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已成为适应数字经济、参与全球竞争以及推动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核心要素。研究基于全球数字素养框架(Digital Literacy Global Framework,DLGF)开发了数字素养问卷,面向全国616所不同层次的本专科高校...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已成为适应数字经济、参与全球竞争以及推动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核心要素。研究基于全球数字素养框架(Digital Literacy Global Framework,DLGF)开发了数字素养问卷,面向全国616所不同层次的本专科高校开展调查,共涵盖29,425名不同专业背景和学历层次的学生。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整体水平较为良好,但在“数字内容创建”与“职业相关能力”等能力域方面相对较弱。同时,不同学历、专业及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群体的数字素养总得分差异显著,且在不同能力域内优势学生群体的构成亦有所不同。进一步探究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影响因素,则发现“家庭资本”和“院校支持”对学生的数字素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展开更多
本文对2025年教育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的代表性论文进行了述评,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进展、素养培养与伦理治理三大议题,并结合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实际需求提出建议...本文对2025年教育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的代表性论文进行了述评,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进展、素养培养与伦理治理三大议题,并结合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实际需求提出建议。总体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正聚焦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其他智能技术的结合,探索其在更多教育细分场景中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知识追踪精度提升、个性化反馈更为及时、多模态学习数据的整合分析,以及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然而,该领域仍面临以下问题:在技术层面,大语言模型存在“幻觉”和上下文遗忘等风险;在教学实践层面,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师生的能动性与批判性思维弱化;在研究方法层面,纵向证据不足、样本来源单一等问题较为普遍;在伦理治理层面,数据隐私、学术诚信与数字鸿沟等挑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为此,本文提出三条建议以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机协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二是建设可持续的教育生态,通过大规模实施多维素养框架促进公平与普惠;三是完善开放、可复现的长期研究与应用机制,为高质量数字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展开更多
文摘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已成为适应数字经济、参与全球竞争以及推动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核心要素。研究基于全球数字素养框架(Digital Literacy Global Framework,DLGF)开发了数字素养问卷,面向全国616所不同层次的本专科高校开展调查,共涵盖29,425名不同专业背景和学历层次的学生。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整体水平较为良好,但在“数字内容创建”与“职业相关能力”等能力域方面相对较弱。同时,不同学历、专业及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群体的数字素养总得分差异显著,且在不同能力域内优势学生群体的构成亦有所不同。进一步探究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影响因素,则发现“家庭资本”和“院校支持”对学生的数字素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文摘本文对2025年教育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的代表性论文进行了述评,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进展、素养培养与伦理治理三大议题,并结合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实际需求提出建议。总体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正聚焦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其他智能技术的结合,探索其在更多教育细分场景中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知识追踪精度提升、个性化反馈更为及时、多模态学习数据的整合分析,以及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然而,该领域仍面临以下问题:在技术层面,大语言模型存在“幻觉”和上下文遗忘等风险;在教学实践层面,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师生的能动性与批判性思维弱化;在研究方法层面,纵向证据不足、样本来源单一等问题较为普遍;在伦理治理层面,数据隐私、学术诚信与数字鸿沟等挑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为此,本文提出三条建议以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机协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二是建设可持续的教育生态,通过大规模实施多维素养框架促进公平与普惠;三是完善开放、可复现的长期研究与应用机制,为高质量数字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