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SH-Ab 15599的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学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季佳炜 王睿 +5 位作者 罗婷婷 徐梦莎 郭晓奎 胡付品 李敏 何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83-1288,共6页
目的·寻找具有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潜力的烈性噬菌体,进行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学分析。方法·采集污水,富集分离纯化得到噬菌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形态,... 目的·寻找具有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潜力的烈性噬菌体,进行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学分析。方法·采集污水,富集分离纯化得到噬菌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形态,研究其理化特征。抽取噬菌体DNA,进行测序和基因分析。结果·分离得到l株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命名为SH-Ab 15599。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该噬菌体为肌尾噬菌体。SH-Ab 15599能够裂解51株CRAB临床分离株中的15株(29.4%);在4~50℃和pH值6~9的环境下,1 h内能保持活性;与宿主菌共培养5 min后,吸附率约为90%;其潜伏期约10 min,裂解期约20 min,每个细胞裂解量约43 pfu。在体外实验中,宿主菌的生长受到抑制。SH-Ab 15599的基因组为双链线状DNA,含143 204 bp,GC含量为38.45%。结论·SH-Ab15599是一株全新的噬菌体,具有治疗CRAB感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SH-Kp152234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支烨 罗婷婷 +6 位作者 王睿 冯希佳 刘珂 石臣坤 王璐璐 胡付品 何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3-277,共5页
目的·针对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寻找宽宿主谱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基因组成进行分析。方法·以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为宿主菌,从医院污水中分离纯化得到针对宿主菌的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的大小和... 目的·针对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寻找宽宿主谱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基因组成进行分析。方法·以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为宿主菌,从医院污水中分离纯化得到针对宿主菌的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的大小和形态,分析其效价、宿主谱、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抽取噬菌体DNA进行测序及分析。结果·分离到l株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命名为SH-Kp152234。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其属短尾噬菌体,基因组为线状双链DNA,全长为40 578 bp,GC含量为52.85%。预测共有49个开放阅读框,保守序列具有已知的相关功能。结论·筛选得到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SH-Kp152234的宿主谱较宽,潜伏期较短,可适应不同的温度和p H值,为治疗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潜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JD902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吕霖 石鑫 +1 位作者 郭晓奎 秦金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89-1393,共5页
目的·筛选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噬菌体,并检验其是否符合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库的入库要求。方法·将分离自1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1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作为宿主菌,从环境污水中进行噬菌体筛选,分离、纯化噬菌体并进行生物学... 目的·筛选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噬菌体,并检验其是否符合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库的入库要求。方法·将分离自1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1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作为宿主菌,从环境污水中进行噬菌体筛选,分离、纯化噬菌体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噬菌体基因组测序,并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分析其使用安全性。结果·分离到1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将其命名为JD902,属有尾目,裂解量为88 pfu/cell,在pH值4.0~11.0范围内都能保持较好的活性。基因组分析表明,其不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毒力因子基因。结论·JD902为1株烈性噬菌体,体外稳定性及安全性均较高,可以纳入临床治疗使用噬菌体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噬菌体 抗生素耐药性 生物学特性 安全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叶酸循环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研究
4
作者 何蕊 颜克鹏 王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1-1022,共12页
目的·探究叶酸循环代谢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免疫抑制作用的调控机制。方法·在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加入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目的·探究叶酸循环代谢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免疫抑制作用的调控机制。方法·在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加入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体外诱导MDSCs。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MDSCs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水平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水平。采用磁珠分选出小鼠脾脏CD8^(+)T细胞并用Celltrace violet或CFSE标记,再与MDSCs共培养,72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增殖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MDSCs中叶酸循环相关代谢酶的表达水平。采用叶酸循环代谢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2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dehydrogenase 2,MTHFD2)抑制剂DS18561882(DS18)和叶酸拮抗剂培美曲塞(Pemetrexed)处理MDSCs,并用流式分析检测MDSCs产生ROS和线粒体ROS的水平。将DS18或培美曲塞处理后的MDSCs与磁珠分选出来并用Celltrace violet或CFSE标记的CD8^(+)T细胞共培养,72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增殖情况。利用RNA测序(RNA-seq)检测DS18和培美曲塞处理后MDSCs在转录组水平的变化。建立小鼠结肠癌(mouse colon cancer cells,MC38)和Lewis肺癌(Lewis lung carcinoma,LLC)皮下瘤模型。造模后第10天开始,采用Isotype抗体、抗CD8单抗(1 mg/kg,清除CD8^(+)T细胞)、培美曲塞以及抗CD8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处理MC38荷瘤小鼠;利用Isotype抗体、抗Gr1单抗(1.25 mg/kg,清除MDSCs)、培美曲塞以及抗Gr1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处理MC38荷瘤小鼠;分别给予MC38和LLC荷瘤小鼠培美曲塞(50 mg/kg)、抗PD-1单克隆抗体(250μg/kg)以及培美曲塞联用抗PD-1单克隆抗体治疗;第14天收集小鼠肿瘤组织,记录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流式结果显示诱导后的骨髓细胞PD-L1的表达升高,ROS的产生也增加,且明显抑制CD8^(+)T细胞的增殖。qPCR结果显示MDSCs中叶酸循环相关代谢酶MTHFD2等表达升高。给予DS18和培美曲塞处理MDSCs会影响MDSCs的累积,抑制MDSCs的ROS产生,并解除对CD8 T细胞的免疫抑制。RNA-seq结果表明2种叶酸循环抑制剂处理后,与MDSCs分化相关基因S100钙结合蛋白a8 (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8,S100a8)等下调,与MDSCs抑制功能相关基因如与ROS产生有关的基因细胞色素b-245β链(cytochrome b-245beta chain,Cybb)等也有所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培美曲塞处理组的小鼠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与培美曲塞处理组相比,抗CD8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处理组肿瘤进展加剧;与抗CD8单抗处理组相比,抗CD8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处理组肿瘤进展受到限制。清除MDSCs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然而在清除MDSCs的荷瘤小鼠中,培美曲塞的抗肿瘤作用显著低于培美曲塞单独处理的小鼠。与抗PD-1抗体单独治疗相比,培美曲塞联用抗PD-1抗体治疗组的肿瘤生长限制更为显著。结论·培美曲塞依赖CD8^(+)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并通过重编程MDSCs为抗肿瘤表型,进一步阻碍肿瘤生长。通过调控MDSCs叶酸循环阻断其免疫抑制能力,可增强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治疗肿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 叶酸循环 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2 培美曲塞 肿瘤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肾损伤中的作用
5
作者 PANDIT Roshan 卢君瑶 +5 位作者 何立珩 包玉洁 季萍 陈颖盈 许洁 王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筛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患者合并肾损伤(kidney injury,KI)的相关标志物,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蛋白通过影响肾脏细胞与巨噬细胞间相互作用参与肾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 目的:筛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患者合并肾损伤(kidney injury,KI)的相关标志物,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蛋白通过影响肾脏细胞与巨噬细胞间相互作用参与肾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合并KI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的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体外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重组刺突蛋白S1亚基刺激人巨噬细胞系THP-1后,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ELISA检测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水平。利用S1蛋白刺激THP-1的细胞培养上清制备条件培养基,体外刺激人肾上皮细胞系HK-2,并检测HK-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采用抗体阻断实验分析条件培养基对HK-2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在39例COVID-19患者中,有8例(20.50%)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提示这些患者可能合并KI。ELISA结果显示COVID-19合并KI组患者外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18.33±8.20)pg/mL]显著高于未合并KI组[(11.88±6.50)pg/mL](P=0.01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S1蛋白可以刺激THP-1胞内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0(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0,CXCL10)基因转录水平上升,同时刺激THP-1高表达TNF-α、IL-1β和CXCL10(P<0.001)。进一步研究发现,利用S1蛋白刺激THP-1的细胞培养上清制备的条件培养基能促进HK-2细胞表达TNF-α(P=0.005)。而采用抗TNF-α抗体(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阻断条件培养基中的TNF-α后,HK-2细胞表达TNF-α的水平显著降低(P<0.001)。结论:TNF-α在COVID-19合并KI患者中明显增高,提示TNF-α是COVID-19合并KI的重要炎症因子。细胞学实验证实新冠病毒S1蛋白可以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进而促进肾脏细胞炎症水平的增加,可能是COVID-19合并KI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靶向TNF-α有望成为降低COVID-19合并KI发生率的潜在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肾损伤 炎症反应 干预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新型抗原Rv3117联合DDA/MPL佐剂作为亚单位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免疫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叶娟 高孟哲 +2 位作者 张舒林 陈力 孙战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用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特异性抗原Rv3117联合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单磷酰脂质体A(MPL)佐剂构建结核亚单位疫苗(Rv3117/DDA/MPL),并在C57BL/6小鼠体内评估其加强卡介苗(BCG)首次免疫后的免疫效应。方法采用分子克... 目的用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特异性抗原Rv3117联合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单磷酰脂质体A(MPL)佐剂构建结核亚单位疫苗(Rv3117/DDA/MPL),并在C57BL/6小鼠体内评估其加强卡介苗(BCG)首次免疫后的免疫效应。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 ET32a-Rv3117,转入感受态大肠埃希菌BL21(DE3)PLys S,诱导表达并纯化目的蛋白,用Triton X-114相分离法去除目的蛋白中的内毒素,然后与DDA/MPL佐剂充分乳化构建亚单位疫苗。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未予任何处理)、PBS组(免疫PBS)、BCG组(单纯首次免疫BCG)、BCG+DDA/MPL组(首次免疫BCG,2周后用佐剂DDA/MPL加强免疫2次)和BCG+Rv3117/DDA/MPL组(首次免疫BCG后用亚单位疫苗Rv3117加强免疫2次),每组5只。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LISPO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对免疫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进行评估。结果成功克隆表达并纯化结核特异性抗原Rv3117。ELISPOT和ELISA结果显示:受10.0μg/m L结核菌素纯化衍生蛋白(PPD)刺激后,与对照组、PBS组、BCG组和BCG+DDA/MPL组比较,BCG+Rv3117/DDA/MPL组小鼠T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BCG+DDA/MPL组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p70)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BS组(P<0.05),总抗体Ig G和Ig G1亚型水平亦较高;而BCG+Rv3117/DDA/MPL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BCG+DDA/MPL组(P<0.05)。结论亚单位疫苗Rv3117/DDA/MPL在C57BL/6小鼠体内可增强BCG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效应。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Rv3117有望成为新的结核疫苗设计及结核诊断的候选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Rv3117 亚单位疫苗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枝杆菌主要抗原成分对C57BL/6小鼠肝脏NKT细胞的免疫作用
7
作者 刘毅 王丹霓 +4 位作者 雷航 史会影 孙妍 孙战强 张舒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评价分枝杆菌主要抗原成分对C57BL/6小鼠肝脏NKT细胞的免疫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将牛分枝杆菌BCG活菌、全菌裂解物(WCL)、总脂抗原(TLIP)、培养滤液蛋白B(CFP-B)、脂聚糖(lipoglycan)分别免疫C57BL/6小鼠,免疫后... 目的·评价分枝杆菌主要抗原成分对C57BL/6小鼠肝脏NKT细胞的免疫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将牛分枝杆菌BCG活菌、全菌裂解物(WCL)、总脂抗原(TLIP)、培养滤液蛋白B(CFP-B)、脂聚糖(lipoglycan)分别免疫C57BL/6小鼠,免疫后第3、6、12日时分离小鼠肝脏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NKT细胞含量变化。以未经抗原免疫小鼠作为对照。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lipoglycan组、CFP-B组、TLIP组、WCL组和BCG组小鼠肝脏内NK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0.040 0±0.020 62)%、(0.027 8±0.039 93)%、(0.035 6±0.047 46)%、(0.411 1±0.245 38)%、(0.118 9±0.054 19)%、(0.078 9±0.045 95)%。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小鼠肝脏内NKT细胞百分比,TLIP组和WCL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TLIP组高于WCL组;其余抗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枝杆菌主要抗原成分中,TLIP可显著增加C57/BL6小鼠肝脏内NKT细胞数量。TLIP具有潜在的抗结核免疫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NKT细胞 脂抗原 脂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CD25^+CD45RA^-T细胞中转录因子Bach2的表达及其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陆一闻 郑英霞 +1 位作者 潘秀军 聂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9-373,共5页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CD4^+CD25^+CD45RA^-T细胞中转录因子BTB与CNC同源基因2(BTB and CNC homology 2,Bach2)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活动期SLE...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CD4^+CD25^+CD45RA^-T细胞中转录因子BTB与CNC同源基因2(BTB and CNC homology 2,Bach2)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活动期SLE患者(SLE组)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CD45RA^-T细胞,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该类细胞中Bach2的表达;分析SLE患者该类细胞中Bach2的平均荧光强度(medi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的相关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SLE患者IL-17+CD4^+CD25^+CD45RA^-T细胞和IL-17-CD4^+CD25^+CD45RA^-T细胞中Bach2的MFI。在Bach2过表达体系中,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CD45RA^-T细胞表达IL-17的细胞比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LE组CD4^+CD25^+CD45RA^-T细胞Bach2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SLE组Bach2的MFI与SLEDAI呈显著负相关(R2=0.433,P=0.001)。SLE患者IL-17+CD4^+CD25^+CD45RA^-T细胞Bach2的MFI显著低于IL-17-CD4^+CD25^+CD45RA^-T细胞(P=0.013)。当Bach2过表达时,SLE患者CD4^+CD25^+CD45RA^-T细胞表达炎症因子IL-17的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3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含量显著降低(P=0.008)。结论·SLE患者CD4^+CD25^+CD45RA^-T细胞Bach2表达下降,在该类细胞中过表达Bach2可使IL-17表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CD4+CD25+CD45RA-T细胞 BTB与CNC同源基因2 白细胞介素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22-5p靶向Akt3抑制Th17分化对干扰素β干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金书欣 吴婷 +3 位作者 蔡飞扬 雷蕴轩 席晔斌 陈广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34-842,共9页
目的·探讨miR-322-5p靶向Akt3抑制Th17分化对干扰素β(interferon-β,IFN-β)干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影响。方法·建立EAE小鼠模型,设IFN-β干预组和PBS对照组。流式... 目的·探讨miR-322-5p靶向Akt3抑制Th17分化对干扰素β(interferon-β,IFN-β)干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影响。方法·建立EAE小鼠模型,设IFN-β干预组和PBS对照组。流式染色比较2组Th17的比例变化;RNA芯片检测2组小鼠miRNA的差异表达,筛选出miR-322-5p做进一步研究;软件预测miR-322-5p的靶基因为Akt3;IFN-β干预后和过表达miR-322-5p后检测Akt3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322-5p和Akt3的直接靶向关系;体外实验观察Akt3对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IFN-β干预组的EAE小鼠Th17比例均显著降低,miR-322-5p的表达显著升高,而Akt3的表达明显降低;过表达miR-322-5p能显著抑制Akt3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Akt3是miR-322-5p的直接靶基因,且Akt3对Th17的体外分化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IFN-β可通过影响miR-322-5p靶向Akt3,进而抑制Th17分化来缓解EAE的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干扰素Β MIRNA Th17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外泌体来源的miRNA-323a-3p作为结核病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砺 李海波 +3 位作者 夏凡 周计雪 郭晓奎 张舒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1-179,共9页
目的·研究血浆外泌体来源的microRNA(miRNA),为结核病的诊断寻找潜在标志物。方法·采用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érin,BCG,即减毒牛分枝结核杆菌)感染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BCG组),设置未感染细... 目的·研究血浆外泌体来源的microRNA(miRNA),为结核病的诊断寻找潜在标志物。方法·采用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érin,BCG,即减毒牛分枝结核杆菌)感染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BCG组),设置未感染细胞为对照组。利用超速离心法获取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蛋白质印迹法进行形态学及蛋白标志物鉴定,并对外泌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选取测序结果中的3个差异表达miRNAs,就10例结核病患者(结核病组)和8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外泌体进行临床验证。通过TargetScan、miRDB和PicTar数据库对存在潜在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细胞培养上清液外泌体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RNA-323a-3p、miRNA-29a-3p和miRNA-29b-3p在BCG组的表达均有显著差异,而在临床验证中仅有miRNA-323a-3p在2组表达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且miRNA-323a-3p在结核患者血浆来源的外泌体中显著下调,与转录组结果一致。结论·血浆外泌体来源的miRNA-323a-3p在结核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下调,且其靶基因与自噬作用密切相关,有望为结核病的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微小RNA miRNA-323a-3p 结核 超速离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自然杀伤细胞表型及功能初探
11
作者 冯昫皎 刘健悦 +2 位作者 戚炀炀 孙晶 沈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3-722,共10页
目的·初步探究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肿瘤组织中免疫微环境的组成,分析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在CRC中的比例、表型及功能特征。方法·收集CRC患者肿瘤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和匹配的CRC患者... 目的·初步探究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肿瘤组织中免疫微环境的组成,分析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在CRC中的比例、表型及功能特征。方法·收集CRC患者肿瘤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和匹配的CRC患者外周血样本,消化组织制备成单细胞悬液,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类免疫细胞比例,通过t-SNE(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降维与统计学分析,描述CRC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特征。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K细胞表面活化分子的表达情况,包括CD16、CD27、CD69、晚期活化标志人类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HLA-DR)、细胞耗竭标志T细胞免疫球蛋白与黏蛋白结构域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3,TIM-3)。运用流式细胞术探究CD38分子在NK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描述CD38highNK细胞的表型特征。利用细胞刺激试剂盒激活NK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胞内染色检测NK细胞的功能,包括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的表达水平。结果·收集25例CRC患者肿瘤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和15例匹配的CRC患者外周血样本。CRC肿瘤组织中包含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及髓系细胞等免疫细胞。与癌旁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T淋巴细胞(P=0.000)和髓系细胞(P=0.026)的比例显著升高,NK细胞(P=0.007)的比例显著降低,B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癌旁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NK细胞表面CD27(P=0.000)、CD69(P=0.00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同时CD16(P=0.008)、HLA-DR(P=0.000)和TIM-3(P=0.024)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呈现晚期活化和耗竭表型。NK细胞按CD38的表达水平可分为CD38highNK和CD38lowNK 2个亚群。与癌旁组织相比,肿瘤组织CD38highNK(P=0.003)比例显著降低,CD38lowNK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CD38lowNK,CD38highNK的CD27高表达,CD16、NKp46、CD57、CD94、HLA-DR和CD158a低表达(均P=0.000),处于早期分化和未活化的状态。肿瘤浸润的NK细胞与癌旁组织相比,分泌细胞因子IFN-γ(P=0.032)、TNF-α(P=0.042)和GM-CSF(P=0.019)的水平显著降低,表明NK细胞杀伤功能受损。结论·CRC患者肿瘤组织中NK细胞浸润减少,早期分化状态的CD38highNK细胞亚群下降,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下降并呈现耗竭表型。这些结果提示NK细胞在CRC中功能受损,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结直肠癌 CD3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RD12区T细胞表位分布情况预测及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叶娟 张舒林 刘文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预测并分析结核分枝杆菌(MTB)RD12区4个抗原的CD4+T和CD8+T细胞表位分布情况。方法在NCBI数据库上查询并获得各个抗原的氨基酸序列,用Blast分析其与MTB复合群及人类蛋白的同源性。利用SYFPEITHI、NETCTL、BIMAS和NetMHC数据库预测... 目的预测并分析结核分枝杆菌(MTB)RD12区4个抗原的CD4+T和CD8+T细胞表位分布情况。方法在NCBI数据库上查询并获得各个抗原的氨基酸序列,用Blast分析其与MTB复合群及人类蛋白的同源性。利用SYFPEITHI、NETCTL、BIMAS和NetMHC数据库预测并分析MTB的RD12区抗原CD8+T细胞表位的分布情况;利用NetMHC数据库预测并分析MTB的RD12区抗原的CD4+T细胞表位的分布情况。然后,综合CD4与CD8表位预测,筛选出优势表位肽段。结果通过预测与分析,初步筛选出MTB的RD12区4个抗原的CD8+T细胞候选表位16个;CD4+T细胞的强结合候选表位234个,弱结合候选表位505个,综合CD4与CD8表位预测并分析,最终筛选出13个优势表位肽段。结论预测出来的T细胞候选表位将为结核病的特异性诊断及新的抗结核多表位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RD12区 T细胞 表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实时定量PCR和16SrDNA测序法分析女性阴道菌群的结果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宁 韩阳 +3 位作者 骆菲 朱丽红 秦金红 江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比较实时定量PCR(q PCR)法与16S rDNA测序法分析女性阴道菌群类型的结果。方法·选取45岁以下育龄期健康女性49名,采集阴道上1/3处分泌物,经提取阴道标本全基因组DNA后,分别运用16S rDNA V1V2域测序和基于22种常见阴道细... 目的·比较实时定量PCR(q PCR)法与16S rDNA测序法分析女性阴道菌群类型的结果。方法·选取45岁以下育龄期健康女性49名,采集阴道上1/3处分泌物,经提取阴道标本全基因组DNA后,分别运用16S rDNA V1V2域测序和基于22种常见阴道细菌设计的引物进行q PCR分析各样本菌群类型,比较2种检测结果的异同。结果·参考依据优势菌类型的阴道菌群分类标准,基于q PCR方法分析结果为Ⅰ型(卷曲乳杆菌为优势菌)9例,Ⅲ型(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24例,Ⅳ型(无乳杆菌为优势菌)12例,Ⅴ型(詹氏乳杆菌为优势菌)为2例。基于16S rDNA V1V2域进行测序分析的结果为Ⅰ型13例,Ⅱ型(格氏乳杆菌为优势菌)1例,Ⅲ型23例,Ⅳ型8例,Ⅴ型2例。2种方法对阴道菌群分型一致的为38例,一致率为77.6%。结论·2种方法分析得到的阴道菌群分类结果有差异;若采用q PCR对阴道菌群进行分类,还需考虑相关的技术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菌群 实时定量PCR 16S rDNA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异质性耐药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聪聪 姚玉峰 张传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39-845,共7页
目的·探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异质性耐药机制。方法·通过圆盘扩散法对临床分离鉴定的铜绿假单胞菌(n=227)的环丙沙星异质性耐药进行初筛,同时根据抑菌圈直径对这些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划分。通过无抗生素条件下连续传代后... 目的·探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异质性耐药机制。方法·通过圆盘扩散法对临床分离鉴定的铜绿假单胞菌(n=227)的环丙沙星异质性耐药进行初筛,同时根据抑菌圈直径对这些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划分。通过无抗生素条件下连续传代后测定敏感性来判断异质性耐药菌株的稳定性。利用群体谱型分析法(population analysis profiling,PAP)对初筛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全基因测序分析异质性耐药的产生机制,最后测定比较不同突变类型的耐药亚群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在圆盘扩散法中,227株临床菌株中有142株(62.6%)对环丙沙星表现为敏感,26株(11.5%)表现为中介,59株(26.0%)表现为耐药。该方法筛选得到18株潜在异质性耐药菌株,其中11株经PAP及稳定性检测后确定为稳定异质性耐药菌。随机挑选的18株初筛鉴定为非异质性耐药的菌株中,有3株经PAP鉴定为异质性耐药菌株。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11株耐药亚群中,有8株发生mexS突变,2株发生gyrA突变;除此之外,基因fleQ、PA2632和PAKAF_02255均分别在1株菌株中发生突变。mexS与gyrA这2类突变型均导致莫西沙星耐药,部分mexS突变株同时对氯霉素与亚胺培南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异质性耐药率为4.8%(11/227)。圆盘扩散法作为铜绿假单胞菌异质性耐药筛选方法灵敏度较低,存在一定假阴性率。mexS突变是耐药亚群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该突变可能通过使外排泵MexEF-OprN过表达来介导对环丙沙星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环丙沙星 异质性耐药 圆盘扩散法 群体谱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量细胞输入的自制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试剂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蕾 高彩霞 +1 位作者 刘兆远 陈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2-477,共6页
目的·验证基于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emplate)技术自制的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试剂(DIY试剂)替代昂贵的商业化试剂TaKaRa SMART-Seq v4试剂盒(TaKaRa试剂)的可行性。方法·选取4只8周龄雌性C57BL/6小... 目的·验证基于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emplate)技术自制的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试剂(DIY试剂)替代昂贵的商业化试剂TaKaRa SMART-Seq v4试剂盒(TaKaRa试剂)的可行性。方法·选取4只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处理;另一组向小鼠腹腔内注射1 mL浓度为4%的巯基乙酸盐肉汤,诱导巨噬细胞。经过72 h后,分离腹腔巨噬细胞并提取RNA,用DIY试剂和TaKaRa试剂分别进行cDNA文库的构建。经二代测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数据质量、基因差异表达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3个方面探究不同建库试剂对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影响。结果·DIY试剂和TaKaRa试剂处理的样品数据质量良好;2种试剂捕获转录本的能力相近;样品所测序列在基因上的覆盖度均匀且一致性较高;差异表达基因以及通路富集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DIY试剂可替代TaKaRa试剂进行少量细胞的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并降低建库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量细胞输入 试剂比较 二代测序 转录组测序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16
作者 蒋婕 张泓 +3 位作者 伦赫远 潘芬 于方圆 何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8期1027-1034,共8页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儿童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包括血清型分布、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特征,为儿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防控及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临...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儿童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包括血清型分布、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特征,为儿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防控及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133株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株。采用Vitek-2 Compact系统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通过荚膜合成相关外膜蛋白(wzy-dependent initiator,wzi)基因测序确定荚膜多糖K抗原血清型(K型),利用胶体金法检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并采用PCR方法鉴定毒力基因及脂多糖O抗原血清型。结果·在133株肺炎克雷伯菌株中,共检出50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主要分布于新生儿病房(39株,78.00%)和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CRKP对多数抗菌药物呈现高度耐药性,其主要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类型为bla_(NDM)(34/50,68.00%),其次为携带bla_(NDM)+bla_(OXA-48)双酶(10/50,20.00%)和bla_(KPC)(6/50,12.00%)。血清型分析显示,50株CRKP可分为8种K型和6种O型。最常见的K型是KL17(30/50,60.00%),其次是KL105(10/50,20.00%)和KL47(5/50,10.00%);最常见的O型为O4(30/50,60.00%),其次是O3b(7/50,14.00%)、O3/O3a(6/50,12.00%)以及OL101(5/50,10.00%)。进而发现KL47与OL101血清型(KL47:OL101)、KL17与O4血清型(KL17:O4)、KL1/KL2与O1血清型(KL1/KL2:O1)存在强烈的关联性。结论·儿童感染CRKP的菌株主要携带bla_(ND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与感染CRKP的成人存在显著差异。新生儿病房CRKP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提示需加强该病区的感染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荚膜多糖K抗原 脂多糖O抗原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探究流产女性及未孕女性子宫内的菌群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阳 朱丽红 +3 位作者 骆菲 胡雯婧 秦金红 江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探究流产女性及未孕女性的子宫中是否存在微生物菌群。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妇科通过负压吸引刮宫术获得的56例自然流产女性和39例人工流产女性的子宫蜕膜组织,以及通过宫腔镜手术获得的10例未孕女性(排除感染... 目的·探究流产女性及未孕女性的子宫中是否存在微生物菌群。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妇科通过负压吸引刮宫术获得的56例自然流产女性和39例人工流产女性的子宫蜕膜组织,以及通过宫腔镜手术获得的10例未孕女性(排除感染)的子宫内膜组织。选取16S核糖体RNA(rRNA)基因高可变区V4对3组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各组样本的微生物组组成,并比较各组间菌群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在流产女性的蜕膜组织及未孕女性的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检测到了低丰度的微生物组。3组样本中,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门,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为主要优势菌属。自然流产女性蜕膜组织的菌群多样性高于人工流产女性。结论·子宫内存在以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的低丰度菌群。自然流产女性与人工流产女性子宫菌群中的优势菌在门、科、属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但自然流产女性子宫菌群多样性高于人工流产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微生物组 流产 蜕膜 高通量测序 16S RRNA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代谢物在肺癌和肺炎鉴别诊断中的潜在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邹琛 徐润灏 +5 位作者 张泓 马展 陈黎 张洁 李敏 张舒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41-1047,共7页
目的·研究肺癌和肺炎患者血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评估相关代谢产物在肺癌和肺炎鉴别诊断中的效能,并建立诊断模型。方法·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别对95例肺癌患者(肺癌组)、69肺炎患者(肺炎组)和90例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 目的·研究肺癌和肺炎患者血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评估相关代谢产物在肺癌和肺炎鉴别诊断中的效能,并建立诊断模型。方法·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别对95例肺癌患者(肺癌组)、69肺炎患者(肺炎组)和90例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血清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进行检测,包括13种氨基酸和15种胆汁酸。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 检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优化诊断指标并建立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单项指标和联合诊断模型对肺炎和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炎患者血清中3种氨基酸、7种胆汁酸显著降低,1种氨基酸、2种胆汁酸显著增高;肺癌患者血清中6种氨基酸、2种胆汁酸显著降低,2种氨基酸、4种胆汁酸显著增高;脱氧胆酸是鉴别诊断能力最强的单个代谢产物;筛选出瓜氨酸、苯丙氨酸、脱氧胆酸建立肺癌和肺炎的鉴别诊断模型,模型的ROC曲线面积为0.829,最佳临界值为0.55,此处诊断灵敏度为76.8%,特异度为79.7%,符合率为78.3%。结论·肺炎患者和肺癌患者的一些血清小分子代谢产物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关代谢产物组成的联合诊断模型具有对肺癌和肺炎进行鉴别诊断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物 肺癌 肺炎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氨基酸 胆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B细胞亚群分析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B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芳倩 阎羽欣 +8 位作者 毛梦寒 彭昊 金书欣 蔡强 杨阳 岳涛 朱琦 席晔斌 陈广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73-880,共8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B细胞亚群特点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对RA患者B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方法·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RA患者和健康对照各29例,运用配对t检...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B细胞亚群特点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对RA患者B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方法·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RA患者和健康对照各29例,运用配对t检验分析2组外周血中B细胞亚群的差异;根据28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DAS28)的值将RA患者分为活动组(2.6≤DAS28<5.1)和高度活动组(DAS28≥5.1),运用t检验分析2组外周血中B细胞亚群的差异。在0、10、100μmol/L EGCG和2.5μg/L葡萄球菌A蛋白共刺激条件下,体外培养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24 h后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细胞活化因子受体(B-cell-activating factor receptor,BAFF-R)的表达水平,48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亚群。结果·RA患者的总B细胞、未分化B细胞、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和数量均高于健康对照(P<0.05),而CD19^+IL-10^+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Breg)占淋巴细胞比例和数量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活动组与19例高度活动组RA患者的总B细胞及各B细胞亚群(除CD19^+IL-10^+Breg外)占淋巴细胞比例和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活动组与12例高度活动组RA患者CD19^+IL-10^+Breg占淋巴细胞比例和数量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外周血总B细胞所占比例与IgG型类风湿因子呈弱正相关(r=0.308)。EGCG能显著提高CD19^+IL-10^+Breg占淋巴细胞比例(P<0.05),且100μmol/L EGCG能显著降低总B细胞中BAFF-R mRNA的表达水平(P=0.000);但其对未分化B细胞、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B细胞可能在RA发病中发挥辅助作用,RA患者CD19+IL-10+Breg数量反馈性增加,EGCG可促进Breg增殖,降低BAFF-R mRNA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B细胞亚群 调节性B细胞 B细胞活化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7在类风湿关节炎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润祺 王安妮 陈广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1-395,共5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RA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细胞因子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细胞因子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发现,作为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家族的...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RA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细胞因子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细胞因子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发现,作为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家族的新成员,IL-37能够通过胞外与膜受体结合、胞内形成复合物2种方式参与调控信号通路,发挥其抗炎作用。研究表明,IL-37在健康人群体内的表达水平极低,在RA患者体内则过表达;且在RA患者血清中,IL-37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α、IL-6、IL-1α等促炎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疾病活动分数28评分等呈正相关。然而,给予IL-37可以缓解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小鼠的炎症及病理症状,继而表明IL-37可能以负反馈的方式在RA中起着抑制炎症的作用,具体抗炎机制可能与SMAD家族成员3、核因子κB等信号通路有关。该文就IL-37的结构与表达、受体及其信号通路、功能及其在RA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IL-37及RA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7 类风湿关节炎 自身免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