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丹慧 刘强 方建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65-1169,共5页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7例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14岁...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7例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14岁(年龄范围42~75岁),男女比为3∶4。肿瘤多由于偶然体检发现,临床症状不明显。肿块境界清楚,切面灰白、灰褐色,质中,可呈囊实性。肿瘤最大径平均值为3.89 cm。肿瘤细胞表现为胞质嗜酸性的分支乳头状或齿槽结构,局部呈实性结构。肿瘤细胞呈单层排列,细胞核朝向腔面分布,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一般不明显,但核仁明显不能排除该疾病。肿瘤乳头轴心有时可见泡沫细胞聚集,可见出血。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AX8(5/6)、AMACR(5/7)、CK(5/7)、CK8(3/6)、CK7(2/6)、vimentin(3/7)、E-cadherin(2/7)均呈阳性;CD117、CK34βE12、GATA3、CAIX均呈阴性,局灶腔缘可有弱阳性。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复杂多样,OPRCC亚型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胞质嗜酸细胞性,细胞呈单层排列,细胞核朝向腔面分布,核圆形或卵圆形,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PAX8、CK8、CK7、vimentin、AMACR、E-cadherin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C-MYC、BCL-2和BCL-6基因异常与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常玉清 方建晨 +4 位作者 冯蔚鹰 陈海仁 丁祺 冯砺锦 葛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22-1327,共6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C-MYC、BCL-2、BCL-6基因异常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5例DLBCL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DLBCL中C-MYC、BCL-2和BCL-6蛋白表达...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C-MYC、BCL-2、BCL-6基因异常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5例DLBCL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DLBCL中C-MYC、BCL-2和BCL-6蛋白表达和基因易位情况,分析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05例DLBCL中男性106例,女性99例,中位年龄60岁,C-MYC/BCL-2双表达44.4%(91/205)。按照Hans分型分类,GCB型占37.1%,non-GCB占62.9%;C-MYC、BCL-2和BCL-6基因易位阳性率分别为9.3%、8.8%、30.1%。C-MYC与BCL-2基因异位在双表达组较高,与Hans分型、性别、年龄等无关;BLC-6基因易位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重打击淋巴瘤2例,三重打击淋巴瘤3例,占2.44%(5/205)。171例患者获得随访,34例失访,随访8~107个月,死亡48例,病死率为28.1%;患者生存时间与Hans分型及年龄有关,而C-MYC与BCL-2双表达组与双重打击及三重打击组总预后比普通组差。结论C-MYC/BCL-2双表达对基因易位有提示作用,明确诊断可依靠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C-MYC、BCL-2及BCL-6基因易位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细胞 基因异常 C-MYC BCL-2 BC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