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 被引量:16
1
作者 谭华桥 李明华 +2 位作者 朱悦琦 李永东 方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62-567,共6页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CoAA)破裂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从前瞻性建立的脑动脉瘤数据库中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经CTA、MRA和(或)DSA确诊的ACoAA患者。根据动脉瘤状态,入选患者分成ACoAA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收集动脉瘤破...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CoAA)破裂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从前瞻性建立的脑动脉瘤数据库中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经CTA、MRA和(或)DSA确诊的ACoAA患者。根据动脉瘤状态,入选患者分成ACoAA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收集动脉瘤破裂可能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并作单因素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1例ACoAA患者入选研究,其中131例为ACoAA破裂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未破裂组(P<0.01),<60岁患者和伴有高血压患者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动脉瘤平均最大直径大于未破裂组(P<0.01),最大直径≥3 mm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对称(缺如、发育不良)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是ACoAA破裂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是ACoAA破裂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未破裂ACoAA是否积极干预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危险因素 血管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介入放射学发展和展望 被引量:13
2
作者 程英升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42-242,共1页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影像诊断 微创治疗 分子影像探针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脊柱介入放射学的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春根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77-79,共3页
近年来脊柱疾病的介入诊疗技术发展迅速,很多技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诊断方面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术、CT椎间盘造影术、椎间盘测压术等;治疗方面包括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周围注射治疗术、CT引导下关节注射治疗术、CT引导下骶管囊肿穿刺抽液... 近年来脊柱疾病的介入诊疗技术发展迅速,很多技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诊断方面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术、CT椎间盘造影术、椎间盘测压术等;治疗方面包括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周围注射治疗术、CT引导下关节注射治疗术、CT引导下骶管囊肿穿刺抽液减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间盘减压术、脊柱肿瘤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术以及新兴的经皮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等。介入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前景广阔,可成为介入放射医师研究的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介入放射学 技术研究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照射与^(60)Co放射治疗对肺腺癌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陆健 陈志瑾 +3 位作者 刘琳 王忠敏 陈克敏 程英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目的探讨^(125)I粒子和^(60)Co照射两种不同照射方式对肺腺癌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H1299及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分别行^(125)I粒子和^(60)Co照射。^(125)I粒子组和^(60)Co照射组的照射剂量分别为2、4、6、... 目的探讨^(125)I粒子和^(60)Co照射两种不同照射方式对肺腺癌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H1299及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分别行^(125)I粒子和^(60)Co照射。^(125)I粒子组和^(60)Co照射组的照射剂量分别为2、4、6、8Gy,将不进行照射的细胞设定为对照组。分别检测细胞存活分数、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25)I粒子组和^(60)Co照射组的细胞存活分数明显降低。在照射剂量为4、6、8Gy时,A549细胞表达较明显的G1期阻滞,H1299和BEAS-2B表达较明显的G2/M期阻滞。同时在照射剂量为4、6、8Gy时,两种照射方式均能导致肺腺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在照射剂量为4、8Gy时,两种照射方式都能显著上调Bax、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蛋白的表达并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与^(60)Co照射组相比,^(125)I粒子组的A549、H1299细胞有更低的细胞存活分数、更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效应及更高的细胞凋亡率,且对凋亡相关蛋白的调节效应更明显。对于BEAS-2B细胞株,细胞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基本未发生改变。结论 ^(125)I粒子照射和^(60)Co照射均有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125)I粒子照射作用更明显。A549细胞较H1299细胞对放射治疗敏感性高。Bcl-2/Bax蛋白比的失衡和Caspase-3、PARP蛋白的激活在^(125)I粒子照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肺肿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步推进颈椎介入放射学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春根 周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前颈椎疾病经常使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术、颈神经根性疼痛注射治疗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各种椎间盘减压术。因操作难度大和风险高,介入放射学技术在颈椎的应用受到限制,介入操作的风险集中体现在穿刺损伤和药物治疗不良... 目前颈椎疾病经常使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术、颈神经根性疼痛注射治疗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各种椎间盘减压术。因操作难度大和风险高,介入放射学技术在颈椎的应用受到限制,介入操作的风险集中体现在穿刺损伤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如何降低手术风险是介入放射科专家面临的重要挑战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介入放射学 技术研究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压缩性骨折MRI信号特点与PVP术后疗效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史丽娜 吴春根 +5 位作者 李文彬 茅爱武 顾一峰 张培蕾 王珏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前MRI信号特点及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前、术后疼痛状及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以探索OVCF的MRI信号特点和PVP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116节椎体PVP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前MRI信号特点及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前、术后疼痛状及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以探索OVCF的MRI信号特点和PVP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116节椎体PVP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及术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并观察其并发症情况。根据MRI骨髓水肿的程度和范围将其分为部分骨髓水肿(A组)、完全骨髓水肿(B组)和无骨髓水肿(C组),然后比较3组术前、术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3组间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及功能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疼痛缓解明显,B组比A组疼痛缓解程度大,表明骨髓水肿范围越大,PVP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越大。结论 PVP是治疗OVCF的有效方法,MRI信号特点对于OVCF治疗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骨髓水肿比无骨髓水肿治疗效果好,且水肿范围越大,PVP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核磁共振 骨髓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33
7
作者 张继 吴春根 +2 位作者 程永德 顾一峰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椎体成形术88例患者,包括167节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椎体。20例患者25节椎体为严重压缩骨折。严重压缩骨折定义为骨折椎体高度小于...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椎体成形术88例患者,包括167节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椎体。20例患者25节椎体为严重压缩骨折。严重压缩骨折定义为骨折椎体高度小于原来椎体高度的1/3。术前及术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并观察其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0例患者25节严重压缩骨折椎体采用单侧入路的椎体成形术治疗均获成功,术中注射骨水泥量平均为(4.4±0.9)ml。术后1d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显著(P<0.05)。7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椎间盘外漏,16节椎旁静脉丛外漏,10节椎体周围软组织外漏,1节椎体硬膜外漏,上述病例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单侧椎弓根入路的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压缩性骨折的可行及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 单侧椎弓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 被引量:31
8
作者 王建波 赵俊功 +4 位作者 朱悦琦 李明华 程英升 程永德 王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18-322,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下肢膝下血管病变的技术成功率、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患者27例,分析其术前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Ru...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下肢膝下血管病变的技术成功率、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患者27例,分析其术前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Rutherford-Becker分级以及踝肱指数。对不同病变类型及不同球囊的技术成功率进行比较,并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初步探讨防治方法。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术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手术失败。狭窄性病变和闭塞性病变的开通结果不同,χ2分析P<0.01;选用较短的冠脉球囊和长的膝下专用球囊对病变的开通情况经fisher精确概率法χ2检验P=0.0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并发症主要有急性血栓形成、导丝穿破血管壁、斑块脱落及管壁夹层等,根据情况给予了相应处理。结论PTA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病变的理想选择,术前对患者下肢动脉情况进行认真评估,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缺血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和CT对甲状腺癌定性和淋巴结转移的比较 被引量:29
9
作者 常城 李文彬 +1 位作者 庄奇新 李明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US)和CT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42例甲状腺癌的US和CT表现,42例均行US和CT检查,CT都用对比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来鉴别原发性肿瘤和颈部转移淋巴结。结果:US和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目的:评价超声(US)和CT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42例甲状腺癌的US和CT表现,42例均行US和CT检查,CT都用对比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来鉴别原发性肿瘤和颈部转移淋巴结。结果:US和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US诊断甲状腺癌的符合率为64.3%,CT为83.3%。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US的符合率为75.0%,CT为50.0%。结论:CT对甲状腺癌定性诊断正确率高于US检查,但是US对于怀疑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晚期病人评价要优于CT。US和CT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DSA的软组织断层重建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9
10
作者 顾一峰 吴春根 +5 位作者 程永德 李敏 王珏 张培蕾 杜倬婴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9期547-551,共5页
目的探讨旋转DSA的软组织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中36个胸椎和腰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经X线摄片、DynaCT和螺旋CT扫描,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椎体外渗漏和胸膜腔的图... 目的探讨旋转DSA的软组织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中36个胸椎和腰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经X线摄片、DynaCT和螺旋CT扫描,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椎体外渗漏和胸膜腔的图像和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的手术都获得成功。所有病例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在经PVP术后的36个椎体中,30个椎体的无椎体外渗漏,都经X线正侧位、DynaCT和CT确诊。6个椎体出现椎体外渗漏,经X线正侧位、DynaCT和CT检查确诊,其中2例中2个椎体出现椎间盘渗漏;2例2个椎体出现椎旁软组织渗漏;1例1个椎体出现静脉丛渗漏。1例椎弓根渗漏在侧位X线片怀疑为椎体后缘硬膜外渗漏,但在DynaCT重建图像和螺旋CT显示,PMMA位于两侧椎弓根内,椎管内并无PMMA。X线摄片和DynaCT、CT都未发现气胸和胸腔积液。结论DynaCT对PVP术后并发症的迅速判断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并发症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2例肺部病变CT引导经皮切割针活检总结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成州 贾宁阳 +5 位作者 姜庆军 吴春根 张电波 丁月根 刘士远 肖湘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0期716-721,共6页
目的总结CT引导经皮切割针穿刺活检术对肺部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和并发症。方法收集1992年以来,取材成功并有完整资料的522例CT引导经皮肺部切割针穿刺活检病例作回顾性分析。其中肺部结节或肿块性病变467例,其他病变55例... 目的总结CT引导经皮切割针穿刺活检术对肺部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和并发症。方法收集1992年以来,取材成功并有完整资料的522例CT引导经皮肺部切割针穿刺活检病例作回顾性分析。其中肺部结节或肿块性病变467例,其他病变55例。统计该法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并发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476例获得组织标本并有病理学结果,取材成功率为91.2%(476/522)。301例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包括腺癌107例,鳞状细胞癌84例,不能分型恶性肿瘤59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6例,肺转移瘤22例,低度恶性肿瘤3例,肺肉瘤3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2例,5例病理报告为"癌变可疑",后证实为支气管肺癌。17例穿刺病理为"癌变可疑",后证实为良性病变。穿刺未发现癌细胞者204例,其中明确诊断为良性病变102例(结核41例,非特异性肺炎21例,慢性炎症18例,支气管扩张7例,炎性假瘤6例,曲霉感染5例,隐球菌性肺炎3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非特异性病理结果的良性病变73例。另29例穿刺未发现肿瘤组织,而后证实为恶性肿瘤,系假阴性。阳性预测值为94.7%〔301/(301+17)〕,灵敏度为91.2%〔301/(301+29)〕,特异度为91.1%〔175/(175+17)〕,假阴性率为14.2%(29/204)。54例发生气胸,占10.3%(54/522),仅1.5%的病例(8/522)行抽气或置管闭式引流处理。肺出血42例,咯血36例,均未经特殊处理而自愈。结论CT引导经皮切割针肺部病灶活检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助于提高良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同时并不显著增加气胸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学 介入性 活组织检查 肺部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脊神经周围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腰根性神经痛 被引量:18
12
作者 吴春根 李明华 +4 位作者 程永德 顾一峰 谢添智 宋国平 丁月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2期735-737,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周围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腰根性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在多层螺旋CT导引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76例腰根性神经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组31例,腰椎退行性变组45例。于术后1周和3个月随访,比较总体和两组治疗前...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周围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腰根性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在多层螺旋CT导引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76例腰根性神经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组31例,腰椎退行性变组45例。于术后1周和3个月随访,比较总体和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析疗效。结果78例中69例(88%)疼痛明显缓解,术前平均VAS评分为6.5±2.0。术后1周平均为3.4±1.8,术后3个月平均为3.8±1.9,术前与术后2次随访结果比较,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和3个月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间盘突出组与腰椎退行性变组的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导引下脊神经周围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根性神经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0
13
作者 肖全平 吴春根 +2 位作者 王涛 顾一峰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98-70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3月行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30例患者、累及30节病变椎体的临床资料。根据椎体压缩形态分为楔形、双凹型以及长方形3种,楔形骨折...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3月行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30例患者、累及30节病变椎体的临床资料。根据椎体压缩形态分为楔形、双凹型以及长方形3种,楔形骨折采取健侧椎弓根入路,双凹形骨折采取单侧椎弓根入路,长方形压缩性骨折根据骨水泥填充情况采取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WHO疼痛标准分级程度评价效果,测量压缩椎体术前高度及术后恢复高度。所有患者术后均通过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6个月。结果 30节病变椎体穿刺成功率为100%。VAS评分术前平均6.9±0.9,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5.0±0.9、3.5±0.7、2.5±0.8、1.6±0.7。依据WHO标准完全缓解(CR)25例、部分缓解(PR)3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CR+PR)为93.3%;术前压缩椎体高度为(5.77±1.09)mm;术后平均恢复高度为(14.33±2.03)mm。结论单纯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方法可行,短期临床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自然演进还是并发症? 被引量:13
14
作者 史丽娜 吴春根 +3 位作者 李文彬 顾一峰 王珏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72-87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否增加新发骨折的风险。方法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新发压缩骨折12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60例为保守治疗,B组60例为PVP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分别比较两...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否增加新发骨折的风险。方法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新发压缩骨折12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60例为保守治疗,B组60例为PVP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新发骨折的部位、分布、发生概率、是否邻近治疗椎体及邻近与非邻近治疗椎体的相对危险度、两组新发骨折的时间等。结果 A组新发骨折发生率为27%,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概率为56%;B组新发骨折发生率为38%,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概率为52.5%。两组新发骨折的概率、部位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邻近治疗椎体与非邻近治疗椎体新发生骨折的相对危险度RR值分别为1.076和0.952,两组邻近治疗椎体同非邻近治疗椎体相比均无明显更高新发生骨折的风险。A组和B组新发骨折发生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2.9±8.5)个月和(13.6±16.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PVP并不增加新发骨折的风险。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的风险比非邻近者无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新发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邻近治疗椎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的四种介入治疗成形术的选择和中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15
作者 程英升 李明华 +4 位作者 杨仁杰 陈维雄 陈尼维 尚克中 庄奇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7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并分析4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3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球囊导管成形术组(A组)80例;永久性贲门支架成形组(B组)8例;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组(C组)135例;直径递增组合成形术组(...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并分析4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3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球囊导管成形术组(A组)80例;永久性贲门支架成形组(B组)8例;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组(C组)135例;直径递增组合成形术组(暂时性贲门支架加增加直径的球囊导管成形术8例;直径递增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7例)15例(D组)。C、D组术后3~5d由胃镜取出支架。4种介入治疗方法随访时间6~138个月。结果A组80例共进行152次扩张,平均每例1.9次。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43.8%、反流27.5%、出血10.0%;随访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32.5%、56.3%、85.5%、89.1%、92.6%、100%。B组8例,安放裸支架5枚和部分覆膜抗反流支架3枚,支架置入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5/8、反流5/8、出血3/8、肉芽组织增生3/8;随访半年、1、3年和5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3/8、4/8、5/8、4/8。C组135例,安放部分覆膜支架135枚。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39.3%、反流21.5%、出血17.0%;随访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7.4%、8.7%、12.9%、23.9%、42.1%、66.7%。D组1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73.3%、反流40.0%、出血40.0%;随访半年、1、3年和5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12.5%、20.0%、27.3%、28.6%。4种介入治疗方法治疗前后贲门管腔直径、吞咽困难评分等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是贲门失弛缓症介入治疗中的首选方法;直径递增组合成形术为贲门失弛缓症介入治疗的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介入治疗 成形术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累及硬膜囊脊椎转移瘤 被引量:12
16
作者 肖全平 吴春根 +2 位作者 王涛 李明华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52-1055,共4页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累及硬膜囊的脊椎转移瘤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行125I粒子植入及PVP累及硬膜囊的脊椎转移瘤20例患者38节病变椎体。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评分(KPS)...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累及硬膜囊的脊椎转移瘤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行125I粒子植入及PVP累及硬膜囊的脊椎转移瘤20例患者38节病变椎体。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评分(KPS)和肿瘤病灶大小(mm3)3方面评价其疗效。分别记录术前VAS、KPS评分;术后24 h,1、3和6个月VAS及KPS评分;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出术前肿瘤病灶大小、测量术后1、3和6个月残余肿瘤病灶大小,观察肿瘤有无增大。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每个椎体骨水泥平均注射量为(3.8±1.6)ml,每节椎体粒子平均植入量为(35±5)粒。随访6个月~1年,平均8个月。术前VAS平均得分为7.41±0.79;术后24 h,1、3和6个月VAS平均得分分别降为5.68±0.83、3.91±0.86、3.50±0.90和2.86±0.83;术前KPS平均得分为53.64±11.66;术后24 h,1、3和6个月KPS平均得分分别为59.32±7.19、80.33±4.32、84.55±5.09和82.05±6.06。术前肿瘤病灶平均大小为(650±10)mm3,术后1、3和6个月残余肿瘤病灶大小分别为(305±9)、(138±10)和(115±7)mm3,术后1、3和6个月肿瘤控制有效率达到70.0%、70.0%和88.9%。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PVP治疗累及硬膜囊脊椎转移瘤在技术上可行,可有效控制病灶累及脊髓,保护脊髓神经功能健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经皮椎体成形术 累及硬膜囊 脊椎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慢性症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涛 吴春根 +4 位作者 程永德 顾一峰 朱雪娥 王珏 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40-743,共4页
目的对伤后3个月以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行PVP术的22例患者进行随访,根据MRI表现分为骨髓水肿组(组Ⅰ)和无骨髓水肿组(组Ⅱ),手术前后给... 目的对伤后3个月以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行PVP术的22例患者进行随访,根据MRI表现分为骨髓水肿组(组Ⅰ)和无骨髓水肿组(组Ⅱ),手术前后给予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不同骨折时间的VAS变化的差异,了解并发症的发生及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2个月,术前VAS评分组Ⅰ为7.77±0.73,组Ⅱ为7.44±0.88,总体为7.63±0.79。术后1 d VAS评分,组Ⅰ为3.61±0.51,组Ⅱ为3.88±0.60,总体为3.72±0.55。随访时VAS评分组Ⅰ为3.46±1.05,组Ⅱ为3.56±0.73,总体为3.50±0.91。所有患者无骨水泥渗漏造成的神经压迫等并发症,手术的主观满意度良好(约90.9%)。结论对于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VP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疗法;MRI对于病变的评估非常重要,术前MRI出现骨髓水肿信号的患者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慢性椎体压缩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评价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程度 被引量:19
18
作者 宋晓丽 方一 +1 位作者 吴正阳 赵俊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70-1873,共4页
目的探讨MSCT特征在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程度中的价值。方法收集44例首次接受增强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诊为GIST的患者资料,分析不同恶性程度GIST的CT表现差异。结果病理诊断极低度恶性GIST 5例,低度恶性9例,中度7例,高度23例... 目的探讨MSCT特征在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程度中的价值。方法收集44例首次接受增强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诊为GIST的患者资料,分析不同恶性程度GIST的CT表现差异。结果病理诊断极低度恶性GIST 5例,低度恶性9例,中度7例,高度23例。不同恶性程度的GIST在病灶大小、病灶部位、生长方式、强化方式、边界、系膜脂肪浸润、坏死囊变、肿瘤血管及侵犯周围器官等CT特征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肿瘤大小、病灶部位、生长方式、强化方式、边界、系膜脂肪浸润、坏死囊变、肿瘤血管及侵犯周围器官等CT特征对于判断GIST的恶性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恶性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及中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9
19
作者 周兵 方淳 +4 位作者 李明华 王武 徐浩文 王珏 张蓓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2期845-849,共5页
目的探讨治疗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技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7年在我科治疗并经系统随访的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19例,共20枚动脉瘤。其中9枚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填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 目的探讨治疗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技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7年在我科治疗并经系统随访的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19例,共20枚动脉瘤。其中9枚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填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填塞。结果所有动脉瘤使用弹簧圈成功填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5例,瘤颈残留9例,瘤腔残留6例。有3例出现弹簧圈部分遗留于载瘤动脉,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血栓形成。19例患者均经历1年以上随访。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7例完全恢复,未遗留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残留轻度偏瘫,1例遗留动眼神经不全麻痹。1年后造影随访显示15枚动脉瘤完全闭塞,4枚瘤颈残留,1枚瘤腔残留扩大。未发现弹簧圈脱出、移位、载瘤动脉瘤狭窄。结论介入弹簧圈填塞术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 支架 颈残留 残余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损伤的前瞻性研究:MRI诊断与关节镜对照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梅 姚伟武 +4 位作者 杨世埙 李明华 赵金忠 沈灏 蒋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58-262,共5页
目的 :探讨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有效性。材料和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3年8月共126例临床高度怀疑膝关节损伤的患者 ,行MRI和关节镜检查 ,以关节镜结果为金标准 ,前瞻性分析M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11例MRI提示膝关节损伤的患者... 目的 :探讨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有效性。材料和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3年8月共126例临床高度怀疑膝关节损伤的患者 ,行MRI和关节镜检查 ,以关节镜结果为金标准 ,前瞻性分析M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11例MRI提示膝关节损伤的患者进行了关节镜检查或治疗 ,其中有107例证明关节镜检查是必要的 ;15例MRI提示膝关节无明显病变的患者进行了关节镜检查或治疗 ,4例表明关节镜检查是必要的。MRI的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4%、73.3 % ,准确度93.7 % ,其中内侧半月板撕裂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6 %、96.8 % ,准确度95.2% ,外侧半月板撕裂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3%、93.8% ,准确度92.1 % ,前交叉韧带完全撕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 %、99.1 % ,准确度97.6 %。结论 :MRI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可靠的工具 ,能有效地鉴别出临床高度怀疑膝关节损伤的患者中需要关节镜检查及治疗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损伤 关节镜检查 MRI诊断 治疗 患者 特异性 敏感性 准确度 撕裂 提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