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宝贵 王毅 +5 位作者 温沁竹 何奔 张建军 金炜 张国兵 周国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70岁组与 <70岁组比较 ,手术成功率 (97.6 %vs 97.9%)和因介入需要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 (2 .3%vs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70岁组精神症状显著高于 <70岁组 (11.6 %vs2 .1%)。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症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及干细胞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严轶文 戴秋艳 +3 位作者 张治 李为真 朱彦琪 孙宝贵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AMI患者共25例,收集患者入院即刻,第13、、71、4和28天的抗凝血各2 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如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血管内皮...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AMI患者共25例,收集患者入院即刻,第13、、71、4和28天的抗凝血各2 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如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CD31+、CD144+、CD133+、CD45+,比较各时间点的差异。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CF水平。结果AMI后CD34+细胞逐渐升高,到第7天时达到峰值,而VEGFR-2+、CD31+、CD144+、CD133+细胞则出现下降趋势,并且于第7天时达到谷值(P<0.05)。AMI患者外周血清SCF浓度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P<0.01),但AMI后第1天时SCF浓度与外周血CD34+细胞数呈直线相关(P<0.01)。结论AMI可引起外周血干细胞数量增多以及血清SCF浓度升高,但也许会消耗循环中有内皮功能或向内皮分化的细胞。这些干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受SCF浓度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干细胞 干细胞因子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赵利群 李旭光 +3 位作者 谢力俊 吴海清 王志敏 刘少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32-173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是否可作为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房颤治疗。方法·高血压组患者189例,其中训练组75例,验证组114例;房颤组患者179例,其中训练组72例,验证组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是否可作为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房颤治疗。方法·高血压组患者189例,其中训练组75例,验证组114例;房颤组患者179例,其中训练组72例,验证组107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AngⅡ和ALD值,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ngⅡ和ALD对房颤的诊断效能。结果·房颤组AngⅡ和ALD水平高于高血压组(均P=0.00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ngⅡ或ALD预测房颤的敏感度分别为0.92和0.93,特异度分别为0.80和0.96,临界点为58.00和150.00 pg/m L。2组AngⅡ和AL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血浆AngⅡ和ALD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预测房颤的生物标志物,并可作为房颤治疗中是否选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原发性高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痛中心认证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赵英英 徐浩 +2 位作者 胡国勇 高玮 沈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98-901,共4页
目的比较胸痛中心模式认证前与认证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情况,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前与认证后的急性STEMI患者救治数据,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救治的11... 目的比较胸痛中心模式认证前与认证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情况,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前与认证后的急性STEMI患者救治数据,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救治的119例患者纳入认证前组,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救治的160例患者纳入认证后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首份心电图确认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药品费、住院检查费、住院检验费、住院总费用、救治效果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史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导管室激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Z=-7.247,P<0.001)、首份心电图确认时间(Z=-5.072,P<0.001)、肌钙蛋白报告时间(Z=-3.210,P=0.001)、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Z=-7.025,P<0.001)均短于认证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药品费、住院检查费、住院检验费、住院总费用和死亡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通过胸痛中心模式认证和规范化运行可缩短急性STEMI患者救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静脉冷冻消融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即刻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岗 汪芳 +5 位作者 孟伟栋 张锋 庄文燕 薛吉祥 张彩凤 孙宝贵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行肺静脉电隔离的即刻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0例,阵发性房颤16例,持续性房颤4例。采用北极圈冷冻消融导管冷冻隔离肺静脉,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肺静脉电位消失30 min为消融隔离成功。结果平均...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行肺静脉电隔离的即刻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0例,阵发性房颤16例,持续性房颤4例。采用北极圈冷冻消融导管冷冻隔离肺静脉,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肺静脉电位消失30 min为消融隔离成功。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65.88±52.20)min,曝光时间(43.42±17.23)min。实际电隔离57支肺静脉,平均每支肺静脉消融(5.64±2.57)次。2例持续性房颤在消融中终止,2例消融后电转复。7支肺静脉(占总消融肺静脉12.28%)在电位消失后30 min内恢复传导,再次行冷冻消融成功。消融即刻成功率100%。结论经导管冷冻肺静脉电隔离即刻效果较好。为减少复发,隔离后的等待时间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肺静脉 冷冻疗法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3
6
作者 储光 张国兵 +4 位作者 张锋 张治 孙宝贵 戴秋艳 刘少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2-636,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4—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85例,分为合并新发CAVB组(n=19,2.1%),无CAVB组(n=866,97.9%),分别观察肌酸激酶...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4—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85例,分为合并新发CAVB组(n=19,2.1%),无CAVB组(n=866,97.9%),分别观察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脑钠肽水平、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住院病死率,并分析发生CAVB的发病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新发CAVB组较无CAVB组肌酸激酶峰值和同工酶峰值明显升高[(1 804.5±65.4)U/Lvs(1 251.3±46.7)U/L,(155.8±25.6)U/Lvs(104.3±19.1)U/L,均P<0.05];脑钠肽峰值水平更高[(1 254.4±55.3)pg/mLvs(432.4±78.5)pg/mL,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较差(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40.5±4.6)%vs(51.2±6.9)%,P<0.05];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P<0.05);住院病死率显著升高(63.2%vs2.4%,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发CAVB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心肌坏死面积大,心功能差,住院病死率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房室传导阻滞 脑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室电极植入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史浩颖 汪芳 +4 位作者 金炜 刘健 舒先红 陈灏珠 刘少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1-645,共5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探索非缺血性心肌病中左室电极位于延迟收缩部位对患者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33例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根据收缩速度达峰...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探索非缺血性心肌病中左室电极位于延迟收缩部位对患者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33例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根据收缩速度达峰时间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术中行冠状静脉窦逆行造影,根据术前组织多普勒左室延迟收缩部位选择左室电极位置,并通过X线后前位、侧位、右前斜和左前斜位确定冠状静脉窦电极的位置,根据左室电极的位置是否与延迟收缩部位相符,将患者分为A组(n=20):电极位置和延迟收缩部位符合者;B组(n=13):电极位置和延迟收缩部位不符合者。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压、QRS宽度以及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数Ts-S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RT后6月,两组患者的NYHA、LVESV和二尖瓣返流程度(MR)分级等参数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的LVEF增加和LVESV缩小较B组显著(P<0.01)。结论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CRT左室电极位置与延迟收缩部位符合患者的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改善优于不符合患者,组织多普勒可用于指导左室电极的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 心力衰竭 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其对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的指导意义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梁晶 李旭光 +2 位作者 王志敏 董莉亚 赵利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353-2357,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其对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滞剂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单纯高血压患者114例,为高血压组;...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其对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滞剂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单纯高血压患者114例,为高血压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伴房颤患者107例,为高血压伴房颤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AngⅡ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对高血压伴房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房颤组患者血浆AngⅡ水平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房颤组(95.3%,102/107)血浆AngⅡ水平升高发生率高于高血压组(8.8%,1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AngⅡ水平是高血压伴房颤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伴房颤患者的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血浆AngⅡ水平是高血压伴房颤的影响因素,可以作为高血压伴房颤患者治疗中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房颤动 血管紧张素Ⅱ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左房功能的评估 被引量:5
9
作者 范惠华 史浩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23-1126,共4页
心力衰竭分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收缩性心力衰竭和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NEF),后者又称收缩功能保留的心力衰竭(HF-PSF)。医学界对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远较HF-NEF的研究深入且透彻。然而,HF-NEF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尤其在老年人... 心力衰竭分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收缩性心力衰竭和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NEF),后者又称收缩功能保留的心力衰竭(HF-PSF)。医学界对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远较HF-NEF的研究深入且透彻。然而,HF-NEF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尤其在老年人中)可能远远超过目前人们所认识的水平。因此,对HF-NEF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预后判断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舒张功能不全病情发展标志的左房功能亦成为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 左房功能 左房扩大 左房容积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可激动间隙及分区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江 郭继鸿 +5 位作者 李学斌 张萍 许原 张海澄 赵占勇 孙宝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9-412,共4页
目的探讨典型的房室结双径路引起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可激动间隙的特点及其分区。方法25例AVNRT患者心动过速发作后,分别在右室心尖部和高位右房给予VS2和AS2早搏刺激,从心动过速周长-10ms开始刺激,相隔8个心动过速周期,以-1... 目的探讨典型的房室结双径路引起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可激动间隙的特点及其分区。方法25例AVNRT患者心动过速发作后,分别在右室心尖部和高位右房给予VS2和AS2早搏刺激,从心动过速周长-10ms开始刺激,相隔8个心动过速周期,以-10ms的步长进行递减扫描,测定可激动间隙,并与4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比较。结果25例AVNRT患者中,2例经右心房AS2刺激可以使心动过速重整,仅2例患者可经心房AS2刺激使心动过速终止,3例经心室VS2刺激可以使心动过速重整,经心室VS2刺激均未能使心动过速终止,与AVRT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动过速重整时,偶联间期与回归间期之和可小于心动过速周长的2倍,亦可等于心动过速周长的2倍。结论刺激部位不同,折返环不同,所暴露的可激动间隙可能不同。刺激的偶联间期与回归间期之和等于心动过速周长的2倍,不能排除心动过速的重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可激动间隙 重整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为真 严轶文 +3 位作者 戴秋艳 张治 朱彦琪 孙宝贵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通过体外直接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并应用5-氮杂胞苷诱导其分化,探讨MNCs经过培养和诱导能否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方法以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MNCs,于含20%FBS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第3天以10μmol/L的5-氮... 目的通过体外直接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并应用5-氮杂胞苷诱导其分化,探讨MNCs经过培养和诱导能否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方法以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MNCs,于含20%FBS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第3天以10μmol/L的5-氮杂胞苷诱导24 h。第14天,对于所培养的贴壁细胞行肌球蛋白、α-肌节肌动蛋白、结蛋白和肌钙蛋白T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细胞是否表达-αMHC和-βMHC等基因;同时作CD34、AC133和α-肌节肌动蛋白的流式细胞计数分析(FACS)。结果培养第14天开始纺锤形贴壁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聚集成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肌球蛋白、α-肌节肌动蛋白、结蛋白和肌钙蛋白T均呈阳性。RT-PCR结果显示经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后的MNCs存在α和-βMHC基因的表达。FACS显示,CD34阳性或AC133阳性率为(53.04±5.60)%、α-肌节肌动蛋白阳性率为(42.70±11.73)%。结论体外培养并经5-氮杂胞苷诱导后的MNCs既具有心肌样细胞的部分特点,又具有干细胞的部分特征。在适当的条件下,MNCs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单核细胞 细胞分化 体外研究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调节蛋白-1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治 戴秋艳 +4 位作者 徐国彤 吴亚兰 管园 崔璐 孙宝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观察神经调节蛋白-1(NRG-1)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ESCs)向心肌细胞分化及扩增心肌细胞的作用。方法分别观察ESCs自发及NRG-1诱导情况下心肌细胞分化率;RT-PCR检测心肌早期转录因子GATA-4、Nkx2.5mRNA及心肌骨架蛋白α-MHC、β-MHCmRN... 目的观察神经调节蛋白-1(NRG-1)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ESCs)向心肌细胞分化及扩增心肌细胞的作用。方法分别观察ESCs自发及NRG-1诱导情况下心肌细胞分化率;RT-PCR检测心肌早期转录因子GATA-4、Nkx2.5mRNA及心肌骨架蛋白α-MHC、β-MHCmRNA的表达;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心肌α-actinin蛋白表达;血管活性药物刺激观察心肌细胞的功能反应。结果NRG-1诱导的心肌细胞分化率显著高于自发的心肌细胞分化率(P<0.05),且诱导生成的心肌细胞对肾上腺素能及胆碱能药物刺激呈现相应的频率反应,刺激前后搏动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RG-1呈剂量依赖性上调GATA-4、Nkx2.5mRNA的表达,在NRG-1为100ng/mL时表达水平最高,且两者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自发分化组的相对表达量(P<0.05或P<0.01);NRG-1干预增加心肌细胞骨架蛋白α-MHC、β-MHCmRNA水平且增强α-actinin蛋白表达(P<0.05)。结论外源性NRG-1早期干预能够诱导ESCs向心肌细胞分化并扩增ESCs分化形成的心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节蛋白-1 胚胎干细胞 小鼠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患者记监测日记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笃铭丽 王秋莉 姚娴凤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9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降低心血管疾病伴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0岁以上伴高血脂的心血管疾病出院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出院后接受常规电话随访及院外健康教育;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使用自制的血脂监测日记记录每日... 目的探讨降低心血管疾病伴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0岁以上伴高血脂的心血管疾病出院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出院后接受常规电话随访及院外健康教育;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使用自制的血脂监测日记记录每日的生活方式及阶段血脂变化。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干预1年后,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记血脂监测日记对控制血脂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血脂 自我监测 日记 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AM-1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干细胞上调过程中的作用
14
作者 储光 严轶文 +2 位作者 张治 王治 戴秋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3-636,共4页
目的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外周血成体干细胞上调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6只SD大鼠开胸结扎左前降支(LAD)近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n=8)。另取2只大鼠的心脏做正常心肌组织切片对照... 目的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外周血成体干细胞上调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6只SD大鼠开胸结扎左前降支(LAD)近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n=8)。另取2只大鼠的心脏做正常心肌组织切片对照。实验组从尾静脉注入大鼠ICAM-1单克隆抗体,对照组未注射任何试剂。两组大鼠分别在术后1、3、7和14 d抽取尾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CAM-1浓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34细胞阳性率,比较两组各时间点ICAM-1浓度和CD34细胞阳性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外周血中ICAM-1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第7天达到最低值(59.01±2.22)pg/mL;其中第7、14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外周血中CD34细胞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第7天时达到最高值(12±2.11)%;其中第3、7、14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初步显示ICAM-1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抑制了外周血成体干细胞的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AM-1 干细胞 冠心病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 α-MHC/EGFP小鼠胚胎干细胞株的构建及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观察
15
作者 王治 戴秋艳 +3 位作者 吴亚兰 徐国彤 李令杰 孙宝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57-961,共5页
目的构建含有心肌特异性基因肌球蛋白重链α(α-MHC)调控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的载体并转染到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建立p α-MHC/EGFP小鼠ESC株,利用该细胞株可识别和纯化分化形成的心肌细胞。方法应用电穿孔技术将pα-... 目的构建含有心肌特异性基因肌球蛋白重链α(α-MHC)调控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的载体并转染到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建立p α-MHC/EGFP小鼠ESC株,利用该细胞株可识别和纯化分化形成的心肌细胞。方法应用电穿孔技术将pα-MHC/EGFP载体转染到ESC,G418筛选10-12d后收集G418抗性细胞克隆并采用悬滴法体外诱导向心肌分化。通过PCR扩增细胞克隆基因组EGFP片段,并在心肌分化过程中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鉴定pα-MHC/EGFP胚胎干细胞株的建立。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自发性搏动拟胚体(EB)中EGFP阳性区域心肌肌钙蛋白T的表达。结果G418抗性细胞克隆基因组中能够扩增EGFP片段;在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荧光显微镜下能观察到EB局部出现自发性搏动的亮绿色细胞团;细胞免疫组化检测显示,EGFP阳性区域肌钙蛋白T表达阳性。结论成功构建了pα-MHC/EGFP胚胎干细胞株,该细胞株在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同时表达EGFP,便于对心肌细胞进行识别和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 转染 心肌细胞 分化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病高危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重要性
16
作者 戴秋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2期13-14,共2页
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包括老年,吸烟,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脑卒中史及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历年来学者们都非常重视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控制。其中对高血压的认知和管理耗费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尽管对降低心血... 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包括老年,吸烟,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脑卒中史及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历年来学者们都非常重视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控制。其中对高血压的认知和管理耗费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尽管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即使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高血压的认知率及控制率也是不尽人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因素的评估,涉及治疗的程度及效果,更对总体心血管预后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患者 冠心病 冠状动脉病 诊室血压 ABPM 隐匿性高血压 血压控制率 心脏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256排CT成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远 解学乾 +4 位作者 张皓 王毅 李念云 孟捷 张贵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69-373,共5页
目的对低心率、高心率和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56排宽探测器CT对208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检查,不使用药物控制心率;其中低心率组87例(... 目的对低心率、高心率和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56排宽探测器CT对208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检查,不使用药物控制心率;其中低心率组87例(心率≤70次/分),高心率组38例(心率>70次/分),心律不齐组83例(5个心动周期内的心率变化>10次/分)。常规重建相位为75%或45%;以多时相重建中运动伪影最小者为最优相位。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评估影响图像质量评分的因素。结果 105例(105/208,50.48%)最优相位与常规相位不同。最优相位图像中,3组图像质量评分、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线性回归显示,心脏相位和伪影类型是图像质量评分的影响因素(P均<0.001)。结论在不限制心率的前瞻性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冠状动脉CTA中,高心率或心律不齐并非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致左室射血分数正常者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7
18
作者 曹李媛 史浩颖 戴秋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3-347,共5页
高血压是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者发生心力衰竭(HFNEF)的主要病因之一。高血压性心脏病一般为进展性心室肥大和纤维化,可导致舒张功能不全和HFNEF。目前对高血压致HFNEF的过程仍未完全明确。文章发主要从心肌细胞自身机制、心肌细胞外神经... 高血压是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者发生心力衰竭(HFNEF)的主要病因之一。高血压性心脏病一般为进展性心室肥大和纤维化,可导致舒张功能不全和HFNEF。目前对高血压致HFNEF的过程仍未完全明确。文章发主要从心肌细胞自身机制、心肌细胞外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机制及血流动力学机制三方面阐述高血压致HFNEF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嘌呤醇对衰竭心肌蛋白氧化和心肌收缩力的长期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震 张治 +2 位作者 戴秋艳 张建军 高卫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4-179,共6页
目的研究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羟嘌呤醇(Oxy)增强缺血后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的长期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SV120小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MI)对照组、假手术组和Oxy治疗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小鼠缺... 目的研究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羟嘌呤醇(Oxy)增强缺血后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的长期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SV120小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MI)对照组、假手术组和Oxy治疗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小鼠缺血后心力衰竭模型。Oxy治疗组口服1 mmoL/L Oxy。9~11个月后,对三组小鼠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取右心室束状肌分析其心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变化。应用激光光栅衍射测定肌节长度;应用离子渗透微注射法向样本心肌细胞内注入Fura-2荧光染料,测量心肌细胞质内游离Ca^(2+)浓度([Ca^(2+)]_i);通过应用ryanodine和增加刺激频率的方法使心肌达到强直收缩,即心肌纤维与Ca^(2+)的相互作用处于稳定状态,分析在稳定状态下心肌收缩力-细胞内钙关系;应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肌丝蛋白的氧化情况。结果长期口服Oxy能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小鼠的心脏收缩功能,减小室壁厚度;明显改善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有效地增强心肌收缩力,显著提高稳态时心肌细胞钙激活的最大收缩力(F_(max))。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MI对照组心肌肌丝蛋白相比,Oxy治疗组中的肌动蛋白氧化修饰受到明显抑制。结论长期服用Oxy能够有效改善衰竭心肌的工作状态,改善/促进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增强心肌收缩力。这种长期作用的机制是抑制心肌肌丝中肌动蛋白的氧化修饰,从而增强肌丝对钙的敏感性,增加收缩力。Oxy由于对[Ca^(2+)]_i的增加较小,能够减轻细胞内Ca^(2+)负担及其所带来的负作用,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嘌呤醇 心力衰竭 心肌收缩力 氧化修饰 稳态力钙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梦丹 戴秋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9-653,共5页
目前研究认为,系统炎症反应是心力衰竭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该文阐述了心力衰竭中炎症介质的来源;炎症反应激活的原因,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氧化应激、Toll样受体、微生物抗体和微生物、内毒素假说以及神经激素系统的激活等;以及... 目前研究认为,系统炎症反应是心力衰竭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该文阐述了心力衰竭中炎症介质的来源;炎症反应激活的原因,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氧化应激、Toll样受体、微生物抗体和微生物、内毒素假说以及神经激素系统的激活等;以及各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从而说明了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炎症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炎症介质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