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9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语言模型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闫姿霓 饶梓元 曾小勤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9-423,450,共16页
数据驱动方法已成为材料研究的重要趋势,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不仅为材料科学领域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还能够通过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助力科研中的知识发现、自动化分析、可解释性提升以及多模块协同操作,从而... 数据驱动方法已成为材料研究的重要趋势,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不仅为材料科学领域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还能够通过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助力科研中的知识发现、自动化分析、可解释性提升以及多模块协同操作,从而可推动材料科学研究的效率提升与创新突破。从大语言模型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其重要功能、优化方法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大语言模型能够有效处理和提取非结构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帮助加速材料的发现与设计。最后还展望了大语言模型在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融合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指出其在推动材料科学研究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自然语言处理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可解释性 材料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自生TiB_(2)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2
作者 刘钧 陈哲 +4 位作者 陈东 李险峰 吴一 夏存娟 王浩伟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47,共7页
原位自生TiB_(2)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兼具高模量、高强塑性、高抗疲劳与良好的加工成形性能,作为结构材料应用于航天飞行器,有助于实现相关构件的轻量化设计,且仅通过常规铝合金加工方法与设备,即可实现铝基复合材料构件的规模化... 原位自生TiB_(2)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兼具高模量、高强塑性、高抗疲劳与良好的加工成形性能,作为结构材料应用于航天飞行器,有助于实现相关构件的轻量化设计,且仅通过常规铝合金加工方法与设备,即可实现铝基复合材料构件的规模化制造。对比分析了原位自生TiB_(2)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与铝合金、传统铝基复合材料的优缺点,介绍了铸造、变形和增材制造三大系列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与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系列铝基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典型应用情况,并展望了原位自生TiB_(2)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复合材料 陶瓷颗粒 原位自生 铸造成形 塑性加工 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冶金纳米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劭鹏 隋晓东 +3 位作者 王美琦 肖山 韩远飞 王向明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5,共11页
钛基复合材料(TMCs)作为新一代轻质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重大装备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传统微米增强TMCs相比,纳米增强TMCs在强塑性协同与热变形能力等方面展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但目前由于纳米增强体分散性和热稳... 钛基复合材料(TMCs)作为新一代轻质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重大装备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传统微米增强TMCs相比,纳米增强TMCs在强塑性协同与热变形能力等方面展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但目前由于纳米增强体分散性和热稳定性等问题,材料的性能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如何设计TMCs的复合体系和制备途径引入纳米增强体,并在热加工与热处理过程中保持稳定性,一直是纳米颗粒增强TMCs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围绕粉末冶金纳米颗粒增强TMCs工艺特点、制备方法、组织特征与力学性能等方面分析研究现状和进展,指出纳米增强体分散性、热稳定性等制约其发展的基础问题,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未来应侧重的研究方向有:(1)碳纳米材料增强TMCs的界面反应控制与热稳定设计;(2)纳米颗粒增强TMCs粉体的批量化低成本制备技术;(3)纳米颗粒增强TMCs专用热变形及热处理工艺研究;(4)纳米颗粒增强TMCs组织构型化设计及强韧化机理研究;(5)纳米颗粒增强TMCs材料其他关键力学性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 粉末冶金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强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固态注射成型SiC_(p)/AZ37镁合金复合材料的低周疲劳性能
4
作者 周丽萍 谷立东 +2 位作者 曾小勤 莫旭阳 朱明亮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采用半固态注射成型工艺制备不同质量分数(0,5%,12%)SiC_(p)/AZ37镁合金复合材料,研究了SiC_(p)添加量对显微组织、拉伸性能和低周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SiC_(p)添加量下复合材料均由初生α-Mg、β-Mg17Al12析出相和SiC_(p)组成... 采用半固态注射成型工艺制备不同质量分数(0,5%,12%)SiC_(p)/AZ37镁合金复合材料,研究了SiC_(p)添加量对显微组织、拉伸性能和低周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SiC_(p)添加量下复合材料均由初生α-Mg、β-Mg17Al12析出相和SiC_(p)组成,相比AZ37镁合金,晶粒尺寸显著细化,析出相数量减少,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增大,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减小,随着SiC_(p)添加量增加,拉伸断裂模式由韧性断裂向韧脆混合断裂、脆性断裂转变;随着SiC_(p)添加量增加,循环滞回环变窄,低周疲劳寿命先延长后缩短,循环响应为初始循环软化后循环硬化直至失效,循环硬化程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固态注射成型 镁基复合材料 SIC颗粒 AZ37镁合金 低周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材料基超级电容器的容量与倍率性能提升策略
5
作者 刘华艳 陈逸飞 +1 位作者 杨梦召 顾佳俊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共22页
二维材料凭借其独特的层状结构、高比表面积、高理论容量和优异的柔韧性,成为构建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理想选择。然而,层间强范德华力导致的片层堆叠严重阻碍了离子传输,限制了其实际容量和倍率性能的发挥。因此,合... 二维材料凭借其独特的层状结构、高比表面积、高理论容量和优异的柔韧性,成为构建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理想选择。然而,层间强范德华力导致的片层堆叠严重阻碍了离子传输,限制了其实际容量和倍率性能的发挥。因此,合理的材料设计和精细的电极结构调控对于突破超级电容器性能瓶颈至关重要。在这篇综述中,首先探讨了提升二维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策略,重点阐述如何通过结构设计优化电极的面容量和体积容量。值得注意的是,提高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通常需要增加活性物质负载量,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电极内部离子传输路径延长并复杂化,从而降低倍率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回顾了传统的高负载电极离子传输通道构建方法,例如模板法、外场诱导组装和3D打印技术。然而,这些方法通常制备的孔道尺度在微米或亚微米级别,难以同时满足高倍率性能和高体积容量的要求。为同时实现高面容量、高体积容量和高倍率性能,本综述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在构建纳米级孔道结构方面的创新方法,包括毛细管力致密化、层间嵌入、表面刻蚀和量子点策略等。这些方法致力于构建三维互联、高效的离子传输网络,从而推动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小型化超级电容器技术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二维材料 结构设计 面容量 体积容量 倍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电响应动态热辐射调控材料研究进展
6
作者 解伟荣 周涵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所有温度高于0 K的物体都会产生红外热辐射,这种辐射特性与其发射率密切相关,固定的发射率使多数物体只能呈现单一的热辐射特性。而实际应用场景中,为适应不同环境和功能要求,动态调控物体的热辐射特性至关重要。柔性电响应动态热辐射... 所有温度高于0 K的物体都会产生红外热辐射,这种辐射特性与其发射率密切相关,固定的发射率使多数物体只能呈现单一的热辐射特性。而实际应用场景中,为适应不同环境和功能要求,动态调控物体的热辐射特性至关重要。柔性电响应动态热辐射调控材料不受环境条件制约,调控幅度高,且轻质、灵活、便携,在使用和存储中都具有突出优势。本文总结了导电聚合物、碳基材料、可逆金属电沉积等几种典型的柔性电响应动态热辐射调控材料研究进展,介绍了柔性电响应动态热辐射调控器件的应用前景,并指明了其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 电致变色 热辐射调控 红外发射率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连材料设计:进展与挑战
7
作者 崔国祥 李瑞 +2 位作者 袁昌驰 吴蕴雯 鞠生宏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6-450,共15页
随着芯片在通信、汽车电子与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深入应用,低功耗、高性能的芯片需求持续上升。在摩尔定律推动下,器件微型化带来量子隧穿效应和布线电阻增加等挑战,尤其在5 nm及以下工艺节点,芯片互连成为性能瓶颈。Cu互连面临尺寸效应... 随着芯片在通信、汽车电子与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深入应用,低功耗、高性能的芯片需求持续上升。在摩尔定律推动下,器件微型化带来量子隧穿效应和布线电阻增加等挑战,尤其在5 nm及以下工艺节点,芯片互连成为性能瓶颈。Cu互连面临尺寸效应导致的电阻激增,推动对新型低电阻材料的探索。综述了集成电路互连在先进节点下的核心挑战,分析Co、Ru等替代金属及二元合金、拓扑半金属、二维材料的发展前景,并探讨人工智能在互连材料设计中的应用,为工业界开发新一代互连材料提供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连材料 二元合金 拓扑半金属 二维材料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谱流式技术用功能微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8
作者 雷婷玥 李万万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8-655,共8页
质谱流式技术(mass cytometry,MC)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分析技术,该技术通过质谱流式细胞仪(CyTOF)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飞行时间质谱(ICP-TOF-MS)分析仪进行检测,其中作为质量标签的功能微纳米材料可同时标记、测量多达50种生物标志物,因此... 质谱流式技术(mass cytometry,MC)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分析技术,该技术通过质谱流式细胞仪(CyTOF)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飞行时间质谱(ICP-TOF-MS)分析仪进行检测,其中作为质量标签的功能微纳米材料可同时标记、测量多达50种生物标志物,因此该技术能够在单细胞水平识别、量化细胞系统的各种参数。随着新材料技术的发展,通过CyTOF获得的信息范围不断增加,而其中典型的功能微纳米材料主要包括金属螯合聚合物(metal chelating polymers,MCP)、金属纳米颗粒(metal nanoparticles,MNP)和聚合物微球等。介绍、总结了这几种功能微纳米材料作为质量标签试剂的主要性能、特点和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简单评述,以助力质谱流式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流式技术 质谱流式细胞仪 质量标签试剂 功能微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9
作者 赵素 李金富 周尧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25,共5页
综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分子动力学的分类、基本原理、原子间势函数的发展及势参数的确定、相关有限差分算法、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选取、平衡系综及其控制、感兴趣量的提取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在材料科学中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有限差分法 原子间作用势 平衡态系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生长点——生态材料学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尧和 孙宝德 +1 位作者 李天晓 许振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1-334,共4页
针对材料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提出了生态材料学的概念 ,即生态材料学是关于材料及材料循环过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使材料在满足所需性能的前提下 ,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协调性 .分析了生态材料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研... 针对材料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提出了生态材料学的概念 ,即生态材料学是关于材料及材料循环过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使材料在满足所需性能的前提下 ,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协调性 .分析了生态材料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研究内容 ,给出了环境负荷表达式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新判据 .以铝合金熔体纯净化生态处理工艺为例 ,指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方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负荷 生态材料学 生态工艺 材料科学 生态环境协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学院公共平台设备开放共享现状与绩效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晓丽 曹力军 陈秋龙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82-285,共4页
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承担社会服务的必要条件,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工具,也是学校硬件实力的具体体现。材料学院的公共平台采用通用设备共享模式,实现对外检测分析服务和人才培养。通过对公共平台的共享设备进行指标... 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承担社会服务的必要条件,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工具,也是学校硬件实力的具体体现。材料学院的公共平台采用通用设备共享模式,实现对外检测分析服务和人才培养。通过对公共平台的共享设备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得到装备水平、利用水平、共享水平和人才培养指数水平。对于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现状和实证研究,可加强开放共享、服务创新,提高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并为设备采购提出政策性建议,使资源配置合理化,以便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平台 设备共享 指标体系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聚焦离子束(FIB)系统及其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伟敏 吴国英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4年第9期19-20,52,共3页
采用液态镓作为离子源的FIB系统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可以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离子束聚焦于样品表面,在不同大小、束流及通入不同辅助气体的情况下,可分别实现图形刻蚀、绝缘和金属膜的沉淀,扫描离子成像等功能。该系统有三大用途:形貌观察... 采用液态镓作为离子源的FIB系统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可以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离子束聚焦于样品表面,在不同大小、束流及通入不同辅助气体的情况下,可分别实现图形刻蚀、绝缘和金属膜的沉淀,扫描离子成像等功能。该系统有三大用途:形貌观察,分辨率高达5nm;微刻蚀以及微沉淀。本文介绍了FIB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离子束显微镜(FIB)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TEM) 材料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材制造TiB/Ti复合材料网状组织形成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远飞 方旻翰 +3 位作者 张亮 孙中刚 黄光法 吕维洁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9,共9页
采用快速凝固技术将TiB直接植入基体钛合金,形成一种新型超细网状结构钛基复合材料(titanium matrix composites,TMCs)粉体,并采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制备出一种等轴网状和柱状网状组织交替分布的新型钛基复合材料,系统分析和讨论增材制... 采用快速凝固技术将TiB直接植入基体钛合金,形成一种新型超细网状结构钛基复合材料(titanium matrix composites,TMCs)粉体,并采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制备出一种等轴网状和柱状网状组织交替分布的新型钛基复合材料,系统分析和讨论增材制造TMCs超常凝固网状组织形成机制与力学特性。研究发现:增材制造TiB/Ti复合材料网状组织(约9μm)主要由原位自生纳米TiB晶须组成,呈现B27和Bf两种晶体结构;B元素的直接引入,易于在凝固界面形成成分过冷,不仅促使交替形成等轴网状组织和柱状网状结构,也同步细化基体晶粒尺寸,实现基体合金片层α相的等轴化。经原位力学观察分析发现,增材制造形成的原位自生纳米TiB网状组织结构,不仅能够抑制裂纹偏转并钝化裂纹,还将大量滑移迹线聚集于网络结构内部,并在晶界诱发高密度位错,限制材料的塑性变形,大幅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增材制造TiB/Ti复合材料抗拉强度提高42%,伸长率保持在约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钛基复合材料 网状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界面与晶粒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施展 马凤仓 +2 位作者 谭占秋 范根莲 李志强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8,共15页
随着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不断完善,碳纳米管的难分散问题被妥善解决,复合材料的强度有所提高,但复合材料的高模量、高强度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并出现“强度–塑性”倒置现象。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碳/铝复合材料界面结构、... 随着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不断完善,碳纳米管的难分散问题被妥善解决,复合材料的强度有所提高,但复合材料的高模量、高强度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并出现“强度–塑性”倒置现象。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碳/铝复合材料界面结构、晶粒结构与复合构型设计的调控手段,讨论了界面结构强度对碳纳米管载荷传递效率的影响,分析了出现倒置现象的原因,并针对复合材料塑韧性差的问题,提出了调控思路,为制备强度高、韧性强的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铝基复合材料 界面强度 界面调控 晶粒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材料的表面工程技术”专题前言
15
作者 袁广银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I0004-I0004,共1页
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导热导电性能好、阻尼减振、电磁屏蔽、易于加工成形和容易回收等优点,在汽车、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和国防军事等工程结构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镁合金材料 表面工程技术 专题 金属结构材料 导电性能 阻尼减振 电磁屏蔽 加工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区激光熔化成形铝合金材料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浩文 刘文才 +3 位作者 蒋志达 陶新苗 吴国华 李俊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共24页
铝合金是工业生产中运用最为广泛的金属材料,高比强度、良好的耐蚀性使其适用于生产各种复杂结构件。选区激光熔化技术不仅具有定制化成形能力,高加工精度与短生产周期也可大幅推进铝合金构件的成形与应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选区激光熔... 铝合金是工业生产中运用最为广泛的金属材料,高比强度、良好的耐蚀性使其适用于生产各种复杂结构件。选区激光熔化技术不仅具有定制化成形能力,高加工精度与短生产周期也可大幅推进铝合金构件的成形与应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选区激光熔化铝合金的研究进展,简述了选区激光熔化技术所生产铝合金的工艺缺陷及形成机理,聚焦于不同合金的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着重分析不同合金体系下元素对微观形貌的影响及强化效应。针对选区激光熔化铝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存在壁垒,指出实现普及的关键在于通过成分设计实现成形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激光熔化 增材制造 铝合金 材料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基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陶新苗 孙家伟 +2 位作者 黄玉川 吴国华 刘文才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14-1937,共24页
镁基复合材料通过基体与增强体的协同配合,克服了传统镁合金绝对强度和刚度较低、承载能力较差的难题,而增材制造技术的强成形能力、高制备精度、短制备周期为定制复杂结构且组织均匀的镁基复合材料提供可能。因此,本文从镁基复合材料... 镁基复合材料通过基体与增强体的协同配合,克服了传统镁合金绝对强度和刚度较低、承载能力较差的难题,而增材制造技术的强成形能力、高制备精度、短制备周期为定制复杂结构且组织均匀的镁基复合材料提供可能。因此,本文从镁基复合材料的组成出发,简单介绍传统制备方式后,归纳梳理了镁基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不同制造过程中工艺参数对成形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在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对镁基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聚焦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基复合材料 增材制造 选区激光熔化 电弧增材制造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构型化复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劭鹏 隋晓东 +5 位作者 李福 王美琦 肖山 韩远飞 吕维洁 王向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63-3582,共20页
近年来以空天飞行器为代表的国家重大战略装备蓬勃发展,对轻质、高强钛基复合材料(TMCs)的需求呈高速增长趋势,并促使其向高性能化方向发展。在复合化的基础上“师法自然”,对组织进行构型化设计是提高钛基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以空天飞行器为代表的国家重大战略装备蓬勃发展,对轻质、高强钛基复合材料(TMCs)的需求呈高速增长趋势,并促使其向高性能化方向发展。在复合化的基础上“师法自然”,对组织进行构型化设计是提高钛基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有效途径。构型化组织中软硬相间的变形协调作用与异质变形诱导的强化和应变硬化效应能够显著提升材料的加工硬化能力,并获得理想的强塑性协同效果。本文围绕材料研制的各个环节,从基元复合技术、构型化复合工艺途径、组织特征与力学性能等方面综述了钛基复合材料构型化复合的研究现状,深入讨论了构型化组织的共性特征与强韧化机理,总结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技术难点,并指出钛基复合材料构型化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基复合材料 构型化复合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强韧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及其镁基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19
作者 武千业 吴玉娟 +9 位作者 邓庆琛 常治宇 丁晨阳 梁耀元 金于皓 韩啸 李玺玉 贺博文 刘子翼 彭立明 《有色金属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3-82,共20页
镁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和比刚度、良好的阻尼减震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工程材料”。但镁合金相比于其他材料对热过程敏感,可加工性较差,传统成型工艺难以制造形状特别复杂的零件。金属增材制造技术是先进... 镁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和比刚度、良好的阻尼减震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工程材料”。但镁合金相比于其他材料对热过程敏感,可加工性较差,传统成型工艺难以制造形状特别复杂的零件。金属增材制造技术是先进制造业中最具潜力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制造技术,可以增加设计的自由度和制造的灵活性。采用增材制造制备复杂形状的镁合金拓扑优化结构件可同时实现材料轻量化和结构轻量化的极致轻量化效果,在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镁合金增材制造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增材制造 力学性能 耐蚀性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p/Al复合材料焊接综述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凛 张铭洋 +4 位作者 熊凌达 蒋熠鸣 米高阳 曾广 欧阳求保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3,共12页
为实现SiCp/Al复合材料的高质量可靠焊接,推广SiCp/Al复合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调研了国内外SiCp/Al复合材料不同焊接方法的研究现状。在熔化焊方面,国内外学者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在焊缝中加入Ti元素发生诱发反应等方法,抑制了焊缝中Al4C... 为实现SiCp/Al复合材料的高质量可靠焊接,推广SiCp/Al复合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调研了国内外SiCp/Al复合材料不同焊接方法的研究现状。在熔化焊方面,国内外学者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在焊缝中加入Ti元素发生诱发反应等方法,抑制了焊缝中Al4C3针状脆性相的形成,从而提高了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在搅拌摩擦焊方面,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材料设计了专用的焊接搅拌头,以保证它们具备高耐磨性与足够的冲击韧性,在焊接过程中不出现破损情况;关注了焊接过程中焊接头转速、焊接速度、轴向力与热输入等因素,以获得力学性能优秀、晶粒细小均匀的焊接接头。在扩散焊方面,国内外学者探究了中间夹层对焊缝界面间原子相互扩散的促进作用;采取不同工艺参数,以外加超声或电子束表面加热等方式促进了原子间的相互扩散,以获得力学性能优异的焊接接头,提高焊接效率。在钎焊方面,国内外学者通过探究钎料与SiCp/Al复合材料之间的润湿性来组合钎料与钎剂,通过化学腐蚀处理表面暴露颗粒增强相、在复合材料表面电镀金属等方法来增大钎料与增强相的润湿性、解决钎料铺展受阻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钎焊焊接接头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P/AL复合材料 熔化焊 扩散焊 搅拌摩擦焊 钎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