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铸造铜单晶棒材的工艺参数与性能 被引量:22
1
作者 许振明 李建国 +1 位作者 耿关祥 傅恒志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1-286,共6页
在自制水平单晶连铸设备上研究铜单晶的连铸技术。结果表明,当铸型温度Tc2=1100~1120℃、固液界面前沿温度梯度GL=5~6℃/mm、连铸速度R=20~30mm/min时,可获得镜面状的单晶铸棒。连铸时固液界... 在自制水平单晶连铸设备上研究铜单晶的连铸技术。结果表明,当铸型温度Tc2=1100~1120℃、固液界面前沿温度梯度GL=5~6℃/mm、连铸速度R=20~30mm/min时,可获得镜面状的单晶铸棒。连铸时固液界面位于铸型内部,并向熔体呈凸出形状。铸棒内的杂晶是由于铸型温度低于铜的熔点(1083℃)和连铸速度增加所致,当R大于30mm/min时形成单向凝固的柱状晶铸棒。单晶的生长方向为[100],结晶面为(200)。铜单晶与多晶铸棒相比,抗拉强度降低了20.85%,屈服强度降低86.54%,延伸率增加了80.24%,断面收缩率增加了3.945倍;电阻率降低了15.57%。因此,连铸铜单晶具有优异的塑性和低电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 连续铸造 凝固 电阻率 力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铸造铜单晶的晶体取向与竞争生长 被引量:17
2
作者 许振明 李丽 +2 位作者 李建国 傅恒志 周尧和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8-192,共5页
本文采用自制单晶连铸设备和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连铸铜单晶的晶体取向与竞争生长。结果表明,在晶体演化过程中逐渐淘汰的晶面为(311)、(200)和(111),最后单晶生长的晶面为(200),连铸铜单晶的晶体生长方向为[1... 本文采用自制单晶连铸设备和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连铸铜单晶的晶体取向与竞争生长。结果表明,在晶体演化过程中逐渐淘汰的晶面为(311)、(200)和(111),最后单晶生长的晶面为(200),连铸铜单晶的晶体生长方向为[100],晶体取向[100]与晶轴的偏离度小于10°。单晶生长时固液界面向熔体呈凸出形状,这有利于晶体生长过程中的竞争和淘汰。还发现了连铸铜单晶取向在一定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单晶 连续铸造 晶体取向 晶体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铸造铜单晶的力学性能和电阻率 被引量:18
3
作者 许振明 李建国 +1 位作者 李金山 傅恒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77-581,共5页
采用自制水平单晶连铸设备制备铜单晶, 并对铜单晶的力学性能和电阻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铜单晶与多晶铸棒比,抗拉强度降低20 .85 % ,屈服强度降低86 .54 % ,延伸率增加80 .24 % , 断面收缩率增加394... 采用自制水平单晶连铸设备制备铜单晶, 并对铜单晶的力学性能和电阻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铜单晶与多晶铸棒比,抗拉强度降低20 .85 % ,屈服强度降低86 .54 % ,延伸率增加80 .24 % , 断面收缩率增加394 .50 % ; 与轧制棒比, 抗拉强度降低65 .97 % , 屈服强度降低98 .27 % , 延伸率增加270 .00 % , 断面收缩率增加4 .00 % ; 与多晶铸棒比电阻率降低15 .57 % , 与定向凝固铸棒比电阻率降低4 .24 % 。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铸造 铜单晶 力学性能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铸铜单晶工艺参数的匹配及其对铸棒表面质量和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许振明 李金山 +1 位作者 李建国 傅恒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1期221-228,共8页
在自制的单晶连铸设备上, 通过各工艺参数合理匹配, 成功地制备出了表面光洁、直径8m m 、长8 ~10 m 的铜单晶铸棒。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铜单晶连铸时固液界面位于铸型内, 并呈凸出形状。铸型温度、连铸速度和冷却... 在自制的单晶连铸设备上, 通过各工艺参数合理匹配, 成功地制备出了表面光洁、直径8m m 、长8 ~10 m 的铜单晶铸棒。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铜单晶连铸时固液界面位于铸型内, 并呈凸出形状。铸型温度、连铸速度和冷却距离对固液界面的位置有很大的影响, 其各工艺参数合理匹配, 可使固液界面位置位于离铸型出口端2 ~3 m m ; 并且当连铸速度大于40 m m/min 时, 固液界面的形状由凸变凹。当铸型温度逐渐降低( 低于铜熔点温度) 时, 铸棒表面由粗糙变为拉伤, 甚至出现严重的拉裂; 而随着连铸速度的增加, 形成铸棒表面拉伤( 低温时) 和条纹状沟槽( 高温时) 。铸棒内的杂晶是由于铸型温度低于铜的熔点(1083 ℃) 和连铸速度增加所致。当连铸速度大于40 m m/min 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单晶 工艺参数 连铸 铸棒 表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磨损下团球状共晶体奥-贝钢磨损表面层组织的变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许振明 姜启川 +2 位作者 孙宝德 何镇明 周尧和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9-44,共6页
采用MLD-10型磨损试验机、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研究了冲击磨损条件下团球状共晶体奥-贝钢磨损表面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奥-贝钢的冲击磨损表层中存在非晶态组织和纳米级晶粒;磨损亚表层中存在大量位错马氏体和形变贝氏体组... 采用MLD-10型磨损试验机、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研究了冲击磨损条件下团球状共晶体奥-贝钢磨损表面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奥-贝钢的冲击磨损表层中存在非晶态组织和纳米级晶粒;磨损亚表层中存在大量位错马氏体和形变贝氏体组织;奥-贝钢从亚表层到磨损表面方向的硬度逐渐增加,具有梯度分布特征,能够有效抵抗磨料的冲击和凿削作用,同时磨损亚表层中的位错、形变马氏体和贝氏体组织具有很好的强韧性匹配,可抑制高冲击下微裂纹的形成,因此奥-贝钢的抗磨料磨损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磨损 非晶态组织 纳米级晶粒 ANBE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金属熔液在旋转多孔介质内的渗流传热过程 被引量:7
6
作者 胡国新 田芩蔚 王国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05-710,共6页
针对转动坐标系中铝熔液在SiC多孔介质内的流动传热现象 ,考虑离心力对渗流传热过程的影响 ,采用局部非热平衡假设建立多孔介质渗流传热数理模型 ,研究不同工况下流体的流速、压力损失及铝熔液和多孔介质的温度变化 .计算结果表明 :在... 针对转动坐标系中铝熔液在SiC多孔介质内的流动传热现象 ,考虑离心力对渗流传热过程的影响 ,采用局部非热平衡假设建立多孔介质渗流传热数理模型 ,研究不同工况下流体的流速、压力损失及铝熔液和多孔介质的温度变化 .计算结果表明 :在渗透区域 ,液固两相存在温差 ,且液固温差随渗透界面的移动而减小 ;在非渗透区域 ,固体的温度曲线基本不变 .离心转速或孔隙率的增加都使渗透前沿区域液固两相温差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金属溶液 旋转多孔介质 离心铸造 传热 渗流 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 金属基陶瓷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