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及在茶树育种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6
1
作者 林金科 开国银 《福建茶叶》 2003年第3期16-18,共3页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为防治农业害虫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本文叙述了植物抗虫基因的种类,分析其在茶树育种的应用前景,并阐述了植物抗虫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 植物基因工程 抗虫基因工程 茶树 育种 应用 品种类型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2基因家族的起源和棉花AP2转录因子在抗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秦捷 王武 +1 位作者 左开井 唐克轩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66-370,共5页
植物中庞大的AP2基因家族成员因其广泛参与植物响应外界环境胁迫、生长发育相关的转录调控而备受重视。AP2基因曾被认为植物所特有,但最近在蓝藻、线虫和病毒中发现了具有AP2结构域和位点特异核酸内切酶的蛋白。所以有人认为当今植物中... 植物中庞大的AP2基因家族成员因其广泛参与植物响应外界环境胁迫、生长发育相关的转录调控而备受重视。AP2基因曾被认为植物所特有,但最近在蓝藻、线虫和病毒中发现了具有AP2结构域和位点特异核酸内切酶的蛋白。所以有人认为当今植物中的AP2基因起源于细菌或者病毒的基因的横向转移,AP2结构域可能来自后来进化为叶绿体的原始蓝细菌的内共生。ERF是AP2大家族中的一个亚族,它编码的蛋白能特异结合含有GCC盒的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植物抗病反应。ERF基因的表达受到疾病相关刺激以及环境胁迫的诱导,并且在乙烯、茉莉酸和水杨酸信号传导途径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时,某些ERF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超表达表现了一定的广谱抗性,因而在分子育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棉花上AP2基因家族的基因克隆与分析最近才得以进行,介绍了我们在棉花上相关的研究工作并讨论了它们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2基因 转录调控 起源 抗病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左开井 张献龙 +2 位作者 聂以春 刘金兰 唐克轩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9-413,共5页
以5个不同来源的转Bt基因抗虫品种及原始受体品种为材料进行半双列杂交并构建6个F2分离群体,对半双列杂交组合、亲本和6个F2分离群体进行田间比较试验和抗虫性鉴定,分析转入Bt基因以后转基因品种抗虫性和产量性状、纤维品质的表现.结果... 以5个不同来源的转Bt基因抗虫品种及原始受体品种为材料进行半双列杂交并构建6个F2分离群体,对半双列杂交组合、亲本和6个F2分离群体进行田间比较试验和抗虫性鉴定,分析转入Bt基因以后转基因品种抗虫性和产量性状、纤维品质的表现.结果表明:Bt基因为显性遗传,Bt基因的引入对于杂交组合的纤维品质不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于铃数的增加具有显著影响;在不同F2分离群体中,转基因抗虫棉的校正死亡率与烂铃率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59~-0.495,抗性的提高对烂铃数的减少、成铃数的增加具有显著作用;不同拷贝数的转基因抗虫杂交种抗虫性不存在显著差异,Bt基因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棉 抗虫性 农艺性状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RNA的提纯与鉴定 被引量:7
4
作者 林金科 开国银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2,共3页
研究了一种可有效排除茶树叶片细胞所富含的茶多酚、茶多糖等杂质污染的茶树总RNA提取方法.即在Trizol法的基础上,于提取的初始阶段,重点防止褐化效应,用水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β-巯基乙醇(β-Me)排除茶多酚干扰,同时用低含量... 研究了一种可有效排除茶树叶片细胞所富含的茶多酚、茶多糖等杂质污染的茶树总RNA提取方法.即在Trizol法的基础上,于提取的初始阶段,重点防止褐化效应,用水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β-巯基乙醇(β-Me)排除茶多酚干扰,同时用低含量乙醇去除茶多糖;在最后阶段,55-60℃热水浴10min,低温离心进一步去除茶多糖的干扰.利用这一方法提取的茶树总RNA,经琼脂糖电泳鉴定,可见清晰的18s和28sRNA的2条带型,证明RNA完整,无弥散或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RNA 提纯 鉴定 分子生物学 茶多酚 茶多糖 萜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FT1基因突变影响番茄果色和硬度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玲 冯学超 赵凌侠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0-794,共5页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作物,其品质倍受科学家和消费者关注,果色和硬度是决定番茄品质的重要经济性状。为了解析YFT1(YELLOW FRUIT TOMATO1)调控番茄果色发育和硬度形成机制,本文对野生型cv. M82和突变体yft1的果...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作物,其品质倍受科学家和消费者关注,果色和硬度是决定番茄品质的重要经济性状。为了解析YFT1(YELLOW FRUIT TOMATO1)调控番茄果色发育和硬度形成机制,本文对野生型cv. M82和突变体yft1的果色、硬度和果皮显微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35 dpa(days post anthesis),yft1和cv. M82番茄果色、硬度、果皮细胞大小和形状无明显差异。随着果实发育cv. M82番茄由绿色转为橙色/浅红(47 dpa)和红色(54 dpa);并由硬变软,54 dpa的果实硬度(13. 68±1. 78N)仅相当于35 dpa的(35. 51±1. 09N) 1/3。同时,从转色期(47 dpa)果皮细胞由内向外逐渐变大;内果皮薄壁细胞由圆形(35 dpa)依次变成卵形(47 dpa)和不规则形(54 dpa),并观察到了细胞内陷和胞间空隙消失(54 dpa)。与cv. M82不同,yft1番茄的果色、硬度和果皮细胞显微结构随果实发育(35~54 dpa)变化不明显;而其果实硬度(47~54 dpa)显著高于cv. M82。这些结果均暗示YFT1突变使番茄果实发育延迟,并影响了果色发育和硬度的形成。该研究将为番茄果色发育和果色形成机制的揭示提供重要的表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ft1 果色 硬度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