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血管压迫影像表现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颅内原因初探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文豪 陈敏洁 +1 位作者 柴盈 张伟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1024-1028,共5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阴性结果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1年12月期间临床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行MVD手术患者共341例,将术前MRTA及术中内镜对比,对术... 目的:分析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阴性结果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1年12月期间临床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行MVD手术患者共341例,将术前MRTA及术中内镜对比,对术前MRTA阴性的原因进行分类。结果:MRTA对判断血管神经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有较高的敏感度92.4%(291/315),判断NVC的特异度为65.4%(17/26)。假阴性病例有24例,其中,内镜表现为岩静脉压迫9例,小脑上动脉12例,其分支2例,小脑下前动脉1例。17例真阴性病例中有3例蛛网膜增厚粘连,1例颞骨骨隆突,5例微小胆脂瘤压迫,8例无任何压迫。结论:MRTA阴性结果的原因主要有管径长度较小的动脉、血液流速较慢的静脉、蛛网膜粘连、颞骨骨隆突、微小胆脂瘤及其他不明原因(包括多发性硬化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MRTA 阴性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舌咽神经根丝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文豪 陈敏洁 +1 位作者 柴盈 张伟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121-1124,共4页
目的:通过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舌咽神经切断术(selective rhizotomy of glossopharyngeal nerve,SRGN)治疗舌咽神经痛,以提高有效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5月对8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舌咽神经切断术,均采... 目的:通过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舌咽神经切断术(selective rhizotomy of glossopharyngeal nerve,SRGN)治疗舌咽神经痛,以提高有效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5月对8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舌咽神经切断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首先刺激舌咽神经,分别在软腭和环甲肌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a和Ab,其次,刺激最下方的迷走神经,即最远离舌咽神经的迷走神经根丝,在软腭和环甲肌各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m和An。再次,刺激最邻近舌咽神经下方的混合根丝,在软腭和环甲肌分别得到一个波形,记录波幅Ax和Ar若A,/An〈50%,则予以切断,若A,/A.〉50%,则予以保留。结果:A.平均为(54±8.3)uV(40~80uV),A.平均为(138±18.9)uV(120~160uV),Am平均为(192±8.1)肛V(180~200uV),Ab平均为(12±9.5)肛V(10~30uV),Ay平均为(22±5.5)肛V(20~30弘V),An平均为(36±7.2)弘V(30~50uV)。8例患者经3月~3年的随访,有效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0%。7例(87.5%)疼痛完全缓解(优),其中6例术后即刻缓解;1例术后1月完全缓解。1例(12.5%)中度缓解,卡马西平600mg/d可控制(良)。7例疗效为”优”的患者未发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等并发症。1例疗效为”良”的患者却有呛咳症状,术后2月缓解。结论:术中刺激舌咽、迷走神经及其交通支,在软腭及环甲肌记录的监测方法可获得一个量化标准,提高SRGN有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咽神经痛 电生理监测 选择性舌咽神经切断术 迷走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诱发电位对贝尔面瘫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文豪 陈敏洁 +1 位作者 张伟杰 杨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76-679,共4页
目的:应用逆行诱发电位(facial nerve antidromical evoked potentials,FNAEP)对贝尔面瘫患者进行病变部位的定位。方法:对2009年1~12月就诊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神经疾患专科的46例贝尔面瘫患者进行FNAEP检查,其中非味觉障... 目的:应用逆行诱发电位(facial nerve antidromical evoked potentials,FNAEP)对贝尔面瘫患者进行病变部位的定位。方法:对2009年1~12月就诊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神经疾患专科的46例贝尔面瘫患者进行FNAEP检查,其中非味觉障碍组20例,味觉障碍组26例.刺激点为茎乳孔体表投影处,记录点为外耳道后壁,对波形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味觉障碍组中,外耳道后壁记录点示健患侧潜伏期、波幅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潜伏期差值比均数为(14.71±5.18)%,波幅差值比均数为(-33.88±33.04)%,与临床症状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23/26(88.46%)和24/26(92.31%)。非味觉障碍组中,外耳道后壁记录点示健患侧潜伏期、波幅无统计学差异,患侧AEP潜伏期、波幅数据与临床症状相比较,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20(45.00%)、10/20(50.00%)。结论:当外耳道后壁记录潜伏期及波幅的患健侧差值比的绝对值分别达到10%及30%以上,提示垂直段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面瘫 面神经 逆行诱发电位 外耳道后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