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及细菌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坚镪 丁在咸 +3 位作者 张旻 陈红旗 秦环龙 蒋燕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P)对炎症性肠病(IBD)小鼠肠道菌群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采用白介素10基因敲除(IL-10^(-/-))小鼠作为IBD动物模型,将8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IL-10^(-/-)组和IL-10^(-/-)+LP组三组。IL-10^(-/-)+LP组每...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P)对炎症性肠病(IBD)小鼠肠道菌群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采用白介素10基因敲除(IL-10^(-/-))小鼠作为IBD动物模型,将8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IL-10^(-/-)组和IL-10^(-/-)+LP组三组。IL-10^(-/-)+LP组每日灌胃0.5 mL LP菌液(1.0×10~9CFU/mL),其余两组灌胃Ringer缓冲液0.5 mL,持续4周。以小鼠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及肠系膜淋巴结、脾脏细菌移位为检测指标。结果IL-10^(-/-)小鼠肠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明显下降,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含量升高,且肠道细菌移位明显增加;而连续灌胃LP菌液4周后,益生菌发挥了对肠道的调节作用,纠正了肠道菌群失衡,并降低了肠道细菌移位。结论LP能纠正炎症性肠病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减少细菌移位,从而增强了肠道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植物乳杆菌CGMCC 1258 菌群紊乱 细菌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对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和细菌易位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坚镪 汤瑾 蒋燕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细菌易位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经盲肠结扎穿孔法及颈静脉空肠置管制成腹腔感染模型后,单独给予肠外营养或加用益生菌,持续5 d。第6天处死,取盲肠内粪便做厌氧菌培养,...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细菌易位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经盲肠结扎穿孔法及颈静脉空肠置管制成腹腔感染模型后,单独给予肠外营养或加用益生菌,持续5 d。第6天处死,取盲肠内粪便做厌氧菌培养,取腔静脉血及匀浆后的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作细菌培养,检测细菌易位率。结果加用益生菌的大鼠,肠道内的正常菌群除肠杆菌无明显差异外,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都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多;肠道内的潜在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少(P<0.05)。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血、肺、肝和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也明显高于加用益生菌的大鼠(P<0.05)。结论益生菌能纠正腹腔感染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减少细菌易位,从而保护肠黏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细菌易位 肠道菌群 大鼠 肠道菌群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汪年松 王蕾 唐令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59,67,共4页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血透组患者6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leptin水平,同时测定肾功能、前白蛋白、白蛋白、补体、转铁蛋白、血脂,并运用人体学测定和主观...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血透组患者6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leptin水平,同时测定肾功能、前白蛋白、白蛋白、补体、转铁蛋白、血脂,并运用人体学测定和主观全面营养评估法(SGA)评价受试者的营养状况。结果血透组患者血清leptin水平为(34.2±13.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3±6.8)μg/L(P<0.01));血透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补体和人体学指标等客观营养指标均低下,且与血清leptin水平呈显著负相关;SGA评估显示血透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且营养状况越差,血浆leptin水平越高。结论血透患者血清leptin水平较健康人显著增高,可能与其营养不良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瘦素 营养不良 营养评估 SGA 尿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途径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沈通一 秦环龙 +3 位作者 高志光 范小兵 杭晓敏 蒋燕群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5年第2期69-71,75,共4页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将 14只存活超过 6天的盲肠结扎穿孔腹腔感染大鼠,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n=7)和PN+肠内营养(EN组,n=7)。两组动物营养供给等热量、等氮量。第 6天处死,取盲肠内容物做厌...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将 14只存活超过 6天的盲肠结扎穿孔腹腔感染大鼠,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n=7)和PN+肠内营养(EN组,n=7)。两组动物营养供给等热量、等氮量。第 6天处死,取盲肠内容物做厌氧培养,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作细菌种群DNA指纹图谱分析。 结果:①实验动物总体病死率为 69. 6%,大多数动物出现腹腔脓肿、肝脓肿、肺部感染等;②PN组各菌种数量减少,EN组各菌种数量增多,但条件致病菌(如产气荚膜杆菌 )数量也增加;③细菌DNA指纹图谱显示,PN组肠道菌群条带减少,而且出现异常条带;EN组同正常大鼠有较高的一致性。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克服单纯PN导致的菌群破坏,使肠道菌群数量增多,但菌种上缺乏控制,可导致个别条件致病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PN 大鼠 EN 肠道微生态 营养途径 肠外营养 种数 种群 厌氧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ystatin C对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蕾 瞿颖 +1 位作者 刘华 高锋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9期744-745,758,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γ-痕迹蛋白(SCysC)在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中的意义。方法 测定60名正常人和43名肾病患者的SCysC、血清肌酐(Scr)和24 h肌酐清除率(Ccr),同位素51Cr-EDTA方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28例肾病患者SCysC、Scr、Ccr与GFR... 目的 探讨血清γ-痕迹蛋白(SCysC)在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中的意义。方法 测定60名正常人和43名肾病患者的SCysC、血清肌酐(Scr)和24 h肌酐清除率(Ccr),同位素51Cr-EDTA方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28例肾病患者SCysC、Scr、Ccr与GFR显著相关(P<0.01)。43例肾病患者的SCysC与Scr、Ccr显著相关(P<0.01)。ROC曲线分析SCysC、Scr、Ccr,三者曲线下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在GFR正常的肾病患者中,SCysC升高较Scr更敏感(P<0.05)。结论血清SCysC可以作为评价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 患者 肾小球滤过功能 血清 GFR 肌酐清除率 ROC曲线分析 结论 面积 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感染病原菌AmpC酶及相关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侯伟伟 蒋燕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4-207,共4页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产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菌株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病例特点,并对相关基因ampC和ampD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9月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181株,分别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和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产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菌株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病例特点,并对相关基因ampC和ampD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9月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181株,分别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和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和高产AmpC酶菌株;对初筛试验阳性相关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初筛试验阳性菌株ampC、ampD基因PCR扩增、测序和比对,Rep-PCR分析ampC阳性菌株基因型。结果181株病原菌中头孢西丁初筛试验法检出产AmpC酶39株,概率为21.5%(39/181);三维试验法检出高产AmpC酶菌株的概率为43.6%(17/39)。PCR结果显示ampC和ampD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1%(16/39)和56.4%(22/39)。对16株ampC阳性菌进行基因测序,与GenBank相应ampC核酸序列比对发现同源性达98%~100%;2株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的测序发现在ampD基因羧基端存在可疑的突变位点。结论本研究相关败血症患者血流耐药病原菌感染主要源自院内感染。在产AmpC酶的血流病原菌中,ampC基因突变比较少见,而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发生率比较高,且ampD蛋白羧基末端氨基酸的缺失或替代可能与AmpC酶去阻遏表达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C Β-内酰胺酶 头孢西丁初筛试验 三维试验 am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