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标志物在胃癌发病机制及转化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朱正纲 傅国辉 +12 位作者 刘炳亚 于颖彦 瞿颖 吴云林 顾琴龙 李建芳 李琛 严超 张俊 刘文韬 燕敏 沈炜炜 程时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85-1197,共13页
该项目以分子标志物为切入点,以高通量组学技术为基础,筛选出胃癌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对胃癌候选分子标志物进行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发现,IPO-38、胃泌素、IL-33以及循环血中的FAM5C和MYLK高甲基化等胃癌血清诊断学标志物可作为胃癌早期... 该项目以分子标志物为切入点,以高通量组学技术为基础,筛选出胃癌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对胃癌候选分子标志物进行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发现,IPO-38、胃泌素、IL-33以及循环血中的FAM5C和MYLK高甲基化等胃癌血清诊断学标志物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研究还发现,FRZB、TXNL2、PHF10、MPS-1、PTP1B在胃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侵袭等有关;胃癌细胞中AE1高表达可以将p16扣押在胞质,阻止其入核而起到原癌基因的作用;IRX1和miR-126在胃癌组织中均呈低表达,在胃癌中的作用类似抑癌基因。该研究为筛选胃癌候选标志物、开发诊断、分子靶点和预后判断等临床转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分子标志物 诊断 治疗 预后 转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6PD缺陷症基因型分析:一种新的错义突变 被引量:9
2
作者 王也飞 夏文权 +2 位作者 倪培华 胡翊群 姜叙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8-702,共5页
目的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患者进行G6PD基因型分析,分析基因突变类型。方法选取经G6PD活性测定确诊为G6PD缺陷症的49例患者和100名G6PD活性正常的体检者的全血标本,PCR和DNA测序法对G6PD基因外显子2~13进行序列分析。结... 目的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患者进行G6PD基因型分析,分析基因突变类型。方法选取经G6PD活性测定确诊为G6PD缺陷症的49例患者和100名G6PD活性正常的体检者的全血标本,PCR和DNA测序法对G6PD基因外显子2~13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49例G6PD缺陷症患者中,共发现12种错义突变,其中常见的三种为G6PD G1388A(26.5%)、G1376T(28.6%)和A95G(14.3%),此三类基因型患者G6PD活性仅为正常人群的5%~18%。临床主要表现为新生儿黄疸、进食蚕豆后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等。其余突变类型包括C1024T(4.1%)、C1225T(2.0%)、C1159T(2.0%)、G487A(4.1%)、G392T(4.1%)、G1160A(6.1%)、G871A/C1311T(4.1%)和C406T/C1311T(2.0%);在外显子7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错义突变即G691C,该突变造成G6PD第231位丙氨酸(A la)被脯氨酸(Pro)替代。正常对照标本未发现相同的基因改变。结论 G6PD基因G1388A、G1376T和A95G是G6PD缺陷症患者最常见的三种突变类型。新发现的G691C突变导致A la231Pro,是引起红细胞G6PD活性降低,患者临床出现溶血症状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错义突变 G691C Ala231Pr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兆亮 朱建善 +1 位作者 陈以明 王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2-725,共4页
目的探讨一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中的表达及其对于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13例肾脏EAML中标志物vimentin、HMB45、Melan-A、AE1/AE3、EMA、SMA、ER、PR... 目的探讨一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中的表达及其对于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13例肾脏EAML中标志物vimentin、HMB45、Melan-A、AE1/AE3、EMA、SMA、ER、PR、CD68、CD10、CD34、CD117、S-100蛋白、P53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13例肿瘤细胞vimentin、SMA、HMB45、Melan-A、CD68均阳性;AE1/AE3、EMA、CD10、CD34、CD117、ER和PR均阴性;Ki-67和P53各有3例阳性;S-100蛋白有2例阳性。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SMA、HMB45、Melan-A、AE1/AE3、EMA可作为EAML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首选抗体,Ki-67和P53对于患者的预后可能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肿瘤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对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赵雷 王莉 +4 位作者 姜叙诚 郑林 张帆 赵涵芳 许伟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探讨含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hVEGF)重组质粒的成纤维细胞种植的基因工程生物膜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在SD大鼠背部皮肤制作深达皮肤全层的正方形创面,实验组大鼠创面上覆含hVEGF重组质粒的成纤维细胞种植的基... 目的探讨含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hVEGF)重组质粒的成纤维细胞种植的基因工程生物膜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在SD大鼠背部皮肤制作深达皮肤全层的正方形创面,实验组大鼠创面上覆含hVEGF重组质粒的成纤维细胞种植的基因工程生物膜;对照组分别在大鼠创面上覆整合空质粒的成纤维细胞的生物膜、空白生物膜和仅覆切口膜。采用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术后3、7、14、29 d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在各时相实验组中新生的毛细血管数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VEGF表达与新生毛细血管数正相关。结论将含hVEGF重组质粒的成纤维细胞种植的基因工程生物膜覆盖于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能使创面成纤维细胞持续、有效地表达VEGF,强有力地促进肉芽组织增生,有利于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工程生物膜 肉芽组织 创伤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组织中TGFβ_1及其Ⅱ型受体和Smad4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5
5
作者 郑林 许伟青 +2 位作者 姜叙诚 于颖彦 唐剑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中TGF-β1及其Ⅱ型受体(TβRⅡ)和Sm ad4的关系,及其在结肠癌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EnV 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石蜡包埋人结肠癌标本中TGF-β1、TβRⅡ和Sm ad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阳...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中TGF-β1及其Ⅱ型受体(TβRⅡ)和Sm ad4的关系,及其在结肠癌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EnV 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石蜡包埋人结肠癌标本中TGF-β1、TβRⅡ和Sm ad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阳性率为52.6%(20/38),65.8%的TβRⅡ和63.2%的Sm ad4表达下降。Sm ad4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相关(P<0.05)。TGF-β1与TβRⅡ之间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TGF-β1与TβRⅡ对结肠癌的发生可能有协同作用。Sm ad4是TGF-β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但Sm ad4上游可能还存在其他信号通路,调控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转化生长因子-Β1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 SMAD4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隐球菌病合并肺出血尸检一例报道 被引量:5
6
作者 颜召文 吴平平 +1 位作者 蔡军 姚季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39-1040,共2页
关键词 肺隐球菌病 肺出血 尸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K4和cyclin D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娟 吴平平 +2 位作者 姜叙诚 颜召文 唐剑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1-404,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DK4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胃癌石蜡标本40例,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K4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40例胃癌标本中CDK4和cyclin D1蛋白表...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DK4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胃癌石蜡标本40例,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K4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40例胃癌标本中CDK4和cyclin D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5%和55%。CDK4与cyclin D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CDK4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病理类型、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DK4和cyclin D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阳性率,两者具有协同作用,提示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 周期蛋白D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豚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钩端螺旋体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娄晓丽 张彦 +3 位作者 何平 邓聪 姜叙诚 郭晓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43-1147,共5页
目的研究豚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钩端螺旋体毒力株的机制,探讨天然免疫在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提取豚鼠腹腔巨噬细胞,感染1 h前分别加入细胞微丝阻断剂cytochalasin D、微管阻断剂colchicine和PI3K信号通路阻断剂LY294002,... 目的研究豚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钩端螺旋体毒力株的机制,探讨天然免疫在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提取豚鼠腹腔巨噬细胞,感染1 h前分别加入细胞微丝阻断剂cytochalasin D、微管阻断剂colchicine和PI3K信号通路阻断剂LY294002,同时设立不含阻断剂的对照组,1 h后检测细胞活性。与致病性问号钩体赖型Lai株共同孵育3 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吞噬钩体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吞噬率。结果对照组巨噬细胞对钩体的吞噬率为(38.98±0.91)%;cytochalasin D组、colchicine组和LY294002组的吞噬率分别为(23.99±1.40)%、(40.81±0.91)%和(39.64±3.56)%;cytochalasin D组吞噬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olchicine组和LY29400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微丝参与了豚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毒力钩体的过程,微管在吞噬过程中不起关键作用,微丝的变化不依赖PI3K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 微丝 PI3K 腹腔巨噬细胞 钩端螺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窥镜术后普米克令舒鼻雾化吸入对ENaC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江一鸣 姜叙诚 +2 位作者 李吉平 张淳 王家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术(ESS)后普米克令舒鼻雾化吸入对鼻腔黏膜上皮钠离子通道(ENa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4例行ESS的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普米克令舒治疗组(n=21)和雷诺考特对照组(n=23),治疗组术后予以普米克令舒鼻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术...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术(ESS)后普米克令舒鼻雾化吸入对鼻腔黏膜上皮钠离子通道(ENa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4例行ESS的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普米克令舒治疗组(n=21)和雷诺考特对照组(n=23),治疗组术后予以普米克令舒鼻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雷诺考特喷鼻治疗,连续10 d。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4天鼻内窥镜下行术侧中鼻甲残端黏膜活检,术中及术后标本均于显微镜下行嗜酸性粒细胞(Eos)和中性粒细胞(Neu)计数,免疫荧光检测ENaC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后,两组Eos和Neu计数均下降,但普米克令舒治疗组Neu低于雷诺考特对照组(P<0.05);普米克令舒治疗组上皮细胞ENaC蛋白的表达也低于雷诺考特对照组(P<0.01)。结论ESS术后应用普米克令舒治疗可减少Neu的浸润,抑制ENaC蛋白的表达,有利于减轻鼻黏膜急性炎症和水肿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息肉 中鼻甲残端黏膜 上皮钠离子通道 普米克令舒 鼻雾化吸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对豚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彦 娄晓丽 +5 位作者 张岚 朱平 胡宝瑜 赵聪聪 郭晓奎 姜叙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1-395,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毒力钩端螺旋体对豚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探讨固有免疫在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三种不同毒力的钩体(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赖型有毒株Lai株、赖型无毒株IPAV株以及非致病性双曲钩端螺旋体Patoc...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毒力钩端螺旋体对豚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探讨固有免疫在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三种不同毒力的钩体(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赖型有毒株Lai株、赖型无毒株IPAV株以及非致病性双曲钩端螺旋体Patoc型PatocⅠ株)分别感染体外培养的豚鼠腹腔巨噬细胞,并分别于感染后0.5、1.5、3和6 h加入热灭活表皮葡萄球菌孵育30 min,通过计算巨噬细胞对灭活表皮葡萄球菌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检测钩体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感染后3 h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对钩体的吞噬、降解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对钩体的吞噬和巨噬细胞细胞骨架的变化。结果3 h和6 h Lai株、IPAV株及PatocⅠ株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巨噬细胞对三种不同毒力的钩体均有吞噬作用,但有毒株Lai株可以抵抗巨噬细胞的杀伤和降解,而无毒株IPAV和非致病株PatocⅠ株则无此功能。结论致病性钩体可以抵抗巨噬细胞的杀伤和降解,逃避固有免疫反应的清除作用,有利其在机体内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腹腔巨噬细胞 吞噬 杀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异型盒基因MSX-2在SD大鼠颅缝闭合过程中的表达
11
作者 杨娴娴 颜召文 +2 位作者 张梅 张如鸿 穆雄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3-697,共5页
目的研究同源异型盒基因Msx-2在SD大鼠颅缝闭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出生后1、2、5、8、12、15、18、22、30和45 d的SD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和Real-timePCR法分别检测颅缝不同位点的MSX-2表达。结果MSX-2表达于SD大鼠发育的颅... 目的研究同源异型盒基因Msx-2在SD大鼠颅缝闭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出生后1、2、5、8、12、15、18、22、30和45 d的SD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和Real-timePCR法分别检测颅缝不同位点的MSX-2表达。结果MSX-2表达于SD大鼠发育的颅骨成骨缘、颅缝间质及其下的硬脑膜组织。在后额缝和矢状缝均未闭合期(出生后1~8 d),后额缝和矢状缝复合组织中均出现MSX-2少量表达;在活跃的后额缝闭合期(出生后12~22 d),后额缝复合组织出现较多MSX-2表达,而矢状缝复合组织无明显的表达增加;在后额缝完全闭合期(出生后30~45 d),MSX-2表达在后额缝减弱明显,并持续较低水平,此时矢状缝的表达略高于后额缝。结论同源异型盒基因MSX-2转录主要发生于颅缝闭合活跃阶段,在后额缝和矢状缝复合组织的表达有不同的时间趋势,提示可能参与颅骨发育和颅缝闭合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异型盒基因 Msx-2 颅缝闭合 Real—time PCR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丙酸诺龙对安静及运动大鼠主动脉超微结构的影响
12
作者 吴平平 杨文君 +4 位作者 朱平 孙孟炜 钱风雷 陆爱云 陈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19-821,826,共4页
目的观察苯丙酸诺龙(NP)对安静和运动状态大鼠主动脉超微结构的影响,探索该药心血管副作用的可能影响环节。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安静用药组、运动对照组和运动用药组。用药组大鼠每3天臀大肌注射NP 10mg/kg,给药(实... 目的观察苯丙酸诺龙(NP)对安静和运动状态大鼠主动脉超微结构的影响,探索该药心血管副作用的可能影响环节。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安静用药组、运动对照组和运动用药组。用药组大鼠每3天臀大肌注射NP 10mg/kg,给药(实验)时间共8周。实验期间运动组进行平板运动,每周运动训练5 d。实验结束时麻醉鼠取主动脉,2%戊二醛固定、树脂包埋和制作超薄切片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安静对照组主动脉超微结构正常;安静用药组主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变甚至溶解,内皮连接断裂,内皮下间隙增大,内弹力膜分叉断裂,出现合成型平滑肌细胞;运动对照组内皮细胞形态基本完整,部分内弹力膜断裂;运动用药组内皮细胞破裂、溶解,内皮下间隙明显增宽,内弹力膜溶解,平滑肌细胞内出现自噬体和髓鞘样小体。结论NP可引起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以及平滑肌细胞向合成型转化,NP给药同时进行运动可加重血管壁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酸诺龙 运动 主动脉 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对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flt-1和TSP-1表达的影响
13
作者 赵雷 王莉 +4 位作者 姜叙诚 郑林 张帆 赵涵芳 许伟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对创面组织fms样酪氨酸酶(flt-1)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覆盖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动物模型,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 目的探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对创面组织fms样酪氨酸酶(flt-1)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覆盖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动物模型,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20只,所有动物于背部制备皮肤全层缺损创面。A组:创面覆盖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和Tegaderm切口膜;B组:创面覆盖空白生物膜和Tegaderm切口膜,C组:创面覆盖含空质粒的成纤维细胞种植的生物膜和Tegaderm切口膜;D组:创面覆盖Tegaderm切口膜。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各组在术后3、7、14、29d时创面中flt-1和TSP-1表达的情况。结果术后3、7、14d时,A组flt-1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B、C、D组(P<0.05或P<0.01);术后7、14、29d时A组创面中TSP-1表达显著低于B、C、D组(P<0.01)。结论将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覆盖于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能使创面持续表达flt-1并抑制TSP-1表达,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有利于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FLT-1 血小板反应蛋白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交换蛋白2功能异常对结肠分泌及蠕动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张翠 王博 +4 位作者 蔡璇 杨希 赵欧 龙喜带 傅国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8-792,共5页
目的探讨阴离子交换蛋白2(AE2)功能异常对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及肠管蠕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复方地芬诺酯灌胃建立SD大鼠便秘模型(模型组,n=17),以未建模SD大鼠作为对照(对照组,n=28)。体外分离培养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单细胞... 目的探讨阴离子交换蛋白2(AE2)功能异常对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及肠管蠕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复方地芬诺酯灌胃建立SD大鼠便秘模型(模型组,n=17),以未建模SD大鼠作为对照(对照组,n=28)。体外分离培养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单细胞离子成像技术比较两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AE2抑制剂DIDS前后pH变化值。利用Powerlab系统及Chart5软件绘制离体肠管蠕动曲线,比较两组大鼠离体肠管的蠕动幅度和频率,评价肠管蠕动功能。通过急性滴加试验观察和比较在对照组离体肠管培养液中滴加AE2抑制剂DIDS前后肠管蠕动功能的变化。结果单细胞离子成像技术检测显示,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DIDS后,模型组细胞内pH值继续升高,与加入DIDS后对照组细胞内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管蠕动曲线观测显示,模型组大鼠离体结肠平滑肌蠕动幅度和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急性滴加试验表明,培养液中滴加DIDS后,对照组离体结肠平滑肌蠕动幅度和频率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AE2离子转运活性下降可导致结肠分泌功能紊乱及蠕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交换蛋白2 结肠 蠕动 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X-EEN融合基因转基因小鼠行为能力的异常
15
作者 蔡军 傅爱芬 +1 位作者 郑林 傅国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HRX-EEN融合基因转基因小鼠行为能力的异常。方法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并比较HRX-EEN融合基因转基因小鼠(转基因组,n=12)和C57/BL小鼠(对照组,n=12)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包括前4天的隐蔽平台实验和第5天的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目的观察HRX-EEN融合基因转基因小鼠行为能力的异常。方法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并比较HRX-EEN融合基因转基因小鼠(转基因组,n=12)和C57/BL小鼠(对照组,n=12)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包括前4天的隐蔽平台实验和第5天的空间探索实验。结果隐蔽平台实验中,转基因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长于对照组,除第1天外,其余各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转基因组小鼠目标象限内搜索时间、经过目标平台位置次数和在中心区域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HRX-EEN融合基因转基因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X-EEN融合基因 转基因小鼠 MORRIS水迷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增生性疾病中p16^(INK4a)基因甲基化及其表达
16
作者 李晓芳 张帆 +1 位作者 吴平平 姜叙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4-407,共4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增生性疾病中p16^(INK4a)基因的甲基化状况及其与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甲状腺增生性疾病(1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7例甲状腺腺瘤,1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样本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采用甲基化... 目的研究甲状腺增生性疾病中p16^(INK4a)基因的甲基化状况及其与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甲状腺增生性疾病(1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7例甲状腺腺瘤,1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样本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p16^(INK4a)基因的甲基化状况。采用RT-PCR检测其中10例甲状腺增生性疾病(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5例甲状腺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p16^(INK4a)mRNA的表达。结果 45例甲状腺增生性疾病样本中,8例检测到p16^(INK4a)基因异常甲基化,19例p16^(INK4a)蛋白表达阳性;p16^(INK4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之间呈负相关(r=-0.293 4,P=0.038 7)。10例甲状腺增生性疾病样本中,5例检测到转录产物;p16^(INK4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其转录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654 7,P=0.04)。结论 p16^(INK4a)基因甲基化与p16^(INK4a)基因失活有关,但并不与失活完全一致;p16^(INK4a)基因甲基化可能在甲状腺增生性疾病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增生性疾病 p16~INK4a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XRCC1 codon 399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17
作者 陈秉朴 龙喜带 傅国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88-1591,1602,共5页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XRCC1)codon 399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检索文献并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纳入以XRCC1 codon 399多态性与HCC易感性为内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通过异质...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XRCC1)codon 399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检索文献并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纳入以XRCC1 codon 399多态性与HCC易感性为内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通过异质性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的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国内外合格文献7篇(HCC患者1 342例,对照2 207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XRCC1 codon 399 Gln/Gln基因型可使HCC的发病风险增加(OR=1.41,95%CI 1.07~1.84),而Lys/Gln基因型与HCC的发病风险无明显关联。进一步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HCC高发区人群中,Lys/Gln和Gln/Gln基因型均与HCC发病存在关联性(OR=1.46,95%CI 1.07~2.00;OR=1.45,95%CI 1.09~1.93)。结论 XRCC1基因codon 399多态性与HCC的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X线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 META分析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活检评分体系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
18
作者 张梅 杜心垿 姜叙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41-1145,共5页
目的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组织学评分体系,为临床的诊断和动态监测疾病的变化与预后的判断提供参考指标。方法运用HE染色和Gomori网状纤维染色观察149例骨髓组织学改变;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标记MPO、CD235、F8、CD42b、CD61和C... 目的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组织学评分体系,为临床的诊断和动态监测疾病的变化与预后的判断提供参考指标。方法运用HE染色和Gomori网状纤维染色观察149例骨髓组织学改变;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标记MPO、CD235、F8、CD42b、CD61和CD34。通过评分方法将MDS骨髓活检多种病变特点数字化,每1例MDS骨髓活检均可得到一个综合性的数字。结果建立了MDS骨髓活检评分体系,该评分体系涵盖了MDS骨髓活检8个方面形态学变化。MDS骨髓活检评分与正常骨髓活检评分比较,当评分≥5时,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MDS骨髓活检评分与MDS发展来的白血病的骨髓活检评分比较,当评分≥9时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运用数字评分方法设计了半定量MDS骨髓活检评分体系,适用于常规骨髓病理检查。该体系运用于MDS的骨髓活检诊断,当评分≥5时,结合骨髓涂片及抗原异常表达可作出MDS的诊断;评分增高,提示MDS向白血病发展的危险性增高。当评分≥9时,提示已进入早期白血病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活检 评分体系 早期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胶原酶体内和体外的活性研究
19
作者 徐静 陈晓莹 +1 位作者 郭晓奎 姜叙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90-1094,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胶原酶在体内、外的活性,探讨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赖株)假定的胶原酶(LA0872)在钩体病出血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重组赖株la0872,并行相关鉴定及蛋白酶学活性检测。比较... 目的通过检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胶原酶在体内、外的活性,探讨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赖株)假定的胶原酶(LA0872)在钩体病出血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重组赖株la0872,并行相关鉴定及蛋白酶学活性检测。比较不同毒力菌株赖株、赖株减毒株和双曲钩体三宝垄群montevalerio型Monte Valerio株钩体胶原酶的基因序列特异性及转录和酶活水平的差异。测定豚鼠和沙鼠赖株感染模型的血清胶原酶活性水平变化。结果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显示位点连接正确,插入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la0872序列完全一致,并证实其具有胶原酶活性;不同毒力菌株中的钩体胶原酶基因序列一致,转录和酶活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豚鼠和沙鼠感染赖株后,宿主体内血清胶原酶活性水平与未感染赖株动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表达和鉴定了有活性的钩体胶原酶,但其在钩体病出血中的作用尚待证实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胶原酶 酶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成像在兔缺血性心脏病模型中的应用
20
作者 庞丽芳 张欢 +8 位作者 杨文洁 陆伟 肖华 卜玉莲 陈颖 许伟青 潘自来 陈克敏 严福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评价CT心肌能谱成像在兔缺血性心脏病模型中的价值。方法:建立40只新西兰大白兔缺血性心脏病模型,均分为4组,分别在建模后6h、3d、7d、14d于对比剂注入后10s、1min、3min进行CT心肌能谱扫描。扫描结束后行HE及CD31检查。将不同缺... 目的:评价CT心肌能谱成像在兔缺血性心脏病模型中的价值。方法:建立40只新西兰大白兔缺血性心脏病模型,均分为4组,分别在建模后6h、3d、7d、14d于对比剂注入后10s、1min、3min进行CT心肌能谱扫描。扫描结束后行HE及CD31检查。将不同缺血时间缺血心肌碘基值除以同层面主动脉的碘基值标化后(nICIM)进行统计分析,分析nICIM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结果:延迟10s扫描,nICIM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延迟1min及3min扫描,其值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缺血6h组与其他各组nI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6h-3d=0.01,P6h-7d=0.01,P6h-14d=0.00。延迟10s扫描,nICIM与MVD存在负相关(r=-0.54,P=0.00),延迟1min及3min扫描,nICIM与MVD存在正相关(延迟1min r=0.57,P=0.00,延迟3min r=0.48,P=0.00)。结论:CT心肌能谱成像可有效评价缺血性心脏病的不同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动物实验 CT能谱成像 宝石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