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目视管理在小儿外科入院宣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唐文娟 陆群峰 +1 位作者 毛蔚 刘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5期48-50,75,共4页
目的探讨目视管理在小儿外科入院宣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住院的48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2014年4-6月住院的522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入院宣教,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目视管理在小儿外科入院宣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住院的48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2014年4-6月住院的522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入院宣教,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目视管理应用于患儿的入院宣教中,评价并比较两组患儿的入院宣教时间及效果。结果护理人员用于观察组患儿入院宣教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的入院宣教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目视管理应用于小儿外科患儿的入院宣教中,有利于缩短宣教时间,提高宣教效果,减少护理工作量,从而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视管理 小儿外科 护理 入院宣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克尔憩室诱发儿童闭袢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会 徐伟珏 +4 位作者 吕志葆 刘江斌 黄雄 黄一敏 陈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83-385,共3页
目的分析梅克尔憩室引起儿童急性闭袢性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及时救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本院自2006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儿童腹腔内闭袢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就梅克尔憩室引起急性肠扭转、压迫形成闭袢性肠梗阻病例的病因、发病... 目的分析梅克尔憩室引起儿童急性闭袢性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及时救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本院自2006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儿童腹腔内闭袢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就梅克尔憩室引起急性肠扭转、压迫形成闭袢性肠梗阻病例的病因、发病时间、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术中发现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8年间,收治腹腔内闭袢性肠梗阻患儿共37例,其中梅克尔憩室引起者9例。在梅克尔憩室引起的闭袢性肠梗阻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发病年龄6.5岁,开放手术6例,腹腔镜手术3例。术中证实梅克尔憩室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闭袢7例;肠扭转2例,其中1例为梅克尔憩室引起并伴肠坏死;另1例为纤维索带引起。术中行肠管复位,肠切除肠吻合或纤维索带切除术,术后1例出现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好转行再手术。所有患儿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随访12个月至8年未见异常。结论梅克尔憩室是引起儿童急性闭袢性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之一,学龄前后期发病多见,病情进展迅速,术前确诊困难,需早期探查,挽救肠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克尔憩室 肠扭转 肠梗阻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环素注射治疗儿童大囊型和混合型囊性淋巴管畸形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时豪 吕志宝 陈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6期558-561,共4页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注射治疗儿童大囊型和混合型囊性淋巴管畸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并进行多西环素注射治疗的13例大囊型和混合型囊性淋巴管畸形...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注射治疗儿童大囊型和混合型囊性淋巴管畸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并进行多西环素注射治疗的13例大囊型和混合型囊性淋巴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经术前超声及MRI明确诊断和分类。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3.9±3.6)岁(3个月至13岁)。均全身麻醉后在超声/腹腔镜引导下穿刺、引流囊液,并注射多西环素。术后透视评估囊腔范围,并确认药物无溢出。术后4~6周进行初次随访。收集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评价疗效,将疗效分为治愈(体积减小>90%)、有效(体积减小>50%)、部分有效(体积减小<50%)、无效(体积减小<10%或体积无减小)。如第一次注射后疗效未达到有效标准,则予重复注射。若再次注射后仍疗效欠佳,则予手术治疗。结果13例中,病变位于头颈部7例,腋下1例,上臂1例,胸壁1例,腹膜后2例,腘窝1例;其中1例有头颈部手术史。随访时间(9±6.17)个月(4~27个月)。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69.2%。部分患儿术后出现肿胀、疼痛或呕吐,均自行缓解或经对症治疗后缓解;1例出现囊内出血,予止血治疗后好转。13例均未出现四环素牙或神经损伤。结论多西环素注射治疗大囊型和混合型囊性淋巴管畸形效果满意,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环素/副作用 淋巴管畸形/药物疗法 淋巴管畸形/外科学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大网膜扭转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发玲 吕志宝 刘江斌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699-702,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原发性大网膜扭转的诊断方法,对治疗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7年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例原发性大网膜扭转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原发性大网膜扭转的诊断方法,对治疗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7年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例原发性大网膜扭转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探查及术后随访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例患儿均为男性体重指数BMI均高于正常同龄男性儿童;发病至手术时间21~120 h,平均(64. 43±44. 00) h;患儿术前CT均发现右侧腹部低密度团块,CT值(-67~-55) HU,均为脂肪密度,团块最大直径5~8 cm,平均(6. 29±1. 11) cm;术前诊断的真阳性率为57. 14%(4/7);所有患儿均采用腹腔镜手术,其中1例因术前诊断为阑尾炎,术中探查为网膜坏死而中转开腹手术,住院时间5~8 d,平均为(6. 29±0. 95) d,术后随访5个月至5年,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肥胖是儿童原发性大网膜扭转发病的重要因素,CT检查对儿童原发性大网膜扭转诊断价值较高,腹腔镜手术切除坏死网膜组织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大网膜扭转 体重指数 腹腔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Zhan Q Tang L +6 位作者 Wang Y Xiao B Shen M Jiang S Mei R Lyu Z 詹琪佳(编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9-309,共1页
目的传统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仍具有一定挑战性。本研究旨在评估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7... 目的传统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仍具有一定挑战性。本研究旨在评估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治疗,并且术后接受≥12个月强化康复治疗的痉挛性偏瘫患儿的临床和康复资料,重点在于改良方案的术中肌电图判读、手术离断策略及预后。结果共纳入11例患儿,根据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术中共34枚神经后根被离断。经过平均19个月的术后康复治疗,患儿下肢目标肌群肌张力平均下降1.4级,下肢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术后运动功能明显提高。11例患儿粗大运动功能66项(GMFM-66)评分平均增加10分,6例术前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Ⅱ级患儿中5例术后GMFCS分级降低。部分完成手术前后步态分析的病例显示,11例患儿患侧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异常运动参数均获得纠正,步态周期中足底压力分布改善明显。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感觉丧失和大小便失禁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大小便失禁 关节活动度 改良方案 离断术 肌张力 上海交通大学 步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38
6
作者 孙俊 徐伟珏 +6 位作者 吕志宝 刘江斌 黄雄 黄一敏 吴一波 陈舟 盛庆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2-424,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15例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2例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进行比较,比较2组手术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15例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2例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进行比较,比较2组手术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腹腔镜组13例腔镜下复位,成功率86.7%(13/15),中转开腹2例。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稍短,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55 min(39~146 min)vs.67 min(49~158 min),Z=-1.657,P=0.098]。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明显缩短[(4.2±1.3)d vs.(5.5±2.1)d,t=-2.007,P=0.053],2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5.2±1.4)d vs.(6.5±2.2)d,t=-1.756,P=0.089]。2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各4例,无统计学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0.433)。腹腔镜组15例随访6~17个月,(11.0±3.5)月:1例术后2个月再次发生肠套叠,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余均无异常,无粘连性肠梗阻发生。传统组22例随访6~17个月,(10.7±3.0)月:1例术后1个月发生小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3个月再次发生肠套叠,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余无异常。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安全、有效,不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对于熟悉腹腔镜操作的医生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套叠 腹腔镜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乳头位置与胰胆管合流异常 被引量:5
7
作者 龚振华 肖现民 +3 位作者 周以明 郑珊 胡冰 龚彪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40-542,共3页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位置与胰胆管合流异常(PBM)的关系。方法对64例伴有PBM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BD)患儿、10例伴有PBM和30例无PBM的成人胰胆疾病患者的胆道造影进行分析,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第2段中1/3定为正常开口组,开口于第2段...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位置与胰胆管合流异常(PBM)的关系。方法对64例伴有PBM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BD)患儿、10例伴有PBM和30例无PBM的成人胰胆疾病患者的胆道造影进行分析,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第2段中1/3定为正常开口组,开口于第2段下1/3、第2、3段交界处和第3段的定为易位开口组;测乳头距十二指肠第2、3段交界处距离,实测长度除以椎体高度取得校正值。结果CBD患儿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第2段中1/3、下1/3、第2段与第3段交界处和第3段的分别占42%、22%、27%和9%。易位开口组和正常开口组的共通管长度校正值分别为0.89±0.42和0.66±0.31,P=0.03,囊肿长度校正值分别为3.0±1.1和2.2±0.5,P=0.001。共通管长度与乳头距十二指肠第2、3段交界处距离的相关系数为0.297,P=0.038。成人10例PBM患者中8例(80%)存在乳头易位开口,30例无PBM患者中12例42%存在乳头易位开口,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3)。结论在伴有PBM的CBD患儿和胰胆疾病成人患者中,十二指肠乳头向远端开口易位发生率显著高于无PBM的病人,乳头开口越远,共通管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管合流异常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胰胆管造影 十二指肠乳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在肝胆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8
8
作者 韩美林 龚振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384-388,共5页
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群体,参与机体多种生理过程,肠道菌群紊乱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由于肝脏和胃肠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在肝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用宏基因组学研究能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群体,参与机体多种生理过程,肠道菌群紊乱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由于肝脏和胃肠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在肝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用宏基因组学研究能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肠道菌群特征及其对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细胞癌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杆菌科 肝疾病 胆道疾病 基因组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治——附4例报道 被引量:5
9
作者 黄一敏 徐伟珏 +3 位作者 吴一波 盛庆丰 刘江斌 吕志宝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939-942,956,共5页
目的总结小儿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s,TIVAPs)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 目的总结小儿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s,TIVAPs)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TIVAPs植入术的99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4例出现CRBSI的临床表现。4例患儿年龄分别为3个月、10个月(2例)和23个月。原发病分别为:短肠综合征1例、白血病2例、朗格汉斯细胞增多症1例。导管和外周静脉血培养结果为同一种细菌,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给予全身抗生素,辅以“抗菌锁”治疗,即配置高浓度敏感抗生素溶液,注入输液港港座及导管内并保留。治疗时长为8~10 d。结果3例患儿治疗后体温平稳,血培养转为阴性,TIVAPs继续留用。1例患儿经上述治疗,仍反复发热,血培养呈阳性,予拔除TIVAPs后感染控制。结论CRBSI是小儿TIVAPs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通过全身抗生素及“抗菌锁”治疗,可以控制感染,若治疗无效,需拔除TIVA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 导管插入术 导管相关性感染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6
10
作者 史婧奕 吕志宝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72-75,87,共5页
目的评估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收住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早产儿室患儿224例,依据相关入组标准(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病、染色体病、入院时... 目的评估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收住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早产儿室患儿224例,依据相关入组标准(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病、染色体病、入院时日龄>3 d、住院期间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开始喂养前已出现呕吐、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入院时已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未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最终入组190例,其中男婴106例,女婴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益生菌组,通过比较两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及其程度,来评价口服益生菌对NEC的预防效果;比较两组败血症发生率,了解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比较达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评估早产儿的喂养情况。结果两组胎龄(F=1.552,P=0.2144)、出生体重(F=1.415,P=0.2357)、1分钟Apgar评分(F=0.553,P=0.814 3)、5分钟Apgar评分(F=0.047,P=0.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益生菌补充组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94%vs 13.6%,x^2=7.4316,P=0.0064)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在发生NEC的患儿中,补充益生菌组的患儿疾病严重程度显著低下,虽补充益生菌组患儿败血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下(2.9%vs 4.5%,x^2=0.342 6,P=0.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益生菌补充组患儿更快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F=3.83,P=0.048),恢复至出生体重(F=5.48,P=0.02),并排尽胎粪(F=16.02,P<0.01);而喂养不耐受(14.7%vs 30.09%,x^2=26.784,P<0.01)、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20.59%vs 42.05%,x^2=10.256,P=0.0014)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早期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以有效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减轻疾病严重程度,有利于促进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且相对安全,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益生菌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直肌分离伴脐疝1例报告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俊 黄雄 +1 位作者 徐伟珏 刘莹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6-288,共3页
腹直肌分离是两侧腹直肌肌腹相互分离,伴有白线拉伸变薄的现象,形成一个腹直肌间的空间,导致腹前壁肌群力量下降,伴腹部外形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的疾病[1],多见于妊娠后期及产后妇女[2,3]。原发性腹直肌分离在新生儿(尤... 腹直肌分离是两侧腹直肌肌腹相互分离,伴有白线拉伸变薄的现象,形成一个腹直肌间的空间,导致腹前壁肌群力量下降,伴腹部外形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的疾病[1],多见于妊娠后期及产后妇女[2,3]。原发性腹直肌分离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并不罕见,绝大多数在3~4岁会自然闭合。学龄期儿童腹直肌分离临床罕见,对于腹直肌分离伴或不伴有脐疝(或腹白线疝)的学龄期儿童治疗,相关文献报道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期儿童 脐疝 妊娠后期 产后妇女 腹直肌 文献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甲胎蛋白临床诊断肝母细胞瘤行新辅助化疗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廖雪莲 蒋莎义 +5 位作者 杨静薇 邵静波 刘江斌 吕志宝 吴于淳 王雪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96-59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和肝脏影像学的临床诊断行经验性新辅助化学治疗在儿童肝母细胞瘤临床诊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收治的80例原发肝占位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肝母细胞瘤50例和非肝母细胞瘤30例。分析血清AFP对... 目的探讨基于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和肝脏影像学的临床诊断行经验性新辅助化学治疗在儿童肝母细胞瘤临床诊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收治的80例原发肝占位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肝母细胞瘤50例和非肝母细胞瘤30例。分析血清AFP对临床诊断儿童原发肝占位为肝母细胞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化疗前是否有病理证据将50例肝母细胞瘤患儿分为经验性化疗组和有病理化疗组,比较两组最终病理结果、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结果血清AFP异常升高诊断儿童原发肝占位为肝母细胞瘤的灵敏度为98%,特异度100%;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高(Kappa=0.97,P<0.001)。肝母细胞瘤经验性化疗组和有病理化疗组3年OS分别为88.3%和90.7%,EFS分别为74.8%和81.3%;经Log-rank检验,OS和E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年龄、性别因素后,化疗前有无病理证据对PRETEX分期Ⅲ、Ⅳ期肝母细胞瘤3年OS和EFS影响无统计学意义(HR=4.68,95%CI:0.55~39.91;HR=2.34,95%CI:0.53~10.28)。结论根据血清AFP明显升高,可鉴别儿童肝母细胞瘤与其他儿童原发肝占位性疾病。基于血清AFP升高临床诊断肝母细胞瘤可指导手术耐受差的患儿术前新辅助化疗,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甲胎蛋白 肝占位 肝母细胞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小兵 张儒舫 +2 位作者 沈立 龚瑾 谢业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3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例胸膜肺母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范围1岁2个月至10岁。5例患儿行肿瘤大部分切除(其中部分...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3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例胸膜肺母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范围1岁2个月至10岁。5例患儿行肿瘤大部分切除(其中部分肺叶切除术1例,肺叶修补术4例),1例行肿瘤完整切除。6例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34个月。结果 6例患儿中5例首诊被误诊,其中3例首诊为肺炎,1例首诊为胸腔积液,1例首诊为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6例患儿随访结果分别为:临床痊愈1例;带瘤生存1例(目前正规接受化疗中);术后1个月死亡3例;术后2个月死亡1例。结论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Ⅰ型胸膜肺母细胞瘤易误诊为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术后预后相对理想;早期发现、早期手术、后续正规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肺母细胞瘤/诊断 胸膜肺母细胞瘤/外科学 囊腺瘤样畸形 先天性/诊断 囊腺瘤样畸形 先天性/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穴肛精准分型与手术方案决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伟珏 吕志宝 +5 位作者 吕逸清 孙俊 吴一波 陈发玲 陈方 唐雯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891-896,共6页
目的探讨一穴肛的精准分型与手术方案的关系,以期最小损伤完成肛门及尿道阴道的一次成形术。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20年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2例一穴肛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通过X线造影、MRI、膀胱镜检查了解患儿共同管(Common chan... 目的探讨一穴肛的精准分型与手术方案的关系,以期最小损伤完成肛门及尿道阴道的一次成形术。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20年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2例一穴肛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通过X线造影、MRI、膀胱镜检查了解患儿共同管(Common channel,CC)、尿道、阴道的长度,阴道子宫、直肠盲端汇入位置的变异及选择的手术方法及路径。结果22例一穴肛患儿中,CC>3 cm 1例,≤3 cm 21例;尿道≥2 cm 12例,<2 cm 10例;阴道≥3 cm 11例,<3 cm 11例;双角子宫双阴道7例,其中严重阴道积液需处理2例;直肠盲端与尿道、阴道汇合于同一点12例,汇入于阴道、尿道汇合点远端3例,汇入于双阴道间隔处1例,汇入于阴道或子宫颈部5例,汇入于膀胱1例。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经腹阴道旋转术完成阴道、尿道成形术1例;PSARP+尿道生殖窦整体游离(Total Urogenital Mobilization,TUM)拖出术或尿道生殖窦部分游离拖出术(Partial urogenital mobilization,PUM)14例;腹腔镜辅助下肛门直肠成形术(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anorectoplasty,LAARP)+TUM或PUM 5例;仅行肛门成形术2例。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儿无严重并发症,并按Krickenbeck评价标准评估患儿的排便功能均超过6分,提示排便功能恢复尚可;其中评分>9分,排便功能恢复较好者10例(50%)。结论一穴肛的精准分型是医生选择手术方案的依据,MRI、造影及术中膀胱镜联合检查有助于精准了解CC、尿道、阴道长度及直肠盲端汇入点,多学科联合制定手术方案并完成手术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畸形 泄殖腔/畸形 外科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舟(综述) 吕志葆(审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2年第2期142-144,共3页
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约5%~10%,女:男约3:1。好发于头颈部。低出生体重儿及有血管瘤家族史的婴幼儿是发病的危险因素。Mulliken于1982年提出细胞生物学分类标准将先天性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关键词 婴幼儿血管瘤 普萘洛尔 先天性血管病变 治疗 低出生体重儿 细胞生物学 良性肿瘤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4
16
作者 龚振华 川村健児 栗山裕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1-84,87,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日本松户市立医院24例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早期神经母细胞瘤,即1岁未满的病例和Ⅰ期、Ⅱ期、Ⅳs期的病例共13例熏10例是由筛查发现。岛田分类10例是预后良好型,2例预后不良型;遗传因...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日本松户市立医院24例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早期神经母细胞瘤,即1岁未满的病例和Ⅰ期、Ⅱ期、Ⅳs期的病例共13例熏10例是由筛查发现。岛田分类10例是预后良好型,2例预后不良型;遗传因子N-myc扩增11例阴性。晚期神经母细胞瘤,即1岁以上的Ⅲ期、Ⅳb期和全年龄的Ⅳa期患者,共11例;岛田分类3例预后不良型;N-myc扩增2例阴性,1例10倍以上扩增;2例进行了末梢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晚期患者诊治按照日本厚生省晚期神经母细胞瘤的综合诊疗方案进行。结果13例早期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均Ⅰ期完成肿瘤切除术,经不同的术后化疗,全部临床缓解或治愈,生存率100%。晚神经母细胞瘤11例,10例患者在化疗2~4个疗程后进行了Ⅱ期肿瘤切除,淋巴结清除术,5年生存率为36.2%。结论神经母细胞瘤早期病例可通过手术切除、简单化疗而治愈。晚期病例,通过手术、化疗和放疗,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可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第40届胆道闭锁研究会纪要 被引量:1
17
作者 龚振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58-160,共3页
日本胆道闭锁研究会由葛西森夫(Morio Kasai)于1974年创立,每年举行全国胆道闭锁研究成果汇报年会,对提高胆道闭锁诊疗水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日本第40届胆道闭锁研究会在茨城县首府水户市举行。会议由本届研究会主席,茨城县立儿... 日本胆道闭锁研究会由葛西森夫(Morio Kasai)于1974年创立,每年举行全国胆道闭锁研究成果汇报年会,对提高胆道闭锁诊疗水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日本第40届胆道闭锁研究会在茨城县首府水户市举行。会议由本届研究会主席,茨城县立儿童医院副院长连利博(Toshihiro Muraji)主持。我是日本以外唯一参会的外籍小儿外科医生,会上就胆道闭锁与 citrin 蛋白缺陷引起的胆汁淤积症(NICCD)的鉴别做大会发言,并于会后在茨城县立儿童医院进行了为期2周的访学。本次会议对日本胆道闭锁的基础研究、早期筛查、诊断、手术治疗、激素疗法、肝移植时机选择、预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日本 儿童医院 医院副院长 胆汁淤积症 外科医生 蛋白缺陷 早期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治疗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龙至 徐伟珏 +5 位作者 吕志宝 黄雄 吴一波 黄一敏 李会 陈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90,共5页
目的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及不同病理类型的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术后并发症及排便功能。方法对行HD根治术的101例患儿进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并评估87例获访患儿在根治术后6、12、24个月时的排便功能(Krechenbeck评分)和排便频率... 目的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及不同病理类型的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术后并发症及排便功能。方法对行HD根治术的101例患儿进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并评估87例获访患儿在根治术后6、12、24个月时的排便功能(Krechenbeck评分)和排便频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及不同病理类型HD患儿与术后并发症及肛门排便功能的关系。结果 Soave术后早期便秘发生率(11.76%)显著高于Ikedasoper术(2.78%),Ikedasoper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8.33%)显著高于Soave术(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越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越高。术后随访时间越长,排便功能越好;术后24个月,不同组患儿之间的排便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最熟练及最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饮食和排便管理是治疗HD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并发症 排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S 4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3年无事件生存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涛 盛庆丰 +4 位作者 刘江斌 徐伟珏 蒋莎义 杨秀军 吕志宝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目的探讨影响INSS 4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3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4月经上海市儿童医院确诊和完善评估的68例INSS 4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年龄、性别、神经... 目的探讨影响INSS 4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3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4月经上海市儿童医院确诊和完善评估的68例INSS 4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年龄、性别、神经元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乳酸脱氢酶(1actate dehydrogenase,LDH)、24小时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及肿瘤病理类型等信息。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随访时间1~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结果68例INSS 4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中,男46例,女22例;发病年龄7~120个月,中位年龄35个月。其中48例(70.6%)伴骨髓转移,47例(69.1%)骨转移,17例(25.0%)远处淋巴结转移,9例(13.2%)肝转移,5例(7.4%)脑转移,4例(5.9%)眼眶转移,20例(29.4%)存在胸膜、皮肤等其他部位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3年EFS与LDH、NSE、MYCN基因、骨转移、颅内转移(包括脑转移和眼眶转移)有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内转移(RR=4.179,95%CI=1.112~15.703,P=0.034)及血清LDH>587 U/L(RR=3.729,95%CI=1.116~12.466,P=0.033)是INSS 4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独立的预后相关因素。结论颅内转移、血清LDH>587 U/L与INSS 4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3年EFS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外科学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肿瘤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6a-5p表达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江龙 陈砼 +2 位作者 吕志宝 王雪莉 盛庆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47-1153,共7页
目的·检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道miR-146a-5p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NEC患儿肠道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就诊的NEC和肠闭... 目的·检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道miR-146a-5p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NEC患儿肠道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就诊的NEC和肠闭锁(intestinal atresia,IA)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肠道组织标本的取材部位,将NEC患儿分为NEC炎症组与NEC未受影响组,以IA患儿的肠道组织标本为对照组(即IA组)。选取5~7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NEC造模组与对照组;前者行造模处理,后者不做处理。处死后,取小鼠的末端回肠组织标本。分别对各组新生小鼠和患儿的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对小鼠标本行组织病理评级。采用原位杂交检测各组新生小鼠与患儿肠道中miR-146a-5p的表达水平,并分别比较2组新生小鼠、2组患儿的表达差异。对NEC患儿肠道中miR-146a-5p表达水平与组织病理评级行相关性分析,并比较miR-146a-5p高表达(阳性细胞个数≥100个)与低表达(阳性细胞个数<100个)患儿在不同临床资料中的分布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NEC造模组小鼠的末端回肠组织的病理评级较高,且miR-146a-5p表达水平亦较高(P=0.000)。②与IA组和NEC未受影响组相比,NEC炎症组患儿肠道组织中miR-146a-5p表达水平较高(均P=0.000);NEC患儿miR-146a-5p表达水平与肠道组织病理评级呈正相关(P=0.015,r=0.578)。③与miR-146a-5p低表达相比,miR-146a-5p高表达患儿中肠道切除长度≥5 cm者较多(P=0.005)。结论·miR-146a-5p高表达与NEC肠道损伤严重程度相关,提示miR-146a-5p参与了NEC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46a-5p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