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康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文萍 余波 +1 位作者 刘合建 陈文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4-407,共4页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是小儿脑瘫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本文讨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发病机制、功能障碍、康复评定及康复方法的进展。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不随意运动 手足徐动 发病 功能障碍 评定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社区运动康复 被引量:7
2
作者 张雯 陈文华 +3 位作者 金先桥 陈钦 杨蓉 葛正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1期1062-1064,共3页
目的探讨社区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运动康复对缓解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社区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20例进行为期10周的传统康复运动处方锻炼。康复前后进行肺功能、改良Borg呼吸困难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 目的探讨社区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运动康复对缓解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社区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20例进行为期10周的传统康复运动处方锻炼。康复前后进行肺功能、改良Borg呼吸困难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D)、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定。结果康复后,患者Borg计分从(4.45±2.04)降至(3.15±2.13)(P<0.05),6MWD从(370.32±74.48)m增加至(403.75±76.15)m(P<0.05);SGRQ评定结果中症状分从(48.10±27.94)降至(38.20±25.52)、活动分从(46.30±19.28)降至(40.60±16.93)、影响分从(37.4±24.28)降至(28.55±21.6)、总分从(42.00±20.84)降至(33.65±18.46)(均P<0.05)。结论运动康复可以提高社区缓解期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减轻呼吸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运动疗法 社区 传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精神运动康复融入中国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6
3
作者 段周瑛 陈文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8-201,205,共5页
康复治疗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及行业发展密切相关。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增设或转型开办康复治疗专业的高等院校逐渐增多,到2018年底,全国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达434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278所,本科院校156所[1]。我国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及行业发展密切相关。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增设或转型开办康复治疗专业的高等院校逐渐增多,到2018年底,全国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达434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278所,本科院校156所[1]。我国康复治疗专业教育已由数量快速增长到质量规范、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的关键阶段。在内涵发展中,立足本土同时借鉴国际经验是重要路径。本文基于法国精神运动康复的学科内涵与理念,简要阐述其融入中国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与可能路径,以他山之石攻玉,为中国康复治疗教育更快走向理性繁荣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康复治疗专业 高等院校 运动康复 本科院校 内涵式 质量规范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内效布贴扎辅助理疗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肿胀疼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104
4
作者 余波 王人卫 +5 位作者 陈文华 王会儒 祁奇 刘合建 瞿强 屠霞芬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72-776,共5页
目的:观察肌内效布贴扎辅助理疗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肿胀和疼痛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共40例,按身高体重指数(BMI)及损伤程度1∶1配对,随机分为以肌内效布贴扎(以自然拉力的爪形贴布为主)+局部常规理疗组(以冷疗... 目的:观察肌内效布贴扎辅助理疗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肿胀和疼痛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共40例,按身高体重指数(BMI)及损伤程度1∶1配对,随机分为以肌内效布贴扎(以自然拉力的爪形贴布为主)+局部常规理疗组(以冷疗及无热量超短波为主,以下称治疗组)和局部常规理疗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分别于入选时和治疗1、3及5天后测量两组患者踝关节周长、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进行踝关节损伤后下肢功能自我功能评定(Self Assessed Function for Lower Quarter,SAF)量表评分,同时对肌内效布贴扎的过敏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天、第3天,治疗组踝关节周长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38.31±1.24 cm,39.80±0.84 cm,t=4.449,P<0.01;第3天:37.22±1.17,38.83±1.02,t=4.638,P<0.01),治疗第5天,两组患者周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治疗第1天、第3天,治疗组主观疼痛度较对照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3.35±0.49,4.13±0.54,t=4.783,P<0.01;第3天:2.25±0.64,3.06±0.60,t=4.129,P<0.01),治疗第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天、第3天,治疗组SAF功能评定评分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第5天治疗组(87.52±6.30)与对照组(81.75±9.94)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2.193,P<0.05)。治疗组无过敏事件发生。结论:肌内效布贴扎结合常规理疗能快速改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踝关节功能评定得分,其机制尚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布贴扎 急性踝关节扭伤 肿胀 疼痛 功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内效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3
5
作者 周文萍 余波 +5 位作者 陈文华 刘合建 陈世动 许军委 张雯 祁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38-940,共3页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坐位平衡及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级别为Ⅲ或Ⅳ级肌张力低下型的脑瘫患儿20例。按照年龄、性别及GMFCS级别等配对后随机分为试验组(肌...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坐位平衡及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级别为Ⅲ或Ⅳ级肌张力低下型的脑瘫患儿20例。按照年龄、性别及GMFCS级别等配对后随机分为试验组(肌内效贴+常规运动疗法)和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每组各10例。肌内效贴单次贴扎维持1d,5次/周,常规运动疗法40min/次,5次/周,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88项量表)、坐位平衡功能(SAS)及肌张力(跟耳试验、足背屈角、股角)等进行评定,同时观察并预防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坐位(GMFM-Ⅱ区)、坐位平衡(SAS)及肌张力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跟耳试验及坐位平衡的改善,试验组(跟耳试验左56.67±4.03,跟耳试验右61.00±6.16,SAS评分17.33±1.89)疗效优于对照组(跟耳试验左52.67±3.39,跟耳试验右51.33±4.19,SAS评分13.33±2.05),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粗大运动功能(GMFM-Ⅱ区)、足背屈角及股角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坐位平衡和躯干肌张力情况,提高患儿坐位的姿势控制能力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脑性瘫痪 运动功能 平衡 肌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贴扎方式肌内效贴的回缩力特征及其改变皮下间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5
6
作者 余波 祁奇 +3 位作者 陈文华 王人卫 周文萍 厉坤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6-30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贴扎方式下肌内效贴的回缩力特征,及贴扎后对健康成人受试者皮下间隙的即刻影响。方法:按测试及干预要求制备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KT)及具相同颜色、形状及大小的无弹性安慰贴布(placebo taping,PT)。采用济南蓝光XLW... 目的:观察不同贴扎方式下肌内效贴的回缩力特征,及贴扎后对健康成人受试者皮下间隙的即刻影响。方法:按测试及干预要求制备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KT)及具相同颜色、形状及大小的无弹性安慰贴布(placebo taping,PT)。采用济南蓝光XLW型电子拉力机分析施加不同拉力各形状贴布的力学特征。同时选取40例健康成年人,随机配对分为肌内效贴组(KT试验组)与安慰贴扎(PT对照组)各20例。对健康受试者前臂施以不同拉力、回缩方向的Y形贴扎,采用美国通用公司logiq 9型彩超比较贴扎处理前、贴扎后即刻的皮下间隙(subcutaneous space,SS)。结果:1肌内效贴布在施加一定范围的拉力下,回缩力具有等比上升的趋势,但接近极限拉力,会影响其材质的正常特性。贴布长度变长后其整体回缩力反而有所降低。2特定拉力下试验组方法的组内前后比较SS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各方法前后比较未见显著差异,与试验组组间比较,SS值也有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拉力增加到100%时,SS组内前后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在相同拉力条件下,贴扎方向并没有明显影响SS。结论:肌内效贴材料的回缩力与外在拉力、贴布形状及长度有关。特定的拉力大小下,肌内效贴可影响局部贴扎处的皮下间隙,但力学因素可能大于方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力学 皮下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内效贴辅助物理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1
7
作者 缪芸 唐金华 +5 位作者 李跃红 何洁石 何霏 纪任欣 葛政卿 陈文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目的:观察研究肌内效贴辅助物理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42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体外冲击波(ESWT)及牵伸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分别... 目的:观察研究肌内效贴辅助物理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42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体外冲击波(ESWT)及牵伸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肌骨超声、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足底筋膜厚度及足的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2周晨起第一步、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治疗组足底筋膜变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除对照组治疗后1周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和2周,晨起第一步、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2周足底筋膜厚度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冲击波和牵伸训练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可更好地缓解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筋膜炎 肌内效贴 疼痛 肌肉骨骼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运动疗法对缓解期COPD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雯 陈文华 +3 位作者 金先桥 吴卫青 杨蓉 郁嫣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32-734,共3页
目的:探讨集体运动疗法对缓解期COPD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FEV1/FVC<70%且30%<FEV1%<80%的中重度COPD缓解期患者57例,随机分为集体运动组和对照组。集体运动组采用办班形式接受按规范化运动处方要求制定的中医养生呼... 目的:探讨集体运动疗法对缓解期COPD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FEV1/FVC<70%且30%<FEV1%<80%的中重度COPD缓解期患者57例,随机分为集体运动组和对照组。集体运动组采用办班形式接受按规范化运动处方要求制定的中医养生呼吸操训练,为期2月,3次/周,每次30min左右。观察前后分别进行改良Borg计分及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结果:集体运动组患者SAS评分从33.24±4.74降至31.55±4.00;SDS评分从30.07±5.99降至27.48±6.91(P<0.05)。Borg计分集体运动组从3.45±1.84降至1.72±0.70(P<0.001)。结论:集体运动疗法能减轻COPD患者的焦虑抑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焦虑 抑郁 集体运动疗法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缓解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的效果 被引量:17
9
作者 徐思维 缪芸 +2 位作者 郁嫣嫣 瞿强 陈文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40-1143,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 12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分成对照组(n=6)和治疗组(n=6)。治疗组予单次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予安慰性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 12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分成对照组(n=6)和治疗组(n=6)。治疗组予单次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予安慰性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上肢肩肘部分Fugl-Meyer评分(FMA)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测定肘伸展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及协同收缩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AS、FMA评分,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及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即刻缓解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降低肘伸展时肱二头肌的协同激活水平及协同收缩率,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体外冲击波疗法 上肢 运动功能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0
作者 周文萍 阚世锋 陈文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31-833,共3页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方面综述近年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肩关节半脱位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内效贴改善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50
11
作者 余波 陈文华 王人卫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5-280,共6页
近年来肌内效贴(或称肌内效贴布贴扎、弹性运动贴布贴扎)适应症虽有所延伸,但经专业人员贴扎后能否改善诸如健康人群(运动员、非运动员)及罹患基础疾患患者等不同人群的运动功能,仍是目前运动医学界、康复医学界在软组织贴扎技术相关研... 近年来肌内效贴(或称肌内效贴布贴扎、弹性运动贴布贴扎)适应症虽有所延伸,但经专业人员贴扎后能否改善诸如健康人群(运动员、非运动员)及罹患基础疾患患者等不同人群的运动功能,仍是目前运动医学界、康复医学界在软组织贴扎技术相关研究领域中主要的关注点之一。本文对肌内效贴改善健康人群,骨、外科疾患及中枢神经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认为其在辅助改善各类人群运动功能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循证依据。但现有文献在方法学、机制研究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肌内效贴的命名在国内也有可商榷之处。总体上,后续在基础机制、优化贴扎方式上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和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运动功能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富环境对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社交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姜敏 王继先 +2 位作者 余波 杨国源 陈文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研究长期丰富环境对促进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社交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ICR小鼠16只,复制大脑中动脉永久性栓塞模型。术后第1天将小鼠分为丰富环境组(n=8)和标准环境组(n=8)。术后7 d、14 d、21 d、28 d对小鼠进行改良... 目的研究长期丰富环境对促进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社交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ICR小鼠16只,复制大脑中动脉永久性栓塞模型。术后第1天将小鼠分为丰富环境组(n=8)和标准环境组(n=8)。术后7 d、14 d、21 d、28 d对小鼠进行改良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m NSS),进行疲劳转棒仪、聪明笼子检测。结果术后28 d,丰富环境组m NSS评分与转棒疲劳试验结果优于标准环境组(t>2.927,P<0.05)。一般运动试验中,术后14~28 d,丰富环境组在聪明笼子中间区域出现的时间长于标准环境组(t>2.480,P<0.05);社交行为试验中,术后7~28 d,丰富环境组比标准环境组表现出对陌生小鼠更感兴趣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4~28 d,丰富环境组出现在中间区域的时间明显长于标准环境组(t>3.472,P<0.01);术后14 d在聪明笼子中的移动速度高于标准环境组(P<0.05)。结论丰富环境有助于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并可能促进其社交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损伤 丰富环境 运动 社交 行为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Kenzie力学诊断治疗技术对老年人腰痛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祁奇 郁嫣嫣 +1 位作者 吴卫青 陈文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22-823,共2页
目的:探讨McKenzie力学诊断治疗技术对老年人腰痛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老年科84例腰痛患者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进行McKenzie力学诊断治疗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42例进行常规的牵引、推拿和物理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腰椎疾患疗效... 目的:探讨McKenzie力学诊断治疗技术对老年人腰痛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老年科84例腰痛患者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进行McKenzie力学诊断治疗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42例进行常规的牵引、推拿和物理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腰椎疾患疗效评分。结果:观察组平均治疗天数10.04天,治愈率26%、治愈显效率67%、总有效率86%。对照组平均治疗天数40.86天,治愈率17%、治愈显效率43%、总有效率81%。结论:McKenzie力学诊断治疗技术治疗老年人腰痛在起效速度上明显快于常规的保守治疗,在治愈显效率上也优于常规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KENZIE 力学诊断治疗技术 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负荷骤降对生长期大鼠长骨骨量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阚世锋 余波 +2 位作者 陈文华 张雯 祁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观察运动负荷骤降对生长期大鼠长骨骨量(BMC)、骨密度(BMD)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雄性3月龄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大强度运动组(T1)、大强度转低强度运动组(T2)、低强度运动组(T3)、对照组(Con),每组12只。前6周,T1、T2组进行... 目的观察运动负荷骤降对生长期大鼠长骨骨量(BMC)、骨密度(BMD)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雄性3月龄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大强度运动组(T1)、大强度转低强度运动组(T2)、低强度运动组(T3)、对照组(Con),每组12只。前6周,T1、T2组进行大强度跑台运动,T3组进行低强度跑台运动。6周末,DEXA测定每组部分大鼠股骨BMC、BMD,酶标仪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和抗酒石酸性磷酸酶(TRACP5b)。降低T2组运动负荷,与T3组一致,其余组运动强度不变,继续运动6周。同样方法测定上述指标。结果与运动负荷降低前比较,12周末T2组大鼠ALP、BGP降低(P<0.05),TRACP5b升高(P<0.05),股骨BMC、BM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动负荷骤降使成长期大鼠长骨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负荷 骨量 骨密度 骨代谢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贴扎技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琴 余波 +5 位作者 陆兴华 缪芸 何霏 王凯 邓占奇 陈文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60-1264,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贴扎技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改善足底筋膜炎疼痛程度及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6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贴扎技术组(KT)、体外冲击波组(ESWT)及联合治疗组,三组患者均予以牵伸训练为基础。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 目的:探讨运动贴扎技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改善足底筋膜炎疼痛程度及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6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贴扎技术组(KT)、体外冲击波组(ESWT)及联合治疗组,三组患者均予以牵伸训练为基础。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骨超声、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表(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估患者的足跟疼痛程度、足底筋膜厚度及足踝的功能状态。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周,三组患者在VAS、AOFA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在足底筋膜厚度方面,体外冲击波组及联合治疗组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KT组比较,ESWT组和联合治疗组在VAS、足底筋膜厚度及AOFAS方面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VAS、足底筋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AOFAS方面,联合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4周,三组患者在VAS、足底筋膜厚度、AOF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三组间比较,在VAS、足底筋膜厚度及AOFAS评分方面,联合治疗组较体外冲击波组、运动贴扎技术组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运动贴扎技术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均可改善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联合治疗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筋膜炎 运动贴扎技术 体外冲击波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心/离心肌肉疲劳对踝关节本体感觉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温子星 徐欣 +2 位作者 瞿强 徐燕 余波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向心/离心两种不同工作形式引发的肌肉疲劳对踝关节本体感觉及人体站立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男性大学生受试者40名,随机分为向心疲劳组和离心疲劳组,每组20名,分别进行向心/离心工作形式下的疲劳干预(连续踝关节背屈... 目的:探讨向心/离心两种不同工作形式引发的肌肉疲劳对踝关节本体感觉及人体站立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男性大学生受试者40名,随机分为向心疲劳组和离心疲劳组,每组20名,分别进行向心/离心工作形式下的疲劳干预(连续踝关节背屈及跖屈运动),并于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本体感觉测试及站立平衡测试,对目标角度(背屈10°、跖屈25°位)的绝对差值和身体摆动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干预前相比,疲劳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目标角度的绝对差值增加(P<0.05),身体摆动指数增加(P<0.05);同时,离心疲劳干预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结论:踝关节周围肌肉疲劳引发其关节本体感觉及人体平衡控制能力下降,且在离心收缩引发的肌肉疲劳中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疲劳 关节本体感觉 平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磁场与运动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志浩 陈文华 +1 位作者 余波 祁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4期333-334,共2页
目的探讨脉冲电磁场(PEMFs)或(和)运动对维甲酸形成的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面积骨密度(aBMD)和体积骨密度(vBMD)的影响。方法将100只3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PEMFs组、运动组、运动+PEMFs组、骨质疏松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20只。除健... 目的探讨脉冲电磁场(PEMFs)或(和)运动对维甲酸形成的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面积骨密度(aBMD)和体积骨密度(vBMD)的影响。方法将100只3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PEMFs组、运动组、运动+PEMFs组、骨质疏松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20只。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以维甲酸灌胃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按不同方案对各组大鼠进行干预,分别在治疗第4周、6周、8周检测相应的指标。结果与骨质疏松组相比,PEMFs组、运动组、运动+PEMFs组的骨密度分别在治疗第6周、第4周、第4周开始增加(P<0.05),运动+PEMFs组第6周、第8周的骨密度与PEMFs组和运动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EMFs和运动均能有效增加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但PEMFs的起效时间晚于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磁场 运动 骨质疏松 维甲酸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贴扎技术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琴 王凯 +3 位作者 余波 缪芸 何霏 陈文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78-1581,共4页
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痛的最常见原因,占所有足跟疼痛综合征的80%[1]。临床主要表现晨起下地或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走路时足跟部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症状缓解,但是剧烈活动或负重增加后疼痛会再次发生。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 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痛的最常见原因,占所有足跟疼痛综合征的80%[1]。临床主要表现晨起下地或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走路时足跟部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症状缓解,但是剧烈活动或负重增加后疼痛会再次发生。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注射、物理治疗、矫形器、体外冲击波、运动贴扎技术、手术治疗等,但部分疗效欠佳、治疗周期长、费用较高,且有出现并发症的风险[2-3]。运动贴扎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对预防急慢性损伤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运动贴扎技术在治疗足底筋膜炎中的应用尚少,现将运动贴扎技术在足底筋膜炎的应用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筋膜炎 剧烈活动 康复医学 运动医学 足跟痛 急慢性损伤 贴扎技术 体外冲击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特异性颈腰痛与心理压力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的问卷调查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文江 余波 +3 位作者 吕君 杨燕青 钮利华 柏涌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3-726,共4页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颈腰痛患者心理压力、社会支持程度与疼痛强度、病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3例非特异性颈腰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数据使用Spearman相...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颈腰痛患者心理压力、社会支持程度与疼痛强度、病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3例非特异性颈腰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数据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等级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的疼痛强度、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平均得分分别是(3.9±1.9)分、(24.9±7.4)分、(36.9±8.1)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疼痛强度与心理压力有轻度正相关(r=0.351,P=0.015),与社会支持有中度负相关(r=-0.405,P=0.06);疼痛病程与心理压力有轻度正相关(r=0.302,P=0.031)。结论:非特异性颈腰痛患者的疼痛强度和病程与心理压力和社会支持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社会支持度,有助于提高颈腰痛的综合诊治水平,形成生理-心理-社会的三维防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颈腰痛 心理压力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