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旧性槌状指畸形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2
1
作者 孙鲁源 姜佩珠 +2 位作者 范存义 蔡培华 梅国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8-129,共2页
目的分析陈旧性槌状指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对41例陈旧性槌状指畸形患者行手术治疗,根据损伤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结果按Dargen功能评定方法,手术结果为优29例,良8例,可4例。结论早期采用外固定或内固定积极治疗,适当的手术... 目的分析陈旧性槌状指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对41例陈旧性槌状指畸形患者行手术治疗,根据损伤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结果按Dargen功能评定方法,手术结果为优29例,良8例,可4例。结论早期采用外固定或内固定积极治疗,适当的手术方法、足够长时间和牢固的术后固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槌状指 陈旧性 手术 陈旧性槌状指畸形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皮质剥脱术治疗四肢长骨干骨不连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康庆林 宋文奇 +3 位作者 陈宇杰 潘垚 柴益民 曾炳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10-1512,共3页
目的探讨骨皮质剥脱术对四肢长骨干骨不连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骨皮质剥脱术治疗53例(58根长骨)骨不连,其中7例患者伴有肢体畸形,38例患者同时接受骨移植手术;观察骨愈合时间、畸形矫正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13... 目的探讨骨皮质剥脱术对四肢长骨干骨不连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骨皮质剥脱术治疗53例(58根长骨)骨不连,其中7例患者伴有肢体畸形,38例患者同时接受骨移植手术;观察骨愈合时间、畸形矫正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均1次手术成功,骨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均经X线或CT证实。7例患者肢体畸形得以矫正,骨不连部位的皮肤无坏死。患肢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骨皮质剥脱术是治疗骨不连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皮质剥脱术 骨不连 骨折愈合 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段低频可控微动影响骨痂矿化与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喻鑫罡 张先龙 曾炳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91-1495,共5页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可控性微动外固定器对试验性长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矿化与愈合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对45只绵羊行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间隙2 mm,用连有微动装置的单边外固定器固定。术后10 d,随机选择一侧肢体进行微动刺激(30 min/d),...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可控性微动外固定器对试验性长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矿化与愈合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对45只绵羊行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间隙2 mm,用连有微动装置的单边外固定器固定。术后10 d,随机选择一侧肢体进行微动刺激(30 min/d),按不同的微动频率分为0.5 Hz组、1 Hz组和5 Hz组(n=15),幅度为0.25 mm,至第4周末结束;另一侧后肢不作微动,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6、9周各处死5只动物,采集标本进行硬组织切片,观察骨痂矿化的程度,并比较9周后愈合骨的成骨速率、骨矿物质密度和力学特性。结果术后4、6周末,各实验组骨痂矿化骨小梁和类骨质的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9周末,各实验组矿化骨小梁的面积迅速增加,类骨质的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成骨速率均快于对照组,且骨矿物质密度和愈合骨的峰值载荷、弯曲刚度高于对照组(P<0.05),以1 Hz组最为显著。结论骨折段早期低频微动能有效促进骨痂类骨质的形成与矿化,缩短骨痂矿化延迟时间,增加愈合骨的矿物质含量,进而加速骨折的愈合,微动频率以1 Hz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性微动 骨折愈合 外固定器 矿物质含量 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鉴别性诊治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金武 徐建广 +3 位作者 朱海波 赵炳辉 郭尚春 曾炳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研究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机制及其与颈椎病的鉴别方法。方法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和后期经手术证实的颈椎病患者各20例,先联合应用肌肉松弛药物、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和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进行诊断性治疗,对于无... 目的研究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机制及其与颈椎病的鉴别方法。方法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和后期经手术证实的颈椎病患者各20例,先联合应用肌肉松弛药物、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和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进行诊断性治疗,对于无明显效果的病例进行诊断性局部封闭,随访1年以上,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5例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经诊断性治疗后获痊愈,5例经治疗后短期内症状缓解,复发后给予诊断性局部封闭,随访至今未见复发。20例后期经手术证实为颈椎病患者,对诊断性治疗,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后期均采用手术治疗。结论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以前、中及小斜角肌为主的颈前肌群和颈后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颈丛、臂丛及颈神经后支所致,采用减轻软组织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的诊断性治疗,有助于同颈椎病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孔外 神经卡压 颈椎病 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 鉴别性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xGen LPS-Flex人工全膝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和初步疗效 被引量:3
5
作者 沈灏 张先龙 +3 位作者 蒋垚 邵俊杰 陈炀 宋文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研究NexGen LPS—Flex高屈曲人工膝假体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和初步疗效。方法45例(57膝)行NexGen LPS-Flex高屈曲人工膝假体置换术的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全部为Ps假体。27例(36膝)行髌骨表面置换(直径26~32mm),其中32... 目的研究NexGen LPS—Flex高屈曲人工膝假体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和初步疗效。方法45例(57膝)行NexGen LPS-Flex高屈曲人工膝假体置换术的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全部为Ps假体。27例(36膝)行髌骨表面置换(直径26~32mm),其中32膝采用嵌入式髌骨固定技术。术前、术后4周和12周进行膝关节评分法(KSS)评分,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结朵术前膝评分平均47分,功能评分平均52分;术后4周和12周膝评分分别为84分和91分,功能评分分别为82分和88分。术前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94°,术后4周增至117°,12周时为129°。术后2周内发生深静脉血栓者7例;术后膝关节腔血肿形成者1例;腓总神经损伤者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骨折、脱位等并发症。结论NexGen LPS—Flex高屈曲人工膝假体通过设计上的改进使理论上能达到高度屈曲。但膝关节假体置换后的活动度受术前活动度、关节置换技术、术后康复等多因素影响。高屈曲人工膝假体比较适合于术前活动度较好、没有伸膝装置挛缩和非肥胖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假体 屈曲 NexGen LPS-Flex人工全膝置换术 技术特点 初步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雪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修复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傅一山 苏琰 +2 位作者 张长青 眭述平 曾炳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应用复合雪旺细胞(SC)的小肠黏膜下层(SIS)修复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方法选取健康的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只。实验组用复合SC的SIS移植修复损伤区,对照组原位植入原先切除的脊髓组织。术后4、8、12周进行一般... 目的应用复合雪旺细胞(SC)的小肠黏膜下层(SIS)修复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方法选取健康的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只。实验组用复合SC的SIS移植修复损伤区,对照组原位植入原先切除的脊髓组织。术后4、8、12周进行一般情况观察、组织形态学检查、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实验组移植区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有大量再生的有髓神经轴突,无明显变性坏死和胶质瘢痕增生现象,明显优于对照组。计算机图像分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轴突的平均直径较大,单位面积的轴突数量较多,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合SC的SIS具有促进急性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旺细胞 小肠黏膜下层 脊髓损伤 修复 急性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郭尚春 陈欣 +2 位作者 袁霆 张长青 王金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索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化形成成骨细胞及内皮细胞共存体系的潜能和条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MSCs,采用含30 mg/L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的内皮细胞诱导液诱导1周,然后更换为含1... 目的探索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化形成成骨细胞及内皮细胞共存体系的潜能和条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MSCs,采用含30 mg/L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的内皮细胞诱导液诱导1周,然后更换为含1×10-8mol/L地塞米松、10 mmol/Lβ-甘油磷酸钠、30μg/mL维生素C的成骨细胞诱导液继续诱导7~14 d。诱导前以只加10%FBS的HDMEM培养基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向成骨细胞诱导14 d后,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结果经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前分离培养的hMSCs表达CD90、CD105和CD44,不表达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4和CD133,也不表达HLA-DR。诱导14 d后,hMSCs表面标志CD90和CD105的表达下降(P<0.05),成骨细胞表面标志CD44和HLA-DR及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4和CD133增加(P<0.05)。诱导过程中原先长梭形的细胞缩短,细胞出现分层。hMSCs向成骨细胞诱导14 d后,茜素红染色显示有钙结节形成。结论hMSCs先后经内皮细胞诱导液和成骨细胞诱导液诱导,可在体外向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定向分化,形成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共存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内皮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表面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干骨折合并颅脑外伤患者骨折固定的手术时机选择 被引量:4
8
作者 施忠民 陈宇杰 +1 位作者 张长青 曾炳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9-341,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颅脑外伤时骨折固定的手术时机。方法通过比较137例颅脑外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股骨干骨折早期固定(56例)和延期固定(81例)对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结果骨折早期...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颅脑外伤时骨折固定的手术时机。方法通过比较137例颅脑外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股骨干骨折早期固定(56例)和延期固定(81例)对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结果骨折早期固定组在ICU时间、住院时间、合并休克率、骨折感染率方面均优于延期固定组(P<0.05)。结论在治疗合并颅脑外伤的股骨干骨折时,只要能控制休克,保证生命体征平稳,在股骨干骨折早期行内固定或外固定手术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伤 颅脑外伤 股骨干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骨膜成骨的构建及血管化超微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开刚 曾炳芳 张长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组织工程骨,从超微结构观察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血管再生的变化,探讨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优越性。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将成骨诱导骨... 目的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组织工程骨,从超微结构观察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血管再生的变化,探讨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优越性。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将成骨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培养2周。未复合细胞的单纯材料作为空白对照。将复合培养细胞与单纯材料分别植入无胸腺裸鼠皮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植入前和植入后4、8、12周成骨细胞、血管生成的变化过程。结果体外复合培养见细胞在材料上生长、分化、增殖良好,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置入体内后成骨良好,形成大量的血管;12周后材料被吸收,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单纯材料中央部位有大量小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其周围多为成纤维细胞,无成骨细胞。结论小肠黏膜下层作为以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的支架材料,有利于骨的再生和血管化形成,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组织工程骨 血管化 超微结构 骨膜成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次全膝置换术中伸屈间隙的软组织平衡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邵俊杰 蒋垚 +3 位作者 沈灏 王琦 张先龙 曾炳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置换术中伸屈间隙软组织平衡的方法。方法113例因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中伸屈间隙的软组织平衡是采用针对软组织的不平衡模式,有针对性地对挛缩软组织进行松解。结果92.3%的膝关节都可以得...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置换术中伸屈间隙软组织平衡的方法。方法113例因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中伸屈间隙的软组织平衡是采用针对软组织的不平衡模式,有针对性地对挛缩软组织进行松解。结果92.3%的膝关节都可以得到非常好的伸屈间隙内外侧平衡,伸屈间隙相等,优占80.5%,良19.5%。结论松解挛缩组织方法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伸屈间隙软组织不平衡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软组织平衡 膝关节 初次全膝置换术 伸屈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单层培养和三维培养的两步法培养软骨细胞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尚春 袁霆 +4 位作者 芮碧宇 陈欣 孙辉 张长青 曾炳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70-974,共5页
目的联合单层培养和三维培养方法,探讨软骨细胞培养的理想方法。方法第一步先将软骨细胞进行常规单层培养扩增,第二步再将单层培养第4代软骨细胞包裹于海藻酸钠水凝胶中进行三维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定期观察软骨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锥... 目的联合单层培养和三维培养方法,探讨软骨细胞培养的理想方法。方法第一步先将软骨细胞进行常规单层培养扩增,第二步再将单层培养第4代软骨细胞包裹于海藻酸钠水凝胶中进行三维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定期观察软骨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锥虫蓝染色和LIVE/DEAD○RKit试剂盒检测软骨细胞的活力和细胞增殖;通过组织化学甲苯胺蓝特异性染色检测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变化。结果单层培养3代之前软骨细胞能保持正常的组织学形态,三维培养能使去分化的4代软骨细胞逐渐恢复并持续维持正常的软骨组织表型。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的4代以前的细胞活力保持在90%左右,第4代以后开始下降;三维培养的软骨细胞活力都保持在90%以上。在细胞增殖率方面,单层培养6代软骨细胞(28d)总的倍增率是同期三维培养的44倍。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4代之后,其细胞外基质平均染色强度降低(P<0.05);三维培养21d和28d后的软骨细胞外基质表达强度与7d时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通过单层培养使软骨细胞适宜扩增,然后将其转入水凝胶中三维培养恢复退变的软骨组织表型,可达到既扩增自体软骨细胞数目同时又保持正常组织表型的目的,两步培养法是一种较理想的软骨细胞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细胞培养 表型 细胞增殖 海藻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肠黏膜下层复合雪旺细胞粗制品桥接周围神经缺损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雪涛 张长青 苏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14-817,共4页
目的观察小肠黏膜下层(SIS)复合雪旺细胞粗制品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n=12)。致大鼠坐骨神经12 mm缺损后,分别用SIS桥接修复(A组),SIS复合雪旺细胞粗制品修复(B组)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C... 目的观察小肠黏膜下层(SIS)复合雪旺细胞粗制品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n=12)。致大鼠坐骨神经12 mm缺损后,分别用SIS桥接修复(A组),SIS复合雪旺细胞粗制品修复(B组)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C组)。术后16周取材,通过组织学观察、肌肉湿重测量、计算机图像分析、Trueb lue逆行示踪和透射电镜观察来评价神经再生效果。结果组织学观察、Trueb lue逆行示踪和透射电镜观察证实三组均有再生神经纤维通过缺损区;B组和C组大鼠的小腿三头肌湿重、单位面积轴突数量和神经组织面积均显著优于A组(P<0.05),B、C两组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S复合雪旺细胞粗制品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可达到自体神经移植的效果,有望替代自体神经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雪旺细胞 周围神经缺损 神经导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安全外科边界与保肢适应证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扬 马小军 +1 位作者 张春林 鲍琨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998-1001,共4页
目的:通过X线、MRI和骨扫描(ECT)、肉眼边界与病理边界的对比研究来确定骨肉瘤保肢的安全外科边界,并探讨影响骨肉瘤保肢的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8年7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新就诊的骨肉瘤患者,术前X线、ECT、MRI... 目的:通过X线、MRI和骨扫描(ECT)、肉眼边界与病理边界的对比研究来确定骨肉瘤保肢的安全外科边界,并探讨影响骨肉瘤保肢的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8年7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新就诊的骨肉瘤患者,术前X线、ECT、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确定手术范围,取术后截除的肿瘤瘤段,用电锯或骨刀沿肿瘤骨的冠状面、矢状面劈开,将标本平分为两等份,取一半为选材对象。肿瘤标本分割之前,需进行肿瘤长度的肉眼测量。对所有取材做经过解剖标志点的冠状面切面。将剖成厚度约10mm断面,行整层分开切成1cm×1cm切片送病理检查。对于每例标本采集的X线、MRI检查及ECT进行数码照相,并传输到计算机中。参照每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的标尺,应用Adobe photoshop 7.0软件的切片功能进行影像学、实体肿瘤长度的测量,应用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统计,采用单一因素的两组配对资料的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满足入选条件共19例。X线片显示软组织边界不清。MRI可以很好的显示软组织的边界。镜下肿瘤边缘可见水肿带,并有出血充血,多数肿瘤沿脂肪细胞间隙浸润生长。X线、ECT与病理检查之间有显著性差异,MRI、肉眼观察与病理范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RI测量相对误差较小,术前MRI加权及脂肪抑制像在肿瘤边界外1.5cm做为保肢截骨平面是安全平面。影响骨肉瘤保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外科边界 保肢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MRI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梅 李明华 +2 位作者 丁小龙 赵金忠 蒋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37-940,共4页
目的前瞻性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内移植物在MRI形态、信号的改变与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34例ACL重建术后患者,以术后1、3、6、9、12个月为随访时间点进行MRI检查,观察移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形态和信号变化,分别测量增... 目的前瞻性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内移植物在MRI形态、信号的改变与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34例ACL重建术后患者,以术后1、3、6、9、12个月为随访时间点进行MRI检查,观察移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形态和信号变化,分别测量增强前后移植物、髌下、移植物周围滑膜的信号强度,计算其信噪比,并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ACL重建术后移植物信号逐渐增强,术后9个月时信号最强,1年后信号强度有下降。结论MRI尤其是增强MRI能反映膝关节移植物正常韧带化过程中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重建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二例报道 被引量:1
15
作者 殷吉旻 张长青 +1 位作者 李广翼 朱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3-364,共2页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是股骨颈骨折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是术后患者出现髋关节疼痛及进一步发展为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章报道2例股骨颈内固定术后发生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相关讨论。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 髋关节 撞击征 骨性关节炎 髋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融合术治疗严重寰枢椎不稳 被引量:1
16
作者 费志强 徐建广 +3 位作者 周蔚 傅一山 张涛 曾炳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84-1286,共3页
目的 介绍一种后路内固定治疗严重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方法。方法 12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中,单纯Ⅱ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6例,寰枢椎前脱位5例(其中自发性脱位2例,伴齿状突骨折2例,伴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旋转脱位伴横韧带断裂1例。采用... 目的 介绍一种后路内固定治疗严重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方法。方法 12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中,单纯Ⅱ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6例,寰枢椎前脱位5例(其中自发性脱位2例,伴齿状突骨折2例,伴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旋转脱位伴横韧带断裂1例。采用后路C1和C2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融合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12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中,11例共放置经关节螺钉22枚;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因c:单侧椎板上缘劈裂仅行Brooks融合术。术中无椎动脉、硬脊膜破裂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35个月,植骨全部融合。结论 后路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融合术是治疗严重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和提高植骨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寰椎 枢椎 内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水磷酸氢钙涂层镁锌合金体内降解和新骨形成的研究
17
作者 陶海荣 顾剑华 +7 位作者 何耀华 张岩 张绍翔 宋阳 李佳楠 赵常利 蒋垚 张小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10-1414,共5页
目的研究二水磷酸氢钙涂层镁锌合金在体内的降解规律及其对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72只新西兰大白兔均于左侧股骨髁钻孔,随机植入二水磷酸氢钙涂层镁锌合金棒(实验组,n=24)或镁锌合金棒(镁锌合金对照组,n=24)或聚乳酸棒(聚乳酸对照组,n=24... 目的研究二水磷酸氢钙涂层镁锌合金在体内的降解规律及其对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72只新西兰大白兔均于左侧股骨髁钻孔,随机植入二水磷酸氢钙涂层镁锌合金棒(实验组,n=24)或镁锌合金棒(镁锌合金对照组,n=24)或聚乳酸棒(聚乳酸对照组,n=24)。术前1d及术后第1天和第1、2、5、10周时,检测实验组和镁锌合金对照组动物血清Mg2+浓度。术后第3、6、12、18周时,植入处X线摄片检查;摄片后三组分别处死6只动物,采集并制备肝、肾组织标本,HE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术后18周时,行股骨髁组织切片HE染色和品红苦味酸染色,观察植入物降解情况并比较骨矿物质沉积率。结果二水磷酸氢钙涂层组与镁锌合金对照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清Mg2+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X线摄片观察发现镁锌合金对照组植入物旁有气泡产生。三组肝、肾组织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与两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骨矿物质沉积率较高,植入物的降解速度较慢。结论二水磷酸氢钙涂层镁锌合金体内降解时间延长,生物相容性更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水磷酸氢钙 涂层 镁锌合金 降解 骨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肢体翻转修复小腿骨骼皮肤复合缺损一例报道
18
作者 陈宇杰 柴益民 曾炳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18-1518,共1页
关键词 开放性骨折 下肢骨折 组织缺损 外科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颅脑外伤一例报道
19
作者 费志强 徐建广 曾炳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8-288,共1页
关键词 颈椎 骨折脱位 颅脑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20
作者 费志强 姜闻博 徐建广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87-991,共5页
目的为研究下腰椎活动提供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方法选取成年男性的下腰椎典型CT影像,建立几何模型后利用有限元划分和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条件并加载负荷,记录下腰椎在前屈、后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等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范围... 目的为研究下腰椎活动提供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方法选取成年男性的下腰椎典型CT影像,建立几何模型后利用有限元划分和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条件并加载负荷,记录下腰椎在前屈、后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等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范围和应力分布。结果建立的下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中4面体单元总数为114953。模型在各工况下的运动范围与体外生物力学试验所测定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的下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模拟下腰椎的生理活动,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