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鑫宇 张庭婷 +2 位作者 谢晓敏 彭寅章 赵启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7-776,共10页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对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的脱钩关系及相关驱动因素开展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推进该地区的低碳转型,同时也可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持。本文使用Tapio脱钩模...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对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的脱钩关系及相关驱动因素开展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推进该地区的低碳转型,同时也可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持。本文使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2000−2021年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方法,在传统分解的基础上引入政策因素,区分政府和市场在低碳转型中的作用,探讨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在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脱钩现象,其中,上海市表现出较强的脱钩状态,其他三省份则在不同时段内呈现出增长连接或弱脱钩状态。②经济发展效应是推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率为255.13%;财政减排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其贡献率为−201.58%。产业结构效应、人口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碳强度效应也发挥了重要的减排作用。③各驱动因素对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在时空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显示,长三角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逐渐走向脱钩,经济发展效应和财政减排效应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分解 脱钩分析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液氢储罐绝热结构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
2
作者 杨浩楠 殷靓 巨永林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6,共10页
作为零碳能源及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氢能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液氢存储由于储氢密度大、存储压力低、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氢能产业化发展面临诸多关键问题,其中长期大规模存储和远距离输运等技术... 作为零碳能源及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氢能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液氢存储由于储氢密度大、存储压力低、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氢能产业化发展面临诸多关键问题,其中长期大规模存储和远距离输运等技术一直是液氢应用过程中的瓶颈,重要解决途径是发展高效的大规模液氢储运技术和设计建造绝热性能良好的大型液氢储罐。综述了大型液氢储罐存储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液氢在存储中的低温绝热技术、材料热应力等关键问题,指出液氢储运技术上的挑战,并对液氢存储技术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氢 储罐 储运 绝热 热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我国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与转型路径研究 被引量:45
3
作者 黄震 谢晓敏 张庭婷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8,共11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的特点给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现及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构成挑战,因而面向未来的能源转型路径研究较为迫切。本文在梳理我国能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的特点给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现及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构成挑战,因而面向未来的能源转型路径研究较为迫切。本文在梳理我国能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中长期能源需求和转型趋势进行了预测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35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为5.56×10^(9)~5.96×10^(9)tce,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_(2)排放强度较2005年将下降77.6%~81.5%;能源相关CO_(2)排放将在“十五五”时期达峰;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发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氢能及可再生燃料替代是降低能源CO_(2)排放的主要技术措施,技术创新是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进一步从推进节能战略,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技术创新,统筹法制、技术和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能源需求 能源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油封存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志升 吴向阳 +6 位作者 吴倩 王冀星 林汉弛 郭军红 王锐 李金花 林千果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CO_(2)驱油封存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能实现大规模CO_(2)封存。然而,驱油封存过程伴随着多种CO_(2)泄漏风险。针对以往CO_(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的缺乏,特别是缺少基于在线监测的管理系统,难以支撑动态的风险管理,研究基于CO_(2)驱... CO_(2)驱油封存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能实现大规模CO_(2)封存。然而,驱油封存过程伴随着多种CO_(2)泄漏风险。针对以往CO_(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的缺乏,特别是缺少基于在线监测的管理系统,难以支撑动态的风险管理,研究基于CO_(2)驱油封存泄漏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开发了集成多环境实时风险识别和评估、多空间风险预测、多层级风险预警和全过程风险控制的动态CO_(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并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石油CO_(2)驱油封存示范项目。案例应用研究表明,所开发的CO_(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全空间动态识别CO_(2)驱油封存过程的各种泄漏风险,有效支撑泄漏风险的动态管理,为CO_(2)驱油封存项目提供全面及时的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封存 CO_(2)泄漏 风险管理 风险预测 风险预警 决策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信息技术在二氧化碳封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吕伟峰 李昱澍 +4 位作者 王明远 林千果 贾宁洪 姬泽敏 何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5-645,共11页
系统梳理了不同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面临的挑战,并对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目前在CO_(2)封存监测领域应用的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有涡度相关法... 系统梳理了不同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面临的挑战,并对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目前在CO_(2)封存监测领域应用的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有涡度相关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5类,涉及监测数据获取、定位与数据传输、数据管理与决策支持等3个环节。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监测目的、不同搭载平台以及不同监测场地,需选取与其相匹配的空间信息技术;针对空间信息监测数据来源广、数据量大的特点,需建立有效的数据存储与计算能力;空间信息技术需要与目前成熟的监测技术进行交互验证,促进协同作业。未来需建立空间信息技术监测方案设计方法与标准,建立跨尺度监测技术的协同应用方法,形成空间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技术协同应用,加快空间信息技术在中国碳封存项目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CO_(2)封存监测 空间信息技术 CO_(2)泄漏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通量监测-CFD模拟的CO_(2)驱油封存地表泄漏大气扩散研究
6
作者 瞿常青 林千果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5-891,共7页
CO_(2)驱油封存项目兼有提高石油采收率和封存CO_(2)的双重效益,是目前最有经济活力的碳封存形式。然而,驱油封存项目通常含有多个井场,这些井场由于井筒的高CO_(2)泄漏风险导致对区域有较大的安全和环境影响。针对以往基于井场点源泄... CO_(2)驱油封存项目兼有提高石油采收率和封存CO_(2)的双重效益,是目前最有经济活力的碳封存形式。然而,驱油封存项目通常含有多个井场,这些井场由于井筒的高CO_(2)泄漏风险导致对区域有较大的安全和环境影响。针对以往基于井场点源泄漏大气扩散研究的不足,建立了一种基于井场面源通量监测的驱油封存项目地表泄漏大气CO_(2)扩散研究方法。基于情景分析的华东某油田案例应用表明:采用基于涡度相关法的CO_(2)泄漏通量监测可以获得整个井场的面源泄漏通量,为大范围CFD(计算流体力学)的模拟提供准确数据;多井场的CFD扩散模拟能够反映区域复杂的地形和多井场的泄漏,支撑来自井场泄漏的区域安全和环境风险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封存 CO_(2)泄漏 涡度相关 数值模拟 大气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C第七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减缓气候变化概要解读及启示
7
作者 谭显春 程永龙 +3 位作者 闫洪硕 幸绣程 朱开伟 王晨旭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4-501,共8页
面对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挑战,构建系统性、前瞻性的气候减缓评估框架正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课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七次评估报告(AR7)第三工作组(WGIII)在继承AR6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政策适用性、治理维度与技术路径等关... 面对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挑战,构建系统性、前瞻性的气候减缓评估框架正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课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七次评估报告(AR7)第三工作组(WGIII)在继承AR6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政策适用性、治理维度与技术路径等关键领域进行了系统优化与议题拓展。AR7在引入政策事后评估、强化跨部门协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大对需求侧与社会公平的关注、独立设立碳去除与海洋系统章节等方面均体现出显著进步。文中在回顾AR7 WGIII会议过程与框架演进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AR6的主要贡献与评估局限,分析了AR7的重点改进方向及其政策内涵。结合中国气候治理实践,进一步提出推进政策评估、打破行业壁垒、深化绿色金融、优化消费减排、加快部署碳去除技术等建议,并指出我国应加强相关前沿领域研究,以更好支撑未来IPCC评估工作、增强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知识贡献与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AR7 第三工作组 减缓气候变化 气候政策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料塔中混合胺钛基纳米流体对高浓度CO_(2)的捕集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孔宇 江砚池 +4 位作者 陶彦峰 由婷 刘健 张忠孝 孔成栋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126,共6页
模拟了石油化工废气排放过程中高浓度CO_(2)(50%,体积分数)尾气处理场景。对伯胺和叔胺溶液进行复配,建立了兼具快速反应性能和高吸收容量的混合胺钛基纳米流体。自主设计并搭建10 t/a规模填料塔CO_(2)吸收-解吸循环试验系统,考察了纳... 模拟了石油化工废气排放过程中高浓度CO_(2)(50%,体积分数)尾气处理场景。对伯胺和叔胺溶液进行复配,建立了兼具快速反应性能和高吸收容量的混合胺钛基纳米流体。自主设计并搭建10 t/a规模填料塔CO_(2)吸收-解吸循环试验系统,考察了纳米流体吸收剂在填料塔中的CO_(2)吸收-解吸综合强化机制。研究发现,相较混合胺而言,纳米流体吸收剂最大可提升40%的吸收-解吸循环容量。提高贫液中的CO_(2)负载会削弱纳米颗粒对吸收剂捕集CO_(2)性能的促进作用。当CO_(2)负载达到0.4 mol/mol(1 mol胺负载0.4 mol CO_(2))时,纳米流体吸收剂的体积总传质系数和混合胺吸收剂基本一致。体系中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使液相内部形成微对流,可提升捕集体系的CO_(2)吸收性能。但当纳米颗粒质量分数超过0.12%时,液相中的微对流和固体穿梭效应会因粒子团聚而削弱。因此,需要在循环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对团聚的纳米颗粒进行分散。如何通过耦合外部扰动和内部化学分散来提升纳米颗粒分散的稳定性,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混合胺 高浓度CO_(2) 填料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能源转型进程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品 谢晓敏 黄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总结发达国家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回顾了中国和德国电力结构的演变进程,阐述了中国和德国能源转型的机制,并以2022年3月19日为例,分析了德国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的经验... 总结发达国家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回顾了中国和德国电力结构的演变进程,阐述了中国和德国能源转型的机制,并以2022年3月19日为例,分析了德国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的经验。研究表明,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德国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保障,“煤炭委员会”和相关财政支持有效解决了煤电转型过程中的问题,电力市场化是发展可再生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前提,风力和光伏发电精准预测与管理是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关键,煤电和互联互通的欧洲电网是当前德国电力供给的重要保障,过于激进的退煤去核战略是造成2022年德国能源危机的重要原因。最后,从法律保障、市场改革和可再生能源预测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能源转型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德国能源转型 电力价格 100%可再生电力 灵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液氢储运的绝热材料优选及绝热结构设计
10
作者 杨浩楠 殷靓 +1 位作者 李相乐 巨永林 《低温工程》 2025年第4期64-73,83,共11页
综述了全球液氢储运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低温绝热材料的性能及其在大规模液氢储存中的应用潜力。研究对比了膨胀珍珠岩、中空玻璃微球(HGM)、硬质聚氨酯、真空绝热板(VIP)等材料的绝热特性及工程适用性,优选出4种材料作为大规模... 综述了全球液氢储运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低温绝热材料的性能及其在大规模液氢储存中的应用潜力。研究对比了膨胀珍珠岩、中空玻璃微球(HGM)、硬质聚氨酯、真空绝热板(VIP)等材料的绝热特性及工程适用性,优选出4种材料作为大规模液氢存储的候选材料。针对8000 m3液氢球罐的绝热需求,提出了3种复合绝热结构:(1)“膨胀珍珠岩/HGM+抽真空”方案,基于成熟应用但需优化防沉降措施;(2)“VIP+硬质聚氨酯”方案,具备良好绝热效果但需优化热桥效应;(3)“真空绝热板+硬质聚氨酯+膨胀珍珠岩”的多材料复合方案,兼顾性能与成本。通过理论分析与工程案例验证,为中国液氢储运技术的规模化发展提出了技术参考路线,并指出未来需针对绝热方案的长期稳定性验证及真空绝热板的阻隔膜材料优化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氢 储运 绝热材料 绝热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