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广角眼底成像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诊疗价值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沈杭启 许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93-796,共4页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导致全球成年人视觉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超广角眼底成像是近年来新发展的眼底成像技术,可以捕获约80%的视网膜面积,具有视野广、操作简易快捷、免散瞳、分辨率高等优势。它能够发现隐匿...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导致全球成年人视觉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超广角眼底成像是近年来新发展的眼底成像技术,可以捕获约80%的视网膜面积,具有视野广、操作简易快捷、免散瞳、分辨率高等优势。它能够发现隐匿于周边的视网膜损伤,提高DR检出率,有助于重新认识周边视网膜损伤在DR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改进和完善DR分型,指导视网膜激光光凝的治疗方案,减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对控制病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对超广角眼底成像在DR中的诊疗价值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超广角眼底成像 超广角眼底造影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泪液学检测及泪膜功能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邹新蓉 陆丽娜 +2 位作者 徐艺 张波 邹海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14-819,共6页
目的比较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群泪液检测指标的差异,为研究糖尿病患者干眼患病率及其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2016年4月20日至6月6日在社区干眼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随机抽取受试对象.糖尿病组79例158眼,年... 目的比较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群泪液检测指标的差异,为研究糖尿病患者干眼患病率及其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2016年4月20日至6月6日在社区干眼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随机抽取受试对象.糖尿病组79例158眼,年龄性别相匹配、未患有糖尿病的社区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74人148眼,完成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测及泪液采集.采用ELISA法测定泪液黏蛋白-5AC(MUC-5A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s)、胰岛素含量.参照2013年《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将糖尿病组患者亚分为干眼组和非干眼组.结果糖尿病组BUT、SⅠt值低于对照组,角膜荧光素染色值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组的MMP-9、RAGE高于对照组,胰岛素值、MUC-5A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人群中干眼组女性患者数量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P=0.04);干眼组糖尿病病程长于非干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1);干眼组MMP-9含量为(1052.37±157.68)pg/ml,明显高于非干眼组的(459.11±258.6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2,P<0.01);干眼组MUC-5AC含量为(867.83±121.82)pg/ml,明显低于非干眼组的(972.93±153.5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MP-9与BUT呈负相关(r=-0.349,P<0.01),与角膜荧光素染色呈正相关(r=0.181,P=0.026),MUC-5AC与SⅠt呈正相关(r=0.367,P<0.01).结论社区糖尿病患者罹患干眼与泪液中MUC-5AC减少、MMP-9增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泪液/检测 泪膜/功能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项潇琼 罗丽颖 +1 位作者 唐敏 傅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微血管血流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6月—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眼屈光参...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微血管血流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6月—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31例。使用OCTA技术对患儿双眼黄斑区行3 mm×3 mm黄斑扫描、6 mm×6 mm黄斑扫描及4.5 mm×4.5 mm视盘扫描,分别由软件计算双眼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的血流平均密度、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的平均面积、视盘及视盘旁的血流平均密度、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患儿弱视眼归为弱视眼组,对侧非弱视眼归为对侧眼组,观察比较2组眼部血流参数的差异。结果·在3 mm×3 mm黄斑扫描中,弱视眼组SCP及DCP的血流平均密度分别为(46.40±4.72)%、(52.17±2.82)%,对侧眼组分别为(48.48±3.46)%、(54.31±2.18)%,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12)。在6 mm×6 mm黄斑扫描中,弱视眼组SCP及DCP的血流平均密度分别为(47.41±3.04)%、(48.92±5.34)%,对侧眼组分别为(50.36±2.70)%、(51.54±4.69)%,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46)。在4.5 mm×4.5 mm视盘扫描中,弱视眼组视盘的血流平均密度为(48.98±4.03)%,对侧眼组为(52.06±3.90)%,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而弱视眼组视盘旁的血流平均密度为(52.16±2.22)%,对侧眼组为(52.44±1.50)%,2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儿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SCP、DCP和视盘的血流平均密度均较对侧眼显著下降。OCTA技术在评估患儿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视网膜微血流状态上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 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黄素对转化生长因子-β2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吕亚男 顾青 +1 位作者 李东丽 宫媛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1-577,571,共7页
目的·建立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epithelium cell,RPE)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模型,探讨叶黄素的作用及其机... 目的·建立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epithelium cell,RPE)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模型,探讨叶黄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RPE-19细胞,分为空白组、TGF-β2组、TGF-β2+叶黄素组、叶黄素组。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上皮钙黏素(E-cadherin)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α-SMA、FN、闭合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检测α-SMA的表达。同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Smad通路下游Smad3的磷酸化水平。结果·TGF-β2+叶黄素组EMT程度有明显减轻。纤维化指标α-SMA、FN的mRNA、蛋白表达下降,与TGF-β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上皮细胞相关指标E-cadherin mRNA、occludin蛋白的表达上调(均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叶黄素可明显抑制上皮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此外,TGF-β2诱导ARPE-19细胞EMT过程中发生Smad3磷酸化水平升高现象可被叶黄素干预(P=0.001)。结论·叶黄素通过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ARPE-19细胞EMT过程,具有潜在的抑制视网膜下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纤维化 叶黄素 转化生长因子-Β2 上皮-间质转化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的纤维化及其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表达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项潇琼 罗丽颖 +2 位作者 傅扬 顾青 唐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66-872,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体外培养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humanTenon's fibroblast,HTF)的纤维化及其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体外培养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humanTenon's fibroblast,HTF)的纤维化及其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表达的作用。方法·取斜视手术患者的Tenon's囊组织进行培养,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获得的HTF进行鉴定。采用不同浓度的VEGF刺激培养HTF,并依据刺激条件将HTF分为4组,即0 ng/mL组、25 ng/mL组、50 ng/mL组和100 ng/mL组。采用蛋白质印迹和实时定量PCR分析SPARC、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的表达以及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通路磷酸化活性的改变。采用细胞活力测定实验(MTS法)和划痕实验检测HTF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结果·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及倒置相差显微观察可以鉴定,所培养的原代细胞为HTF。在VEGF刺激作用下,与0 ng/mL组相比,其他3组HTF中的SPARC、collagen-Ⅰ和MMP-9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有所增加,HTF中ERK通路的磷酸化活性均有所上调,HTF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亦均有所增加,且在50 ng/mL组中影响最大。结论·VEGF在促进HTF纤维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基质蛋白SPARC的上调,提示SPARC可能是这一过程的潜在调控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冯竞仰 陈凤娥 马明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42-745,共4页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功能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visual-related quality of life,VRQo L),并分析VRQo L与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23G玻璃...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功能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visual-related quality of life,VRQo L),并分析VRQo L与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术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3例(63眼)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临床资料。记录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患者填写美国国家眼科研究院开发的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量表(visual function questionnaire-25,VFQ-25)中文版。比较患者手术前后VFQ-25总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并分析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63例患者中60眼(95.24%)视网膜复位,术后6个月术眼平均logMAR视力(0.83±0.25)较基线log MAR视力(1.76±0.43)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术眼对比敏感度:1.5 c·d^(-1)为1.25±0.28,3 c·d^(-1)为1.27±0.31,6 c·d^(-1)为1.03±0.27,12 c·d^(-1)为0.71±0.23,18 c·d^(-1)为0.32±0.13。术后6个月患者VFQ-25总得分均值为(66.13±11.28)分,较术前[(50.07±14.42)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FQ-25总得分和术眼最佳矫正视力无相关性,与双眼平均视力、术眼中空间频率(6 c·d^(-1)、12 c·d^(-1))对比敏感度呈正相关。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高,视力显著提高。术后患者VRQo L提高,并与双眼平均视力、术眼中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相关,与术眼视力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视功能 视觉相关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VEGF-A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长期疗效及其影响视力预后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仕琪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6-240,共5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视力损害性疾病。近年来湿性AMD治疗方面取得巨大进展,接受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治疗的湿性AMD患者数量迅速增加,并在短期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改善视力。随着治疗和...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视力损害性疾病。近年来湿性AMD治疗方面取得巨大进展,接受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治疗的湿性AMD患者数量迅速增加,并在短期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改善视力。随着治疗和随访周期的延长,抗VEGF-A类药物治疗湿性AMD的长期疗效成为患者和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概述治疗湿性AMD的常用抗VEGF-A类药物,并对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总结,探讨分析长期应用抗VEGF—A类药物影响视力预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湿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长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珊珊(综述) 汪枫桦(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26-931,共6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群主要的致盲眼病,主要影响患者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及光感受器,导致患者中心视力进行性丧失。AMD分为干性AMD和湿性AMD 2种类型,目前临床上对于AMD的治疗主要针对湿性AMD伴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群主要的致盲眼病,主要影响患者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及光感受器,导致患者中心视力进行性丧失。AMD分为干性AMD和湿性AMD 2种类型,目前临床上对于AMD的治疗主要针对湿性AMD伴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而对于干性AM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AMD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光动力疗法(PDT)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此外还有激光治疗、放射疗法和手术治疗等,然而现阶段的临床治疗均无法根除病因,且部分患者对治疗反应差,因此人们开始探索新的AMD治疗方法。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和取材方便、伦理道德方面约束较少的特点,展现出了广阔的治疗前景。目前,国内外相继开展了许多利用MSCs治疗AMD的研究,成果颇丰。本文阐述了AMD的分型和治疗现状及其局限性,并对近年来国内外针对MSCs治疗AMD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治疗 间充质干细胞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旁分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遗传学机制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宇松(综述)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49-952,共4页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 其功能受细胞核及线粒体双重遗传学机制严格调控。随着年龄增加, 线粒体基因组复制错误及氧化损伤积累、表观修饰模式改变, 造成衰老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上述机制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 其功能受细胞核及线粒体双重遗传学机制严格调控。随着年龄增加, 线粒体基因组复制错误及氧化损伤积累、表观修饰模式改变, 造成衰老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上述机制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衰老相关线粒体遗传物质改变发生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神经视网膜细胞中, 影响细胞能量代谢及功能活性, 介导RPE氧化应激、溶酶体损伤及炎性凋亡等多个病理过程, 并最终导致RPE功能障碍、视网膜沉积物及炎症微环境形成。针对线粒体遗传学的保护性干预是AMD早期预防和治疗的新思路, 线粒体衍生肽Humanin等新靶点正在被广泛研究。本文对线粒体遗传学机制与AMD疾病进展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为探讨AMD的病理机制和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线粒体DNA 线粒体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P-Br2的生物学作用
10
作者 佘新平 郑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38-1440,共3页
TRIP-Br2是一种细胞周期调节因子,能与DP-1特异性结合,参与转录因子E2F-1/DP-1介导的转录增殖活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在能量代谢方面,TRIP-Br2作用于启动子E2F-1,抑制脂解作用,降低机体能量代谢率。TRIP-Br2过度表达可激活E2F-1/DP-1... TRIP-Br2是一种细胞周期调节因子,能与DP-1特异性结合,参与转录因子E2F-1/DP-1介导的转录增殖活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在能量代谢方面,TRIP-Br2作用于启动子E2F-1,抑制脂解作用,降低机体能量代谢率。TRIP-Br2过度表达可激活E2F-1/DP-1介导的细胞周期调控,导致基因组稳定性下降,促进肿瘤的发生。同时,高水平的TRIP-Br2可诱导棕色脂肪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和急性期反应蛋白,产生炎症反应和急性相位反应。该文对TRIP-Br2的自身分子结构及其在增殖、代谢、炎症等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Br2 能量代谢 肿瘤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