能。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间交流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形成神经元—胶质信号网络。脑细胞及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及损伤修复机制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大量研究显示外泌体不仅可作为生物学标志物,同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潜能。本文着重阐述外泌体的一般特性、功能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中枢神经系统 MIRNA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银纳米粒子包覆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晨 古宏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8-964,共7页
金、银纳米粒子包覆的核-壳结构微球在众多领域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功能,也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分析和讨论了金、银纳米粒子包覆的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静电自组装法、原位还原法、晶种生长法、化学镀法、超声法、一... 金、银纳米粒子包覆的核-壳结构微球在众多领域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功能,也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分析和讨论了金、银纳米粒子包覆的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静电自组装法、原位还原法、晶种生长法、化学镀法、超声法、一步合成法等;简述了金、银纳米粒子包覆的核壳结构微球的优异性能及其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纳米粒子 核壳结构微球 包覆 聚苯乙烯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病临床高危人群认知功能损伤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朱田园 钱禛颖 +2 位作者 焦雄 唐莺莹 王继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重性精神疾病,多起病于成年早期,发病后有明显的功能损害和慢性化病程,使其预后不容乐观,对精神分裂症早期识别和干预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1]。最新研究证明精神分裂症的未治疗时间越长,海马萎缩越严重,预后越差[2]。...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重性精神疾病,多起病于成年早期,发病后有明显的功能损害和慢性化病程,使其预后不容乐观,对精神分裂症早期识别和干预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1]。最新研究证明精神分裂症的未治疗时间越长,海马萎缩越严重,预后越差[2]。精神病临床高危人群(clinical high risk for psychosis,CHR)是指近期(多为1年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但程度较轻,尚具有自知力的群体[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临床高危 认知功能损伤 非侵入性脑刺激 经颅磁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图像信息学方法研究三维支架中细胞的信号通路
9
作者 郭进 TZERANIS Dimitrios S +1 位作者 SO Peter T C 魏勋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57-1262,共6页
通过慢病毒介导的短发夹RNA对成纤维细胞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进行干扰,采用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并结合基于细胞-细胞外基质三维系统的图像信息学方法,研究了植于多孔胶原蛋白支架中成纤维细胞分化过程的TGF-β信号通路... 通过慢病毒介导的短发夹RNA对成纤维细胞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进行干扰,采用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并结合基于细胞-细胞外基质三维系统的图像信息学方法,研究了植于多孔胶原蛋白支架中成纤维细胞分化过程的TGF-β信号通路.结果表明,在介导成纤维细胞分化的过程中,生长因子TGF-β1比TGF-β3发挥的作用更大,在TGF-β1介导的成纤维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SMAD1和SMAD3通过不同方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所得结果与通过生化或遗传学方法的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学 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 转化生长因子Β 成纤维细胞 多孔胶原蛋白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干细胞治疗中纳米造影剂活体示踪研究进展
10
作者 陈超 张春富 +1 位作者 王永亭 杨国源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2期966-972,共7页
干细胞移植可能是将来治疗卒中的理想方法之一。无创示踪干细胞在脑中的存活、增殖分化、迁移,以及与宿主的整合是确定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材料科学的发展,愈来愈多的无创模式和与之相... 干细胞移植可能是将来治疗卒中的理想方法之一。无创示踪干细胞在脑中的存活、增殖分化、迁移,以及与宿主的整合是确定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材料科学的发展,愈来愈多的无创模式和与之相应的新型造影剂被用于移植细胞的活体示踪,并已在动物模型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对应用纳米造影剂在卒中干细胞治疗中活体示踪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卒中 超顺磁氧化铁 量子点 多模态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冷热交替损伤建立鸸鹋股骨头坏死塌陷模型 被引量:11
11
作者 范猛 汪爱媛 +7 位作者 王玉 彭江 赵斌 刘斌 张莉 孙建奇 许文静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5-381,479-481,共10页
目的建立两足动物鸸鹋的新股骨头坏死塌陷动物模型,提高塌陷的发生率和一致性,以期更好地进行骨坏死机制及治疗评价的研究。方法采用成年鸸鹋20只,通过定制的治疗探针插入股骨头负重区,采用局部液氮冷冻和射频加热交替的方法,进行闭合... 目的建立两足动物鸸鹋的新股骨头坏死塌陷动物模型,提高塌陷的发生率和一致性,以期更好地进行骨坏死机制及治疗评价的研究。方法采用成年鸸鹋20只,通过定制的治疗探针插入股骨头负重区,采用局部液氮冷冻和射频加热交替的方法,进行闭合回路的液氮冷冻损伤和射频加热损伤的交替,术后2、4、8、12、16周进行髋关节MRI检查,并在动物处死前进行下肢骨内微血管造影,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无明显感染征象,未发生实验动物异常死亡。髋关节MRI表现为:(1)术后4周广泛水肿;(2)术后8周异常信号逐渐局限;(3)术后12周开始出现股骨头塌陷。术后16周股骨头标本Micro-CT和组织学检查显示股骨头内血运受损,骨小梁骨折,空骨陷窝;塌陷侧股骨头的骨矿物量和骨小梁间距分别为(380.31±28.12)mg/cm3和(0.86±0.32)mm,明显低于对照侧的(415.75±41.28)mg/cm3和(1.17±0.17)mm(P均<0.05);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厚度分别为(47.28±17.14)%和(506.17±220.58)μm,明显高于对照侧的(30.92±4.01)%和(325.50±44.53)μm(P均<0.05)。术后16周骨内微血管造影显示,对照侧血管体积分数为(0.315±0.055)%,明显大于塌陷侧的(0.142±0.059)%(P<0.05)。结论采用局部冷热交替的方法成功建立鸸鹋塌陷性股骨头骨坏死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塌陷率,是股骨头骨坏死研究的良好模型,可用于骨坏死的塌陷机制研究和治疗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动物模型 MICRO-CT 鸸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血管单元在脑缺血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国源 贺小松 王永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咕卒中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瘸之一.具有高发病、高病残及高病死的特点,其中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占60%~80%。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缺血和(或)出血性卒中发病率詈世界首位,
关键词 脑缺血 神经系统 血管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刺激在改善膀胱功能障碍上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雪燕 石萍 +2 位作者 郭智霖 王金武 蓝宁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2-461,471,共11页
神经电刺激和电调节技术已经广泛和成功地应用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其中对骶神经根进行电刺激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刺激方式。骶神经前根电刺激(SARS)配合完全性骶神经后根切除术,经临床验证可有效地提高脊髓损伤(SCI)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电刺激和电调节技术已经广泛和成功地应用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其中对骶神经根进行电刺激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刺激方式。骶神经前根电刺激(SARS)配合完全性骶神经后根切除术,经临床验证可有效地提高脊髓损伤(SCI)患者的生活质量。骶神经电调节(SNM)无需切除神经即可调节难治性膀胱功能障碍,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刺激骶神经时通过传入和/或传出神经抑制了逼尿肌过度活动。综述了目前国内外SARS和SNM技术的最新发展,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 骶神经电调节 膀胱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手术训练系统的血流模拟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雷 肖双九 +2 位作者 顾力栩 郑广超 夏福清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1年第1期65-68,74,共5页
虚拟手术训练系统的血流模拟是系统中模型模拟的重要部分。实时准确的血流流动效果,可以明显地增强虚拟手术训练系统的真实感。首先基于流体力学的Navier-Stokes方程的数值化解法,模拟血流流动的效果;然后在VTK框架中进行渲染,将血流模... 虚拟手术训练系统的血流模拟是系统中模型模拟的重要部分。实时准确的血流流动效果,可以明显地增强虚拟手术训练系统的真实感。首先基于流体力学的Navier-Stokes方程的数值化解法,模拟血流流动的效果;然后在VTK框架中进行渲染,将血流模块集成到一个已有的、初步成熟的系统中;最后通过实验,表明血流模块的加入使系统的真实感得到较好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流体力学 流体渲染 粒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环境下六自由度穿刺定位机器人的研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孟纪超 谢叻 神祥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36-1439,共4页
针对核磁共振环境下穿刺手术的定位难题,采用机器人串并联机构设计并运用气动驱动方式,研制出6自由度的穿刺定位机器人.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穿刺定位机器人能够满足穿刺机器人与核磁共振环境中结构和材料的兼容性,实现了核磁共振环境下穿... 针对核磁共振环境下穿刺手术的定位难题,采用机器人串并联机构设计并运用气动驱动方式,研制出6自由度的穿刺定位机器人.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穿刺定位机器人能够满足穿刺机器人与核磁共振环境中结构和材料的兼容性,实现了核磁共振环境下穿刺手术的机器人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图像 穿刺手术 定位 机器人 兼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富环境对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社交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姜敏 王继先 +2 位作者 余波 杨国源 陈文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研究长期丰富环境对促进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社交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ICR小鼠16只,复制大脑中动脉永久性栓塞模型。术后第1天将小鼠分为丰富环境组(n=8)和标准环境组(n=8)。术后7 d、14 d、21 d、28 d对小鼠进行改良... 目的研究长期丰富环境对促进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社交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ICR小鼠16只,复制大脑中动脉永久性栓塞模型。术后第1天将小鼠分为丰富环境组(n=8)和标准环境组(n=8)。术后7 d、14 d、21 d、28 d对小鼠进行改良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m NSS),进行疲劳转棒仪、聪明笼子检测。结果术后28 d,丰富环境组m NSS评分与转棒疲劳试验结果优于标准环境组(t>2.927,P<0.05)。一般运动试验中,术后14~28 d,丰富环境组在聪明笼子中间区域出现的时间长于标准环境组(t>2.480,P<0.05);社交行为试验中,术后7~28 d,丰富环境组比标准环境组表现出对陌生小鼠更感兴趣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4~28 d,丰富环境组出现在中间区域的时间明显长于标准环境组(t>3.472,P<0.01);术后14 d在聪明笼子中的移动速度高于标准环境组(P<0.05)。结论丰富环境有助于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并可能促进其社交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损伤 丰富环境 运动 社交 行为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支持向量机检测乳腺X线影像中的结构扭曲 被引量:4
17
作者 龚著琳 陈瑛 章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38-1042,共5页
利用频域小波变换对乳腺X线影像中结构扭曲的图像进行小波分解,从得到的分解图像中计算了12个与纹理有关的特征参数.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对样本集2组实验对象(乳腺结构扭曲、正常样本各19个)进行乳腺结构扭曲的识别分类;通过优化支持... 利用频域小波变换对乳腺X线影像中结构扭曲的图像进行小波分解,从得到的分解图像中计算了12个与纹理有关的特征参数.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对样本集2组实验对象(乳腺结构扭曲、正常样本各19个)进行乳腺结构扭曲的识别分类;通过优化支持向量机参数条件,得到最好的分类结果.分类结果表明:本研究确定的12个纹理特征参数组合,用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检测和识别乳腺结构扭曲,分类正确率为92.1%、灵敏度89.5%和特异度9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X线影像 结构扭曲 纹理特征 离散小波变换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完全脊髓横断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雪燕 石萍 +1 位作者 孙煜浩 蓝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建立和标准化一个骶髓上完全脊髓横断损伤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的大鼠模型。方法:在16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脊髓T9—T11处进行椎板切除,造成完全脊髓横断。采用术后每天手动按摩膀胱排尿的尿量变化和脊髓损伤大鼠与健康大鼠... 目的:建立和标准化一个骶髓上完全脊髓横断损伤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的大鼠模型。方法:在16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脊髓T9—T11处进行椎板切除,造成完全脊髓横断。采用术后每天手动按摩膀胱排尿的尿量变化和脊髓损伤大鼠与健康大鼠的两组膀胱内压图比较来进行评价。6只鼠作为健康对照。结果:通过术后护理降低并发症。术后每天进行按摩排尿,尿量不断上升,1周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对健康大鼠和脊髓损伤大鼠的膀胱以相同灌注速度持续灌注生理盐水,正常大鼠的膀胱呈现稳定的周期性排尿收缩活动,而脊髓损伤大鼠在膀胱内压持续升高后产生重复性强烈的排尿收缩。结论:在脊髓休克期结束之后的脊髓恢复期内,所有脊髓损伤模型的大鼠膀胱都呈现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症状。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的模型,此模型简单经济,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下膀胱功能障碍的电刺激调节和康复提供了有价值的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膀胱功能障碍 大鼠模型 神经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场处理对红梅插穗生根及相关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结明 李瑞雪 何章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40-643,共4页
为提高红梅插穗的扦插成活率,本试验设置了1 kV/cm、2 kV/cm、3 kV/cm、4 kV/cm 4种电场强度的静电场处理,研究了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红梅插穗生根及相关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红梅插穗生根期间,2~3 kV/cm静电场处理的插穗可溶性... 为提高红梅插穗的扦插成活率,本试验设置了1 kV/cm、2 kV/cm、3 kV/cm、4 kV/cm 4种电场强度的静电场处理,研究了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红梅插穗生根及相关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红梅插穗生根期间,2~3 kV/cm静电场处理的插穗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扦插成活率、根系活力、单株生根数、根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4 kV/cm静电场处理插穗的相应检测指标均低于对照。以上结果表明,采用适当强度的静电场处理可促进红梅插穗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上升,提高扦插成活率;对于红梅插穗生根,3 kV/cm是最适的电场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场 红梅插穗 生根 生物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与免疫反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继先 张博爱 杨国源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4期316-321,共6页
免疫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卒中病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都参与这一过程。免疫反应不仅仅造成炎性损伤,引起外周血和免疫器官出现相应的免疫调节,还在缺血性脑损伤后的脑组织修复和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缺血诱导... 免疫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卒中病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都参与这一过程。免疫反应不仅仅造成炎性损伤,引起外周血和免疫器官出现相应的免疫调节,还在缺血性脑损伤后的脑组织修复和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缺血诱导的炎症反应和进行免疫调节具有脑保护和脑组织修复/重建作用,可能是缺血性脑损伤的一种新的治疗途径。目前关于缺血性脑损伤的免疫治疗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免疫系统功能和脑缺血损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确保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炎症介质 免疫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