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菲和镉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
被引量:28
- 1
-
-
作者
沈国清
陆贻通
洪静波
程国华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资源环境科学系
-
出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62-665,共4页
-
基金
国家973项目(2004CB4185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337010)
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04JC14051)资助.
-
文摘
以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作为生态毒理指标,通过模拟试验,比较分析多环芳烃菲和重金属镉单一与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结果表明,菲和镉复合污染对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脱氢酶均具有协同抑制作用;而对磷酸酶和微生物的数量具有拮抗抑制作用.菲和镉复合污染及菲单一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抑制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放线菌>真菌>细菌;镉单一污染则为:真菌>细菌>放线菌.
-
关键词
菲
镉
复合污染
土壤微生物
生态毒理效应.
-
Keywords
phenanthrene, cadimum, combined pollution, microb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
-
分类号
X17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农药毒死蜱的生态风险及其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 2
-
-
作者
王金花
陆贻通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资源环境科学系
-
出处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5-128,共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337010)
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No.2004CB18503)
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No.04JC14051)。
-
文摘
毒死蜱是替代甲胺磷和对硫磷等高毒农药的高效有机磷杀虫剂,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使用。但是,环境毒理学研究发现,毒死蜱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甚至被认为具有干扰内分泌的功能,许多国家对毒死蜱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量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深入研究毒死蜱的生态风险问题是当务之急。对国内外关于毒死蜱的残留活性、生态毒理、降解机制以及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毒死蜱的合理管理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词
毒死蜱
生态风险
微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
高毒农药
有机磷杀虫剂
生态环境
毒理学研究
世界范围
生态毒理
-
Keywords
Chlorpyrifos Ecological risk Bioremediation
-
分类号
X59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内分泌干扰物莠去津对鲫鱼血清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10
- 3
-
-
作者
刘浩华
伊雄海
陆贻通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资源环境科学系
-
出处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84-189,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577033)
-
文摘
为了研究低剂量条件下,内分泌干扰物莠去津对鲫鱼血清激素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剂量-效应关系,同时筛选出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实验以除草剂莠去津对鲫鱼进行低剂量染毒(染毒浓度0~3mg·L-1),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莠去津长期暴露下(60d)幼年雄性鲫鱼血清中性激素(17β-雌二醇(E2)、睾酮(T))及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浓度,并将测定结果与空白对照及溶剂对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莠去津长期暴露下,各处理组鲫鱼血清E2浓度普遍升高,0.023、0.094、1.500、3.000mg·L-1组与空白对照相比,升高显著(p<0.05);2)各处理组鲫鱼血清T浓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莠去津长期暴露下,低浓度莠去津组(0.006、0.023mg·L-1组)鲫鱼血清TSH浓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高浓度莠去津组(0.094、1.500、3.000mg·L-1组)则显著降低(p<0.05);4)类似地,莠去津长期暴露下,低浓度莠去津组(0.006、0.023、0.094、0.375、1.500mg·L-1组)鲫鱼血清T3浓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高浓度莠去津组(3.000mg·L-1组)显著升高(p<0.05).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长期暴露下,莠去津对鲫鱼体内性激素及甲状腺激素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尤其是对17β-雌二醇影响更为显著,因此,17β-雌二醇可作为评价农药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生物标志物.
-
关键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莠去津
鲫鱼
性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TSH)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
Keywords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atrazine
Carassius auratus
sex steroids
TSH
T3
-
分类号
TQ45
[化学工程—农药化工]
-
-
题名低浓度阿特拉津长期暴露对鲫鱼DNA的影响
被引量:4
- 4
-
-
作者
陶俊
周培
伊雄海
陆贻通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资源环境科学系
-
出处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09-415,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577033)
-
文摘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评价了低浓度阿特拉津长期暴露对鲫鱼DNA的影响.结果表明:0.006mg·L-1以上浓度(试验浓度系列为0.006、0.023、0.094、0.375、1.5、3mg·L-1)的阿特拉津持续暴露60d均会对鲫鱼的DNA产生影响;经筛选,确定有34条引物能够扩增出鲫鱼基因组DNA,其中有8条引物能检测出阿特拉津对鲫鱼基因组DNA影响的差异:各浓度组鲫鱼DNA的RAPD扩增产物条带均出现不同程度缺失;在较低浓度长期暴露下阿特拉津对鲫鱼基因组DNA的损伤无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阿特拉津毒性在0.375mg·L-1时突然增强,但这一趋势并未向更高浓度组延续(1.5mg·L-1组表现出的毒性弱于0.375mg·L-1组和3mg·L-1组).
-
关键词
阿特拉津
鲫鱼
DNA
RAPD
-
Keywords
atrazine
Carassius auratus
DNA
RAPD
-
分类号
X171.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