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侧前额叶皮层-基底外侧杏仁核投射神经元分层亚群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何璐瑶 黄东萍 +5 位作者 邵孟孟 张凯 任百慧 孔庆丹 徐天乐 吕江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16-1224,共9页
目的·从脑区特异性和皮层分层特异性水平上精细解析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BLA)投射神经元亚群的解剖学结构。方法·给C57BL/6小鼠BLA注射逆向示踪腺相关病... 目的·从脑区特异性和皮层分层特异性水平上精细解析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BLA)投射神经元亚群的解剖学结构。方法·给C57BL/6小鼠BLA注射逆向示踪腺相关病毒,21 d后,心脏灌流并取脑。使用冰冻切片机制作mPFC的连续冠状切片,利用荧光显微镜采集脑片图像,选取具有mPFC分区代表性的脑片,统计分析病毒标记的胞体在mPFC内不同亚区的分布情况。采用转基因小鼠(Tbr2-CreER::LSL-Flp小鼠和Rbp4-Cre小鼠)与重组酶(Flp和Cre)依赖的腺相关病毒,特异性地荧光标记小鼠mPFC第2层与第5层投射神经元的胞体及其在BLA内的投射轴突;病毒注射28 d后,同样灌流、取脑,收集BLA的连续冠状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后在荧光显微镜下采集脑片图像;通过测定BLA内不同区域投射轴突的荧光强度,比较mPFC第2层与第5层神经元在BLA投射轴突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BLA投射神经元的胞体在包含前扣带回皮层和前边缘皮层的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ors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dmPFC)中分布较多,且主要分布在第2层和第5层;而在包含内侧眶额叶皮层和下边缘皮层的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entr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中分布较少,且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分层现象。随后,在研究dmPFC的2个分层投射神经元的轴突分布时发现:在BLA内,第2层投射神经元的轴突分布较为均匀,而第5层投射神经元的轴突则更多分布在背侧区。结论·mPFC-BLA投射神经元的胞体分布具有脑区分布特异性和层分布特异性,dmPFC中不同层神经元的轴突投射在BLA也具有相应的脑区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射神经元 内侧前额叶皮层 基底外侧杏仁核 脑区特异性 层特异性 轴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配初级视皮层的丘脑背外侧核神经元亚群的小鼠全脑输入图谱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丽昭 马国芬 +5 位作者 刘燕梅 王彦婕 王紫玥 陈兆南 张思宇 徐天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1-709,共9页
目的·在小鼠全脑范围定量分析支配初级视皮层的丘脑背外侧核神经元亚群的直接输入神经元。方法·向C57BL/6J雄性小鼠初级视皮层注射表达小麦胚芽凝集素和Cre重组酶融合蛋白的腺相关病毒,同时向丘脑背外侧核注射Cre重组酶依赖... 目的·在小鼠全脑范围定量分析支配初级视皮层的丘脑背外侧核神经元亚群的直接输入神经元。方法·向C57BL/6J雄性小鼠初级视皮层注射表达小麦胚芽凝集素和Cre重组酶融合蛋白的腺相关病毒,同时向丘脑背外侧核注射Cre重组酶依赖的分别表达禽类肉瘤/白血病病毒包膜蛋白受体TVA和狂犬病毒糖蛋白的假性狂犬病毒辅助腺相关病毒。28 d后,向初级视皮层注射假性狂犬病毒。待假性狂犬病毒携带的绿色荧光蛋白在丘脑背外侧核神经元亚群的上游输入神经元中充分表达后,即7 d后,收集小鼠脑部样本,并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支配初级视皮层的丘脑背外侧核神经元亚群的输入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情况,并使用高通量解剖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支配初级视觉皮层的丘脑背外侧核神经元亚群的输入神经元在皮层、间脑和中脑均有分布,分别占全脑绿色荧光标记神经元总数的(58.1±4.8)%、(23.2±0.9)%和(15.3±4.0)%。在皮层区域,输入神经元分布最多的区域是躯体运动皮层、视皮层和躯体感觉皮层;在前额叶皮层和中间联合皮层也有大量输入神经元分布;在感觉皮层中,输入神经元的胞体主要分布在第5层和第6层。结论·支配初级视觉皮层的丘脑背外侧核神经元亚群的输入神经元在全脑分布广泛,其中多数位于皮层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背外侧核 初级视皮层 全脑输入图谱 小鼠 假性狂犬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v1.3对RIN-14B细胞兴奋性的调控作用
3
作者 韩林慧 龚华珊 +2 位作者 朱翠红 张国花 戎伟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用电生理学方法证明RIN-14B细胞是一种可用的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cells, EC)模型;明确Nav1.3通道在其兴奋性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在传代培养的RIN-14B细胞中,用电流钳记录静息电位,观察给予河豚毒素(tetrodotoxi... 目的·用电生理学方法证明RIN-14B细胞是一种可用的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cells, EC)模型;明确Nav1.3通道在其兴奋性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在传代培养的RIN-14B细胞中,用电流钳记录静息电位,观察给予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和Nav1.3阻断剂ICA-121431后电位变化;用电压钳记录Na^+电流,观察给予TTX和ICA-121431后电流变化。结果·RIN-14B细胞静息膜电位约为-60 mV,在去极化刺激下发放动作电位。TTX可以完全阻断动作电位,而ICA-121431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动作电位。钠通道的激活电流和失活电流被TTX完全阻断,激活电流被ICA-121431浓度依赖性抑制。结论·RIN-14B细胞是一种可兴奋细胞,TTX敏感型的钠通道介导其动作电位的发放,Nav1.3参与调控其兴奋性,与EC特征相似;说明RIN-14B细胞是一种良好的EC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N-14B细胞 钠通道亚型Nav1.3 肠嗜铬细胞 河豚毒素 ICA-1214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