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痛中心认证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赵英英 徐浩 +2 位作者 胡国勇 高玮 沈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98-901,共4页
目的比较胸痛中心模式认证前与认证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情况,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前与认证后的急性STEMI患者救治数据,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救治的11... 目的比较胸痛中心模式认证前与认证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情况,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前与认证后的急性STEMI患者救治数据,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救治的119例患者纳入认证前组,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救治的160例患者纳入认证后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首份心电图确认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药品费、住院检查费、住院检验费、住院总费用、救治效果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史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导管室激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Z=-7.247,P<0.001)、首份心电图确认时间(Z=-5.072,P<0.001)、肌钙蛋白报告时间(Z=-3.210,P=0.001)、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Z=-7.025,P<0.001)均短于认证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药品费、住院检查费、住院检验费、住院总费用和死亡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通过胸痛中心模式认证和规范化运行可缩短急性STEMI患者救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及干细胞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严轶文 戴秋艳 +3 位作者 张治 李为真 朱彦琪 孙宝贵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AMI患者共25例,收集患者入院即刻,第13、、71、4和28天的抗凝血各2 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如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血管内皮...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AMI患者共25例,收集患者入院即刻,第13、、71、4和28天的抗凝血各2 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如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CD31+、CD144+、CD133+、CD45+,比较各时间点的差异。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CF水平。结果AMI后CD34+细胞逐渐升高,到第7天时达到峰值,而VEGFR-2+、CD31+、CD144+、CD133+细胞则出现下降趋势,并且于第7天时达到谷值(P<0.05)。AMI患者外周血清SCF浓度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P<0.01),但AMI后第1天时SCF浓度与外周血CD34+细胞数呈直线相关(P<0.01)。结论AMI可引起外周血干细胞数量增多以及血清SCF浓度升高,但也许会消耗循环中有内皮功能或向内皮分化的细胞。这些干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受SCF浓度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干细胞 干细胞因子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赵利群 李旭光 +3 位作者 谢力俊 吴海清 王志敏 刘少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32-173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是否可作为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房颤治疗。方法·高血压组患者189例,其中训练组75例,验证组114例;房颤组患者179例,其中训练组72例,验证组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是否可作为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房颤治疗。方法·高血压组患者189例,其中训练组75例,验证组114例;房颤组患者179例,其中训练组72例,验证组107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AngⅡ和ALD值,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ngⅡ和ALD对房颤的诊断效能。结果·房颤组AngⅡ和ALD水平高于高血压组(均P=0.00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ngⅡ或ALD预测房颤的敏感度分别为0.92和0.93,特异度分别为0.80和0.96,临界点为58.00和150.00 pg/m L。2组AngⅡ和AL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血浆AngⅡ和ALD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预测房颤的生物标志物,并可作为房颤治疗中是否选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原发性高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其对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的指导意义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梁晶 李旭光 +2 位作者 王志敏 董莉亚 赵利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353-2357,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其对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滞剂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单纯高血压患者114例,为高血压组;...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其对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滞剂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单纯高血压患者114例,为高血压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伴房颤患者107例,为高血压伴房颤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AngⅡ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对高血压伴房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房颤组患者血浆AngⅡ水平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房颤组(95.3%,102/107)血浆AngⅡ水平升高发生率高于高血压组(8.8%,1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AngⅡ水平是高血压伴房颤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伴房颤患者的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血浆AngⅡ水平是高血压伴房颤的影响因素,可以作为高血压伴房颤患者治疗中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房颤动 血管紧张素Ⅱ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静脉冷冻消融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即刻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岗 汪芳 +5 位作者 孟伟栋 张锋 庄文燕 薛吉祥 张彩凤 孙宝贵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行肺静脉电隔离的即刻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0例,阵发性房颤16例,持续性房颤4例。采用北极圈冷冻消融导管冷冻隔离肺静脉,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肺静脉电位消失30 min为消融隔离成功。结果平均...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行肺静脉电隔离的即刻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0例,阵发性房颤16例,持续性房颤4例。采用北极圈冷冻消融导管冷冻隔离肺静脉,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肺静脉电位消失30 min为消融隔离成功。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65.88±52.20)min,曝光时间(43.42±17.23)min。实际电隔离57支肺静脉,平均每支肺静脉消融(5.64±2.57)次。2例持续性房颤在消融中终止,2例消融后电转复。7支肺静脉(占总消融肺静脉12.28%)在电位消失后30 min内恢复传导,再次行冷冻消融成功。消融即刻成功率100%。结论经导管冷冻肺静脉电隔离即刻效果较好。为减少复发,隔离后的等待时间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肺静脉 冷冻疗法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3
6
作者 储光 张国兵 +4 位作者 张锋 张治 孙宝贵 戴秋艳 刘少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2-636,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4—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85例,分为合并新发CAVB组(n=19,2.1%),无CAVB组(n=866,97.9%),分别观察肌酸激酶...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4—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85例,分为合并新发CAVB组(n=19,2.1%),无CAVB组(n=866,97.9%),分别观察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脑钠肽水平、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住院病死率,并分析发生CAVB的发病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新发CAVB组较无CAVB组肌酸激酶峰值和同工酶峰值明显升高[(1 804.5±65.4)U/Lvs(1 251.3±46.7)U/L,(155.8±25.6)U/Lvs(104.3±19.1)U/L,均P<0.05];脑钠肽峰值水平更高[(1 254.4±55.3)pg/mLvs(432.4±78.5)pg/mL,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较差(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40.5±4.6)%vs(51.2±6.9)%,P<0.05];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P<0.05);住院病死率显著升高(63.2%vs2.4%,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发CAVB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心肌坏死面积大,心功能差,住院病死率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房室传导阻滞 脑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为真 严轶文 +3 位作者 戴秋艳 张治 朱彦琪 孙宝贵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通过体外直接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并应用5-氮杂胞苷诱导其分化,探讨MNCs经过培养和诱导能否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方法以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MNCs,于含20%FBS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第3天以10μmol/L的5-氮... 目的通过体外直接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并应用5-氮杂胞苷诱导其分化,探讨MNCs经过培养和诱导能否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方法以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MNCs,于含20%FBS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第3天以10μmol/L的5-氮杂胞苷诱导24 h。第14天,对于所培养的贴壁细胞行肌球蛋白、α-肌节肌动蛋白、结蛋白和肌钙蛋白T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细胞是否表达-αMHC和-βMHC等基因;同时作CD34、AC133和α-肌节肌动蛋白的流式细胞计数分析(FACS)。结果培养第14天开始纺锤形贴壁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聚集成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肌球蛋白、α-肌节肌动蛋白、结蛋白和肌钙蛋白T均呈阳性。RT-PCR结果显示经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后的MNCs存在α和-βMHC基因的表达。FACS显示,CD34阳性或AC133阳性率为(53.04±5.60)%、α-肌节肌动蛋白阳性率为(42.70±11.73)%。结论体外培养并经5-氮杂胞苷诱导后的MNCs既具有心肌样细胞的部分特点,又具有干细胞的部分特征。在适当的条件下,MNCs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单核细胞 细胞分化 体外研究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患者记监测日记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笃铭丽 王秋莉 姚娴凤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9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降低心血管疾病伴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0岁以上伴高血脂的心血管疾病出院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出院后接受常规电话随访及院外健康教育;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使用自制的血脂监测日记记录每日... 目的探讨降低心血管疾病伴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0岁以上伴高血脂的心血管疾病出院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出院后接受常规电话随访及院外健康教育;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使用自制的血脂监测日记记录每日的生活方式及阶段血脂变化。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干预1年后,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记血脂监测日记对控制血脂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血脂 自我监测 日记 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256排CT成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远 解学乾 +4 位作者 张皓 王毅 李念云 孟捷 张贵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69-373,共5页
目的对低心率、高心率和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56排宽探测器CT对208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检查,不使用药物控制心率;其中低心率组87例(... 目的对低心率、高心率和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56排宽探测器CT对208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检查,不使用药物控制心率;其中低心率组87例(心率≤70次/分),高心率组38例(心率>70次/分),心律不齐组83例(5个心动周期内的心率变化>10次/分)。常规重建相位为75%或45%;以多时相重建中运动伪影最小者为最优相位。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评估影响图像质量评分的因素。结果 105例(105/208,50.48%)最优相位与常规相位不同。最优相位图像中,3组图像质量评分、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线性回归显示,心脏相位和伪影类型是图像质量评分的影响因素(P均<0.001)。结论在不限制心率的前瞻性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冠状动脉CTA中,高心率或心律不齐并非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病高危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重要性
10
作者 戴秋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2期13-14,共2页
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包括老年,吸烟,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脑卒中史及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历年来学者们都非常重视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控制。其中对高血压的认知和管理耗费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尽管对降低心血... 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包括老年,吸烟,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脑卒中史及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历年来学者们都非常重视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控制。其中对高血压的认知和管理耗费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尽管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即使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高血压的认知率及控制率也是不尽人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因素的评估,涉及治疗的程度及效果,更对总体心血管预后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患者 冠心病 冠状动脉病 诊室血压 ABPM 隐匿性高血压 血压控制率 心脏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变异性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左心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梦丹 戴秋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4-191,共8页
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监测所测得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尤其是血压昼夜节律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的关系... 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监测所测得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尤其是血压昼夜节律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的关系。方法·共纳入1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夜间收缩压较日间下降的百分比,将患者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和超杓型组。组间比较baPWV和LVMI,对baPWV和LVMI与血压值和BPV指标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诊室血压、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脑钠肽和射血分数后,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baPWV显著高于杓型组和超杓型组(P=0.000),非杓型组的LVMI显著高于杓型组(P=0.001)和超杓型组(P=0.022)。在单因素回归分析中,baPWV及LVMI均与与年龄、24 h收缩压及标准差(SD值)、日间收缩压及SD值、夜间收缩压及SD值、24 h舒张压及SD值、日间舒张压及SD值、夜间舒张压及SD值显著相关(P<0.05)。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baPWV与夜间收缩压SD值(β=0.289,P=0.000)、夜间收缩压的下降百分比(β=-0.398,P=0.000)、日间收缩压(β=0.214,P=0.001)以及日间舒张压的SD值(β=0.207,P=0.002)相关。LVMI与24h收缩压(β=0.348,P=0.000)以及夜间收缩压SD值(β=0.196,P=0.026)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aPWV与夜间收缩压SD值、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比、日间收缩压以及日间舒张压的SD值独立相关;LVMI与24 h收缩压以及夜间收缩压SD值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变异性 24H动态血压监测 血压昼夜节律 脉搏波传导速度 左心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明晖 张建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缺血性心脏病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主要原因。骨髓干细胞可再生心肌和血管,重建和代替坏死心肌,既改善了血供又解决了心肌细胞数量减少这一根本问题。作为缺血性心脏疾病治疗的新途径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综述了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 缺血性心脏病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主要原因。骨髓干细胞可再生心肌和血管,重建和代替坏死心肌,既改善了血供又解决了心肌细胞数量减少这一根本问题。作为缺血性心脏疾病治疗的新途径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综述了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疾病的原理、治疗时机和几种治疗途径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 细胞移植 缺血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标准药物治疗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结果分析
13
作者 邹卓群 汪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根据心脏再同步化用于心力衰竭(CARE-HF)研究结果 ,结合我国目前国情,探讨心力衰竭患者标准药物治疗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联合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的长期结果。方法选择1999年12月至2008年4月行CRT、CRTD治疗的患... 目的根据心脏再同步化用于心力衰竭(CARE-HF)研究结果 ,结合我国目前国情,探讨心力衰竭患者标准药物治疗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联合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的长期结果。方法选择1999年12月至2008年4月行CRT、CRTD治疗的患者68例,为CRT/CRTD治疗组。选择同期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84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需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结果 CRT/CRTD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常规药物治疗组明显改善,但最终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5%(52/68)比73.8%(62/84),P>0.05]。但CRT/CRTD组中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显著少于常规药物治疗组[8.8%(6/68)比19.0%(16/84),P<0.05]。结论 CRT不能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总体病死率,但在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同时具备CRT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CRTD治疗可能成为最佳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金炜 董维平 +2 位作者 杨红 何奔 孙宝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0-653,共4页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ELISA法测定冠心病患者血TGF—β1水平,并用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作为对象,采用MTT法、^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参入法、流式细胞分析仪观察TGF—β...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ELISA法测定冠心病患者血TGF—β1水平,并用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作为对象,采用MTT法、^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参入法、流式细胞分析仪观察TGF—β1对流产死胎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结果 ①冠心病组的血清TGF—β1低于正常对照组;血管病变越严重,TGF—β1水平越低。②体外培养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MTT法、^3H—TdR参入法)随TGF—β1浓度增加而逐渐减低,且与平滑肌细胞密度无关。③随着TGF—β1浓度的升高G1期细胞比例增加、G2期细胞比例减少。结论 TGF—β1能明显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人体内血TGF—β1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新应用 被引量:59
15
作者 刘强 洪江 李晓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7期836-840,共5页
作为一种静脉全麻药,丙泊酚因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清醒快而完全、副作用少等优点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临床以来应用广泛。但近年研究发现,除了麻醉作用外,丙泊酚还有许多其他非麻醉效应。丙泊酚具有减少脑缺血时神经元的损伤,保护缺血... 作为一种静脉全麻药,丙泊酚因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清醒快而完全、副作用少等优点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临床以来应用广泛。但近年研究发现,除了麻醉作用外,丙泊酚还有许多其他非麻醉效应。丙泊酚具有减少脑缺血时神经元的损伤,保护缺血器官,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术后呕吐,免疫调节,止痛等效应。这些麻醉外效应将来可能进一步扩大丙泊酚的临床应用范围。本文对近年来对丙泊酚的药理学研究机制及新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麻醉作用 神经保护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脂患者血脂相关知识需求及自我保健行为调查 被引量:8
16
作者 笃铭丽 王秋莉 +2 位作者 赵钧 周意 方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3-547,共5页
目的了解高血脂患者对血脂相关知识的需求及自我保健行为,为开展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50例高血脂患者的基本资料、血脂相关知识需求、获得血脂相关知识的途径及自我保健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患者最为... 目的了解高血脂患者对血脂相关知识的需求及自我保健行为,为开展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50例高血脂患者的基本资料、血脂相关知识需求、获得血脂相关知识的途径及自我保健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患者最为需要的血脂相关知识为高脂血症的主要危害(70.7%)、科学的饮食方法(65.3%)及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62.7%);最不需要的是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22.7%)、心理调适方法(22.0%)及血脂项目与正常值(15.3%)。患者更倾向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健康讲座(81.3%)、健康教育手册(77.3%)及宣传栏(52.0%);对于录像和录音(12.7%)及新型的健康教育模式如短信提醒(30.7%)、信邮提醒(34.7%)等方式需求并不强烈。在自我保健行为方面,大多数患者在饮酒(76.0%)、吸烟(52.0%)、吃新鲜蔬菜或水果(74.7%)、动物油摄入(65.3%)、饮茶(59.3%)、锻炼身体(84.7%)等行为方面较为健康,但每天业余用于看电视、阅读、使用电脑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过长,其中用于以上活动时间≥4 h的患者占52.0%。结论护士应了解患者的需求及其具体生活状态,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才能为有效控制患者的血脂水平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知识 自我保健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莪术油对大鼠球囊损伤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外膜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军礼 孙宝贵 +2 位作者 陈镜合 翁书和 罗小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80-483,F002,共5页
目的研究莪术油注射液对小鼠球囊损伤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及血管重构的作用以及外膜TGF鄄β1(转化生长因子鄄β1)mRNA的变化。方法用球囊导管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制成再狭窄模型,术后7天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结合图像分析观测各组外膜TGF鄄β1m... 目的研究莪术油注射液对小鼠球囊损伤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及血管重构的作用以及外膜TGF鄄β1(转化生长因子鄄β1)mRNA的变化。方法用球囊导管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制成再狭窄模型,术后7天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结合图像分析观测各组外膜TGF鄄β1mRNA的表述情况,术后14天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形态学及组织学的变化。结果术后7天,假手术组血管外膜细胞极少表达TGF鄄β1mRNA;模型组血管外膜较多的细胞表达TGF鄄β1mRNA,莪术油组阳性表达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术后14天,模型组腔面积、外弹力板周长、内弹力板周长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减少(P<0.01),莪术油组和模型组比较,最大内膜厚度及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减少,腔面积、外弹力板周长、内弹力板周长明显增加(P<0郾01),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郾05)。结论外膜TGF鄄β1mRNA基因表达的增加是再狭窄的重要机制,莪术油注射液显著抑制了球囊损伤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和血管重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外膜TGF鄄β1mRNA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油注射液 转化生长因子-β1 内膜增生 血管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本科毕业护士就业现状分析及展望 被引量:17
18
作者 笃铭丽 姚娴凤 尤敏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3期95-97,共3页
对我国本科护士的就业特点、本科护士对目前工作的态度以及用人单位对本科护士的评价进行综述,揭示出现目前本科护士就业现状包括就业率高中有降,考研率低中有升;就业方向仍存单一性,但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重三甲、大型公立医院,轻二级... 对我国本科护士的就业特点、本科护士对目前工作的态度以及用人单位对本科护士的评价进行综述,揭示出现目前本科护士就业现状包括就业率高中有降,考研率低中有升;就业方向仍存单一性,但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重三甲、大型公立医院,轻二级、社区医院等;而本科护士对于目前工作满意度低的原因包括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方面不理想,缺乏发展空间,对专业前景持悲观态度等。提出应对本科护生的就业取向提供帮助,对本科护士在工作中的自我完善提出展望,同时对教育机构及用人单位的决策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学历 护士 就业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风险筛查及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明珠 方芳 陈兰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1期15-17,共3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人群10年脑卒中发病风险,并分析高危风险人群的危险因素,为建立脑卒中防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某院自愿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的2 488人,进行危险因素调查、评估、分级。结果高危风险1 282人,占51.5%;男性高危风... 目的了解上海市人群10年脑卒中发病风险,并分析高危风险人群的危险因素,为建立脑卒中防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某院自愿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的2 488人,进行危险因素调查、评估、分级。结果高危风险1 282人,占51.5%;男性高危风险显著高于女性(P<0.01)。不同性别10年脑卒中风险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上海市人群脑卒中风险高,男性高于女性,且男、女性危险因素有差异。必须重视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指导居民采取健康行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以降低10年后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国家医疗支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海 风险评估 筛查 危险因素 一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合并痉挛的介入治疗12例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储光 张国兵 +4 位作者 黄代昵 张治 温沁竹 戴秋艳 刘少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明确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口服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及调脂类等药物,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血管内超声(IVUS)。其中12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明确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口服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及调脂类等药物,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血管内超声(IVUS)。其中12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术后随访1~3年,6~9个月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5例患者中3例未见明显狭窄,32例有30%~75%的固定狭窄。12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根据发病时心电图,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判断9例痉挛在右冠状动脉,痉挛部位2例在近段,5例在中段,1例在远段,近段合并远段1例,固定狭窄40%~75%;3例痉挛在左前降支,痉挛部位1例在近段,2例在中段,固定狭窄50%~75%。罪犯病变多为边缘不光滑,呈偏心稳定的纤维性斑块,伴血管正性重构。12例患者相应冠状动脉成功置入(3.0~4.5)mm×(16~36)mm药物涂层支架,完全覆盖病变。术后随访1~3年,1例患者仍有胸痛发作;2例患者偶有胸痛,但程度及持续时间较术前明显减轻;9例患者无明显症状。6~9个月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1例患者支架段有轻度内膜增生,未见再狭窄;1例患者支架内50%~60%再狭窄,但仅偶有胸痛症状;其他部位无明显变化。结论:正规合理的药物治疗对多数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有效,但对少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术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