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矩阵化、虚拟化和联盟式:信息时代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创新 |
陈凯泉
张士洋
张凯
刘鹏
|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
2
|
9/11后美国高等教育中外语教育政策的改变 |
宋娜娜
|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1
|
|
|
3
|
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薛梅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0 |
14
|
|
|
4
|
从“异化”到“融合”——中国外语界面研究之思考 |
彭青龙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
5
|
外语教学风格的成因分析 |
严明
|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
2007 |
0 |
|
|
6
|
归因是怎样影响假设思维的? |
张结海
朱正才
|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0
|
|
|
7
|
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加拿大双语教育之比较研究 |
袁平华
|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5
|
|
|
8
|
语言游戏、叙事零散、拼贴——论《大大方方的输家》的后现代创作技巧 |
尚必武
胡全生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9
|
|
|
9
|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与管理 |
何仁华
黄德宏
|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
2005 |
3
|
|
|
10
|
汉语语境中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于CSSCI(1998-2010年)论文引用的解读研究 |
宋娜娜
|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1
|
|
|
11
|
谈语言的冗余现象及功能 |
蔡艳玲
|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5 |
10
|
|
|
12
|
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现象的理论解释 |
李素枝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
13
|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信念体系--从概念建构到情境效性 |
严明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7
|
|
|
14
|
超越与走向:后经典叙事学存在之维论略 |
尚必武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
15
|
绝对暗喻——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的庞德隐喻翻译研究 |
张曦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
16
|
应用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能力”的新解释及其多元性 |
彭庆华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0 |
12
|
|
|
17
|
当代美国犹太人的犹太性 |
魏啸飞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
18
|
生态视角的庞德译作解读 |
张曦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
19
|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语用功能 |
彭庆华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4
|
|
|
20
|
德国环境网的传播理念研究 |
吴定勇
仇珺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