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地天通:从神文到人文的转向——早期中国天人关系的神话哲学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余治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61,共12页
商周之际,神巫阶层淡出而史官阶层突起,也带动了一场由宗教神文迈向现世人文的历史转变。许多原先已经掌握神巫、道术、礼法知识的精英分子开始觉醒,并尝试用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去思考自然、解释生活现象。《周书》凸显道德的巨大力量,... 商周之际,神巫阶层淡出而史官阶层突起,也带动了一场由宗教神文迈向现世人文的历史转变。许多原先已经掌握神巫、道术、礼法知识的精英分子开始觉醒,并尝试用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去思考自然、解释生活现象。《周书》凸显道德的巨大力量,用以替换神巫法术。敬畏德、崇尚德,而不是借助神巫,才是君王善治的前提。《史记》《国语》神话叙事中的颛顼或尧帝命重以司天,黎以司地,并负责制造地球,为天地开辟各自的空间,拉远天地距离,阻断神人联系。其真实目的是不允许群神分散地民灵魂的注意力,为王者政权建构和天下统御注入了德政、德治的意义规定,倒逼人类自己回归理性,不再对众神产生心理依赖,并独立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地天相绝之后,上古中国的天便不再有言,不再跟人类直接对话,于是天人之间便不再存在语言关系,而只存在着信仰关系。唯有天,才是人类尊崇和敬畏的对象,而不是群神。周公、孔子、庄子都致力于把司巫、男觋、女巫之流改造成为借助清醒的人文教化和礼乐规范而劝导君王、引领民众的先知先觉者,而最终使周文化从神文转向人文,挣脱昊天上帝、众多鬼神而完成主体自觉、实现身心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地天通 神文 人文 颛顼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器、形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 被引量:7
2
作者 余治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2-68,共7页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限。作为最凝练、最具有概括性的道学,哲学不关乎器,至少不直接与器相联系,而只是对关于器的所有道学的再度总结。科学直接关乎对象,而哲学则是最高程度的形而上,始终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最严肃、最艰苦而又最具有征服力的哲学追求一定是指向本体之物(器)的。“物是什么”不可问,“哲学是什么”也不可答。问不可问之问,说不可说之说,把哲学推向其本身永远无法企及的境地,这是哲学家永远不可超越的游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思”与“我在”何者优先?——对笛卡尔哲学第一原则的再认识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9-46,54,共9页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的"第二沉思"中论证了"我存在"这个命题是必然为真的,这个论证在研究文献中被称为"我思论证"或"我在论证"。与传统的解释进路不同,本文将从默会知识与显明知识的角...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的"第二沉思"中论证了"我存在"这个命题是必然为真的,这个论证在研究文献中被称为"我思论证"或"我在论证"。与传统的解释进路不同,本文将从默会知识与显明知识的角度把这个论证重构为"我在论证"。此外,"我在"与"我思"的关系也将得到重新的检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我思 我在 第一原则 默会知识 显明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问题(笔谈)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嘉明 应奇 +2 位作者 张留华 徐竹 贺敏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15,共1页
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问题不但是当前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聚集点,而且本身成为了跨学科实践的理智平台和作业场所。这可以追溯到新康德主义的说明和理解的区分与融通贯穿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始终,这种架构又与当前社会科学哲学讨论中... 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问题不但是当前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聚集点,而且本身成为了跨学科实践的理智平台和作业场所。这可以追溯到新康德主义的说明和理解的区分与融通贯穿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始终,这种架构又与当前社会科学哲学讨论中的因果性研究范式和规范性研究范式形成对应和映照。如果说实践推理是贯穿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到维特根斯坦及其后学的行动哲学的枢纽和中轴,那么规范性理由以及一种独立、自足的规范性概念则呈现为社会科学哲学新近论辩中着力淬炼和收敛的方向。一方面要正视表现为客观性、规范性和复杂性的当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多维化智识生态,另一方面要坚持基于"合理性"概念以及个案导向的行动分析的实践学进路,中文语境下的社会科学哲学和方法论问题,在此找到了其再出发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哲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命的哲学追问 被引量:4
5
作者 余治平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把命与天作了有机连结。天是命的源泉,是命的最终决定力量,命是天的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与落实。孔、孟强调知命与立命,试图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偶然世界里建构起主体精神和人性尊严。董仲舒提出,君命顺,则臣民百姓... 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把命与天作了有机连结。天是命的源泉,是命的最终决定力量,命是天的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与落实。孔、孟强调知命与立命,试图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偶然世界里建构起主体精神和人性尊严。董仲舒提出,君命顺,则臣民百姓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民百姓必遭“逆命”。《白虎通》认为,“命有三科”,即“寿命”、“随命”与“遭命”。三命之中,寿命或正命是最理想的人生结局,死得其所,属于最上乘的命相。随命则属于中命,其结果可上、可下,可长、可短,完全取决于德性主体的人为因素。遭命的结局最差,也是三命之中最难以把捉的东西。对命的思考不应该忽略对自由问题的研究。命运与自由是人类生存在世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顺命 逆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验现象学与先验观念论——海德格尔与康德的先验哲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0-148,共9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发表距今已有90余年,而其核心思想"基础存在论"的理论意义仍有待挖掘。基础存在论是一种先验现象学,它并不与经验科学相竞争,而是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普遍形而上学。基础存在论与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样,...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发表距今已有90余年,而其核心思想"基础存在论"的理论意义仍有待挖掘。基础存在论是一种先验现象学,它并不与经验科学相竞争,而是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普遍形而上学。基础存在论与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样,它并不否定"经验实在论"或者说自然态度。基础存在论与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不同,它并不是与"经验实在论"或者说自然态度不同的理论视角,而只是对于后者的前提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康德 基础存在论 先验哲学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量、主体性与生命——以米歇尔·亨利的生命哲学对话《庄子》 被引量:2
7
作者 姜丹丹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61,共9页
本文从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的思想中提炼出力量、主体性与生命三组命题,由此出发梳理与剖析米歇尔·亨利在从当代文化批判与对传统现象学的反思扬弃的基础上倡导的"生命现象学",并尝试在与中国古典《庄子》文... 本文从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的思想中提炼出力量、主体性与生命三组命题,由此出发梳理与剖析米歇尔·亨利在从当代文化批判与对传统现象学的反思扬弃的基础上倡导的"生命现象学",并尝试在与中国古典《庄子》文本中的一些例子进行跨文化对话,思考在如何返归生命本身、在自身感触的基础上抵达对生命与世界的双重体认,调动生命内在的潜能、力量,以另一种主体性即生命主体性的范式,以身体性的、深沉的主体性悖论,抵抗主体的异化、重新培养关注自身生命与世界的当代伦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亨利 《庄子》 生命 身体 力量 主体性 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时俱进”的传统根源与哲学支持 被引量:1
8
作者 余治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6,共6页
经权、常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既强调经、常,又重视权、变;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行权适变;唯变则通,通了然后才能够久。这正是中共十六大所提出的"与时俱进"精神的最直接传统根源。权、变对经、常的突破与挑战,演绎... 经权、常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既强调经、常,又重视权、变;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行权适变;唯变则通,通了然后才能够久。这正是中共十六大所提出的"与时俱进"精神的最直接传统根源。权、变对经、常的突破与挑战,演绎出古今中国人既注重原则性又强调灵活性的思想品格和行为方式。用创新诠解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时俱进 经权 常变 马克思主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论哲学作为元科学
9
作者 陈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8,共10页
1919年,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助手在弗莱堡大学开设了他的第一门讲授课,这门课的讲稿在海德格尔德文全集中被命名为《哲学的观念与世界观问题》。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方法——解释学直观,他将这种方法视为一种不同... 1919年,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助手在弗莱堡大学开设了他的第一门讲授课,这门课的讲稿在海德格尔德文全集中被命名为《哲学的观念与世界观问题》。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方法——解释学直观,他将这种方法视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以及认识论的新的第一哲学,并将之称为"元科学"。这种元科学的出发点并不在于提供一种新的世界观,而是对于人的"知识"或者说理解世界的方式的重新界定。海德格尔认为周遭世界体验是比理论性经验更为原初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元科学的哲学就是《存在与时间》中的基础存在论的理论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元科学 解释学的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应该如何面对哲学
10
作者 余治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43,48,共6页
在近年来的儒学研究中,不时冒出“汉话汉说”、“回到思想史”的声音,“去哲学化”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然而,这一风气实质已忽视了中国精神传统中的哲学存在,使儒学放弃了回应西方哲学的主动性,并剥夺了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的资格和能... 在近年来的儒学研究中,不时冒出“汉话汉说”、“回到思想史”的声音,“去哲学化”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然而,这一风气实质已忽视了中国精神传统中的哲学存在,使儒学放弃了回应西方哲学的主动性,并剥夺了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的资格和能力。仅仅迷执于自己的话语系统,片面强调一旦走出自己的话语系统就不是其自身而失去了效用,则必然导致话语依赖和不同哲学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进而忽略人类精神的共性。儒学并不应拒绝抽象化、普遍化的哲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哲学 话语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天地篇》哲学义解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保瑞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49,共7页
借由庄子《天地篇》的文义辨析,本文讨论庄子学派的政治哲学思想,并追究其合理性。《天地篇》批判儒家德性政治、法家刑罚政治、名家无谓的诡辩,对历史上的儒家圣王尧、舜、周武都置辞批评,理由是他们并不真正爱民,而是为了自己需求在... 借由庄子《天地篇》的文义辨析,本文讨论庄子学派的政治哲学思想,并追究其合理性。《天地篇》批判儒家德性政治、法家刑罚政治、名家无谓的诡辩,对历史上的儒家圣王尧、舜、周武都置辞批评,理由是他们并不真正爱民,而是为了自己需求在表演而已,并且同置曾史与桀跖,理由都是失其本性,其所追求就是上位放任,则下民自适,实际上是对现实政治完全无力的立场。本文认为,现实之不堪,各学派所共知,至于追求何种价值,是各家自己的选择,庄子学派无须攻击他家立场,除非找到真正的宇宙规律、历史规律,才能论断高下,但这就要进行各家意旨的正确理解、准确诠释的工作了,完成了这一步,才能真正解决生命的意旨以及政治的根本的大哉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天地篇》 儒家 法家 圣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证明是客观的吗--对后期维特根斯坦数学哲学观的澄清
12
作者 樊岳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1-48,共8页
关于数学证明和数学真理客观性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这不仅导致了数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分,而且也直接导致了数学约定主义、直觉主义等学派的诞生。维特根斯坦对数学真理和数学证明的客观性都进行了否定,这也让大多数的理解者感到其观点... 关于数学证明和数学真理客观性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这不仅导致了数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分,而且也直接导致了数学约定主义、直觉主义等学派的诞生。维特根斯坦对数学真理和数学证明的客观性都进行了否定,这也让大多数的理解者感到其观点过于极端而难以接受。但是,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否认数学证明和逻辑推理的有效性,其观点也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不应该以偏概全地把他看成是一位数学建构主义者或一位严格有限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数学证明 数学柏拉图主义 建构主义 严格有限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岳霖的“想象”论评析
13
作者 陈嘉明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7,共8页
在哲学史上,想象力与想象是一对相当重要的概念,它们甚至被看作是哲学思维的根本。金岳霖在其《知识论》中也对想象概念的对象、内容、类型和运用等进行了论究,提出了想象的基本作用在于“能够把两件事体中间的空隔填满起来”,从而得到... 在哲学史上,想象力与想象是一对相当重要的概念,它们甚至被看作是哲学思维的根本。金岳霖在其《知识论》中也对想象概念的对象、内容、类型和运用等进行了论究,提出了想象的基本作用在于“能够把两件事体中间的空隔填满起来”,从而得到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有价值的,值得加以延伸。不过,他的一些思想,诸如对于普遍命题是“无像可想”的,似有可商榷之处。此外,在想象的类型上,虽然他提出的“创作的想象”把握了想象的本质,但除了他的“静的想象”与“动的想象”、“创作的想象”与“非创作的想象”之外,还可有情态的想象、反事实的想象和思想实验的想象等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岳霖 想象力 想象 知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的门槛问题
14
作者 赖长生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8,196,197,共16页
记忆哲学家普遍认为,若某人“记得”某过往事件,那么其情境记忆不仅应具有“事实性”,还应具有“原真性”:对该事件当下的回忆与当初的经验在内容上应足够相似。那么要有多相似才算足够相似?在原真性维度上,记得与不记得间的门槛在哪?... 记忆哲学家普遍认为,若某人“记得”某过往事件,那么其情境记忆不仅应具有“事实性”,还应具有“原真性”:对该事件当下的回忆与当初的经验在内容上应足够相似。那么要有多相似才算足够相似?在原真性维度上,记得与不记得间的门槛在哪?这便是记忆的门槛问题。本文旨在充分揭示该问题的难度。类比知识的门槛问题,记忆的门槛问题同样棘手。一方面,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都要面临“避免武断”和“言之有物”间的两难。另一方面,当下对记忆门槛问题最成熟的两个解答方案都存在严重缺陷:博内克的蕴涵论有时太过严苛,有时又太过宽松;丁斯等人的功能语境论则过于含混,且实质上继承了蕴涵论的缺陷。程度主义方案或更有助于消解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记忆 门槛问题 原真性 知识程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 被引量:36
15
作者 余治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0,共6页
目前中国哲学界对生态问题的研究能够面向经典,挖掘并梳理古代思想家的生态思想与环保理念。但历史描述有余,义理论证不足,儒家、道家、佛学的生态学思想经常被表象化、肤浅化、人格化或伦理化。哲学家应该从形上高度去建构生态思想的... 目前中国哲学界对生态问题的研究能够面向经典,挖掘并梳理古代思想家的生态思想与环保理念。但历史描述有余,义理论证不足,儒家、道家、佛学的生态学思想经常被表象化、肤浅化、人格化或伦理化。哲学家应该从形上高度去建构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为物之生生奠定逻辑支撑,聚焦于物自身的存在状态、物为什么能够生出来。所以,存在论意义上的生生之道应该是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通行的“生态”可解释为“生的状态”、“生生的状态”。宇宙万物都处于生生的状态,生生是一切存在物的根本特征。因为生生,世界才呈现为不断延续的过程整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中的易,指物自身始终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着,是当下物自身朝着自己而生发自己、出离自己的不断涌现。于是,“生生自庸”、“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只是以生为道”、“天地以生物为心”之类的哲学命题才能够彰显出深刻的哲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生生 存在论 物自身 生态问题 存在状态 诠释 概念 生态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孝,何以必须?——孔子与董仲舒对孝道的不同建构 被引量:9
16
作者 余治平 孟祥红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32,共5页
孝是古今中国社会的重大精神生活现象。孝在孔子那里完全建立在人性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基础之上,发源于人心的内在要求和自觉意识,董仲舒则以天为基本视角而提出:孝白天地出,孝从五行生。董学第一次把孝纳入一种宇宙论的形上结构,从天的... 孝是古今中国社会的重大精神生活现象。孝在孔子那里完全建立在人性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基础之上,发源于人心的内在要求和自觉意识,董仲舒则以天为基本视角而提出:孝白天地出,孝从五行生。董学第一次把孝纳入一种宇宙论的形上结构,从天的结构特征出发,论证出孝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合情性。与孝文化相伴生的是中国悠久的家文化。而这恰又与西方文化传统形成了鲜明比照。现代社会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孝的实现方式必然有所更新,利益原则的渗透也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董仲舒 孝道 孝文化 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阴阳”而动天地:董仲舒宇宙图式新探——如何实现对先秦儒家宇宙论的改造与超越 被引量:7
17
作者 余治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63,共12页
战国至秦汉时期,宇宙观建构是各派思想家的共同追求。先秦儒家人格化、性情化、伦理化的天道,其内在机理并未获得有效展开,显得凝固呆板,极大降低了人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董仲舒对天道信仰作了实证化、体系化、定律化的处理,进... 战国至秦汉时期,宇宙观建构是各派思想家的共同追求。先秦儒家人格化、性情化、伦理化的天道,其内在机理并未获得有效展开,显得凝固呆板,极大降低了人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董仲舒对天道信仰作了实证化、体系化、定律化的处理,进而完成了天之哲学建构。天虽至大至尊,却又被纳入“十端”之内,这种涵摄与共生的复杂交互关系导致天道充满内驱力而运行不殆。阴与阳所处地位、所发挥作用并不对等。“阴阳合别”,二气交替,共同促成岁月四时的运转变化,先秦儒家宇宙观到汉初被注入了动能。董学首次为五行确定了基本秩序,五行与四时、五方合理搭配。五行生胜,相互统一,创造动能,导致四时变化和世界运动。阴阳配五行的非对称性组合,则能够引发天道运行的永续不竭,带来无限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宇宙论 十端 阴阳五行 先秦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始”的时间政治建构与道义价值诠释——以公羊学“元年春,王正月”为中心 被引量:6
18
作者 余治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9,共12页
公羊家提倡改制,“元年春,王正月”寓意新王即位当更元建始,以示禀受天命、王权合法、一统于君。重新纪年,赋予其“天地之始”“岁之始”“人道之始”“政教之始”“一国之始”之义,倾注以王道正义的价值理念,传递“天下更始”“咸与维... 公羊家提倡改制,“元年春,王正月”寓意新王即位当更元建始,以示禀受天命、王权合法、一统于君。重新纪年,赋予其“天地之始”“岁之始”“人道之始”“政教之始”“一国之始”之义,倾注以王道正义的价值理念,传递“天下更始”“咸与维新”信息。从“天端”“王政”到“诸侯即位”“境内之治”,隐藏的是王道逻辑。《春秋》“王鲁”“据鲁”,假托鲁国为王道理想,符号意义甚大。建“文王之正”不过是作为道义之王而非实指。孔子编《春秋》,发明一套时间政治,蓄意把王道正义的主张渗透到年、月、日、季节此类时间刻度中去,注入仁义规定和礼法价值,因而使中国古代的纪元制度具有意识形态管理功能与钳制作用。时间系于君之下,王者即位则当敬授人时,以便天下民众有所适从并听命于君。而君则系于天之下,必须听命于天。君臣之间、君天之间皆有秩序要求,尊王、尊天之义尽显。以新王之正月为大,则体现王者对时间制度的决定权和领导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年春 王正月 五始 大一统 时间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绵延到延异:德里达对柏格森的批判性推进 被引量:5
19
作者 邓刚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9-115,共7页
德里达在他的作品中很少提到柏格森,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在《书写与差异》的首篇文章"力量与意义"之中,德里达借助柏格森的绵延概念,指出结构主义关注形式而忽视了力量,忽视了绵延。通过对延异和绵延两个概念的... 德里达在他的作品中很少提到柏格森,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在《书写与差异》的首篇文章"力量与意义"之中,德里达借助柏格森的绵延概念,指出结构主义关注形式而忽视了力量,忽视了绵延。通过对延异和绵延两个概念的比较,可以发现德里达和柏格森有着十分接近的理论立场。德里达通过对柏格森哲学的解读和批判,尤其是对虚存概念的发展,体现了延异概念对于绵延概念的批判性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延 延异 德里达 柏格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里墉和巴迪欧的事件概念 被引量:4
20
作者 邓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41,共6页
伴随着德里达、德勒兹等人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事件、差异、解构等成为后结构主义思潮的重要概念。当代两位法国哲学家马里墉和巴迪欧都十分重视事件的概念。马里墉的现象学将事件视作饱溢现象显现的一种方式,而主体则变成接受事件之显现... 伴随着德里达、德勒兹等人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事件、差异、解构等成为后结构主义思潮的重要概念。当代两位法国哲学家马里墉和巴迪欧都十分重视事件的概念。马里墉的现象学将事件视作饱溢现象显现的一种方式,而主体则变成接受事件之显现的受赠者。巴迪欧将事件视作通向真理的道路,并且也是事件使主体得以可能。两位哲学家对于事件概念的不同理解,源于两人思想背景的差异,马里墉的现象学背后是一种神学,而巴迪欧则从政治出发来构想事件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 真理 主体 赠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