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部分绝经后女性维生素D水平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琳 游利 +2 位作者 陈瑾瑜 潘凌 彭永德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3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水平与认知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11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初次就诊的绝经后女性111例,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25OHD≥50mmol/L)和维生素...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水平与认知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11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初次就诊的绝经后女性111例,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25OHD≥50mmol/L)和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组(25OHD<50mmol/L)。对所有入选者进行认知障碍评估,包括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水平,采用美国GE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正位腰椎1-4和左全髋骨密度(BMD)。结果维生素D缺乏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维生素D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MMSE评分及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维生素D水平与MMSE评分及MoCA评分均无相关性(OR=1.552,P=0.489;OR=1.169,P=0.448),校正年龄、文化程度、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后,相关性仍无显著性差异(OR=1.408,P=0.662;OR=1.259,P=0.602)。结论上海市部分绝经后女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认知功能间无相关性,宜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行前瞻性研究以确定其是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认知障碍 简易智能状态量表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的相互作用对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思雨 游利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76,共5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增殖、多谱系分化和免疫调节等能力,它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调节大多数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性。其中,不同类型的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与MSCs的关系错综复杂且十分重要,通过...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增殖、多谱系分化和免疫调节等能力,它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调节大多数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性。其中,不同类型的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与MSCs的关系错综复杂且十分重要,通过研究这两者之间的调节机制,对于MSCs用于治疗及改善骨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T细胞 免疫调节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不同疾病的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骨代谢、骨密度及骨折情况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丽 陈琳 +5 位作者 潘凌 杨明 李思雨 曾越茜 彭永德 游利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8-243,共6页
目的了解合并不同疾病的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折的情况。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骨质疏松亚专科就诊的928例男性骨量异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研究... 目的了解合并不同疾病的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折的情况。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骨质疏松亚专科就诊的928例男性骨量异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有或无糖尿病组、有或无慢性肝病组、有或无慢性肾病组、有或无慢性胃病组、有或无心血管疾病组及骨量减低组和骨质疏松组。分别观察各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受试者年龄、体重、L1~4BMD、股骨颈BMD、全髋BMD、β-CTX、慢性胃病、骨质疏松症是骨折史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史与受试者年龄、β-CTX、慢性胃病、骨质疏松症因素成正相关,与体重、L1~4BMD、股骨颈BMD、全髋BMD成负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BALP、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是骨折的危险因素,而25OHD水平是骨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对于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需要重点关注年龄较大、β-CTX和BALP水平较高、合并慢性胃病以及2型糖尿病的患者,对这类患者应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干预及治疗,以减少此类患者骨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骨量异常 合并疾病 骨代谢指标 骨密度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fatin通过线粒体途径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 被引量:13
4
作者 程群 彭永德 +3 位作者 董维平 王煜非 吴景程 丁晓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素(visfatin)对棕榈酸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小鼠胰岛β细胞株MIN6体外传代培养,进入对数生长期后进行实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visfatin(0~10^-7mol/L)作用24—72h后MIN6细胞活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0... 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素(visfatin)对棕榈酸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小鼠胰岛β细胞株MIN6体外传代培养,进入对数生长期后进行实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visfatin(0~10^-7mol/L)作用24—72h后MIN6细胞活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0.5mmol/L棕榈酸和(或)10^-8mol/Lvisfatin处理24h后MIN6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MIN6抗凋亡蛋白bcl-2、bax、激活型easpase-3和胞质细胞色素C表达的变化。结果Visfatin作用24~48h,MIN6细胞活力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10^-8mol/Lvisfatin处理24h可明显降低棕榈酸诱导的细胞凋亡率(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10^-8mol/Lvisfatin可显著抑制棕榈酸引起的细胞内源性bcl-2表达的下调及激活型caspase-3和胞质细胞色素C表达的上调(P〈0.05)。结论Visfatin可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并通过细胞内线粒体途径抑制由棕榈酸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脂肪素 棕榈酸 胰岛Β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机体功能评估和计时起走测试评估老年人肌肉功能和肌力及肌量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潘凌 方圆 +4 位作者 陈琳 彭永德 谷文莎 陈瑾瑜 游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躯体综合能力评估工具简易机体功能评估(SPPB)及计时起走测试(TUG)评估老年人肌肉功能、肌力及肌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10月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女性患者106例,对其进行SPPB、TUG评估,SPPB包括串... 目的探讨躯体综合能力评估工具简易机体功能评估(SPPB)及计时起走测试(TUG)评估老年人肌肉功能、肌力及肌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10月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女性患者106例,对其进行SPPB、TUG评估,SPPB包括串联站立测试、2.44 m行走测试、5次坐立测试;并通过日常步速评估肌肉功能、握力评估肌力、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并计算相对四肢骨骼肌指数(RASM)以评估肌量。分析SPPB、TUG与日常步速、握力、RASM的相关性。结果 106例老年女性日常步速平均值为(1.32±0.28)m/s,握力为(19.46±3.91)kg,RASM为(5.94±0.82)kg/m^2。SPPB、TUG的测试结果:串联站立测试时间(7.81±3.13)s,2.44 m行走测试时间(1.83±0.44)s,5次坐立测试时间(9.91±3.06)s,TUG时间(8.96±2.34)s。年龄、体质指数(BMI)、2.44 m行走测试时间、5次坐立测试时间、TUG时间与日常步速均呈负相关(P<0.05),串联站立测试时间与日常步速无直线相关性(P>0.05);年龄、2.44 m行走测试时间与握力呈负相关(P<0.05),BMI、串联站立测试时间、5次坐立测试时间以及TUG时间与握力无直线相关性(P>0.05);BMI、5次坐立测试时间、TUG时间与RASM呈正相关(P<0.05),年龄、串联站立测试时间、2.44 m行走测试时间与RASM无直线相关性(P>0.05)。校正年龄及BMI后进行相关性分析,2.44 m行走测试时间、5次坐立测试时间、TUG时间与日常步速均呈负相关(P<0.05),串联站立测试时间与日常步速无直线相关性(P>0.05);2.44 m行走测试时间与握力呈负相关(P<0.05),串联站立测试时间、5次坐立测试时间以及TUG时间与握力无直线相关性(P>0.05);串联站立测试时间、2.44 m行走测试时间、5次坐立测试时间、TUG时间与RASM无直线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4 m行走测试时间(β=-0.658,SE=0.024,t=-27.529,P<0.001)、TUG时间(β=-0.015,SE=0.005,t=3.254,P=0.002)是影响日常步速的因素;2.44 m行走测试时间(β=-2.422,SE=0.835,t=-2.628,P=0.005)是影响握力的因素。结论 2.44 m行走测试、TUG可反映肌肉功能,2.44 m行走测试可反映肌力。SPPB、TUG对评估肌量无价值,但可作为评估肌肉功能、肌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力 肌肉功能 肌量 简易机体功能评估 计时起走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子的远期影响及产后随访策略 被引量:22
6
作者 黄颖 赵立 +3 位作者 方芳 甄琴 严率 王育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73-1377,共5页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或首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代谢异常,不包括孕前已诊断或已患糖尿病的患者。GDM不仅增加孕产期母婴不良事件,而且其对母子的影响并未随着妊娠的结束而终止,GDM可使母亲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谢...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或首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代谢异常,不包括孕前已诊断或已患糖尿病的患者。GDM不仅增加孕产期母婴不良事件,而且其对母子的影响并未随着妊娠的结束而终止,GDM可使母亲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及抑郁症的发病率升高,增加子代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的发生风险,而有效的产后随访及干预能降低这些风险。该文就GDM对母亲和子代的远期影响以及GDM患者母子产后随访的策略和方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远期影响 产后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吴景程 李晓华 +1 位作者 程群 彭永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10-1213,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2008年5月—2009年5月收治T2DM患者372例,其中男性184例,女性188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Pearson法检验患者SUA水平与各项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2008年5月—2009年5月收治T2DM患者372例,其中男性184例,女性188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Pearson法检验患者SUA水平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影响UAER和CIMT的相关因素。结果男性T2DM患者SUA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1)。男性和女性T2DM患者SUA水平均与UAER相关;在校正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影响后,相关性仍然存在(男性:r=0.24,P<0.01;女性:r=0.29,P<0.01)。女性T2DM患者SUA水平与CIMT相关(r=0.29,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UA是T2DM患者UAER(男性:β=0.16,P<0.05;女性:β=0.20,P<0.05)及女性T2DM患者CIMT的独立相关因素(β=0.16,P<0.05)。结论SUA在T2DM患者肾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控制SUA水平可能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和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清尿酸 尿白蛋白排泄率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高玮 王雪姣 +4 位作者 甄琴 丁晓颖 徐浣白 王育璠 彭永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9-635,629,共7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降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依据尿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albumin creat...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降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依据尿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血清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水平和是否合并高血压进行分组。通过比较组间病例临床特征和HRV等指标的差异,探讨HRV指标及其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UACR升高组较UACR正常组24h平均心率升高,SDNN[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NN间期)标准差]降低(均P<0.05);TAG升高组较TAG正常组24h平均心率升高,SDNN和pNN50(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降低(均P<0.05);合并高血压组较对照组最小频域功率小时降低(P<0.05)。回归分析显示,TAG和SDNN线性相关(P<0.05),舒张压和24h平均心率、SDNN、频域功率24h、最小频域功率小时线性相关(均P<0.05),年龄和24h平均心率、SDNN、SDANN(每5min 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频域功率24h、最小频域功率小时、最大频域功率小时线性相关(均P<0.05)。结论·年龄、血清TAG水平和是否合并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患者HRV降低的危险因素,早期对HRV的降低进行检测将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心率变异性 尿白蛋白排泄率 三酰甘油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前女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琳 陈瑾瑜 +1 位作者 潘凌 游利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5-238,258,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绝经前女性中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其他临床特点。方法 200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就诊的1043名绝经前女性中,选取资料齐全、符合入组标准条件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绝经前女性中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其他临床特点。方法 200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就诊的1043名绝经前女性中,选取资料齐全、符合入组标准条件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及骨量正常者共99名,分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28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15例)及正常对照组(56名)3组。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钙(Ca)、磷(P)、25(OH)D]、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转换指标(bone turnover marker,BTM)、骨折史等临床资料。结果 (1)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腰椎、股骨颈及全髋BMD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794,P<0.01;t=-4.080,P<0.01;t=-5.632,P<0.01)。两组间钙、磷、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0,P>0.05;t=0.121,P>0.05;t=0.004,P>0.05)。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type 1 collagen carboxy terminal peptide,β-CTX)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5,P>0.05;t=1.543,P>0.05)。(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腰椎BMD显著低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P=0.035),股骨颈及全髋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0.223)。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血清OC、血清β-CTX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0,P<0.01);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血清OC水平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CTX水平均显著高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P<0.01)。结论女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与Ca、P、25(OH)D缺乏无关,遗传性因素或许为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骨代谢的高转换状态可能为其发病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绝经后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转换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失效改用雷洛昔芬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琳 游利 +2 位作者 陈瑾瑜 潘凌 彭永德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32-137,共6页
目的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阿仑膦酸钠治疗3~5年失效后改用雷洛昔芬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就诊的11 538例患者中符合条件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240例作为受试者并分为2组:A... 目的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阿仑膦酸钠治疗3~5年失效后改用雷洛昔芬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就诊的11 538例患者中符合条件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240例作为受试者并分为2组:A组(155例)仅用雷洛昔芬治疗;B组(85例)阿仑膦酸钠治疗3~5年失效后改为雷洛昔芬治疗。所有患者均同时加用活性维生素D及钙剂。采用回顾性分析,记录受试者一般资料,用药时间,治疗前后骨密度(BMD)、骨转换指标(BTM)、是否有新发骨折等临床资料。结果 A组治疗12个月后,腰椎、股骨颈、全髋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t=10.778,P〈0.000 1;t=3.587,P〈0.000 1;t=7.998,P〈0.000 1)。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骨密度较治疗前分别上升3.3%、1.5%及1.4%(均P〈0.05)。骨钙素(BGP)下降28.8%(t=6.392,P〈0.000 1),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下降44.5%(t=13.078,P〈0.000 1)。B组应用雷洛昔芬治疗12个月后,腰椎、股骨颈、全髋骨密度较治疗前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3,P=0.277;t=1.896,P=0.061;t=1.045,P=0.299)。BGP及β-CTX治疗后年变化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8,P=0.112;t=1.621,P=0.109)。改用雷诺昔芬1年后,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骨密度年变化率分别较换药前1年(即阿仑膦酸钠治疗最后1年)骨密度年变化率显著升高(t=3.729,P〈0.0001;t=2.191,P=0.031;t=2.929,P〈0.01)。A组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骨密度年变化率均显著高于B组(t=5.756,P〈0.000 1;t=0.713,P〈0.000 1;t=0.736,P〈0.000 1)。结论雷洛昔芬能显著增加初次用药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降低骨转换;应用阿仑膦酸钠治疗3~5年后失效者改用雷洛昔芬可显著减慢骨丢失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雷洛昔芬 阿仑膦酸钠 骨密度 骨转换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景程 李晓华 彭永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3-817,共5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收集461例T2DM患者(T2DM组)的临床资料,记录空腹血糖、肝肾功能和血脂谱等生化指标,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将T2DM组患者再分为正常蛋白尿组(NA组,n=22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收集461例T2DM患者(T2DM组)的临床资料,记录空腹血糖、肝肾功能和血脂谱等生化指标,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将T2DM组患者再分为正常蛋白尿组(NA组,n=221)、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n=191)和大量白蛋白尿组(OA组,n=49),以30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T2DM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这种差异在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仍然存在(P<0.01,P<0.05)。T2DM患者的血清TBIL和DBIL水平,NA组>MA组>O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血清TBIL水平的三分位点将T2DM患者分为三组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血清TBIL水平的升高,ACR逐渐降低(P<0.01),肾小球滤过率则逐渐升高(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TBIL是ACR的独立影响因素(β=-0.15,P<0.01)。结论在T2DM患者中,血清高胆红素水平对DN的发生和发展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血清胆红素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的现状、筛查和预防 被引量:131
12
作者 游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616-1619,共4页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导致的骨折是中老年人致残、病死的主要原因。2006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 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1亿人存在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发展特点是"悄无声息",不...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导致的骨折是中老年人致残、病死的主要原因。2006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 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1亿人存在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发展特点是"悄无声息",不易察觉。除老年、绝经、疾病和药物等危险因素外,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非药物预防干预是防止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措施。本文对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和防治现状、目前常用的骨质疏松症筛查工具以及预防方法进行介绍,为基层医生在社区进行骨质疏松症早期非药物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筛查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间隔更换肝素帽对深静脉置管感染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陶然 张晓燕 +1 位作者 周怡文 陆红荧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17期14-15,18,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间隔更换肝素帽引起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将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每周更换1次肝素帽,B组每周更换2次肝素帽,其余护理措施相同,比较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导管相关...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间隔更换肝素帽引起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将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每周更换1次肝素帽,B组每周更换2次肝素帽,其余护理措施相同,比较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结果置管后第7天,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第14天、第21天A组感染率低于B组(P<0.05)。结论每周更换1次肝素帽比更换2次更有助于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帽 时间间隔 更换 深静脉置管 感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胆固醇对成骨细胞MG63增殖的影响
14
作者 潘凌 游利 +2 位作者 陈琳 陈瑾瑜 彭永德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2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探讨胆固醇对成骨细胞MG63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细胞(MG63),分别加入0、12.5、25.0、50.0μg/mL的胆固醇,培养24、48、72h,采用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收集细胞裂解液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 目的探讨胆固醇对成骨细胞MG63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细胞(MG63),分别加入0、12.5、25.0、50.0μg/mL的胆固醇,培养24、48、72h,采用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收集细胞裂解液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采用qRT-PCR方法测定MG63细胞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ColA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核结合因子α1(Cbfα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培养于含不同浓度胆固醇溶液培养基中的MG63细胞增殖在各时段均被抑制;胆固醇可致成骨细胞ALP、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增加,增加MG63细胞氧化损伤;胆固醇抑制MG63细胞内BALP、Ⅰ型胶原、BMP2和Cbfα1的基因表达。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风险可能与游离胆固醇抑制成骨细胞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骨质疏松症 高胆固醇血症 骨形态发生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亚急性甲状腺炎一例报道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晔 王育璠 彭永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1-693,共3页
桥本甲状腺炎与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甲状腺炎类型,但发病机制不同,前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后者发病则与病毒感染相关,两者临床上较少合并出现。该文报道并回顾一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亚急性甲状腺炎病例的诊治过程,结... 桥本甲状腺炎与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甲状腺炎类型,但发病机制不同,前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后者发病则与病毒感染相关,两者临床上较少合并出现。该文报道并回顾一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亚急性甲状腺炎病例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病因及治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 自身免疫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细胞膜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婧婧 马宇航 王育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47-1550,共4页
脂肪细胞膜相关蛋白(APMAP)是一种新型整合膜蛋白,在人体内多种组织器官中表达,能够促进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从而维持脂肪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并在脂肪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APMAP与人体内炎症... 脂肪细胞膜相关蛋白(APMAP)是一种新型整合膜蛋白,在人体内多种组织器官中表达,能够促进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从而维持脂肪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并在脂肪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APMAP与人体内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妊娠期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关。该文对APMAP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总结,综述近年来关于APMAP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细胞膜相关蛋白 脂肪细胞分化 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沙坦钾对棕榈酸所致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明 陈琳 +4 位作者 潘凌 李丽 李思雨 彭永德 游利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5-601,共7页
目的从细胞水平探索氯沙坦钾对骨骼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2%马血清诱导分化L6成肌细胞;CCK-8试剂盒及Western Blot确定合适的氯沙坦细胞处理浓度。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棕榈酸(1 mmol/L)组以及棕榈酸(1 mmol/L)... 目的从细胞水平探索氯沙坦钾对骨骼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2%马血清诱导分化L6成肌细胞;CCK-8试剂盒及Western Blot确定合适的氯沙坦细胞处理浓度。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棕榈酸(1 mmol/L)组以及棕榈酸(1 mmol/L)+氯沙坦钾(50μmol/L)组。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Bcl-2、Bax)、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 1),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检测P53和P21 m RNA表达水平。结果显微镜下观察及Western Blot检测myogenin蛋白表达增加,证明骨骼肌细胞诱导分化成功。CCK-8试剂盒检测示氯沙坦钾浓度为50、100、200、400μmol/L时L6成肌细胞活力分别为0.87±0.087、1.11±0.037、1.21±0.099、1.30±0.068,其中50μmol/L时细胞活力最大,且对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最明显。与未作处理的对照组比较,qPCR显示棕榈酸处理组骨骼肌细胞P53、P21 m RNA表达量分别从0.36±0.03、0.50±0.05上调至0.68±0.08、1.07±0.02 (P<0.05),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蛋白表达均增加,LC3Ⅱ/LC3Ⅰ及Beclin 1蛋白表达减低;与棕榈酸单独处理组比较,氯沙坦钾与棕榈酸共处理组P53、P21 m RNA表达量分别从0.68±0.08、1.07±0.02下调至0.44±0.01、0.67±0.03 (P<0.05),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蛋白表达减低,LC3Ⅱ/LC3Ⅰ及Beclin1蛋白无显著改变。结论氯沙坦钾通过抑制cleaved caspase3及其底物cleaved PARP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但这种保护效应并不是通过自噬途径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氯沙坦钾 凋亡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少症发病机制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杨明 游利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8-414,共7页
肌少症是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以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综合征,其可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肌少症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它的发生涉及多种风险因素和机制。充分了解肌少症的... 肌少症是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以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综合征,其可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肌少症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它的发生涉及多种风险因素和机制。充分了解肌少症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对其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发病机制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葡萄糖监测在妊娠期高血糖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赖梦宇 王育璠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9期15-20,共6页
妊娠期高血糖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增加围生期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然而,过度严格地控制患者的孕期血糖,可能会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从而使胎儿生长受限、死胎等风险增加。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可... 妊娠期高血糖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增加围生期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然而,过度严格地控制患者的孕期血糖,可能会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从而使胎儿生长受限、死胎等风险增加。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可以安全有效地监测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情况,描述不同高血糖类型以及不同孕期的血糖特征。1型糖尿病患者从孕早期开始每4周使用CGM,有助于血糖达标并减少血糖波动。妊娠期高血糖患者进行多次CGM可部分或显著改善妊娠结局(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本文就CGM在妊娠期高血糖中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葡萄糖监测 妊娠 糖尿病 母婴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好转停药后最佳再评估时间
20
作者 谷文莎 潘凌 +3 位作者 游利 陈瑾瑜 陈琳 彭永德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6年第4期346-352,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好转停药后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的变化,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停药后的最佳评估时间。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134例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初诊为骨质疏松症(T值≤-2.5)... 目的通过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好转停药后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的变化,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停药后的最佳评估时间。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134例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初诊为骨质疏松症(T值≤-2.5),并使用双膦酸盐药物治疗(疗程≥3年)好转停药后的患者,根据评估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停药6个月评估(n=62例);B组停药12个月评估(n=55例);C组停药6个月和12个月均评估(n=17例)。回顾性分析所有被纳入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用药时间、治疗终点和停药后不同时间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血钙、血磷、血清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25OHD)、骨钙素(bone gamma-carboxyglutamic-acid-containing proteins,BGP)和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等临床资料。结果 62例停药6个月评估患者,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分别为(1.063±0.13)、(0.817±0.08)和(0.896±0.080)g/cm2]较治疗终点的基线骨密度均有降低趋势,其中腰椎和全髋骨密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变化值小于骨密度仪的最小有意义变化值(least significant change,LSC),则无临床意义。55例停药12个月评估患者,腰椎、股骨颈、全髋骨密度[分别为(1.071±0.09)、(0.815±0.08)和(0.887±0.07)g/cm2]较治疗终点的基线骨密度降低更为明显,其中腰椎、全髋骨密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密度有明显的降低(P=0.085)。17例停药6个月和12个月均评估的患者,停药6个月时腰椎、股骨颈、全髋骨密度有降低趋势,停药12个月的骨密度相对于停药6个月的骨密度进一步降低。各组患者的骨转换指标(bone turnover marker,BTM)较治疗终点的基线骨转换指标均有明显的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好转停药1年时评估骨密度及骨转换指标可早期预测及评估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停药时限 骨密度 骨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