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介入肿瘤摘除术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6
1
作者 何成建 李永东 +3 位作者 顾一峰 吴春根 李明华 宋红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14-919,共6页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介入肿瘤摘除术(ITR)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4例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PVP联合ITR治疗。局麻下,14 G穿刺针及导管穿入椎体,经椎弓根送入工...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介入肿瘤摘除术(ITR)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4例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PVP联合ITR治疗。局麻下,14 G穿刺针及导管穿入椎体,经椎弓根送入工作套管并连续扩张穿刺通道,直到最后一个工作套管进入椎弓根近端。接着经工作套管送入骨髓核钳行椎体肿瘤摘除。最后经工作套管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分别在术后1、3、6个月及每年跟踪并收集数据。结果 24例中23例患者成功施行了PVP和ITR术,技术成功率为95.8%(95%CI:87%,105%)。最终随访临床评估显示,20例患者疼痛得到缓解(疼痛完全消失13例,疼痛减轻7例),疼痛缓解率87%(95%CI:72%,102%)。19例神经压迫症状好转,其中完全康复9例,好转10例,神经压迫症状好转率为83%(95%CI:66%,99%)。结论 PVP联合ITR是介入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疼痛 恶性 神经压迫 介入肿瘤摘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回顾性调查 被引量:11
2
作者 鲁海涛 王珏 +1 位作者 张培蕾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 通过对不同时期介入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有3 546例出院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 目的 通过对不同时期介入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有3 546例出院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分为两组。A 组:介入手术常规应用抗生素,即术后静脉滴注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或克林霉素2 ~ 3 d,其中血管内手术1 362例,非血管内手术1 146例,本组患者共2 508例。B组:一般情况术后不应用抗生素,其中血管内手术680例,非血管内手术358例,本组患者共1 038例。结果 A、B两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44%和0.39%,其中血管内手术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和0.15%,非血管内手术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61%和0.8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两组间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一般状况良好的择期介入手术患者常规情况下不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 预防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钢筋混凝土技术治疗六例股骨近端转移瘤 被引量:5
3
作者 何成建 吴春根 +3 位作者 王涛 田庆华 李明华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1-783,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即钢筋混凝土技术,治疗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近端转移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例无法耐受外科开放手术且即将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近端转移瘤患者,应用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治疗。结... 目的探讨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即钢筋混凝土技术,治疗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近端转移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例无法耐受外科开放手术且即将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近端转移瘤患者,应用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治疗。结果 6例手术全部成功,术中及术后无患者出现死亡及肺栓塞,随访手术区域未发生骨折。结论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是治疗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近端转移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固定术 骨成形术 股骨近端 病理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菁 王珏 +1 位作者 朱悦琦 张培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方法110例症状性血管闭塞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巴曲酶治疗(5 u/d×6次,隔天应用),对照组...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方法110例症状性血管闭塞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巴曲酶治疗(5 u/d×6次,隔天应用),对照组单独应用阿司匹林。以12个月为随访终点,通过下肢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者血管超声来评估血管再狭窄或者再闭塞的情况。统计踝以上截肢、死亡人数,以及截肢或死亡累积发生率,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评估保肢率和存活率。结果 12个月后,实验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8.9%,对照组为42.8%(P=0.002)。MRA及血管超声显示膝下动脉(P=0.003)和长度>10 cm(P=0.001)再狭窄发生率高。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管成形术12个月后,对照组和实验组保肢/存活率分别为78.2%和93.5%(log-rank检验,P=0.032 4)。结论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减少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尤其针对膝下病变>10 cm者,有着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肢体挽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曲酶 阿司匹林 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血管内支架介入术后再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建波 杨建勇 +3 位作者 陈伟 庄文权 张珑涓 李家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作用,探讨其对血管内支架介入术后远期再狭窄的防治价值。方法组织贴块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SMC,取第6~10代作实验用,MTF法检测地塞米松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SM...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作用,探讨其对血管内支架介入术后远期再狭窄的防治价值。方法组织贴块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SMC,取第6~10代作实验用,MTF法检测地塞米松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SMC增殖的效果,并用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地塞米松作用下大鼠胸主动脉SM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地塞米松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SMC增殖,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对其抑制程度不同。各浓度组之间总A值变化经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F=36.02,P<0.001;两两比较较高浓度组10^(-6)及10^(-5) mol/L抑制率相似,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65;低浓度组10^(-11) mol/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567;余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②地塞米松以浓度依赖模式抑制大鼠SMC的PCNA mRNA表达。方差分析F= 15.407,P<0.001。较低浓度组(10^(-9) mol/L及10^(-11)mol/L)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48及0.56。其余各组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地塞米松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大鼠SMC增殖, 10^(-7) mol/L浓度以上可起效,并能持续抑制96 h以上,较低浓度地塞米松在作用时间延长时也有可能抑制SMC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介入治疗功能性甲状旁腺癌骨转移及血钙危象一例 被引量:3
6
作者 田庆华 吴春根 +2 位作者 顾一峰 刘芳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甲状旁腺癌(parathyroid carcinoma,PTC)发病率极低,而甲状旁腺癌发生骨转移并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状在临床上更为罕见.现将我科近来收治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甲状旁腺癌 射频消融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处理能力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珏 谭华桥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81-882,共2页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这一学科的医师应该具有扎实的影像学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三方面是每一位从事介入放射诊疗的医师都必须为此而努力的。许多从影像诊断转做介入治疗的医师,他们有扎实的影像学知识,...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这一学科的医师应该具有扎实的影像学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三方面是每一位从事介入放射诊疗的医师都必须为此而努力的。许多从影像诊断转做介入治疗的医师,他们有扎实的影像学知识,也努力学习介入诊疗操作,但是往往缺乏临床知识,对介入围手术期的处理缺乏相应的临床经验。而介入围手术期是介入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科学的术后处理能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 临床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鲁海涛 邓波 +3 位作者 刘卫东 顾文权 孟令平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40-1244,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前脑动脉A1段先天性发育不良对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形成和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脑血管造影的253例ACo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患者年龄、性别... 目的探讨大脑前脑动脉A1段先天性发育不良对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形成和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脑血管造影的253例ACo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患者年龄、性别、A1段发育不良和动脉瘤大小等风险因素,预测ACoA动脉瘤破裂可能相关因素。结果253例患者共确诊253枚ACoA动脉瘤,其中218枚(86.2%)动脉瘤破裂,35枚(13.8%)未破裂。69.6%(176/253)动脉瘤最大径<5 mm,其中146枚(83.0%)破裂。所有患者中141例(55.7%)表现出A1段发育不良,其中右侧106例(41.9%),左侧仅35例(13.8%)。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A1段发育不良患病率比较,A1段发育不良与患者年龄和动脉瘤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大小(OR=3.483,95%CI=1.233~9.837,P=0.018)和患者年龄(<65岁)(OR=0.150,95%CI=0.068~0.330,P<0.001)是ACoA动脉瘤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ACoA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且通常在形态较小(<5 mm)时也易破裂。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可能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素,但它与动脉瘤大小和破裂风险无关。ACoA动脉瘤破裂的最强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和动脉瘤大小两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 颅内动脉瘤 发育不良 风险因素 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稳妥地开展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5
9
作者 赵俊功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所引起的下肢慢性缺血,轻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严重者表现为静息痛,常合并足部的溃疡、感染甚至坏疽。当糖尿病的病程超过10年或年龄大于65岁外周血管病变的罹患率将显著增加。由于新材料和...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所引起的下肢慢性缺血,轻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严重者表现为静息痛,常合并足部的溃疡、感染甚至坏疽。当糖尿病的病程超过10年或年龄大于65岁外周血管病变的罹患率将显著增加。由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善,包括低剖面、长球囊的应用,膝下/踝下动脉内膜下成形术,逆向穿刺或经足底足背动脉环技术,冷冻治疗,内膜斑块的环形切割、准分子激光消融,药物洗脱支架、球囊的应用,以及介入治疗与其他学科的协同作战,使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腔内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经过介入治疗,患者的症状缓解了,感染控制了,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截肢平面,保全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介入治疗 外周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5
10
作者 方睿 牟凌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3期51-52,共2页
目的总结糖尿病足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特点,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27例(40条患肢)糖尿病足患者行介入治疗,采取个性化的护理。结果 27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肢不适症状明显缓解,足背动脉搏动增强,皮温... 目的总结糖尿病足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特点,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27例(40条患肢)糖尿病足患者行介入治疗,采取个性化的护理。结果 27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肢不适症状明显缓解,足背动脉搏动增强,皮温升高。9例足部溃疡或坏疽患者,7例溃疡面愈合良好,2例溃疡面减小。2例坏疽患者仅行足趾截肢术。结论糖尿病足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截肢平面。围术期消除患者消极心态、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密切观察和防范出血是巩固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介入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正阳 赵俊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0-244,共5页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严重并发症之一,日益威胁着众多患者的肢体健康。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等。近年来介入技术已经成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糖尿...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严重并发症之一,日益威胁着众多患者的肢体健康。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等。近年来介入技术已经成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做一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外周血管病变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修饰在神经介入治疗材料中应用和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力 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30-736,共7页
随着神经介入治疗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发展,其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这些新型金属材料植入后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内皮化延迟、血栓事件和再狭窄等,亟待解决。目前,通过表面修饰改善这些金属材料的生物... 随着神经介入治疗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发展,其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这些新型金属材料植入后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内皮化延迟、血栓事件和再狭窄等,亟待解决。目前,通过表面修饰改善这些金属材料的生物学行为和功能,是提高临床安全性和疗效的可靠途径。该文主要就表面修饰在神经介入治疗材料,如弹簧圈和支架(药物洗脱支架、覆膜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中的应用,以及各种靶向治疗药物、中药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治疗 金属材料 表面修饰 弹簧圈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颈总动脉瘤模型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力 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3-327,共5页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出现的新材料和新技术需要在临床应用前进行可靠性动物实验,这不仅能有效地预测和降低临床应用中不良事件发生,而且能指导和开发新材料。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颈总动脉瘤模型是测试介入新材料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常用...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出现的新材料和新技术需要在临床应用前进行可靠性动物实验,这不仅能有效地预测和降低临床应用中不良事件发生,而且能指导和开发新材料。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颈总动脉瘤模型是测试介入新材料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常用模型之一。该文主要就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历史,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颈总动脉瘤模型发展,该模型相较其他动物模型的优势,用于新材料临床前实验的优势,如组织病理学、自然史、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该模型弱点及发展方向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弹性蛋白酶 颈总动脉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部动脉狭窄的增强MRA与DSA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汪璇 李明华 +3 位作者 方淳 潘玉萍 李文彬 乔瑞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68-471,共4页
目的评价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增强(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CE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MIP、MPR方法重建,范围包含从主动脉弓部到Willis环的所有的血管。以DSA... 目的评价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增强(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CE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MIP、MPR方法重建,范围包含从主动脉弓部到Willis环的所有的血管。以DSA为标准,MRA和DSA结果通过统计相关系数比较。结果以是否狭窄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各段颅颈部动脉取得较好的一致性。以狭窄程度超过70%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颈动脉部位取得相当高的一致性。CEMRA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方面稍差。结论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CEMRA能有效地筛选出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在颅外颈动脉部位可使大部分患者免于接受DSA检查。在诊断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狭窄方面的准确度不够,不能替代传统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增强 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颈部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狭窄性疾病 DSA检查 增强MRA 颅颈部 颅内血管狭窄 颅外颈动脉 椎-基底动脉 Willis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来源类型和形成因素 被引量:30
15
作者 王永利 李明华 +3 位作者 程英升 方淳 施海彬 范海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 分析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CC) ,化疗栓塞前后形成肝外侧支动脉(ECAs)的来源类型和形成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患者,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癌,形成39支肝外侧支动脉供血,接受化疗栓塞术前后的病史、肝脏的电子机算机断层扫描... 目的 分析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CC) ,化疗栓塞前后形成肝外侧支动脉(ECAs)的来源类型和形成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患者,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癌,形成39支肝外侧支动脉供血,接受化疗栓塞术前后的病史、肝脏的电子机算机断层扫描片(CT)和肝脏血管数字减影片(DSA) ,研究HCC的ECAs来源类型与肝癌在肝内的部位、肝癌的大小和接受化疗栓塞的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ECAs来源类型分别源于胸廓内动脉(5 .1 %)、右肋间动脉(7.7%)、胃左动脉(1 2 .8%)、右膈下动脉(38.5 %)、大网膜动脉(2 .6 %)、右肾上腺或肾包膜动脉(1 0 .3%)。形成ECAs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化疗栓塞的次数、肿瘤在肝内的部位、肿瘤的直径和化疗栓塞方式。绝大多数ECAs形成于多次化疗性栓塞后:化疗栓塞3~4次后,容易出现肝外动脉供血(1 7.9%) ;5~6次后,出现的概率显著增加(5 6 .4 %)。肿瘤位于肝脏表浅部位容易形成ECAs(71 .8%) ,常为肝脏相邻部位:前、后及右腹壁、右膈顶和右肾。肿瘤的直径在5~1 0cm时(76 .9%)。结论 ECAs来源类型与肝癌的肝内部位有密切关系。ECAs的形成与肿瘤的多次化疗栓塞、肿瘤的大小和肿瘤在肝内的部位有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外动脉供血 来源类型 形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长球囊行膝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珏 吴正阳 +6 位作者 朱悦琦 赵俊功 王建波 程英升 李明华 王武 张培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长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从2007年4月到2008年3月,34例患者(53条下肢,119处血管病变)接受了长球囊膝下血管PTA。回顾性分析血管造影图像,根据病变长度和程度进行分... 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长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从2007年4月到2008年3月,34例患者(53条下肢,119处血管病变)接受了长球囊膝下血管PTA。回顾性分析血管造影图像,根据病变长度和程度进行分类和分级。平均随访期(7.4±2.6)个月,随访期内每3个月进行1次下肢MRA,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92%患者手术成功。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和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tension,TcPO2)分别从治疗前的(0.50±0.18)和(18.85±12.08)mmHg,提高到治疗后的(0.81±0.12)和(39.85±12.67)mmHg。在随访期末,29例患者取得稳定疗效。5例症状复发,其中3例行第2次PTA。共进行了2例大截肢和4例小截肢术,取得94%的保肢率和59%的通畅率。结论使用长球囊行膝下动脉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安全、可行,取得令人鼓舞的中期效果,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评估其长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球囊 糖尿病足 膝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3支架在急诊血管内栓塞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武 李明华 +5 位作者 杜倬婴 王珏 周兵 徐浩文 程永德 张培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0,共7页
目的评价急诊血管内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可解脱弹簧圈栓塞破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中期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最近18个月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出血性颅内动脉瘤48例,其中26例在72h内实施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其中... 目的评价急诊血管内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可解脱弹簧圈栓塞破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中期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最近18个月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出血性颅内动脉瘤48例,其中26例在72h内实施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1段,3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1和M2段,13例位于后交通,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基底动脉顶端,2例位于椎动脉V2和V4段,1例位于小脑后下动脉;3例在第1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例在第2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2例在第4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0例在第1枚弹簧圈无法在瘤腔内成篮后植入支架,其余10例先植入支架再进行弹簧圈栓塞,所有微导管均通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释放支架(100%),覆盖了瘤颈,同期行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3例(88.5%),次全栓塞3例(11.5%);术中1例支架轻度回撤,无血栓事件和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栓塞术后随访到23例,至少复查1次脑血管造影,最多复查3次;完全致密栓塞14例(60.8%)动脉瘤均未显影,6例瘤颈少许显影病例中3例(11.5%)存在血栓形成,次全栓塞1例(3.3%)瘤体再通,另外2例始终稳定,所有病例载瘤动脉通畅,狭窄2例(7.7%),临床上无任何症状,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结论急症血管内应用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出血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是方便的、安全的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Neuroform3支架 弹簧圈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与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18
作者 田庆华 王涛 +4 位作者 何煜 宋红梅 易飞 吴春根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4-269,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PCIF)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临床价值,并与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CD)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37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中29例采用PCIF治疗(A组),8例采用PCD治疗(B...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PCIF)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临床价值,并与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CD)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37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中29例采用PCIF治疗(A组),8例采用PCD治疗(B组)。A组包括L3~4椎间盘节段4例、L4~5椎间盘节段20例、L5~S1椎间盘节段5例;B组包括L3~4椎间盘节段1例、L4~5椎间盘节段6例、L5~S1椎间盘节段1例。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Macnab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变化来评价疼痛、日常运动功能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上述37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变化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患者在术后1、3、6个月和1年VAS和ODI评分均低于B组(P<0.05),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PCIF和PCD均为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但PCIF较PCD能明显降低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且长期临床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椎间融合 椎间盘成形 老年 腰椎间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18
19
作者 顾斌贤 李明华 +1 位作者 王武 施万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 目的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宽颈、最大径和瘤颈)。随访脑血管造影3~88个月(平均24.8个月)。结果对所有77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10个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9个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破裂出血7例,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移位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42个,次全栓塞30个,部分栓塞5个。除2例死亡外,所有病例进行了至少2次复查(术后3和12个月),其中再通5个,对3个进行了再次栓塞,延迟性弹簧圈移位2例。12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完全栓塞61个,次全栓塞14个。结论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安全并有效,联合支架辅助治疗可以降低其再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支架 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注射量相关生物力学研究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宋戈 吴春根 +2 位作者 程永德 田庆华 刘鹤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7-90,共4页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广泛应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椎体压缩骨折、脊柱转移瘤、骨髓瘤等疾病的微创技术。临床上普遍认为PVP术疗效与骨水泥注射量密切相关,然而有关术中骨水泥具体注射量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介...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广泛应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椎体压缩骨折、脊柱转移瘤、骨髓瘤等疾病的微创技术。临床上普遍认为PVP术疗效与骨水泥注射量密切相关,然而有关术中骨水泥具体注射量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影响骨水泥注入量的椎体相关生物力学因素,骨水泥注入量对椎体强度、刚度及相邻椎体的影响,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争议,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