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地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一体化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及分档服务内容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云淑 马宁 +6 位作者 马弘 陈经纬 管丽丽 朱金燕 谢斌 于欣 栗克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674-2679,共6页
目的分析样本地区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剖析其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农村地区开展医院社区一体化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治疗所需的人员资质、来源、配置标准及分档服务内容。方法 2009年7月,采用现场调查、深入访谈、文献复习法总结... 目的分析样本地区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剖析其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农村地区开展医院社区一体化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治疗所需的人员资质、来源、配置标准及分档服务内容。方法 2009年7月,采用现场调查、深入访谈、文献复习法总结国内外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人力资源现况,形成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标准技术流程和人力资源配置标准设计方案,之后在河北地区的省、市、县、乡、村级进行人员配置并进行培训,对105例不稳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采用标准技术流程进行为期6个月的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治疗。因缺乏市和县级精神卫生机构,省级同时担负了市和县级职责。采用工作分析法记录各岗位人员的服务项目及工作时间,计算全职当量人数(EFT,以工作8 h/d为EFT 1人),并分别计算医院和社区提供不同服务和频率时所需的EFT。结果 (1)社区精神病管理涉及的岗位有精神科医生和护士、心理治疗师、社工、职业治疗师,在农村可由受过培训的执业/助理医师、社康护士、村医及村干部等协助工作。(2)医院社区提供分档服务,根据提供服务的内容和频率不同,精神卫生服务分为基础、中、高3个配置标准。(3)参与管理治疗的工作人员共117人,折合EFT=17.02人,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应为EFT 14.18人/10万人口。根据提供服务的内容和频率不同,得出基础配置、中档配置、高档配置标准分别为每10万人口EFT为9.17(医院∶社区=3.80∶5.37)、14.18(医院∶社区=4.50∶9.68)、20.51(医院∶社区=4.80∶15.71)人。结论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管理治疗模式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培训基层卫生人员和村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基础精神卫生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 人力资源 配置标准 分档服务 河北省 农村 全职当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精神科药物干预2例报告 被引量:15
2
作者 琚明亮 徐庆年 +2 位作者 龙彬 王振 郭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伴发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的病例特征及精神科干预策略,以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ASD的识别和诊疗认识。方法报告2例在隔离状态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现ASD的病例,结合文献...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伴发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的病例特征及精神科干预策略,以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ASD的识别和诊疗认识。方法报告2例在隔离状态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现ASD的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精神科干预过程。结果2例患者在隔离状态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出现ASD,2例患者均无自知力,不配合治疗,同时有情绪激动、冲动或纠缠行为,严重影响隔离病房诊疗秩序,并增加工作人员感染风险。其中1例因有明显焦虑、悲观、绝望表现,短期使用小剂量奥氮平合并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后,焦虑、抑郁情绪很快缓解;另1例老年患者除情绪症状外,有被害妄想症状,在持续小剂量奥氮平治疗约5 d后,情绪症状改善,妄想症状消失。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ASD不仅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症状,还会出现冲动、消极行为,临床上应高度警惕,需要精神科干预时,应灵活应用指南,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选择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应激障碍 抗精神病药物 抗抑郁药物 心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超高危及高危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文政 石莹莹 +1 位作者 于欣 蒲城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58-1462,1466,共6页
目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超高危及高危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诊断标准的22例超高危患者(超高危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57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的急性... 目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超高危及高危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诊断标准的22例超高危患者(超高危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57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的急性期患者(急性期组)和3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高危组)。采用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沟槽钉板测验、连线测验A、颜色连线测验Ⅱ、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范畴流利测验、斯特鲁色词测验、符号编码测验、定步调听觉连续加法测验评价3组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结果·在所有神经认知测验中,高危组沟槽钉板测验非利手精细动作(39.47±12.30)受损最为明显,超高危组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图形记忆(38.75±8.21)和沟槽钉板测验利手精细动作(36.45±8.52)受损更为明显,急性期组沟槽钉板测验利手精细动作(32.04±10.55)、沟槽钉板测验非利手精细动作(28.82±10.78)、颜色连线测验Ⅱ(32.06±14.99)受损更为明显。3组间比较,除了范畴流利测验、斯特鲁单词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超高危组在所有认知变量中的得分都是介于高危组和急性期组之间的。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超高危及高危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各有特点,不同神经认知功能领域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疾病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超高危患者在神经认知领域存在广泛和显著的损害,其程度介于未患病的一级亲属和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认知功能 精神分裂症 超高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0
4
作者 段艳平 陈林 +12 位作者 刘艳红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志宇 黄毅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抑郁发作模块、自杀模块和精神病性疾患模块,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较不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OR=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控制体验(OR=3.54)、幻听(OR=3.84)和无价值感/罪恶感(OR=4.78)的患者更易有自杀未遂风险。结论:本研究提示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存在被控制体验、幻听和无价值感/罪恶感症状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可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危险因素 二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24
5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多中心调查 被引量:24
6
作者 赵静波 季建林 +7 位作者 程文红 张岚 王玲 孙丽华 周晓琴 杨海波 付深省 宋鸽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9-233,241,共6页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为评价工具,对全国范围内100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60.1%。...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为评价工具,对全国范围内100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60.1%。结果:76.2%的被调查者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会有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66.2%的人曾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的帮助,少部分人有过极端抑郁的情绪(24.6%),14.8%的人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伦理判断,较有争议的条目是"用自我暴露或现身说法来作为治疗技术"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的气了"。职称、从业年限、平均每周咨询实践的时间等是影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主要因素(P<0.05或P<0.01),每周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越短、从业年限越短、职称越低的被调查者,难以胜任自己的专业的比例越大。结论:国内目前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较多存在胜任专业工作困难的感受,以及负性情绪体验,对于咨询过程中的某些伦理问题概念判断比较模糊。提示在今后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培训中有必要增加专业训练、统一伦理规范,定期接受督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咨询师 心理治疗师 专业能力 情感能力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精神疾病病人出走意念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郑慧芳 陆萍 金凤莲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7期1721-1722,共2页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疾病病人的出走意念,寻找相关因素。[方法]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出院当日的男、女精神疾病病人各50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00例住院精神疾病病人中有出走意念57例,其中59.6%是被强制入院,他们对疾病毫无自知力...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疾病病人的出走意念,寻找相关因素。[方法]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出院当日的男、女精神疾病病人各50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00例住院精神疾病病人中有出走意念57例,其中59.6%是被强制入院,他们对疾病毫无自知力,不愿意接受住院治疗,尤其在入院后的2周内有89.5%病人频繁出现出走意念,70.2%病人认为外出途中最容易实施出走行为。有出走意念者与无出走意念者相比,其性别、年龄、总病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送住院精神疾病病人外出检查、治疗时,尤其对入院时间在2周内、病程短或者年轻的男性病人,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病人的安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疾病 出走意念 出走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双重关系多中心调查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静波 程文红 +6 位作者 付深省 张岚 王玲 孙丽华 周晓琴 杨海波 季建林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年第5期37-40,共4页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双重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作为评价工具,对全国范围内100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来访者的...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双重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作为评价工具,对全国范围内100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双重关系中比较多见的是朋友关系。对于"为朋友、学生、被督导者、雇员提供咨询/治疗"是否符合伦理要求,从业者的伦理判断不一致,存在较明显的争议。性别、咨询年限、职称、参加的培训类型、是否合并用药和有处方权是影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双重关系的主要因素。结论国内目前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与来访者建立非性的双重关系现象并不少见,对于咨询过程中是否能与来访者建立双重关系的伦理判断比较模糊。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培训中有必要增加专业训练、统一伦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咨询师 心理治疗师 双重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精神分裂症前脉冲抑制特征及三年随访
9
作者 张郦 张云飞 +5 位作者 刘占文 李婷 季海峰 刘丽 薛连学 陈兴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特征,并随访其变化。方法纳入56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8名健康儿童,应用事件相关脑电仪,采用单独强刺激和弱刺激+强刺激范式,进行PPI检测。患儿组于治疗后第1年、第2...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特征,并随访其变化。方法纳入56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8名健康儿童,应用事件相关脑电仪,采用单独强刺激和弱刺激+强刺激范式,进行PPI检测。患儿组于治疗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进行PPI随访。结果基线时,在Cz点,患儿组比对照组单独强刺激的惊跳反射潜伏期延长[(97.00±13.02)ms vs.(86.02±11.10)ms,P<0.01],患儿组比对照组弱刺激+强刺激的惊跳反射潜伏期延长[(97.01±20.02)ms vs.(84.01±17.02)ms,P<0.01]、波幅增高[(47.01±21.00)μV vs.(39.00±12.01)μV,P<0.01],患儿组PPI比值低于对照组(43.02%±37.21%vs.66.00%±32.01%,P<0.01)。未发现患儿组PPI各指标与PANSS量表总分、各因子分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患儿组在治疗后的第1年、第2年和第3年进行PPI检测,Cz点惊跳反射波幅、PPI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PPI存在异常,随访提示PPI变异可能是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属性标志,此初步结论有待于临床中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儿童 感觉门控 前脉冲抑制 生物学标记 随访 潜伏期 波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冥想改善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与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小燕 濮正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66,共7页
轻度认知障碍(MCI)易进展为痴呆,目前尚无理想的干预方法。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冥想具有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的潜力,且其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已被推荐用于诸多神经精神疾病的康复领域。本文从冥想的概念背景、临床疗效、作用机制等角度综述其... 轻度认知障碍(MCI)易进展为痴呆,目前尚无理想的干预方法。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冥想具有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的潜力,且其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已被推荐用于诸多神经精神疾病的康复领域。本文从冥想的概念背景、临床疗效、作用机制等角度综述其在MCI治疗方面的运用与前景,以期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冥想 轻度认知障碍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微管聚集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赖小梅 朱啸巍 +2 位作者 张晓洁 栾兴华 王文政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6-640,共5页
微管聚集是肌肉活检中观察到的超微结构异常,可出现在多种获得性和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肌肉活检标本中。现报告1例34岁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长期口服甲泼尼龙、羟氯喹、他克莫司等,药物调整过程中出现双下肢近端间歇性肌无力。肌酸激酶... 微管聚集是肌肉活检中观察到的超微结构异常,可出现在多种获得性和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肌肉活检标本中。现报告1例34岁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长期口服甲泼尼龙、羟氯喹、他克莫司等,药物调整过程中出现双下肢近端间歇性肌无力。肌酸激酶正常,抗U1-RNP/Sm 49.45 RU/mL增高,肌电图示左侧髂腰肌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见肌纤维内微管聚集现象,经基因检测排除遗传性微管聚集肌病。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微管聚集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微管聚集相关疾病诊断的认识。本例患者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出现波动性肌无力以及肌肉病理微管聚集现象,调整SLE药物后症状可部分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肌无力 肌肉活检 微管聚集 管聚集肌病 药物性管聚集肌病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早期创伤史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程文红 刘漪 +3 位作者 范娟 李春波 李敏 王祖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6-327,342,共3页
目的:了解抑郁障碍青少年遭受童年创伤情况。方法:分别对61例门诊抑郁障碍青少年家庭和57例正常学生家庭采用童年期创伤调查问卷、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青少年组病前有较多创伤史(分离、虐待等)(47.5%/19.3%,确... 目的:了解抑郁障碍青少年遭受童年创伤情况。方法:分别对61例门诊抑郁障碍青少年家庭和57例正常学生家庭采用童年期创伤调查问卷、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青少年组病前有较多创伤史(分离、虐待等)(47.5%/19.3%,确切P=0.004.OR=3.79),有创伤经历的患者SDS评分较无创伤史的患者高(64.7±9.9/57.9±11.1,t=2.48,P=0.016)。结论:童年创伤与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早期创伤 回顾性研究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RI治疗首发为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对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则挚 苑成梅 +8 位作者 黄佳 洪武 胡莺燕 曹岚 卢卫红 王勇 吴志国 陈俊 方贻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15-718,共4页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后,出现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记录177例以抑郁发作为首次发作形式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并比较它们在没有出现自杀组和出现自杀组之间的差异,采用逐步L...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后,出现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记录177例以抑郁发作为首次发作形式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并比较它们在没有出现自杀组和出现自杀组之间的差异,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Hosmer-Lemeshow分别评估危险因素模型的准确度和拟合优度。结果没有出现自杀风险患者154例,出现自杀风险患者23例。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中饮酒史、心境障碍家族史、有易激惹症状、绝望感和伴随精神病性症状的比例高于未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均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而导致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为:易激惹(OR=4.04,95%CI:1.40~11.67,P<0.05),有精神病性症状(OR=6.23,95%CI:1.41~27.56,P<0.05)。ROC为0.71。Hosmer-Lemeshow为0.58。结论易激惹症状、精神病性症状是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予SSRI治疗出现自杀风险的潜在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首发抑郁发作 自杀风险 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应激大鼠中枢色氨酸羟化酶-2表达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盛宇 禹顺英 +3 位作者 汪东祥 郑贤杰 胡淑楠 李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99-50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应激大鼠各脑区五羟色胺合成通路中色氨酸羟化酶-2(Tryptophan hydroxylase-2,TPH2)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击诱导应激模型,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每天上午予以40 min的电击诱导1次持续3天,建... 目的探讨急性应激大鼠各脑区五羟色胺合成通路中色氨酸羟化酶-2(Tryptophan hydroxylase-2,TPH2)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击诱导应激模型,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每天上午予以40 min的电击诱导1次持续3天,建模后采用旷场试验评价大鼠行为;安乐处死,取血液及脑组织(海马、前额叶、中缝核及纹状体)低温保存后采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检测外周血及各脑区的TPH2mRNA的表达。结果经3天电击诱导后,实验组大鼠活动明显减少,与对照组行为学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海马(0.914±0.513 vs 3.640±2.836)、中缝核(0.484±0.374 vs 2.685±2.662)TPH2mRNA表达升高(P均<0.05);外周血、前额叶、纹状体TPH2mRNA表达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应激大鼠在中枢海马、中缝核TPH2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前额叶、纹状体与外周血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急性应激模型 抑郁症 色氨酸羟化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拉法辛缓释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建议 被引量:60
15
作者 吴文源 黄继忠 +15 位作者 司天梅 许秀峰 梅其一 季建林 李惠春 张宁 陆峥 施慎逊 周东丰 江开达 赵靖平 李凌江 贾福军 王刚 刘铁榜 张明园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50-560,共11页
文拉法辛(venlafaxine)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在多个国家作为抑郁症或广泛性焦虑障碍防治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对躯体化症状也有较好疗效.文拉法辛国内主要使用缓释胶囊等剂型,获批准适应证是各种类型抑郁症和广泛... 文拉法辛(venlafaxine)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在多个国家作为抑郁症或广泛性焦虑障碍防治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对躯体化症状也有较好疗效.文拉法辛国内主要使用缓释胶囊等剂型,获批准适应证是各种类型抑郁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文拉法辛具有相对独特的精神药理、药效、药代动力学特征,使用过程要注意一些事项.为进一步规范其临床应用以发挥最佳疗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抑郁症、焦虑障碍诊疗指南、循证医学证据和自身用药经验,撰写本文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用药的较全面信息,包括用药技巧、安全性、老年、儿童、孕妇和哺乳期患者等特殊人群中的临床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拉法辛 焦虑 抑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君 陈林 +17 位作者 吉振鹏 张索远 辛立敏 刘艳红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70,共6页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其中190例被诊断为双相障碍Ⅱ型,将这190例误诊患者按照有无自杀风险进行分组,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是否伴有自杀观念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被误诊患者自杀风险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有自杀风险组共74例患者,无自杀风险组共116例。有自杀风险组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年龄更小[(34.45±11.18)vs.(37.23±13.22)],起病年龄更早[(26.20±9.16)vs.(30.37±11.59)],更常伴有自杀观念(82.4%vs.5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9,95%CI:0.945-0.993)、伴有自杀观念(OR=4.129,95%CI:2.030-8.397)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发生自杀风险相关联(均P〈0.05)。结论年龄小、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抑郁症 自杀风险 危险因素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6
17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4 位作者 杨甫德 张索远 王君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13-617,共5页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 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 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其是否有自杀未遂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学资料及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典型特征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135例(18.5%)有自杀未遂,593例(81.5%)无自杀未遂。有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未遂组相比,起病年龄早[(32.3±11.9)vs.(35.3±13.1)],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中位数:2vs2),既往住院次数多(中位数:1vs.0),更多患者出现抑郁发作频繁(14.8%vs.7.4%),更常伴不典型症状(25.9%诋15.0%)和伴自杀意念(78.5%vs.50.3%),应用抗抑郁剂治疗者更多见(81.5%US.7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OR=1.18,95%CI:1.02~1.37)、抑郁发作频繁(OR=2.05,95%CI:1.14~3.68)、伴自杀意念(OR=3.55,95%CI:2.28~5.54)与自杀未遂相关联(P〈O.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伴自杀意念可能是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0
18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结果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9.2%(120/626)。自杀未遂组相较无自杀未遂组的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症状、伴自杀观念、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更多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6,95%CI:1.23~3.47)、伴自杀观念(OR=2.34,95%CI:1.44~3.79)、既往住院次数多(OR=1.21,95%CI:1.04~1.42)、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21,95%CI:1.38~3.54)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联(均P<0.05)。结论发作频繁、既往住院次数多、有自杀观念或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忧郁特征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 被引量:44
19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7 位作者 吉振鹏 张索远 王君 刘艳红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12-816,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焦虑模块,分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组728例(62.1%)及不伴焦虑症状组444例(37.9%)。采用M.I.N.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风险者331例(45.5%);不伴焦虑症状者中有自杀风险者54例(12.2%)。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比较,伴焦虑症状者自杀风险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7)、伴精神病性症状(OR=2.01)、伴焦虑症状(OR=3.18)、伴忧郁型特征(OR=2.90)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相关。结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自杀风险。发作频繁、伴精神病性症状、伴焦虑症状或伴忧郁型特征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症状 自杀风险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陈林 吉振鹏 +12 位作者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4-299,共6页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非典型特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