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1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领域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评审工作综述
1
作者 王天富 周晨 张国俊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612,共6页
总结了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B08)领域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的申请、受理和资助概况,对B08下属16个二级代码的各类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下一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 申请 受理 资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置A^(2)/O+A生化法+膜法+磁混凝法污水处理工程实例
2
作者 计建洪 耿学坚 +2 位作者 王丽聪 杭彩云 庄惠生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7,共4页
采用“倒置A^(2)/O+A生化法+膜法+磁混凝物化法”组合工艺处理污水,分析了工艺特点,并详述了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参数。该组合工艺处理效果优良,除磷脱氮效果好,出水COD、TP、NH_(3)-N、TN月均值分别为28、0.2、0.3、6.06mg/L,达到了DB32/1... 采用“倒置A^(2)/O+A生化法+膜法+磁混凝物化法”组合工艺处理污水,分析了工艺特点,并详述了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参数。该组合工艺处理效果优良,除磷脱氮效果好,出水COD、TP、NH_(3)-N、TN月均值分别为28、0.2、0.3、6.06mg/L,达到了DB32/1072—2018《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其他区域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COD、TP和NH_(3)-N三个指标达到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倒置A^(2)/O 除磷脱氮 磁混凝沉淀 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领域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评审工作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天富 周晨 张国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0-564,共5页
总结了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B08)领域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的申请、受理和资助概况,对B08下属16个二级代码的各类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下一年度国家的项目申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 申请 受理 资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排放及回用的环境与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小芳 沈剑 +2 位作者 殷雪梅 封吉猛 王欣泽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9-258,共10页
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是宝贵的水资源,再生水回用既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又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虽然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可以达到相关水质标准,但仍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盐分、有机物和重金属,是河湖水体的重要污染源,并通过补给河湖水体... 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是宝贵的水资源,再生水回用既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又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虽然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可以达到相关水质标准,但仍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盐分、有机物和重金属,是河湖水体的重要污染源,并通过补给河湖水体及农业灌溉途径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综述了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于河湖生态补水以及农业灌溉场景下,对河流水环境、水生态、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再生水回补河流能够改善河流水环境质量并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2)再生水灌溉能够有效减少肥料的施用量并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3)长期再生水灌溉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并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4)再生水中富含的营养物质能够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并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但应避免养分过量供应。在当前水资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再生水有很大的利用前景,但应充分评估其环境风险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从而安全高效地利用再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生态补水 农业灌溉 微生物群落 农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席磊 叶属峰 +2 位作者 程金平 刘星 倪文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0-102,111,共4页
立足滨海环境,在宜居环境和宜居城市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海宜居环境的概念。以上海为例,依据指标选择的原则,参照相关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上海滨海环境特点,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公共安全度和生活便宜度5... 立足滨海环境,在宜居环境和宜居城市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海宜居环境的概念。以上海为例,依据指标选择的原则,参照相关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上海滨海环境特点,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公共安全度和生活便宜度5大方面,建立了上海滨海宜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按照初步建立的上海滨海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上海的滨海环境宜居指数为86.54。按照等级划分标准,上海滨海环境为"宜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滨海地区 宜居环境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消解方法研究及对上海浦东环境汞背景值初步调查 被引量:24
6
作者 丁振华 王文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67,80,共4页
利用欧洲标准样作控制,对比研究了土壤总Hg测定的3种消解方法,并对浦东垃圾焚烧发电厂周围土壤总Hg的背景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浦东土壤Hg背景值达到192.68 ng/g,明显高于其它城市,这与上海的工业历史、农业施肥习惯有关,值得注意... 利用欧洲标准样作控制,对比研究了土壤总Hg测定的3种消解方法,并对浦东垃圾焚烧发电厂周围土壤总Hg的背景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浦东土壤Hg背景值达到192.68 ng/g,明显高于其它城市,这与上海的工业历史、农业施肥习惯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浦东地区土壤中的气态Hg(一个样品除外)含量都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解 HG 土壤 上海 背景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层次分析的上海市蕴藻浜两岸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旭 仵彦卿 覃荣高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36-844,共9页
根据对上海市蕴藻浜的环境调查,分析了沿岸生态环境问题,采用层次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蕴藻浜两岸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目前适宜区为27.1%,较适宜区为15.1%,不适宜区为32.0%,最不适宜区为25.8%,... 根据对上海市蕴藻浜的环境调查,分析了沿岸生态环境问题,采用层次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蕴藻浜两岸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目前适宜区为27.1%,较适宜区为15.1%,不适宜区为32.0%,最不适宜区为25.8%,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岸线占用率指标对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充分利用河流两岸和底泥中大量的微生物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自然降解,将大大改善河流水质,在必须构筑河岸地段,可尝试利用生态砖材料代替浆砌石材料,从而减少人为破坏河流两岸原有生态系统。结合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蕴藻浜与黄浦江和长江"三江合一"的规划,为上海市蕴藻浜的环境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评价方法也可以为其他城市河流沿岸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层次分析 生态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环境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庄芮 庄惠生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2,共5页
以上海市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为总目标,构建三系统四层次DSR指标体系框架,通过科学的指标筛选,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价。结果显示:上海... 以上海市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为总目标,构建三系统四层次DSR指标体系框架,通过科学的指标筛选,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充分考虑了环境影响,但在发展中应重视过渡时期出现的可持续性指数增长的平台期及其可能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环境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分析中,不能只关注可持续性指数的增长率,要紧紧依靠国家的发展目标和自身的优势地位,抓住机遇和国际大形势,努力实现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环境评价 产业结构调整 灰色关联度分析 可持续性指数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的角度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洁 王贺 +1 位作者 李玉 石常峰 《农学学报》 2024年第5期24-32,共9页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制约了城镇化发展,探索治理长效机制是目前农村环境治理相关研究的薄弱点,旨在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首先将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和农户三方作为博弈主体,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然后运用Python软件进行仿...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制约了城镇化发展,探索治理长效机制是目前农村环境治理相关研究的薄弱点,旨在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首先将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和农户三方作为博弈主体,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然后运用Python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模拟三方主体的策略演化路径。结果发现,政府积极监管得到的奖励以及成本、政府消极监管成本以及由于消极监管导致的损失、乡镇企业积极履行环保策略的总收益及成本等因素都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的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演化博弈探究结果,提出在法治机制、财政稳定投入机制、行政监督与奖罚机制、科技创新驱动机制以及多主体参与机制方面构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并从博弈三方主体角度给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治理 演化博弈 长效机制 三方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热点工程颗粒材料的性质与环境行为和细胞毒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雪刚 刘洋 +4 位作者 李博文 谭聪 谭春玲 宋兰 仇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60,共8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颗粒材料,特别是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和生物炭(Biochars,BCs)等。由于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包装材料和污染治理等领域,但在其应用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颗粒材料,特别是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和生物炭(Biochars,BCs)等。由于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包装材料和污染治理等领域,但在其应用过程中的环境健康风险仍未得到全面理解,其表现出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反应机制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中鲜见对这些新型颗粒材料的综合对比研究,但这几种材料均具有尺寸小、电荷密度高和溶出物质复杂等属性,这些共同属性不仅影响着它们的环境行为,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对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的毒性作用。因此,本文就NPs、MPs、BCs三种工程颗粒(Engineered particles,EPs)展开讨论,从EPs的粒径、表面电荷和溶出物质入手,建立EPs的自身性质与其吸附、聚集等环境行为的关系;同时,尝试探究和总结EPs的尺寸、表面电荷或溶出物质等对动植物或微生物细胞的毒性机制,并就EPs在目前细胞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为未来类似于EPs的颗粒型材料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微塑料 生物炭 环境行为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壁面单泡形态演变及其诱导能量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洪锋 雷恩宏 +5 位作者 向可心 邵哲闻 袁喜 贾金平 应迪文 黄应平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0-476,共7页
为了研究近壁面单空泡形态变化及其引发的能量效应,建立了近壁面单空泡的数值模型,分析了无因次距离、空泡初始半径以及空泡内容物对近壁面空泡溃灭形态变化的影响,通过推导并求解空泡溃灭能量方程,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水域动能及空泡势能... 为了研究近壁面单空泡形态变化及其引发的能量效应,建立了近壁面单空泡的数值模型,分析了无因次距离、空泡初始半径以及空泡内容物对近壁面空泡溃灭形态变化的影响,通过推导并求解空泡溃灭能量方程,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水域动能及空泡势能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无因次距离、空泡初始半径以及空泡内容物下的近壁面空泡形态变化不同,无因次距离越小,空泡达到最大半径所需时间越长,而空泡初始半径对二者的影响呈相反规律.此外,空泡内容物气体的种类根据其不同的物理性质(溶解度、分子体积等)对空泡溃灭总时长有不同程度影响.水域动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均呈现三段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除空泡增长初阶段有微小波动外,空泡势能变化的总体趋势为先增大再减小,其中无因次距离的影响最小.文中研究方法将为近壁面空泡能量特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壁面单泡 无因次距离 空泡半径 空泡内容物 能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动态演变及分区管控——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一帆 邢培学 +2 位作者 郑伟伟 夏显力 张超正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7,共15页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率由2000年的16.11%上升至2020年的27.87%,增幅达73.00%,耕地非粮化形势严峻。(2)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空间上整体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高-高型集聚”中心由陕北关中交界处逐渐转移至陕南地区,“低-低型集聚”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呈由中部向四周扩散趋势。(3)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影响程度及范围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一产增加值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上升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机械劳动力、平均坡度和年降水量等因素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下降趋势。(4)陕西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以经济驱动型为主,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促进粮农降本增收、减少乡村人口流失是管控重点;生产支持型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管控以改善种粮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环境限制型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引导与管控结合是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非粮化 粮食产销平衡区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效益 被引量:100
13
作者 殷杉 蔡静萍 +4 位作者 陈丽萍 申哲民 邹晓东 吴旦 王文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590-4595,共6页
交通绿化带有显著的净化街道空气的环境效益。通过对上海浦东某交通干道旁侧绿化带不同季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定量研究了绿化带对TSP的净化效益;同时对研究区域内植物的配置情况用郁闭度和疏透度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与TS... 交通绿化带有显著的净化街道空气的环境效益。通过对上海浦东某交通干道旁侧绿化带不同季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定量研究了绿化带对TSP的净化效益;同时对研究区域内植物的配置情况用郁闭度和疏透度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与TSP的净化效益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交通绿化带对由机动车引起的TSP污染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其中夏、秋季净化百分率较高,春、冬季较低;为达到较高的TSP净化效益,交通绿化带宽度应不小于5m,最佳为10m,采用先灌后乔的配置方式,并更多的选用常绿树种;绿地对TSP的净化百分率同植物群落的郁闭度成正相关,同疏透度成负相关关系;绿地内植物郁闭度的最佳范围为0.70~0.85,疏透度的最佳范围为0.25~0.33。研究结果可为评价现有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情况和日后的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悬浮颗粒物(TSP) 绿地 郁闭度 疏透度 净化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来源与监测分析方法 被引量:107
14
作者 赵文昌 程金平 +2 位作者 谢海 马英歌 王文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5-107,共3页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已被证实具有“三致”作用的碳氢化合物,它广泛存在于大气、水、植物和土壤中。介绍了多环芳烃的特性和来源,研究了它的迁移转化,着重阐述了它的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来源 监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 被引量:69
15
作者 叶春 金相灿 +1 位作者 王临清 孔海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7-721,共5页
以洱海湖滨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湖滨带生态修复的原则和设计方法.在分析洱海湖滨带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对湖滨带类型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湖滨带的修复目标和设计方法,并对全系列和半系列的湖滨带生态修复进行了物理基底、生态恢复和景观结... 以洱海湖滨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湖滨带生态修复的原则和设计方法.在分析洱海湖滨带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对湖滨带类型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湖滨带的修复目标和设计方法,并对全系列和半系列的湖滨带生态修复进行了物理基底、生态恢复和景观结构设计.根据湖滨带的生态环境功能和人类对湖滨带的利用,探讨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的 8 种适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生态修复 工程模式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脱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被引量:35
16
作者 冯丽丽 胡晓芳 +1 位作者 于晓娟 张文英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9-214,共6页
采用热脱附(TD)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MS/MS)建立了环境空气中23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同时检测的分析方法。空气样品通过主动采样的方式富集到装有Tenax-TA填料的热脱附管中,热解吸后在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下用... 采用热脱附(TD)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MS/MS)建立了环境空气中23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同时检测的分析方法。空气样品通过主动采样的方式富集到装有Tenax-TA填料的热脱附管中,热解吸后在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下用GC-MS/MS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23种VOCs在0.01~1 ng和1~100 ng低、高两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方法定量限为0.000 08~1μg/m3。加标水平为2、10和50 ng时,23种VOCs的平均回收率为77%~124%。除了最低加标水平的氯苯,相对标准偏差(RSD,n=6)均小于20%。对市内3个采样点的环境空气进行测定,其中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1,2,4-三甲基苯和六氯丁二烯均有检出。实验证明,该TD和GC-MS/MS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具有准确、可靠、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环境空气中VOCs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脱附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 挥发性有机物 环境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居民区与工业区大气颗粒物重金属生物可给性与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20
17
作者 蒋颖 司马菁珂 +2 位作者 赵玲 续晓云 曹心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37-1345,共9页
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体外模拟呼吸系统Gamble方法研究上海市两大功能区——工业区、居民区不同大气颗粒物包括PM_(10)和PM_(2.5)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两大功能区大气颗粒物中均检出重金属Cu、Mn、Ni、Pb、Zn、Cr和Cd,其... 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体外模拟呼吸系统Gamble方法研究上海市两大功能区——工业区、居民区不同大气颗粒物包括PM_(10)和PM_(2.5)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两大功能区大气颗粒物中均检出重金属Cu、Mn、Ni、Pb、Zn、Cr和Cd,其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Zn>Pb>Cu>Mn>Ni≈Cr>Cd,工业区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Cu、Mn、Ni、Pb和Zn的平均浓度均高于居民区,且两大功能区PM_(10)中重金属浓度均大于PM_(2.5).居民区大气颗粒物中Cu和Ni的生物可给性低于工业区,Mn和Pb的生物可给性高于工业区,而Zn、Cr和Cd的生物可给性在两大功能区则较为接近,且PM_(2.5)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高于PM_(10).成人致癌风险高于儿童,非致癌风险低于儿童.其中Cr和Cd的致癌风险较低,Ni的致癌风险可忽略.除去Pb元素,其余重金属元素均表现为工业区非致癌风险高于或接近于居民区,不同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值大小为:Pb>Cd>Zn≈Cr>Cu>Ni>Mn,均远小于1,可忽略.但是,Pb的人体健康风险相对其他重金属较高,Cd在大气颗粒物中的重金属浓度较低,但非致癌风险值相对较高,也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重金属 生物可给性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环境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 被引量:29
18
作者 程金平 郑敏 +3 位作者 袁涛 王文华 李春杰 贾金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6年第11期1409-1411,共3页
结合近年来在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考虑以下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如: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课题组的科研项目引入实验教学,促进教学科研良性循环;改革考核方式;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实验教学... 结合近年来在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考虑以下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如: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课题组的科研项目引入实验教学,促进教学科研良性循环;改革考核方式;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研究性实验 改革与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在兰州市多介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14
19
作者 苏静 程金平 +3 位作者 叶笑风 袁涛 王文华 米黎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1-385,共5页
为探讨汞在兰州市多介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成因,用金砂吸附及AMA254高级测汞仪测定了兰州市不同功能区大气、土壤和水体三介质中的总汞含量。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总汞浓度年平均值为28.62ng·m-3,其中采暖期为48.48ng·m-3,非... 为探讨汞在兰州市多介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成因,用金砂吸附及AMA254高级测汞仪测定了兰州市不同功能区大气、土壤和水体三介质中的总汞含量。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总汞浓度年平均值为28.62ng·m-3,其中采暖期为48.48ng·m-3,非采暖期为9.42ng·m-3;兰州市土壤剖面汞含量的差异较大,表层汞含量高,最高峰值0.117mg·kg-1,向下逐渐减少到土壤背景值;兰州市黄河水体中总汞浓度夏季高于冬季,夏季水体中汞以溶解态为主,冬季以颗粒态为主。由以上结果初步推论兰州市大气汞浓度显著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且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均对大气汞浓度有所贡献;土壤和大气汞浓度未达到污染水平;兰州市黄河水体中汞浓度绝大部分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介质 分布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和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春杰 贾金平 +2 位作者 王文华 程金平 陈思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7年第2期18-19,22,共3页
创建了系统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实习、科研和课外实践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课程建设完成了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对应的结构体系,调整了环境基础综合实验的结构,完善了环境科学方向的实验内容,加强环... 创建了系统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实习、科研和课外实践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课程建设完成了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对应的结构体系,调整了环境基础综合实验的结构,完善了环境科学方向的实验内容,加强环境工程实验课的过程管理,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科 实践教学 实验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