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骨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的作用及与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费成明 常春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33-1136,共4页
造血微环境(造血龛)主要由成骨龛和血管龛组成,而成骨细胞是成骨龛的主要组成成分,并对调节造血龛起到重要作用,成骨细胞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成骨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的作用以及成骨细胞与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关系的最新进... 造血微环境(造血龛)主要由成骨龛和血管龛组成,而成骨细胞是成骨龛的主要组成成分,并对调节造血龛起到重要作用,成骨细胞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成骨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的作用以及成骨细胞与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关系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微环境 成骨细胞 成骨龛 血管龛 造血干细胞 血液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囊泡在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微环境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费成明 常春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8-291,共4页
骨髓微环境在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骨髓微环境中各种细胞间交流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和可溶性分子,还可以通过分泌胞外囊泡来实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胞外囊泡是介导恶性血液病骨髓微环境异常的重要媒介... 骨髓微环境在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骨髓微环境中各种细胞间交流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和可溶性分子,还可以通过分泌胞外囊泡来实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胞外囊泡是介导恶性血液病骨髓微环境异常的重要媒介。本文就胞外囊泡的生物学特性、作为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价值、与恶性血液病骨髓微环境、耐药的关系以及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前景等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囊泡 外泌体 骨髓微环境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m3/galectin-9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杨东琴 张玉梅 +2 位作者 吴凌云 吴东 常春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60-1364,共5页
血液系统肿瘤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除传统放化疗外,免疫治疗已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却受到CD8^(+)T细胞衰竭的限制,而CD8^(+)T细胞衰竭主要与一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激活相关,如T细胞免疫球蛋... 血液系统肿瘤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除传统放化疗外,免疫治疗已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却受到CD8^(+)T细胞衰竭的限制,而CD8^(+)T细胞衰竭主要与一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激活相关,如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域3(Tim3)、程序性死亡-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等。其中,Tim3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Tim3与它的配体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结合,产生了很强的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在许多肿瘤中,Tim3被认为与CD8^(+)T细胞衰竭有关。本文拟对Tim3/galectin-9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3 GALECTIN-9 血液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甲基化修饰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朱屿倩 吴凌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6-401,共6页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最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方式。该方式不仅能够在相关酶的催化调控下介导RNA剪接、翻译、衰变等多种RNA代谢过程,还可以通过调节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多能干细胞的自我更新...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最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方式。该方式不仅能够在相关酶的催化调控下介导RNA剪接、翻译、衰变等多种RNA代谢过程,还可以通过调节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多能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与分化来影响骨髓造血过程。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m^6A甲基化修饰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靶向抑制m^6A相关因子有助于增加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对治疗药物的敏感性。该文就m^6A甲基化修饰的生物学特征、造血调控功能以及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6-甲基腺苷 血液肿瘤 甲基化 基因表达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糖体蛋白异常与相关血液疾病 被引量:2
5
作者 祁岳坤 吴凌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92-1896,共5页
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RP)是组成核糖体的重要元件之一,它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细胞中并且含量丰富,可以和RNA结合形成核糖体行使蛋白质合成的功能。除了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之外,RP还具有独立于核糖体之外的功能,包括参与DNA的修... 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RP)是组成核糖体的重要元件之一,它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细胞中并且含量丰富,可以和RNA结合形成核糖体行使蛋白质合成的功能。除了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之外,RP还具有独立于核糖体之外的功能,包括参与DNA的修复,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称之为RP的核糖体外功能(extraribosomal functions)。目前,已经证实部分血液系统的疾病与核糖体蛋白异常有关。由于骨髓造血细胞的快速更新,生长,分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核糖体蛋白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细胞生长的调控,因而血液系统更容易受到核糖体蛋白表达异常的影响。本文就核糖体蛋白异常与相关血液疾病问题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蛋白 核糖体应激 P53 血液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在不同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的迁移、黏附和细胞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常春康 李晓 +5 位作者 吴凌云 徐黎 宋陆茜 贺琪 应韶旭 Joachim Deeg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61-465,共5页
本研究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的迁移、黏附和细胞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有关的信号转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的细胞系KG1a、ML1、U937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以免疫荧... 本研究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的迁移、黏附和细胞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有关的信号转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的细胞系KG1a、ML1、U937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DF-1对肿瘤细胞膜表面分子的影响;通过微孔细胞转移实验检测SDF-1对AML细胞的趋化作用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趋化过程中的作用;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检测PI3K信号途径有关的细胞凋亡分子BCL-XL在SDF-1活化此途径后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AML细胞系不同程度表达CD34(KG1a=95.6%、ML1=4.6%、U937=4.8%)、CD45(KG1a=98.3%、U937=97.5%、ML1=17.8%)、CXCR4(ML1=85.4%、U937=43.6%、KG1a=3.8%)、ICAM(KG1a=75.8%、U937=41.8%、ML1=46.3%)。SDF-1能促进CXCR4高表达的ML1和U937细胞在基质细胞的黏附并能够诱导此类细胞的迁移,上述作用被G蛋白抑制剂pertussis toxin(PTX)、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明显抑制;而对CXCR4低表达的KG1a细胞则无上述作用。SDF通过此途径还促进肿瘤细胞存活;此作用同样可被PI3K抑制剂明显抑制,加用wortman-nin后促肿瘤细胞调亡显著增加。蛋白免疫印记检测phospho-AKT、BCL-XL显示,在SDF组明显增强,加用PTX、wortmannin组则减弱。结论:SDF-1能触发CXCR4高表达的ML1和U937细胞的极化形态的建立及诱导黏附分子的重新分布,从而通过PI3K信号途径促进此类AML细胞的迁移,减少肿瘤细胞的调亡,而对CXCR4低表达的KG1a细胞则无上述作用。上述作用可以被PI3K信号途径阻断剂和G蛋白抑制剂所阻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F-1 急性髓系白血病 磷脂酰肌醇3激酶 细胞迁移 细胞凋亡 细胞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对MDS-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吴东 张耀 +2 位作者 赵佑山 郭娟 常春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71-1476,共6页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的不同剂量对MDS-RAEB(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始细胞增多型)细胞株MDS-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C-MS/MS生物分析法检测应用DAC 20和15 mg/m^2×5 d的两组MD...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的不同剂量对MDS-RAEB(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始细胞增多型)细胞株MDS-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C-MS/MS生物分析法检测应用DAC 20和15 mg/m^2×5 d的两组MDS患者血药浓度水平;模拟患者的血药浓度,设计不同剂量的DAC(0.5、0.3、0.2、0.1、0.05、0.025和0.01μg/ml)作用于MDS-L细胞24、48、72和96 h,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情况;PCR检测DAC作用后MDS-L细胞P15的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结果:注射结束即刻,DAC 20 mg/m^2×5 d组患者血药浓度为174.08±80.15(84.7-311)ng/ml,明显高于15 mg/m^2×5 d组的89.87±32.94(43.2-165)ng/ml(P=0.014)。DAC对MDS-L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时间浓度依赖关系(r=0.786),但DAC≥0.1μg/ml浓度时,各浓度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DAC处理后G_1期细胞明显增多,而S期细胞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MDS-L细胞经DAC 0.01、0.025、0.05、0.1、0.2μg/ml作用96 h后,P15INK4B表达均下降,但各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浓度DAC对MDS-L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在0.1和0.2μg/ml浓度时,对MDS-L细胞的抑制作用达理想范围。DAC可以将MDS-L细胞阻滞在G_1期,阻止G_1期细胞向S期细胞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P15INK4B甲基化 MDS-L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异常表达组织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陆弘逾 陈德 +2 位作者 顾俊 宋陆茜 陈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8-683,共6页
本研究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及健康对照循环中血小板、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P)组织因子(TF)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收集26例ACS患者,29例SA患者及25名正... 本研究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及健康对照循环中血小板、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P)组织因子(TF)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收集26例ACS患者,29例SA患者及25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外周血标本,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及富含血小板血浆,用RT-PCR法分别检测组间单核细胞及血小板TF-mRNA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组间血小板、PLA和PMP表达TF的比例。结果表明,ACS组、SA组、正常对照组血小板TF mRNA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3.11±0.51、1.88±0.78和0.7±0.10,ACS组单核细胞、血小板TF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有差异(分别为P=0.03,P=0.05)。ACS组患者血小板表达TF比例明显高于SA组及正常对照组(P=0.02),3组的TF阳性的PLA百分比(%UR)分别为2.7±0.6、0.8±0.2及0.5±0.1(P=0.001)。ACS组TF阳性的血小板单核细胞百分比(%UR)为2.5±0.6,显著高于SA组的1.2±0.3(P=0.02)及对照组的0.8±0.2(P=0.04)。结论:ACS患者血小板及白细胞高表达TF,促进了血小板的活化、凝血和血栓形成,进一步促进高凝状态。TF促血栓形成和促局部炎症作用,协同血小板和白细胞共同参与ACS的发病,最终与ACS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组织因子 血小板 白细胞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R4受体阻断剂AMD3100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常春康 张曦 +1 位作者 赵佑山 李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831-834,共4页
AMD3100(Plerixafor)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受体CXCR4的阻断剂,能通过竞争与CXCR4的结合位点,有效阻断SDF-1结合CXCR4,从而阻断SDF-1/CXCR4轴的生理功能。SDF-1/CXCR4轴在介入干细胞动员、迁移、归巢、免疫调节、炎症性疾病、自身... AMD3100(Plerixafor)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受体CXCR4的阻断剂,能通过竞争与CXCR4的结合位点,有效阻断SDF-1结合CXCR4,从而阻断SDF-1/CXCR4轴的生理功能。SDF-1/CXCR4轴在介入干细胞动员、迁移、归巢、免疫调节、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胚胎发育、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定植等都起到重要作用。AMD3100能够快速有效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抑制某些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进展。因此,对AMD3100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从造血微环境等方面阐述肿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上安全有效的动员造血干细胞,用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并能够为某些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本文对AMD3100生物作用基础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D3100 CXCR4阻断剂 造血干细胞动员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S患者祛铁治疗与缓解EPO抵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耀 肖超 +1 位作者 顾树程 常春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27-1032,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袪铁治疗后红细胞生成素(EPO)、血红蛋白(Hb)、重组EPO(rEPO)的变化及EPO与血清铁蛋白(SF)的相关性。检测172例MDS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SF、EPO浓度、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C反应蛋...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袪铁治疗后红细胞生成素(EPO)、血红蛋白(Hb)、重组EPO(rEPO)的变化及EPO与血清铁蛋白(SF)的相关性。检测172例MDS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SF、EPO浓度、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C反应蛋白(CRP)、Hb;根据CRP值对SF进行调整。对34例低危组、SF>1 000 mg/L的患者给予袪铁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SF、EPO、SI、TIBC、Hb的变化。对58例低危组、EPO<1 000 U/L的患者给予rEPO治疗,比较铁过载组与非铁过载组袪铁治疗前后EPO抵抗的发生率。结果表明:非铁过载组EPO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997.44±473.48 vs 467.27±238.49)(P<0.05);铁过载组EPO浓度高于无铁过载组及正常对照组(3257.59±697.19 vs 997.44±473.48;3257.59±697.19 vs 467.27±238.49)(P均<0.05);铁过载组EPO抵抗发生率高于非铁过载组(18/35 vs 2/23)(P=0.001),铁过载组MDS患者EPO与SF呈显著正相关(r=0.310)(P=0.036)。袪铁治疗后SF、SI、TIBC及EPO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942.38±641.82 vs 2266.35±367.31;48.61±10.65 vs 28.52±12.61;59.84±12.62 vs 33.76±15.43;3808.01±750.22 vs 1954.78±473.18)(P均<0.05),Hb升高(35±18 vs 57±21)(P=0.046),部分EPO抵抗患者恢复疗效。结论:袪铁治疗能增强贫血MDS患者对EPO反应,缓解EPO抵抗,降低EPO病理性升高,提升Hb水平,减少输血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S EPO抵抗 铁过载 祛铁治疗 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功能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耀 宋路茜 +2 位作者 张曦 肖超 常春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87-1189,共3页
本研究探讨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IL-21在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55例MM患者分为未缓解组(A组,30例)和缓解组(B组,25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C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 本研究探讨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IL-21在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55例MM患者分为未缓解组(A组,30例)和缓解组(B组,25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C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刺激培养上清液中IL-17、IL-21和IL-6的水平,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NC中Th17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A组IL-6、IL-17及IL-21的水平与Th17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IL-6、IL-17及IL-21的水平与Th17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MM患者IL-17与IL-6的水平呈正相关(r=0.782,P<0.05),IL-21与IL-6的水平呈正相关(r=0.778,P<0.05)。结论:Th17细胞可能作为启动因素参与了MM患者的免疫发病过程,并促进病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IL-17 IL-6 IL-21 TH1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前ALIP”样结构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俞夜花 袁颖华 +6 位作者 李玲 曹桂涛 李静 陶英 姜华 侯健 石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166-1170,共5页
本研究提出骨髓组织"前ALIP"样结构的概念,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其特征,并探讨其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相关性。以抽吸-活检一步取材法采集化疗后完全缓解(CR)的AML患者骨髓,常规方法制作骨髓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成... 本研究提出骨髓组织"前ALIP"样结构的概念,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其特征,并探讨其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相关性。以抽吸-活检一步取材法采集化疗后完全缓解(CR)的AML患者骨髓,常规方法制作骨髓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成像系统摄片;比较4种计算机图像分割技术,筛选最佳方法对前体细胞进行识别、定位;结合形态学及面积法分割骨小梁;计算AML患者骨髓图像中单个及2个聚集前体细胞数量并以欧式距离变换法检测其与骨小梁的相对距离,与正常骨髓比较;分析在ALIP出现之前前体细胞定位、定量异常与AML的关系,探讨"前ALIP"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与8-sobel算子、canny算子、分水岭法相比,本研究创建的基于形态学的计算机图像分割方法能准确识别骨髓切片中前体细胞,同时结合面积法实现了骨小梁的分割。检测CR组骨髓切片中单个前体细胞为(19.27±11.60)个/mm2,2个聚集前体细胞为(1.77±1.76)簇/mm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欧式距离变换法检测前体细胞与骨小梁间相对距离的结果显示,CR组单个前体细胞与骨小梁相距(230.12±97.68)μm(523±222像素),与正常对照组(260.92±99.88)μm(593±227像素)相比明显靠近骨小梁(p<0.05);而CR组两个聚集细胞与骨小梁相距(274.56±139.48)μm(624±317像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CR组单个前体细胞相比明显向骨小梁间区迁移(p<0.05)。结论:前体细胞从正常定位、定量到ALIP1结构出现之前存在更早期的骨髓异常状态,即"前ALIP"状态,其结构特征为定位或定量异常的单个及2个聚集前体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前ALIP”样结构 计算机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T3-L1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脂及脂肪细胞功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四红 王慧 +5 位作者 翟元梅 朱晓宇 章菁 万云 路伟 石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9-1733,共5页
目的:探讨3T3-L1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成脂及脂肪细胞功能的差异。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的方法分离纯化人骨髓MS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体外向脂肪方向诱导分化,并通过油红O染色... 目的:探讨3T3-L1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成脂及脂肪细胞功能的差异。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的方法分离纯化人骨髓MS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体外向脂肪方向诱导分化,并通过油红O染色和吸光度值(OD值)检测其分化程度;qRT-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mRNA表达水平;通过诱导的脂肪细胞与THP-1细胞共培养,加入1μg/ml的阿糖胞苷,在48 h测定其对肿瘤细胞的化疗抵抗作用。结果:通过油红O染色和测定吸光度值发现,3T3-L1细胞组脂质聚集量多于MSC组,且OD值大于MSC组(P<0.05);qRTPCR结果显示,3T3-L1来源的脂肪细胞的成脂基因PPARγ、FABP4和C/EBPα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人骨髓MSC的脂肪细胞(P<0.05);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含脂肪细胞组THP-1细胞存活数较对照组多(P<0.05),且3T3-L1细胞组与MSC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T3-L1细胞的体外成脂能力比人骨髓MSC强;脂肪细胞具有促使THP-1细胞耐受化疗的作用,且在3T3-L1细胞组的作用大于人骨髓MSC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T3-L1细胞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脂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费成明 顾树程 +3 位作者 赵佑山 郭娟 李晓 常春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50-755,共6页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 M SC)成骨分化功能及其在M 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M DS患者及正常人的BMMSC,并在体外诱导其向...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 M SC)成骨分化功能及其在M 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M DS患者及正常人的BMMSC,并在体外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MMSC成骨分化转录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Osterix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成骨诱导分化第7、14、21天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骨桥素(Osteopontin,OPN)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mRNA表达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成骨诱导第3、7、10天ALP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诱导分化第21天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低危MDS组BMMSC成骨分化转录因子RUNX2和Osterix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成骨诱导分化第3天低危MDS组ALP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成骨诱导分化第21天茜素红染色显示,低危MDS组钙结节含量也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成骨诱导分化不同时间点成骨早期标志ALP、BSP和后期标志OPN、OCN在低危MDS组中的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而高危MDS组在一系列成骨分化检测指标上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危MDS组BM MSC成骨分化能力明显减弱,而高危M DS组相对正常。异常的成骨分化功能可能是造成低危组M DS骨髓支持造血能力减弱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5
15
作者 肖超 张曦 常春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9-835,共7页
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的克隆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WHO分类将其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NK-细胞的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CLPD-NK)和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虽细胞起源不同,但T-LGL与CLPD-NK... 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的克隆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WHO分类将其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NK-细胞的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CLPD-NK)和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虽细胞起源不同,但T-LGL与CLPD-NK在临床表现和治疗方面很相似,多数患者无症状不需要治疗,当出现明显的血细胞减少时,首先考虑免疫抑制治疗。相反,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和罕见的CD56+侵袭性T-LGL白血病呈暴发性病程,发病年龄更早,需要较强的联合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该类疾病相对稀少,故指导治疗的临床试验亦少。本文对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颗粒淋巴细胞 T细胞 NK细胞 免疫抑制 嘌呤类似物 阿仑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配体Delta-like-1和Jagged-1 mRNA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费成明 顾树程 +3 位作者 赵佑山 郭娟 李晓 常春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56-1660,共5页
本研究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otch信号通路配体Delta-like-1和Jagged-1 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与M DS发病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8例M DS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Delta-lik... 本研究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otch信号通路配体Delta-like-1和Jagged-1 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与M DS发病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8例M DS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Delta-like-1和Jagged-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DS患者的Delta-like-1和Jagged-1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在WHO分组中,RA/RARS、RCMD及RAEB组Delta-like-1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RARB组Jagged-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elta-like-1表达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有显著相关性(r=0.502,P<0.05)。伴染色体异常M DS组Deltalike-1和Jagged-1 mRNA表达水平较无染色体异常M DS组明显升高(P<0.05)。在IPSS分组中,较高危组Deltalike-1表达显著高于较低危组(P<0.01),而Jagged-1表达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 SC中Delta-like-1和Jagged-1高表达可能参与了M DS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NOTCH信号通路 Delta-like-1 JAGGE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通过调节成脂影响脂肪细胞对白血病细胞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慧 刘四红 +5 位作者 翟元梅 朱晓宇 章菁 万云 路伟 石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并研究处理后脂肪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方法:在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成熟过程中分别给予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处理,诱导后通过油红O染色和吸光度值(OD值)检测其分化程度;应用rea...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并研究处理后脂肪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方法:在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成熟过程中分别给予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处理,诱导后通过油红O染色和吸光度值(OD值)检测其分化程度;应用real-time PCR检测成脂后关键基因PPARγ、C/EBPα、FABP4(ap2)mRNA的表达水平。诱导后的脂肪细胞分别与GFP+-THP-1细胞共培养,加入1μg/ml的阿糖胞苷,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FP+-THP-1细胞的凋亡。收集诱导后脂肪细胞的上清,与肿瘤细胞基础培养液(RPMI1640)以1∶1混合后培养肿瘤细胞,应用CCK8检测脂肪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加入1μg/ml的阿糖胞苷,48 h后应用细胞计数仪检测其化疗保护作用。结果:二甲双胍处理组OD值及成脂基因C/EBPα、FABP4表达较对照组低,而PPARγ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二甲双胍处理后的脂肪细胞共培养组白血病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脂肪细胞促进白血病细胞增殖并对其有化疗保护作用,这些作用被二甲双胍降低。结论:二甲双胍能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并调节脂肪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凋亡、增殖及化疗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3T3-L1前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 白血病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化疗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化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佑山 常春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57-1564,共8页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条件下所发生的可遗传基因表达的变化。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中一种最为重要的DNA修饰。通常情况下,基因表达水平与DNA甲基化呈负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从而导致该基因沉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条件下所发生的可遗传基因表达的变化。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中一种最为重要的DNA修饰。通常情况下,基因表达水平与DNA甲基化呈负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从而导致该基因沉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DNA异常甲基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反应密切相关。文章就DNA甲基化机制及其特点、MDS患者异常甲基化、DNA甲基化在MDS进展中的作用、去甲基化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氮杂胞苷 地西他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铁调素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顾树程 宋晓丽 +4 位作者 赵佑山 郭娟 赵俊功 常春康 李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61,66,共7页
目的研究铁调素及其相关因素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铁过载水平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64例MDS患者,采用ELISA法对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铁调素水平进行测定;Real-Time PCR法测定骨髓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扭转原肠胚形成同系物1(TW... 目的研究铁调素及其相关因素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铁过载水平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64例MDS患者,采用ELISA法对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铁调素水平进行测定;Real-Time PCR法测定骨髓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扭转原肠胚形成同系物1(TWSG1)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亚型(CD4^+、CD19^+)和极化进行测定;采用磁共振成像T2~*(MRI T2~*)技术对心脏和肝脏铁沉积程度进行测定;结合患者的血清铁蛋白(SF)、C反应蛋白(CRP)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资料,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64例MDS患者外周血与骨髓的铁调素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134)。根据WHO 2008分型分组,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ARS)亚型的骨髓铁调素表达水平最低[(105.40±5.13)ng/mL],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亚型的骨髓铁调素表达水平最高[(335.71±25.16)ng/m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根据IPSS积分和WPSS积分分组,低危组和高危组骨髓铁调素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但与WPSS低危组相比,WPSS高危组的SF和GDF15 mRNA均明显高表达(P<0.05),而IPSS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T淋巴细胞亚型和极化分组,CD4^+高表达组骨髓铁调素水平较正常组高(P<0.05);CD19^+高表达和正常组间骨髓铁调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06);Th1/Th2>70.6组骨髓铁调素水平高于Th1/Th2≤70.6组(P<0.001)。将铁调素与SF、心脏T2~*值、肝脏铁浓度(LIC)(由肝脏T2~*值换算得到)做逐步回归分析,仅有LIC水平与铁调素存在相关性(r=0.582,P<0.001)。结论炎症对于调节铁调素表达至关重要,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极化趋势可能在其中起到部分作用。MRI T2~*对于评估MDS患者铁过载水平的效能优于S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调素 炎症 磁共振成像T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石军 王敏 +1 位作者 万云 池田和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髓系培养体系中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m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将其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用流式细胞术(FCM... 目的:探讨体外髓系培养体系中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m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将其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304、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CD123+DC形态;ELISA法检测CD123+DC的IL-12分泌量;葡聚糖吞噬试验和3H-TdR渗入法分别检测CD123+DC的吞噬功能和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CD86和CD11C,中等量表达CD1a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DC呈现典型的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DC仅微量分泌IL-12,其吞噬能力强于CD123-DC(P<0.05),但抗原刺激功能低于后者(P<0.05)。结论: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m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培养体系 髓系树突状细胞 CD1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