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失神癫痫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飒 顾鸣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1-226,共6页
儿童失神癫痫(childhood absence epilepsy,CAE)是遗传性全身性癫痫的一种重要的癫痫综合征类型,发病率为5.8/100 000~7.1/100 000。CAE的遗传学发生机制一直是学界探究的热点,已发现的机制调节因素包括钙离子通道、γ-氨基丁酸受体相... 儿童失神癫痫(childhood absence epilepsy,CAE)是遗传性全身性癫痫的一种重要的癫痫综合征类型,发病率为5.8/100 000~7.1/100 000。CAE的遗传学发生机制一直是学界探究的热点,已发现的机制调节因素包括钙离子通道、γ-氨基丁酸受体相关基因在内的易感基因以及基因组片段拷贝数变异。但CAE的遗传机制复杂,现已发现的机制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发病情况。新的易感基因和遗传机制的不断发现,也促使研究者从相关癫痫综合征的角度来系统地研究这个问题。该文综述了CAE的遗传学特点、可能的遗传学机制及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失神癫痫 遗传性全身性癫痫 遗传学 易感基因 基因组片段拷贝数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遗传病致病基因克隆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铸钢 顾鸣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71-1174,共4页
近20年来,遗传病致病基因克隆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仍有许多突变基因的致病机制仍未明确。该文简要介绍了遗传病的基本特征,综述了遗传病致病基因克隆和机制研究的进展,并介绍了遗传病基因功能研究的2项进展,其中之... 近20年来,遗传病致病基因克隆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仍有许多突变基因的致病机制仍未明确。该文简要介绍了遗传病的基本特征,综述了遗传病致病基因克隆和机制研究的进展,并介绍了遗传病基因功能研究的2项进展,其中之一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GF9)的错义突变(S99N)导致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另一个例子是Palladin敲除小鼠出现神经管闭合不全,伴有内脏外露、胎肝萎缩及胚胎造血功能障碍,最后导致胚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病 致病基因 发病机制 FGF9基因 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 Palladin基因 神经管闭合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代培养角膜细胞的染色体遗传变异率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志敏 金月娥 +2 位作者 任志华 卢珞 陆振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77,共2页
目的 分析传代培养角膜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率。方法 选择人角膜上皮细胞(HCE)、牛角膜内皮细胞(BCE)和兔角膜上皮细胞(RCE)细胞,采用直接法制备传代细胞染色体标本,常规Giemsa染色,1000倍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分裂相染色体数目... 目的 分析传代培养角膜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率。方法 选择人角膜上皮细胞(HCE)、牛角膜内皮细胞(BCE)和兔角膜上皮细胞(RCE)细胞,采用直接法制备传代细胞染色体标本,常规Giemsa染色,1000倍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分裂相染色体数目,进行核型分析,统计染色体数目变异情况。结果 HCE染色体众数为56—65,为超二倍体;BCE染色体众数为27~34,为亚二倍体;RCE染色体众数为74~88,为超二倍体。与起源细胞相比,以上3种传代细胞染色体数目均发生了改变。结论 该项核型分析为HCE、BCE和RCE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代培养细胞 染色体变异 角膜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多巴胺D1和D3受体在运动调控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陈燕 任志华 +2 位作者 刘 徐明 陆振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33-1035,共3页
目的研究多巴胺D1和D3受体在运动调控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多巴胺D3受体基因敲除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敲除组和野生型对照组,每组各20只;通过旷场实验和转棒实验,观察多巴胺D1和D3受体基因敲除小鼠运动能力的改变。... 目的研究多巴胺D1和D3受体在运动调控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多巴胺D3受体基因敲除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敲除组和野生型对照组,每组各20只;通过旷场实验和转棒实验,观察多巴胺D1和D3受体基因敲除小鼠运动能力的改变。结果在旷场实验和转棒实验中,多巴胺D1受体基因敲除组小鼠与野生型对照组比较,运动协调能力显著减弱(P<0.01);多巴胺D3受体基因敲除组小鼠与野生型对照组比较,运动行为能力改变不明显。结论多巴胺D1受体在运动调控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D3受体在运动调控中的作用不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多巴胺受体 运动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G-Ⅰ与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岳平 肖家祁 +1 位作者 邹嫣琼 王铸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10-1214,共5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IFNs)对维甲酸诱导Ⅰ型基因(RIG-Ⅰ)的调控作用,同时探讨RIG-Ⅰ对IFNs生物学效应的介导作用。方法Northern杂交和半定量RT-PCR检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在IFNs作用前后RIG-Ⅰ基因的表达。MTT比色法和细胞病变抑制... 目的研究干扰素(IFNs)对维甲酸诱导Ⅰ型基因(RIG-Ⅰ)的调控作用,同时探讨RIG-Ⅰ对IFNs生物学效应的介导作用。方法Northern杂交和半定量RT-PCR检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在IFNs作用前后RIG-Ⅰ基因的表达。MTT比色法和细胞病变抑制法比较野生型和RIG-基因剔除(RIG-Ⅰ-/-)小鼠的MEFs在IFNs作用前后的生长情况和抗病毒活性。结果IFN-γ、IFN-β均能上调小鼠MEFs中RIG-Ⅰ的表达;100 U/mL IFN-γ处理后,野生型小鼠MEFs的生长抑制较RIG-Ⅰ-/-小鼠的MEFs明显;RIG-Ⅰ缺失后,IFN-β对细胞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较野生型明显减弱。结论RIG-Ⅰ是一新发现的介导干扰素细胞效应的基因,它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参与干扰素介导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诱导Ⅰ型基因 干扰素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保护素基因敲除对小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李西华 颜美珠 +2 位作者 许勇 庞晓芬 王铸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左心室收缩功能与骨保护素配体(RANKL)和雌激素在骨保护素(OPG)基因敲除小鼠引起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OPG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设对照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OPG和RANKL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雌激素水平;利用心脏超声... 目的探讨左心室收缩功能与骨保护素配体(RANKL)和雌激素在骨保护素(OPG)基因敲除小鼠引起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OPG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设对照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OPG和RANKL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雌激素水平;利用心脏超声对心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PG基因敲除组小鼠的心脏质量、心脏质量与体质量的比值、左室心肌细胞的横切面积均明显增大(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也明显增大(P<0.05)。OPG基因敲除组小鼠血清RANKL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血清雌激素水平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OPG缺乏导致血清RANKL水平升高,左心室心肌细胞肥大,但不影响血清雌激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保护素 骨保护素配体 左心室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制剂毛萼乙素对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任建婷 张洪信 +2 位作者 陆顺元 顾鸣敏 王铸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49-954,共6页
目的研究中药制剂毛萼乙素(EriB)对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CSR)的作用。方法以不同剂量的EriB(0、0.75、1.5和2.0μmol/L)处理脂多糖(LPS)刺激下的B淋巴细胞系1B4.B6细胞,采用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生长状态,并分别采用ELISA、RT-PCR和... 目的研究中药制剂毛萼乙素(EriB)对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CSR)的作用。方法以不同剂量的EriB(0、0.75、1.5和2.0μmol/L)处理脂多糖(LPS)刺激下的B淋巴细胞系1B4.B6细胞,采用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生长状态,并分别采用ELISA、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及其CSR的效率以及CSR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报告基因法检测EriB对NF-κB的转录调控作用。结果随着EriB浓度的升高,B细胞增殖及CSR均出现障碍。进一步实验证实EriB通过抑制IKKα的活性阻断IκB磷酸化,进而抑制NF-κB1活化入核;同时直接抑制NF-κB1的转录从而导致其表达水平降低。结论EriB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CS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萼乙素 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 NF-K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朱佳芳 顾鸣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BRMS1)能抑制肿瘤转移并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BRMS1的卷曲螺旋结构能与分选连接蛋白6(SNX6)富含AT的结构域一起形成六聚体,而核定位信号2(NLS2)帮助BRMS1发挥转移抑制作用。BRMS1作为mSin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BRMS1)能抑制肿瘤转移并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BRMS1的卷曲螺旋结构能与分选连接蛋白6(SNX6)富含AT的结构域一起形成六聚体,而核定位信号2(NLS2)帮助BRMS1发挥转移抑制作用。BRMS1作为mSin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mSin3:HDAC)中的一员,能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骨桥蛋白(OPN)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信号通路,恢复同型间细胞连接蛋白的表达,促进或抑制肿瘤转移相关的miRNA表达,从而对卵巢癌、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肿瘤的转移起到抑制作用。该文对有关BRMS1介导的抑制肿瘤转移及其主要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 mSin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 核转录因子-ΚB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骨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