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介入肿瘤摘除术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6
1
作者 何成建 李永东 +3 位作者 顾一峰 吴春根 李明华 宋红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14-919,共6页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介入肿瘤摘除术(ITR)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4例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PVP联合ITR治疗。局麻下,14 G穿刺针及导管穿入椎体,经椎弓根送入工...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介入肿瘤摘除术(ITR)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4例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PVP联合ITR治疗。局麻下,14 G穿刺针及导管穿入椎体,经椎弓根送入工作套管并连续扩张穿刺通道,直到最后一个工作套管进入椎弓根近端。接着经工作套管送入骨髓核钳行椎体肿瘤摘除。最后经工作套管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分别在术后1、3、6个月及每年跟踪并收集数据。结果 24例中23例患者成功施行了PVP和ITR术,技术成功率为95.8%(95%CI:87%,105%)。最终随访临床评估显示,20例患者疼痛得到缓解(疼痛完全消失13例,疼痛减轻7例),疼痛缓解率87%(95%CI:72%,102%)。19例神经压迫症状好转,其中完全康复9例,好转10例,神经压迫症状好转率为83%(95%CI:66%,99%)。结论 PVP联合ITR是介入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疼痛 恶性 神经压迫 介入肿瘤摘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回顾性调查 被引量:11
2
作者 鲁海涛 王珏 +1 位作者 张培蕾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 通过对不同时期介入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有3 546例出院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 目的 通过对不同时期介入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有3 546例出院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分为两组。A 组:介入手术常规应用抗生素,即术后静脉滴注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或克林霉素2 ~ 3 d,其中血管内手术1 362例,非血管内手术1 146例,本组患者共2 508例。B组:一般情况术后不应用抗生素,其中血管内手术680例,非血管内手术358例,本组患者共1 038例。结果 A、B两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44%和0.39%,其中血管内手术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和0.15%,非血管内手术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61%和0.8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两组间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一般状况良好的择期介入手术患者常规情况下不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 预防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血管内支架介入术后再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建波 杨建勇 +3 位作者 陈伟 庄文权 张珑涓 李家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作用,探讨其对血管内支架介入术后远期再狭窄的防治价值。方法组织贴块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SMC,取第6~10代作实验用,MTF法检测地塞米松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SM...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作用,探讨其对血管内支架介入术后远期再狭窄的防治价值。方法组织贴块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SMC,取第6~10代作实验用,MTF法检测地塞米松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SMC增殖的效果,并用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地塞米松作用下大鼠胸主动脉SM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地塞米松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SMC增殖,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对其抑制程度不同。各浓度组之间总A值变化经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F=36.02,P<0.001;两两比较较高浓度组10^(-6)及10^(-5) mol/L抑制率相似,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65;低浓度组10^(-11) mol/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567;余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②地塞米松以浓度依赖模式抑制大鼠SMC的PCNA mRNA表达。方差分析F= 15.407,P<0.001。较低浓度组(10^(-9) mol/L及10^(-11)mol/L)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48及0.56。其余各组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地塞米松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大鼠SMC增殖, 10^(-7) mol/L浓度以上可起效,并能持续抑制96 h以上,较低浓度地塞米松在作用时间延长时也有可能抑制SMC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菁 王珏 +1 位作者 朱悦琦 张培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方法110例症状性血管闭塞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巴曲酶治疗(5 u/d×6次,隔天应用),对照组...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方法110例症状性血管闭塞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巴曲酶治疗(5 u/d×6次,隔天应用),对照组单独应用阿司匹林。以12个月为随访终点,通过下肢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者血管超声来评估血管再狭窄或者再闭塞的情况。统计踝以上截肢、死亡人数,以及截肢或死亡累积发生率,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评估保肢率和存活率。结果 12个月后,实验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8.9%,对照组为42.8%(P=0.002)。MRA及血管超声显示膝下动脉(P=0.003)和长度>10 cm(P=0.001)再狭窄发生率高。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管成形术12个月后,对照组和实验组保肢/存活率分别为78.2%和93.5%(log-rank检验,P=0.032 4)。结论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减少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尤其针对膝下病变>10 cm者,有着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肢体挽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曲酶 阿司匹林 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稳妥地开展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5
5
作者 赵俊功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所引起的下肢慢性缺血,轻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严重者表现为静息痛,常合并足部的溃疡、感染甚至坏疽。当糖尿病的病程超过10年或年龄大于65岁外周血管病变的罹患率将显著增加。由于新材料和...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所引起的下肢慢性缺血,轻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严重者表现为静息痛,常合并足部的溃疡、感染甚至坏疽。当糖尿病的病程超过10年或年龄大于65岁外周血管病变的罹患率将显著增加。由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善,包括低剖面、长球囊的应用,膝下/踝下动脉内膜下成形术,逆向穿刺或经足底足背动脉环技术,冷冻治疗,内膜斑块的环形切割、准分子激光消融,药物洗脱支架、球囊的应用,以及介入治疗与其他学科的协同作战,使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腔内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经过介入治疗,患者的症状缓解了,感染控制了,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截肢平面,保全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介入治疗 外周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正阳 赵俊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0-244,共5页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严重并发症之一,日益威胁着众多患者的肢体健康。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等。近年来介入技术已经成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糖尿...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严重并发症之一,日益威胁着众多患者的肢体健康。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等。近年来介入技术已经成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做一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外周血管病变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部动脉狭窄的增强MRA与DSA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汪璇 李明华 +3 位作者 方淳 潘玉萍 李文彬 乔瑞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68-471,共4页
目的评价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增强(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CE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MIP、MPR方法重建,范围包含从主动脉弓部到Willis环的所有的血管。以DSA... 目的评价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增强(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CE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MIP、MPR方法重建,范围包含从主动脉弓部到Willis环的所有的血管。以DSA为标准,MRA和DSA结果通过统计相关系数比较。结果以是否狭窄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各段颅颈部动脉取得较好的一致性。以狭窄程度超过70%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颈动脉部位取得相当高的一致性。CEMRA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方面稍差。结论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CEMRA能有效地筛选出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在颅外颈动脉部位可使大部分患者免于接受DSA检查。在诊断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狭窄方面的准确度不够,不能替代传统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增强 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颈部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狭窄性疾病 DSA检查 增强MRA 颅颈部 颅内血管狭窄 颅外颈动脉 椎-基底动脉 Willis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长球囊行膝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珏 吴正阳 +6 位作者 朱悦琦 赵俊功 王建波 程英升 李明华 王武 张培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长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从2007年4月到2008年3月,34例患者(53条下肢,119处血管病变)接受了长球囊膝下血管PTA。回顾性分析血管造影图像,根据病变长度和程度进行分... 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长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从2007年4月到2008年3月,34例患者(53条下肢,119处血管病变)接受了长球囊膝下血管PTA。回顾性分析血管造影图像,根据病变长度和程度进行分类和分级。平均随访期(7.4±2.6)个月,随访期内每3个月进行1次下肢MRA,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92%患者手术成功。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和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tension,TcPO2)分别从治疗前的(0.50±0.18)和(18.85±12.08)mmHg,提高到治疗后的(0.81±0.12)和(39.85±12.67)mmHg。在随访期末,29例患者取得稳定疗效。5例症状复发,其中3例行第2次PTA。共进行了2例大截肢和4例小截肢术,取得94%的保肢率和59%的通畅率。结论使用长球囊行膝下动脉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安全、可行,取得令人鼓舞的中期效果,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评估其长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球囊 糖尿病足 膝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3支架在急诊血管内栓塞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武 李明华 +5 位作者 杜倬婴 王珏 周兵 徐浩文 程永德 张培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0,共7页
目的评价急诊血管内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可解脱弹簧圈栓塞破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中期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最近18个月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出血性颅内动脉瘤48例,其中26例在72h内实施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其中... 目的评价急诊血管内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可解脱弹簧圈栓塞破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中期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最近18个月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出血性颅内动脉瘤48例,其中26例在72h内实施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1段,3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1和M2段,13例位于后交通,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基底动脉顶端,2例位于椎动脉V2和V4段,1例位于小脑后下动脉;3例在第1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例在第2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2例在第4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0例在第1枚弹簧圈无法在瘤腔内成篮后植入支架,其余10例先植入支架再进行弹簧圈栓塞,所有微导管均通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释放支架(100%),覆盖了瘤颈,同期行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3例(88.5%),次全栓塞3例(11.5%);术中1例支架轻度回撤,无血栓事件和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栓塞术后随访到23例,至少复查1次脑血管造影,最多复查3次;完全致密栓塞14例(60.8%)动脉瘤均未显影,6例瘤颈少许显影病例中3例(11.5%)存在血栓形成,次全栓塞1例(3.3%)瘤体再通,另外2例始终稳定,所有病例载瘤动脉通畅,狭窄2例(7.7%),临床上无任何症状,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结论急症血管内应用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出血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是方便的、安全的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Neuroform3支架 弹簧圈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宽颈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疗效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敏 王武 +1 位作者 李明华 顾斌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6-361,共6页
目的评价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宽颈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疗效。方法2007年至2011年应用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18例脑动脉瘤,其中86例为破裂出血性动脉瘤,3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76例在出血72 h内实施了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 目的评价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宽颈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疗效。方法2007年至2011年应用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18例脑动脉瘤,其中86例为破裂出血性动脉瘤,3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76例在出血72 h内实施了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结果支架准确释放115例(97.5%),因为血管扭曲和痉挛失败植入支架1例,支架移位2例。实施单纯支架植入2例,采用微导管经支架网眼技术66例,支架后释放技术49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87例(74.4%),次全栓塞30例(25.6%)。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事件发生,术后症状性脑梗死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6.8个月,共随访到105例,复查1~5次脑血管造影,完全栓塞99例(84.6%),次全栓塞病例中11例(36.7%)存在血栓形成;9例(7.7%)瘤体复发,其中5例进行了再次治疗达到完全栓塞,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除3例外,所有患者支架内无明显狭窄。结论 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仍需更长期的随访和多中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Neuroform3支架 弹簧圈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18
11
作者 顾斌贤 李明华 +1 位作者 王武 施万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 目的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宽颈、最大径和瘤颈)。随访脑血管造影3~88个月(平均24.8个月)。结果对所有77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10个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9个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破裂出血7例,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移位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42个,次全栓塞30个,部分栓塞5个。除2例死亡外,所有病例进行了至少2次复查(术后3和12个月),其中再通5个,对3个进行了再次栓塞,延迟性弹簧圈移位2例。12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完全栓塞61个,次全栓塞14个。结论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安全并有效,联合支架辅助治疗可以降低其再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支架 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簧圈再栓塞或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复发 被引量:14
12
作者 施万印 李永东 +9 位作者 李明华 高不郎 方淳 程英升 王武 李文斌 赵俊功 张培蕾 王珏 李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9-274,共6页
目的报道用弹簧圈再次栓塞或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的经验。方法291例患者共305枚颅内动脉瘤行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随访期间,142例颅内动脉瘤中有41例(28.9%)动脉瘤复发。6个月内有脑血管造影随访的31例共31枚复发动脉瘤纳入本研究... 目的报道用弹簧圈再次栓塞或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的经验。方法291例患者共305枚颅内动脉瘤行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随访期间,142例颅内动脉瘤中有41例(28.9%)动脉瘤复发。6个月内有脑血管造影随访的31例共31枚复发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其中20例行可脱卸弹簧圈再栓塞(A组),11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B组)。将动脉瘤血管造影结果分为完全闭塞、不完全闭塞;临床评估分级为完全康复,改善,无变化,加重或进展。收集并分析技术成功率,即刻和末次血管造影结果等资料。结果所有复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和支架置入技术均获得成功。即刻脑血管造影示A组11例(55%)动脉瘤完全闭塞,B组8例(72.7%)完全闭塞;末次脑血管造影示A组10例(50%)动脉瘤完全闭塞,B组11例(100%)完全闭塞,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复发,可以行弹簧圈再次栓塞术或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和闭塞瘤腔。覆膜支架可能比弹簧圈栓塞能更有效地完全闭塞复发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复发 栓塞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危急事件中支架的应用 被引量:20
13
作者 顾斌贤 李明华 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过程中出现弹簧圈移位、突出或脱出和解旋等危急事件的原因及支架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出现危急事件的病例,其中9例为宽颈动脉瘤;10例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动脉... 目的探讨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过程中出现弹簧圈移位、突出或脱出和解旋等危急事件的原因及支架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出现危急事件的病例,其中9例为宽颈动脉瘤;10例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动脉瘤最大径为5~12 mm,7例为3~5 mm,3例<3 mm;造影和临床随访超过18个月。结果危急事件为弹簧圈移位3例,突出或脱出7例,解旋2例。处理方法为8例植入了支架,无一例出现缺血事件;未植入支架的4例中解旋1例,成功回收,突出或脱出3例。术后2例出现缺血事件。随访造影未见支架内狭窄和再出血事件。结论利用支架处理这些危急事件可行、有效;弹簧圈的危急事件与弹簧圈与动脉瘤大小不匹配、后置弹簧圈填塞、过度填塞和微导管操作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移位 突出 解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段颈内动脉动脉瘤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孙贞魁 李永东 +4 位作者 李明华 谭华桥 王武 罗七一 程英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3-268,共6页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段颈内动脉(ICA)动脉瘤的柔顺性和疗效。方法31例患者33枚颅段ICA(CICA)动脉瘤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分为完全栓塞和不完全栓塞。术后第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随访复查并收集...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段颈内动脉(ICA)动脉瘤的柔顺性和疗效。方法31例患者33枚颅段ICA(CICA)动脉瘤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分为完全栓塞和不完全栓塞。术后第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随访复查并收集最初及最终造影结果、死亡率、致残率及最终临床结果等数据。结果42枚覆膜支架中41枚顺利通过ICA并成功释放,成功率97.6%(95%CI:93%~102%)。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3例患者中25枚为完全栓塞,占78.1%(95%CI:63%~93%);7例患者7枚动脉瘤为不完全栓塞(21.9%)。随访血管造影示27例患者共31枚动脉瘤,其中29枚完全栓塞,占93.5%(95%CI:84%~103%);2例为不完全栓塞(6.5%),其中2例患者出现轻度支架内狭窄。临床随访显示15例患者痊愈,14例症状改善。结论初步结果显示,Willis覆膜支架治疗CICA动脉瘤有效且具有良好的柔顺性,但仍需长期随访及大样本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内动脉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王珏 赵玉武 +1 位作者 李明华 鲁海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2007年7月-2011年7月收治134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94枚动脉瘤,其中50枚破裂,244枚未破裂。每例患者有2枚或2枚以上动脉瘤。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 目的分析影响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2007年7月-2011年7月收治134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94枚动脉瘤,其中50枚破裂,244枚未破裂。每例患者有2枚或2枚以上动脉瘤。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动脉瘤大小、位置等因素。结果134例患者中,45—65岁患者动脉瘤破裂率最高。35例前交通动脉瘤中,13例破裂(37.1%),占所有破裂动脉瘤的26%(13/50)。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率明显高于颅内其他位置的动脉瘤(P=0.001)。294枚动脉瘤中,〈5mm者占88.1%,〈3mm者占5812%。在破裂动脉瘤中,〈5mm的动脉瘤占68%。结论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破裂与患者年龄、动脉瘤位置和大小有关,应作为决定未破裂动脉瘤是否进行手术干预的条件。在多发性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最容易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加压3.0 T MRA评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杰 赵俊功 +3 位作者 朱悦琦 李明华 王珏 乔瑞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1-236,共6页
目的以DSA为金标准评价小腿加压法3.0 T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双下肢MRA检查,患者平均病程(11.6±6.0)年。使用3.0 T CE-MRA,其中小腿袖带加压... 目的以DSA为金标准评价小腿加压法3.0 T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双下肢MRA检查,患者平均病程(11.6±6.0)年。使用3.0 T CE-MRA,其中小腿袖带加压后成像者(即加压组)31例,常规成像者30例(即常规组),所有患者1周内行DSA检查。2名放射专家分别评估获得的MRA图像,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小腿和足部的图像质量上,加压组优于常规组(P<0.05)。在显示小腿部位>50%狭窄或闭塞病变上,加压组优于常规组(P<0.05),同时小腿加压后可以明显抑制静脉重叠(P<0.05)。结论小腿加压3.0 T CE-MRA简单实用,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下肢病变血管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 磁共振血管成像 静脉重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三叉动脉伴海绵窦巨大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文彬 李明华 +2 位作者 潘玉萍 方淳 王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37-138,共2页
患者,女,51岁,反复鼻衄2周,鼻腔填塞止血效果不佳。于2003年6月23日被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入院后头部CT,MRI检查显示右侧颞部占位,伴流空效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见图1... 患者,女,51岁,反复鼻衄2周,鼻腔填塞止血效果不佳。于2003年6月23日被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入院后头部CT,MRI检查显示右侧颞部占位,伴流空效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见图1、2。颈内动脉闭塞试验(BOT)阴性,在全身麻醉下,置入6F导管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巨大动脉瘤 原始三叉动脉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 MRI检查 反复鼻衄 效果不佳 填塞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时间飞跃法MR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对照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鹤 李明华 +3 位作者 方淳 李文彬 吴春根 程英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9期618-622,共5页
目的评价3.0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0TTOF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提示颅内动脉瘤患者前瞻性行3.0TTOFMRA及脑血管DSA检查。所有图像由3名医师分成2组在工作站上进行读片。第1组由2名高年资神经影像组医师分... 目的评价3.0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0TTOF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提示颅内动脉瘤患者前瞻性行3.0TTOFMRA及脑血管DSA检查。所有图像由3名医师分成2组在工作站上进行读片。第1组由2名高年资神经影像组医师分别独立阅读重建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第2组由1名高年资神经影像组医师同时阅读MIP和原始数据图像(sourceimage)。以DSA诊断结果作为标准,评价3.0TTOF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结果DSA共检测20枚动脉瘤(19例),其中颈内动脉7例,前交通动脉5例,后交通动脉5例,大脑前、中动脉各1例。TOFMRA总体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分别为94.8%、89.4%和91.4%。第2组的诊断有效性最高,两组间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2,P>0.05和χ2=0.172,P>0.05)。结论3.0TTOFMRA作为一种快速、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能够很好显示颅内动脉瘤。MIP结合Source图像可提高3.0TTOFMRA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脑血管成像 高场强 颅内动脉瘤 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36例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武 李明华 顾斌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60-764,共5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和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36例39个动脉瘤,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5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个,颈...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和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36例39个动脉瘤,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5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个,颈内动脉后交通段13个,眼动脉段13个,海绵窦段4个,椎动脉颅外段1个,椎动脉颅内段4个和基底动脉顶端3个。术后3个月和12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价疗效。结果共采用Solitaire AB支架38个辅助弹簧圈治疗39个宽颈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100%。术中15个支架回收调整位置,双支架5例,其中联合Neuroform3支架3例,联合Enterprise支架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30个,次全栓塞9个,术中1例患者支架轻度回撤,无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血栓事件发生。术后血管造影随访27例,延迟性弹簧圈移位1例,完全栓塞病例中无再通病例,次全栓塞病变中6个达到完全栓塞,所有载瘤动脉通畅,支架内无明显狭窄,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和结果令人鼓舞,此法方便、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血管内栓塞 SOLITAIRE AB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武 程英升 +1 位作者 李明华 顾斌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5-188,共4页
目的 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201例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复查DSA和临床观察结果。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成功治疗198例颅内... 目的 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201例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复查DSA和临床观察结果。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成功治疗198例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其中囊性动脉瘤88例,外伤性动脉瘤19例,假性动脉瘤35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56例,技术成功率达到98.5%。Willis覆膜支架释放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C7段9例,C6段28例,C5段32例,C4段110例,C3段19例;支架释放后即刻DSA显示病变完全不显影163例,内漏35例,经球囊后扩或再植入支架治疗后病变完全不显影33例(其中2例闭塞载瘤动脉),2例仍存在内漏。术中发生支架源性血管破裂出血5例,术中成功止血4例;术后再出血1例,死亡2例。术后3-6个月随访复查DSA显示载瘤动脉通畅189例,轻度狭窄5例;病变完全不显影196例。临床随访3-20个月,存活患者无新发神经系统体征。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但需要更远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s覆膜支架 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