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桥Noble分级和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栓锁 汤磊 +2 位作者 陈晖 仇兴标 方唯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67-970,974,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肌桥Noble分级和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出的192例心肌桥患者,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表现,分析心肌桥Noble分级和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药物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心肌桥Noble分级和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出的192例心肌桥患者,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表现,分析心肌桥Noble分级和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药物治疗效果。结果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的检出率为10.2%,最常发生在左前降支中段;Noble 3级患者均出现胸闷或胸痛症状,43.8%出现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37.5%出现心脏超声室壁节段运动异常,Noble 1、2级患者不出现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和心脏超声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心肌桥近端冠状动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壁冠状动脉及其远端冠状动脉(P<0.05);随着心肌桥分级的增高,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P<0.000 1);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分别为80.0%、91.1%和62.2%,显著高于无症状者的11.4%、15.9%、4.5%(P<0.01)。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Noble 3级患者大多出现胸闷或胸痛症状;心肌桥近端较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治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冠状动脉造影术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袁方 刘华 +4 位作者 王雯霞 戴锦杰 戴丽莹 杨潇潇 方唯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71-1774,1779,共5页
目的评价新型急性肾损伤(AKI)的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合并AKI即1型心肾综合征(CRS1)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入选ADHF患者200例,测基线血清肌酐(Scr)、血清组合[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AGL)、胱蛋白酶抑制剂... 目的评价新型急性肾损伤(AKI)的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合并AKI即1型心肾综合征(CRS1)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入选ADHF患者200例,测基线血清肌酐(Scr)、血清组合[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AGL)、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尿液组合[(NAGL、肾损伤分子1(KIM-1)],6 h和18 h分别复测血清组合和尿液组合,48 h后复测Scr。根据CRS1诊断标准筛选出CRS1患者,分析血清及尿液NAGL、血清Cys C、尿液KIM-1与Scr的相关性;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6 h和18 h时NAGL、Cys C、KIM-1诊断AKI的诊断界值、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计算6 h和18 h血清组合(NAGL、Cys C)、尿液组合(NAGL、KIM-1)检测AKI的AUC。结果根据CRS1的诊断标准,200例ADHF患者中48例发生AKI,发生率为24%。6 h血清NAGL、18 h血清Cys C分别与Scr呈正相关(r=0.857,P<0.05;r=0.869,P<0.05);6 h尿液NAGL、KIM-1与Scr呈正相关(r=0.756,P<0.05;r=0.742,P<0.05)。联合检测6 h和18 h血清组合的AUC为0.87和0.89;联合检测6 h和18 h尿液组合的AUC为0.92和0.93。结论血清、尿液NAGL及血清Cyc C、尿液KIM-1可作为CRS1患者的早期诊断标志物;联合检测尿液NAGL和KIM-1可提高CRS1早期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急性肾损伤 血清肌酐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胱蛋白酶抑制剂C 肾脏损伤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sRAGE和esRAGE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若谷 方唯一 +4 位作者 曲新凯 陈晖 杨栓锁 沙慧芳 关韶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06-808,812,共4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和内源性分泌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esRAGE)水平的影响。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0例(U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日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和内源性分泌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esRAGE)水平的影响。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0例(U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日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集静脉血,测量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sRAGE及esRAGE水平。另选择2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前,UA组的TC和LDL-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RAGE和esRAGE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UA组患者的血糖和HbA1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TC和LDL-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sRAGE和esRAGE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sRAGE水平与LDL-C浓度呈负相关(r=-0.36,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效性,阿托伐他汀能升高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sRAGE和esRAGE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不稳定性心绞痛 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内源性分泌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42
4
作者 侯旭敏 范小红 +2 位作者 张晓丽 刘倩倩 方唯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76-1379,1383,共5页
目的研究胸痛中心建设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的差异。方法参照国际胸痛中心协会认证的要求,建立该院胸痛中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对胸痛中心成立前(n=82)和成立后(n=96)两组STEMI患者的基础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 目的研究胸痛中心建设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的差异。方法参照国际胸痛中心协会认证的要求,建立该院胸痛中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对胸痛中心成立前(n=82)和成立后(n=96)两组STEMI患者的基础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平均住院时间、人均住院费用及院内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与胸痛中心成立前比较,胸痛中心成立后患者的基础疾病构成比和PCI成功率无明显变化(P>0.05),但D2B缩短了45.8 min(40.7%),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了2.5 d(25.3%),人均住院费用减少了6 103元(13.1%),院内病死率明显降低(65.2%)(P<0.01)。结论采用国际化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有效缩短了对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明显降低了病死率,是控制医疗费用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急性心肌梗死 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8
5
作者 张春英 侯旭敏 仇兴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2-795,共4页
目的分析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 181例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术后3 d晨起空腹接受血栓弹力图检查,根据对... 目的分析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 181例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术后3 d晨起空腹接受血栓弹力图检查,根据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测定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影像学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81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33.1%(60/181)。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吸烟史、糖尿病史、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女性(P=0.004,OR=3.411,95%CI=1.466~7.940)、吸烟史(P=0.033,OR=4.930,95%CI=1.137~21.371)、糖尿病史(P=0.007,OR=3.226,95%CI=1.378~7.551)、高空腹血糖(P=0.028,OR=2.113,95%CI=1.082~4.125)、高糖化血红蛋白(P=0.000,OR=3.744,95%CI=1.868~7.505)、高三酰甘油(P=0.019,OR=2.639,95%CI=1.173~5.937)和高cTnI(P=0.000,OR=5.631,95%CI=2.942~10.777)。结论女性、糖尿病、吸烟、高血脂和心肌酶增高可能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氯吡格雷 血小板聚集抑制率 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葛广豪 龚勇 +6 位作者 马江伟 杨栓锁 刘化进 熊三军 侯月梅 乔增勇 方唯一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899-904,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术后心肌的影响。方法老年STEMI行直接PCI患者120例,随机分4组,每组30例,阿托伐负荷组(80mg),阿托伐常规组(20mg),瑞舒伐负荷组(20mg),瑞舒伐常规组(5mg),分... 目的比较不同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术后心肌的影响。方法老年STEMI行直接PCI患者120例,随机分4组,每组30例,阿托伐负荷组(80mg),阿托伐常规组(20mg),瑞舒伐负荷组(20mg),瑞舒伐常规组(5mg),分别检测PCI术前和术后2h炎性、氧化活性和纤溶活性指标。比较术后ST段回落指数(STR)、校正TIMI帧计数(CTFC)、30d心脏彩色超声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阿托伐负荷组与阿托伐常规组、瑞舒伐负荷组与瑞舒伐常规组术后2h炎性、氧化活性和纤溶活性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阿托伐负荷组与阿托伐常规组、瑞舒伐负荷组与瑞舒伐常规组CTFC[(15.2±4.6)帧vs(21.7±5.2)帧,(15.6±4.2)帧vs(22.9±5.9)帧]和STR≥50%(93.3%vs 46.7%,86.7%vs43.3%)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个负荷组30dLVEF和MACE均好于2个常规组(P<0.05),2个负荷组上述各项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STEMI行直接PCI术前用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可降低氧化应激,减少心肌细胞坏死,改善短期预后,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微循环 肌钙蛋白Ⅰ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丙二醛 降血脂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3
7
作者 葛广豪 杨栓锁 +5 位作者 马江伟 熊三军 窦红杰 侯月梅 乔增勇 方唯一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96-1300,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1.5μg/kg负荷剂量...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1.5μg/kg负荷剂量静推,再以0.0075μg/(kg·min)持续泵入72h;对照组20例,常规治疗。入选患者急诊PCI术后连续3d床头拍胸部X线,监测肌钙蛋白和中心静脉压等,于1、2、4周后行心脏彩色超声、胸部X线等检查,观察2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中心静脉压和肺血管毛细血管压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0.0%vs 50.0%,P=0.025);术后24、48和72h中心静脉压和肺静脉直径明显降低;术后1周、2周LVEF明显升高[(50.12±11.20)%vs(46.34±11.49)%;(47.53±12.32)%vs(45.98±12.23)%,P<0.05],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明显减低(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效果优于单纯P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利钠肽 肌钙蛋白 血管紧张素Ⅱ 醛固酮 肾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冠状动脉造影不同斑块性质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关韶峰 曲新凯 +4 位作者 韩文正 焦静 刘华 李若谷 戴锦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76-1180,共5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价能力,比较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方法选择因怀疑冠状动脉病变就诊的患者,均在接受CTAT检查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CAG检...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价能力,比较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方法选择因怀疑冠状动脉病变就诊的患者,均在接受CTAT检查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CAG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率≥50%且CTCA检查存在斑块者纳入研究。根据CTCA检查显示斑块的CT值将患者分为软斑块组、钙化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比较各组间的临床特征。同时,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与慢性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SIHD)患者以及不同HS-CRP水平患者CTAT斑块分布的特点,评价软斑块联合HS-CRP识别ACS患者的价值。结果共有106例患者入选该研究,其中66例(62.3%)为软斑块组,13例(12.3%)为钙化斑块组,27例(25.4%)为混合斑块组,三组斑块的CT值分别为(35.2±11.8)、(252.3±40.9)和(88.3±19.6)HU。除钙化斑块组患者年龄高于软斑块组和混合组(P=0.036),三组间其他临床因素以及血肌酐、血肌钙蛋白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与SIHD组、HS-CRP水平正常组与HS-CRP水平升高组患者的斑块分布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例HS-CRP水平升高且合并软斑块的患者均诊断为ACS。结论CTCA可区别不同性质的冠状动脉斑块。不同临床诊断结果和不同HS-CRP水平患者的CTCA斑块分布并无差异,而HS-CRP水平升高且斑块为软斑块的患者均诊断为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 冠状动脉斑块 高敏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性评估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关韶峰 方唯一 +4 位作者 曲新凯 叶剑定 沈艳 焦静 李若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的综合性评估价值。方法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8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内对所有患者进行双期MSCT扫描检查。分析MSCT图像中早期相灌注缺损(ED)...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的综合性评估价值。方法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8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内对所有患者进行双期MSCT扫描检查。分析MSCT图像中早期相灌注缺损(ED)及延迟相晚期增强(LE)和残余缺损(RD)区域和增强特点。将MSCT测量的梗死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MSCTLVEF)、室壁节段运动情况与血液生化指标血清肌酸激酶(CPK)曲线下面积及超声心电图(TTE)测量的LVEF(TTELVEF)和室壁节段运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期扫描相检出ED 17例,其判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4%。延迟扫描相表现出3种不同的增强特征,分别为孤立性心内膜下LE、心内膜下RD和心外膜下LE以及单纯心内膜下RD。延迟相测得的梗死容积与血清CPK曲线下面积(r=0.840)、MSCTLVEF与TTELVEF(r=0.800)以及TTE与MSCT对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的评估结果(r=0.814)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结论 AMI患者接受PCI治疗后的双期MSCT扫描表现出不同的增强特征。MSCT检查对再灌注后梗死部位和范围的判定具有应用价值。一次MSCT检查尚可了解患者心功能和室壁节段运动情况,且与TTE检查结果高度一致。MSCT可用于对AMI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影像学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的评估 被引量:2
10
作者 关韶峰 方唯一 +5 位作者 曲新凯 叶剑定 沈艳 焦静 李若谷 李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3-62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扫描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梗死心肌灌注和范围的评估价值。方法5头家猪以球囊封闭左前降支远端90 min后撤除球囊完成再灌注。30 min后行MSCT检查,静脉团注100 mL对比剂后1 min(早期扫描相)与5 min(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扫描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梗死心肌灌注和范围的评估价值。方法5头家猪以球囊封闭左前降支远端90 min后撤除球囊完成再灌注。30 min后行MSCT检查,静脉团注100 mL对比剂后1 min(早期扫描相)与5 min(延迟扫描相)接受2次MSCT扫描。取出心脏后切成8 mm厚短轴面切片并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MSCT延迟扫描相高增强和周边低增强区域之和及TTC不染色区域定义为梗死区域;梗死容积以各层面容积总和的百分比表示。结果MSCT上梗死心肌在早期扫描相表现为早期灌注缺损,在延迟扫描相表现为晚期增强和残余灌注缺损。早期扫描相早期灌注缺损区CT值低于正常区域[(213±55)HU vs(304±30)HU](P<0.05),延迟扫描相晚期增强区CT值高于正常区域[(360±75)HU vs(90±37)HU](P<0.01),而残余灌注缺损区低于正常区域[(152±23)HU vs(190±37)HU](P<0.05)。梗死容积百分比,MSCT测得为(8.9±1.0)%,TTC病理染色为(9.2±1.4)%,两者具有一致性。结论MSCT双期扫描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有不同于正常区域的特征性增强表现,对于评价心肌梗死容积与病理学方法可比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影像学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顾佳宁 姜伟峰 +1 位作者 周立 张瑞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48-852,共5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消融术后早期炎性反应及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4例拟行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B组42例为空白对照组。随访术后1个月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高...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消融术后早期炎性反应及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4例拟行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B组42例为空白对照组。随访术后1个月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患者消融术后1个月内的复发率。比较消融术前、术后以及两组间炎性指标变化及其与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结果消融术后1个月时,A组的hs-CRP及IL-6水平显著低于B组,且明显低于治疗前;而B组hs-CRP及IL-6水平较术前显著增高。术后1个月,A组和B组分别有29例和25例患者成功维持窦性心律(P=0.362);进一步将A组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未复发组的炎性指标降低幅度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消融术后早期存在显著的炎性反应。瑞舒伐他汀虽能有效降低炎性反应,但仅有减少术后早期复发的趋势。炎症指标降低越多房颤复发率越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瑞舒伐他汀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心肌梗死危险分层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旭敏 韩文正 +2 位作者 仇兴标 陈晖 方唯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36-1439,1451,共5页
目的了解联合多项生物学标志物检测是否可以有效筛选临床易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方法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03例,平均年龄(65±9)岁,其中68.5%为男性,60.6%的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所有患者... 目的了解联合多项生物学标志物检测是否可以有效筛选临床易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方法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03例,平均年龄(65±9)岁,其中68.5%为男性,60.6%的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2~18 h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和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 67例(33.0%)患者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围术期心肌梗死组术前BNP>100 pg/mL和hs-CRP>5.0 ng/mL的患者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无围术期心肌梗死组(32.8%vs 19.9%,P=0.042;25.4%vs 13.2%,P=0.031);但术后仅围术期心肌梗死组BNP>100 pg/mL的患者百分比高于围术期无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8%vs 27.2%,P=0.036)。两组术前、术后D-二聚体>0.5mg/L的患者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s-CRP>5.0 ng/mL是预测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45,95%CI:1.082~5.521,P=0.032)。结论 PCI术前进行hs-CRP和BNP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筛选易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 高敏C-反应蛋白 脑钠肽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血管塞封堵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欣 王承 +2 位作者 陆静 吴卫华 方唯一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6-408,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血管塞(AVP)封堵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共有12例患者接受AVP封堵治疗,其中单发及多发囊状肺动静脉瘘7例,冠状动脉右室瘘2例,法洛四联症大型体肺侧支3例。均经临床和经胸超声... 目的评价Amplatzer血管塞(AVP)封堵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共有12例患者接受AVP封堵治疗,其中单发及多发囊状肺动静脉瘘7例,冠状动脉右室瘘2例,法洛四联症大型体肺侧支3例。均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胸部CT造影筛查,并经心血管造影证实。结果本组均应用AVP有效封堵异常血管畸形,造影判断即刻成功率为100%,无移位、脱落等早期并发症。封堵血管16支,平均内径(5.2±1.9)mm,所用AVP直径为(9.2±2.4)mm。所有患者封堵术后平均3个月随访心超和(或)胸部CT造影,显示封堵血管闭塞良好,无异常、无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应用AVP封堵先天性心脏病血管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血管塞 血管畸形 介入 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见的起源于左右冠窦交界处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和导管消融治疗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臧敏华 周磊 +2 位作者 马建伟 王新华 何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02-1005,共4页
目的探讨左右冠窦交界处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及其导管消融治疗。方法应用三维标测系统对两例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消融。结果电生理检查示两例室性早搏均起源于左右冠窦交界处。体表心... 目的探讨左右冠窦交界处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及其导管消融治疗。方法应用三维标测系统对两例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消融。结果电生理检查示两例室性早搏均起源于左右冠窦交界处。体表心电图特点为胸前导联移行较早(V3导联之前),V1导联为降支带切迹的QS型、V1-V3导联之一呈qrS型,或无特征性形态。导管贴靠于左右冠窦之间,或贴靠于两窦交界的左冠窦侧,两例室性早搏均获得完全消除。结论起源于左右冠窦交界处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有特征性表现,也可无特征性形态;采用适当的导管贴靠方法可以成功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乏氏窦 导管消融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电磁标测系统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中的临床应用
15
作者 施海峰 刘旭 +5 位作者 王新华 顾佳宁 孙育民 周立 胡伟 方唯一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21-1324,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电磁标测系统(CARTO)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对42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CARTO激动标测下导管射频消融术,消融终点为房性心... 目的:探讨三维电磁标测系统(CARTO)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对42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CARTO激动标测下导管射频消融术,消融终点为房性心动过速终止并且药物加程序电生理刺激均不再诱发。结果:42例患者中41例手术即刻成功(97.6%),消融成功靶点分布:肺静脉来源21例(50%),二尖瓣环周围5例(11.9%),左心耳2例(4.8%)、右心耳1例(2.4%),左心房顶部1例(2.4%)、左心房后侧壁2例(4.8%),希氏旁3例(7.1%)、高右房前壁2例(4.8%)、低右房侧壁1例(2.4%)、冠状窦口2例(4.8%)、右房后壁偏间隔2例(4.8%)。除了2例股静脉血肿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9.95±3.9)个月,累计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率为95.2%。结论:CARTO系统激动标测指导下的局灶性房速的标测和消融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 导管消融术 三维标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患者心肌梗死发生与否与侧枝血管的关系
16
作者 李若谷 杨栓锁 +2 位作者 汤磊 曲新凯 干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1-654,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并探讨侧枝血管与其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堵塞时间≥3个月)患者的病史、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后,将其分为心肌梗死组和非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 目的观察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并探讨侧枝血管与其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堵塞时间≥3个月)患者的病史、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后,将其分为心肌梗死组和非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药物治疗情况、堵塞血管的位置分布和支数、非堵塞血管病变位置分布和严重程度以及冠脉造影侧枝血管Rentrop分级的差异。结果梗死组138例(53.9%),非梗死组118例(46.1%)。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如性别、年龄、患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以及药物治疗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堵塞冠脉位置分布及堵塞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堵塞冠脉病变位置分布和病变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侧枝血管分级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堵塞时间超过3个月,不论其供应的心肌是否有梗死发生,侧枝血管分级亦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 心肌梗死 侧枝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再消融治疗效果分析
17
作者 石国平 施海峰 刘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64-1268,共5页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ATa)的再消融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初次行CPVI后(3.7±2.4)个月再次行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ATa标测和消融。结...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ATa)的再消融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初次行CPVI后(3.7±2.4)个月再次行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ATa标测和消融。结果:共标测到78种ATa,其中48种(61.5%)为局灶性机制,30种(38.5%)折返机制。在折返机制中,12例为普通房扑,18例为左房内折返,其折返环与二尖瓣峡部、左房前壁及原环肺静脉消融线上的传导间隙有关。2例患者因ATa不稳定而无法标测。64例患者中,56例(87.5%)消融即刻成功,8例需要电复律成窦性心律。术后随访13-21个月,平均(16.5±2.9)个月,60例(93.8%)患者不再发生ATa。结论:CPVI术后ATa的机制可为折返性和局灶性,可通过CARTO系统激动顺序标测成功消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lin-13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卉 曲新凯 +1 位作者 杨栓锁 方唯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7-640,共4页
目的研究心血管活性肽Apelin-13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信号转导途径。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Apelin-13组(n=15),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在再灌注前5 min给予生理盐水颈静脉注... 目的研究心血管活性肽Apelin-13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信号转导途径。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Apelin-13组(n=15),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在再灌注前5 min给予生理盐水颈静脉注射,Apelin-13组给予0.1 mg/kg Apelin-13颈静脉注射,用伊文思蓝和TTC双重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区(IS)面积和缺血危险区(ARR)面积,计算IS面积占ARR面积的百分比(IS/ARR);TUNEL法测定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Apelin-13组的IS/AAR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8.33±12.95)%vs(52.61±11.00)%,(0.21±0.02 vs 0.31±0.05](P<0.05);Apelin-13组p-ERK1/2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15±0.16 vs 0.63±0.07)(P<0.05)。结论Apelin-13具有心肌保护作用,能够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RK1/2 MAPK激酶途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缺血-再灌注损伤 APELIN-13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手机定量检测多种心肌指标物浓度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伟 陈淑静 +2 位作者 戴博 郑璐璐 刘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89-896,共8页
该文研制了一套心肌指标物定量检测系统,可应用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和正五聚蛋白3(PTX3)3种心肌指标物浓度的检测。利用手机摄像头对反应溶液进行拍照,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将照片传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利用... 该文研制了一套心肌指标物定量检测系统,可应用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和正五聚蛋白3(PTX3)3种心肌指标物浓度的检测。利用手机摄像头对反应溶液进行拍照,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将照片传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利用自定义比色算法对图像分析处理,然后将指标物浓度结果显示在手机界面上。经分析比对,3种指标物基于图像蓝色通道的标准曲线与四参数拟合模型均有良好的一致性(r2分别为0.9997、0.9998、0.9998),与商用酶标仪绘制标准曲线趋势一致。利用该方法分别对41份血清样本进行MMP9检测,对43份血清样本进行ST2检测和对40份血清样本进行PTX3检测,并与商用酶标仪检测结果对比。结果显示,该方法测得的3种指标物浓度与商用仪器检测结果分别具有95.12%、97.67%和95.00%的高度一致性。该方法可用于即时诊断、远程监测心血管疾病患者指标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心肌指标物 定量检测 智能手机 比色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CHA_(2)DS_(2)-VASc-评分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萌萌 陈金东 +3 位作者 王昊 席斯祺 甘田 赵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43-1249,共7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低CHA_(2)DS_(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9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NVAF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入院时低CHA_(2)DS_(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9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NVAF患者临床资料(10382例)。纳入48例伴有血栓的NVAF患者作为实验组,240例无血栓NVAF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基线特征、临床生化指标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伴有心房血栓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增大(P<0.001),肥厚型心肌病比例更多(P<0.001),C反应蛋白(P<0.05)和尿酸(P<0.001)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P<0.001)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左心房内径(P<0.001)、肥厚型心肌病(P<0.05)和C反应蛋白(P<0.05)是影响低评分患者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左心房内径增大、肥厚性心肌病和C反应蛋白升高是低CHA_(2)DS_(2)-VASc评分的NVAF患者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低评分NVAF患者应予积极抗凝,预防卒中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低CHA_(2)DS_(2)-VASc评分 心房血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