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DDIE模式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混合式教学探索 被引量:35
1
作者 段海娟 王英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9-162,共4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了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从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5个阶段详细阐述了基于ADDIE模式的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与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SPOC)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了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从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5个阶段详细阐述了基于ADDIE模式的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与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SPOC)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拓展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该教学模式为工科类实验教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ADDIE模式 土木工程材料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多含水层系统深部承压层降水诱发地层响应规律 被引量:6
2
作者 彭晨鑫 李明广 +2 位作者 甄亮 李耀良 张哲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软土地区多含水层系统承压层抽水存在越流现象,地下水渗流和区域地层变形响应规律复杂.基于某超深地下工程承压水抽水试验,采用数值方法研究软土地区多含水层系统第二、第三承压层降水的地质环境响应.建立了三维有限差分模型,考虑流固... 软土地区多含水层系统承压层抽水存在越流现象,地下水渗流和区域地层变形响应规律复杂.基于某超深地下工程承压水抽水试验,采用数值方法研究软土地区多含水层系统第二、第三承压层降水的地质环境响应.建立了三维有限差分模型,考虑流固耦合效应和土体小应变刚度特性,模拟了不同埋深承压含水层抽水试验,对比分析各承压层抽水引起的承压水头降深和深层土体变形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第二承压层水位降深较小,但引起的地表沉降更大;第二和第三承压层抽水引起降水层的压缩变形分别占地表沉降的56.18%和77.69%.主要原因为浅部土层压缩性高,相同降深条件下引起的土层竖向压缩量更大;且第二承压层与上部弱透水层的水力联系较强,越流作用明显,导致抽水引起的地下水水位降深在深度方向的影响范围更大.研究成果对后续超深基坑降水施工及环境变形控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承压水 抽水试验 地下水渗流 地层变形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降雨入渗对潜水层地下水位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陈璘潇 许烨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0-55,共6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面硬化和地下建(构)筑物的增加显著改变了城市区域的降雨入渗条件,进而影响地下水的水位分布。以上海市中心城区某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综合考虑地面硬化和地下建(构)筑物的影响,探讨城市化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面硬化和地下建(构)筑物的增加显著改变了城市区域的降雨入渗条件,进而影响地下水的水位分布。以上海市中心城区某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综合考虑地面硬化和地下建(构)筑物的影响,探讨城市化进程中降雨入渗对潜水层地下水位的影响。研究表明,地面硬化显著减少了降雨入渗补给量,导致区域内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近1/2的区域降幅为0.3~0.4 m;地下水位降幅最大可达0.51 m,研究区存在大面积绿地的西北方向降幅最小;地下建(构)筑物密集区域的地下水位变化呈现明显的扰动现象。硬化区域减少10%的预测分析表明,在新增透水区域内地下水位增幅普遍在0.2 m以上,水位增幅从区域中间向外呈锥形分布。新增透水区域外围50~80 m范围内,水位增幅普遍在0.1 m以上,此范围大小与区域内地下建(构)筑物的含量呈反比。由于地下建(构)筑物的存在增加了潜在硬化面的面积,继而影响了降雨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海绵城市规划时应考虑地下建构筑物的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地下水位 降雨入渗 地面硬化 地下建(构)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实施的相邻基坑相互作用机理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其润 李明广 +1 位作者 陈锦剑 吴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2-729,共8页
采用数值方法建立基于小硬变硬化(HSS)本构模型的相邻基坑模型,将其与单个基坑模型和不考虑墙土摩擦的相邻基坑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同步实施的相邻基坑的受力变形特性,揭示相邻基坑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坑间土体中存在两种土拱效... 采用数值方法建立基于小硬变硬化(HSS)本构模型的相邻基坑模型,将其与单个基坑模型和不考虑墙土摩擦的相邻基坑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同步实施的相邻基坑的受力变形特性,揭示相邻基坑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坑间土体中存在两种土拱效应,一种是由墙体不均匀变形引起的土拱效应,另一种是由墙土摩擦引起的土拱效应,两者共同影响作用在围护墙上的土压力.随着基坑间距的减小,前者减弱,导致开挖面附近土体向被支撑土体的土压力转移减弱;后者增强,导致作用在相邻围护墙上的土压力减小.在两者的作用下,随着基坑间距的减小,作用在相邻墙体上的土压力先由R型分布向线性分布发展,再向R型分布发展,非相邻墙体水平位移最大值增大,相邻墙体水平位移最大值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基坑 土拱效应 土压力 墙体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结条件下软黏土孔隙的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黄赵星 孙红 葛修润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6-582,共7页
为探求软黏土固结时微观结构演化规律,对上海软黏土的原状土和重塑土进行固结-电镜试验,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和分形理论研究孔隙比、孔隙尺度及孔隙度分维数的变化特征,为获得三维孔隙比提出一种确定图像二值化阈值的方法.结果表明,利用该... 为探求软黏土固结时微观结构演化规律,对上海软黏土的原状土和重塑土进行固结-电镜试验,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和分形理论研究孔隙比、孔隙尺度及孔隙度分维数的变化特征,为获得三维孔隙比提出一种确定图像二值化阈值的方法.结果表明,利用该法获得的三维孔隙比准确性较高;干密度影响孔隙的大小和形状,固结压力改变颗粒间的接触形式和分布;结构性的影响贯穿固结全过程,压密阶段孔隙度分维数和孔隙比快速下降,结构重组阶段孔隙度分维数开始增长,孔隙比下降速率放缓;新的平衡阶段孔隙度分维数逐渐降低,结构趋于密实,孔隙比轻微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软黏土 微观结构 分形理论 孔隙比 阈值 固结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险的超高层施工钢平台疏散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华莹 何军 +3 位作者 赵金城 邹杰新 张菁菁 阮诗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80-1391,共12页
整体钢平台模架体系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广泛,复杂的施工环境为施工人员带来了高度的风险,有必要建立基于风险随机性的超高层建筑施工钢平台人员疏散模型.首先,考虑危险源在钢平台的空间分布划分危险区域,通过风险调研问卷收集... 整体钢平台模架体系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广泛,复杂的施工环境为施工人员带来了高度的风险,有必要建立基于风险随机性的超高层建筑施工钢平台人员疏散模型.首先,考虑危险源在钢平台的空间分布划分危险区域,通过风险调研问卷收集专家数据从而建立风险联合概率评估模型;然后,基于元胞自动机地面场模型将风险评估与人员疏散结合,对钢平台施工人员的疏散过程进行仿真;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某实际超高层建筑施工项目中.结果表明:钢平台顶层及下层危险区域对施工人员疏散的影响程度受出口大小的影响显著.模型为经验导向的施工现场安全预警和人员管控提供了新范式,对整体钢平台模架体系的安全运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施工 整体钢平台体系 危险区域 风险随机概率 人员疏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